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
紫金县紫金中学钟碧芬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下:
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

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

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

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

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5、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中小学学术科目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仍然很严重。

特别是表现在中学的一些逻辑性较
强的学科上,这种情形更为明显。

这种误区的出现首先是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认识不足,学科课程专家把出发点放在为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打基础上造成的;其次,它与课程编制者没有切实认识到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没有把实践和生活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来看待有关。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

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几百年来,人们在课程教材和教学领域不断地探讨,企求有所突破。

因材施教作为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则,可以说在大部分的时间和情形之中仍然停留在理论原则上。

目前的课程改革,个性化依然是我们要坚持追求的目标。

但是,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特点鲜明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向学校教育领域渗透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学校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行学校教育方式在未来社会继续生存还是消亡?信息科技的发展最终会为教育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这在今天还是一件难以预料的事。

但我们应该清楚,现行教育方式或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本身也是通过变革和发展而确立的,它适应的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的要求。

今天正在变化的信息网络时代会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方向?值得我们深思。

学习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是仍然像现在一样基于课本进行学习?还是基于信息资源进行学习?显然把教科书作为圣经一样来进行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

如何为教师和学生准备方便易查的学习资源是课程编制面临的新的巨大的课题。

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课程研究中古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

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创造的资源在新的教育知识价值观的引导下,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由此,课程的概念将会增加新的内涵。

二、课程改革基本策略如下: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周期。

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实行地方责任制。

在改革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应执行现行课程方案。

教育部将组织力量修订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2、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的常设组织机构,并组成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为课程改革的国家决策提供研究咨询意见,负责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新课程实验的指导。

教育部在部分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承担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课程改革任务,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进行课程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的培训,提供课程研究信息和咨询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当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开展新课程的实验。

实验区将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确保2000-201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运行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已经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本指导纲要的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的职责,比照国家级专项,相应划拨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4、为了保证新课程体系的实验与推进,必须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对与课程改革实验有关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训。

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相互配合和衔接,在培养适应新课程的合格师资方面,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已经启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按照课程改革的精神,同课程指导纲要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通过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收非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从教,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各级教研机构今后10年的中心工作,要把研究、指导、推进课程改革作为主要职能,参与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加强对学校实施课程的指导,做好相应的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报告和总结报告。

省级教研部门要与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专家工作组保持密切联系,并与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发挥其它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我国课程研究的专业队伍。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

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社会各界讨论的机会,引导公众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同时,进一步健全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共同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机制。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应当积极参考和借鉴近年来世界各国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有益经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8、继续实施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于贯彻本指导纲要的课程改革杰出成果,以及其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成果,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定期组织奖励并加以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