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下册(三) Ⅰ 课文12 六国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
一、诵读全文,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1段)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③()也。
或.④()曰:六国互.⑤()丧,率.⑥()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⑦()失强援,不能独完.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2段)秦以攻取
...①()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②()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③()
固.④()不在战矣思厥.⑤()先.⑥()祖父
...⑧()斩荆
..⑦()暴霜露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⑨()奉之弥.⑩()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⑪()矣至于
..⑫()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⑬
()秦犹.⑭()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⑮()
(第3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①()何哉与②()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④()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⑤()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⑥()始速.⑦()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⑧()之洎.⑨()牧以谗诛.⑩()邯
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⑪()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向使
..⑬()良将犹.⑭()在..⑫()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则胜负之数.⑮()存亡之理.⑯()当.⑰()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⑱()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①()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②()之所
劫.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④()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①()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势.②()。
苟.③()以天下之大,下.④()而从.⑤()六国破亡之故.事.⑥(),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1)断句略。
(2)(第1段)①兵:兵器②弊:弊病③道:原因④或:不定代词,有人⑤互:相继⑥率:全都,一概⑦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⑧完:保全
(第2段)①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②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③患:担心的事情④固:本来⑤厥:相当于“其”⑥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⑦祖父:泛指祖辈、父辈⑧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⑨厌:同“餍”,满足⑩弥:更加⑪判:决定,确定⑫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⑬事:侍奉⑭犹:如同,好像⑮得之:得其理
(第3段)①迁灭:灭亡②与:亲附、亲近③既:已经④始:起初⑤义:坚持正义⑥计:策略⑦速:招致⑧却:使……退却⑨洎:及,等到⑩诛:被杀⑪智力:智慧和力量⑫向使:以前假使⑬不行:不去行刺⑭犹:还,仍然⑮数:天数、命运⑯理:天数、命运⑰当:同“倘”,如果⑱易量:轻易判断
(第4段)①礼:礼待②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③劫:胁迫,挟持④为:治理
(第5段)①势:势力,力量②势:态势③苟:如果④下:降低身份⑤从:跟随⑥故事:旧事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①同“曝”,暴露②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词
答案①泛指祖辈、父辈②智慧和力量③它的实际数量④以至,以至于⑤不去行刺⑥旧事
3.一词多义
答案(1)①名词,兵器②名词,战争、战事③名词,军队④名词,士兵
(2)①形容词,对、正确②动词,取得、得到③动词,能够④副词,应该⑤动词,同“德”,感恩⑥动词,实现⑦形容词,得意、满足
(3)①动词,如同、好像②副词,还、仍然③连词,尚且
4.词类活用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②名词作动词,礼待③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④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⑤形容词作动词,招致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5.特殊句式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非②判断句标志词:也③判断句标志词:也④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⑤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⑥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⑦被动句诛:被诛杀⑧被动句标志词:为……所
6.文化常识
(1)苏洵,字明允,号___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_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___”,有《嘉祐集》传世。
(2)思厥先.祖父
先:对____________的敬称。
(3)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__________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故事:意为“____________”。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答案(1)老泉苏辙三苏(2)去世的尊长(3)国君(4)旧事
三、典句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得分点:兵不利、战不善、弊、力亏,句意通顺)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得分点:思、厥、祖父、暴霜露、尺寸之地,句意通顺)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得分点:未尝、继、迁灭、与,句意通顺)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交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败退)。
(得分点:两处状语后置,再、连、却,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六国论》中,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高考中的课文
1.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
答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范纯礼,人名)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018年全国卷Ⅲ第13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解析 方:正。
务:致力,尽力。
犹:尚且。
患:祸患。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 洵
昌言..
举进士时,吾始数岁。
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
、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
,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
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于夷狄..
?请以为赠。
注 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
②大旆(pèi):大旗。
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
怛然失色/
B.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C.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D.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答案 B
解析“为我言曰”指曾经对我说,句意完整,前后断句,排除A、D两项;“闻”的宾语是“介马数万骑驰过”,意思是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骋而过,要连在一起,排除C项。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言”是苏洵朋友石杨休的字。
古人对在世的人称呼时可称姓名、字、谥号、斋名、官爵、籍贯等。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C.“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
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D.“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异族。
夷,即古代中原对东方部落的统称;狄,指古代北部民族。
答案 A
解析谥号是人去世后的称号;此外,人在世时,多称己名,称人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了与石昌言之间的亲密交往与深厚情谊,感佩他为天子出使万里外的强虏。
B.文章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了强虏的本质,提醒石昌言不要为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C.作者在自己学业方面感悔勤学,终得石昌言赏识,充满感激之情。
D.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的隆重场面,流露出壮志难酬之意。
答案 D
解析“壮志难酬之意”无中生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业,虽然没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2)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5. 苏洵在临别赠言中,讲述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指明这是契丹虚张声势的做法;②希望石昌言不要为契丹的表象所震慑;③希望石昌言能拿出宋朝使臣应有的气度。
参考译文
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
还没开始学习。
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所以彼此十分亲昵。
昌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
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读、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
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业,虽然没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后来过了十多年,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
我日益成长壮大,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
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昌言,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
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
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才颇为自喜。
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
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
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骋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
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
”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
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
所以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
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
现在的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
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
”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