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春季高考语文月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春考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遁词(dùn )咳嗽( sù)俯瞰(kàn)攫取(jué)B.摇曳(yè)徘徊(huán)细菌(jǔn)黯淡(àn)C.霎时(shà)古劲(jìng)婀娜(nuó)喁喁细语(yúyú)D.脂肪(zhī)迂回(yū)轶闻(yì)瞥见(piě)2.下列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擎着玉簟秋谗诛同年而语 B.瞭望殆尽岑寂叹为观只C.萦绕暴霜露干躁名副其实 D.海棉褴褛赂秦用之不竭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阳光_____为生命所必需,_______阳光中的紫外线_______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_______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A.虽然但是却因而 B.不仅而且还所以
C.尽管然而还因此 D.既然但是却因此
4 .下列各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B.“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他教我写作,给我讲怎样选材?怎样构思?……
D.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虽已占领了伊拉克,但斗争远未结束,海湾地区
的局势恐怕也不会从此就一劳永逸
....。
B、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
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
C、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设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
....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D、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
....,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B.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顶住疼痛部位。
C.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
D.“我刚收到一封信,西蒙。
”校长说:“整个夏季,你都在客车上当服务员?”
7、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8、下面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B.《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编写而成的,分十二国策,共33篇。
C.《战国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填空。
1、《诗经》“六义”指:、、、、、、
2、大江东去,浪淘尽,。
3、《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
4、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5、 ,清泉石上流。
6.同是天涯沦落人,。
7、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三、阅读。
(一)(8分)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
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极光可真是这样,_______为云,_______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
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
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1、这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这一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把划线的句子改写成不带修辞格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了一系列描写性的词语,形象地描述了极光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B.用“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这一比喻,通俗的说明了“极光的色彩变化”
C.极区探险者和旅行家们描写极光的美丽奇妙时感到语竭词穷。
D.目前人们能分辨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5、概括两段文字的说明要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六国论》的作者是,和、苏辙并称“三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
4、作者本意不是悲叹六国的灭亡,那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三)《秦风无衣》
1、填写诗句。
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______________!
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______________!
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______________!
2、对《秦风无衣》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犬戎。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
诗中的“同仇”“偕作”“借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赋就是反复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3、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B.由于《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从而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C.《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精华在“风”的部分、“雅”与“颂”没有佳作。
D.《诗经》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方法,以四言为主,有重章叠唱的特点。
4、选出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同袍:同穿一件外衣同泽:大家一块洗澡。
B.兴师:出兵同仇:有共同的敌人。
C.偕作:一块儿起身行动修:整顿。
D.甲兵:盔甲武器偕行:一同前去。
5.《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样写的效果是什么? 四、作文(40分)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心态,其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处世的态度,它和人所处境遇紧密相关,往往决定着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请以“心态与境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可引用小故事来说明道理。
②观点明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段落清晰,层次分明;卷面整洁,尽量不涂抹。
④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无论生活怎样,高兴也好,忧愁也好,关键是调整好心态,因为生活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风也有坎坷,有平坦也有荆棘,如何去面对人生,心态最重要。
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突破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
那你的人生境遇一定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境界。
17春考语文月考1试卷答题卡分数
一、选择题
1、()2、()3、()4、()
5、()
6、()
7、()
8、()
二、填空。
1、。
2、
3、;
4、
5、
6、
7、,。
三、阅读.
(一)1、、
2、、、
3.
4 .( )
5.
(二)
1、、
2、()
3、(1)
(2)
4、
(三)
1.
2 、(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