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

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

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

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

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

《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

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

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

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

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
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

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

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

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

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

“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

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

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

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

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敞,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

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

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

(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阿Q正传》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以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批判审视,表现出作者冷峻的思想革
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B.作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展示了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C.阿Q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D.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是沈从文审美观念的核心,《边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者的理性使得鲁迅把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作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
立足点。

B.鲁迅对乡土农民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
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

C.与鲁迅不同,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
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

D.《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 )
A.翠翠对纯粹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二老可能会得到一座陪嫁碾坊的羡慕
C.老船夫死后,杨马兵代替他陪着翠翠守着渡船
D.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4、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5、“湘西世界”里的许多人物,“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请以《边
城》中的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

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
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
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五岁的北生一起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河对岸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

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

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

胡胡涂涂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等候各方面的回信。

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是个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

岳珉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

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每天总是要小丫头翠云跑到城门口那家本地报馆门前去看报,看了报后又赶回来,将一切报上消息,告给母亲同姐姐。

几人就从这些消息上,找出可安慰的理由来,或者互相谈到晚上各人所作的好梦,从各样梦里,卜取一切不可期待的佳兆。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女孩岳珉常常就想到:“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

”那时党务学校,一进去不必花一个钱,六个月毕业后,派到各处去服务,还有五十块钱的月薪。

这些事情,自然也是这个女孩子,从报纸上看来,保留到心里的。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

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

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

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
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想到刚才咳出的血,伸出自己那只瘦瘦的手来,摸了摸自己的额头。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孟。

病人明白那个意思了,就说:“没有什么。

”又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

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

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

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女孩岳走过天井,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
“你们抽的签?”
姐姐一面取那签上的字条给女孩,一面向蹲在地下的北生招手,小孩走过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
姐姐说:“北生我告你,不许到婆婆房里去闹,知道么?”
小孩很懂事的说:“我知道。


这小孩走过小姨身边去,捏了一下小姨的手,乖乖的到他自己小卧房去了。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

三个人皆勉强的笑着,且故意想从别一件事上,解除一下当前的悲戚处。

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

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珉小姐,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女孩岳珉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

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

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

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体现了岳珉的早慧、懂事,生活的变化,让她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沉重的责任。

B.小说标题“静”是小说的一条暗线,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

C.“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在焦灼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母亲只能编织好梦,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女儿。

D.姐姐不让北生去母亲房间里闹,北生表现得很“懂事”,北生的举止让人心酸,体
现了小北生已在无意识中受到了家中压抑氛围的影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少女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将外面的世界和家中的天地,逃难的原因和父亲的死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B.小说中“风筝”多次出现,“断线的风筝”飘摇无所依傍,象征战乱时代下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C.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准确,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她盼望亲人的急切。

D.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比如情节主要围绕岳珉一家的对话展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在平缓叙述中流露出静默的哀伤。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9、王晓明认为沈从文先生惯于“最后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一下子打断前面的歌咏,把你推入人生无常的悲凉之中”,请结合小说《静》的结尾和《边城》的结尾,分别谈谈你对“无常的悲凉”理解。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纳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

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
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

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
誉,谓必显于世。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由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征”“辟”不同,“征”是皇
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B.“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中的“见”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意义不同。

C.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与欧阳修在《朋党论》中的小人之伪朋所指相同。

D.“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中的“修”与《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修”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因写文章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罢黜范仲淹。

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因为这件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B.欧阳修在《朋党论》中以“商纣王”和“周武王”为例,具体论证了“朋党的多少关系国家的兴亡”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C.欧阳修被贬夷陵县时阅览旧案卷,发现违法曲断的案件比比皆是,由此想到全国的冤假错案更是数不胜数,自此他遇事不敢有所疏忽。

D.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原来都像平民百姓一样,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
14、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②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③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随天马一起引入中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首先写“行人”的从军生活,有时需要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有时又要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生活紧张凶险,又压抑单调。

B.诗歌五、六句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其中“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则突出其凄冷酷寒。

C.诗歌七、八句中“夜夜”、“双双”连用两处叠字,表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悲凉,直接点出边疆将士的哀怨之感。

D.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

16、同为边塞诗,《古从军行》的“闻道玉门”四句与《燕歌行》的结尾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交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洲”在古代经常指水中的陆地,如《书愤》中的“___________”,和《离骚》中的“___________”。

19、柳永在《望海潮》中写了杭州的两处著名景点:一处是钱塘江,“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另一句“___________”写出了西湖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都非常清秀美丽。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___________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___________,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
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___________,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①( )。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②( )。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轼、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③( ),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美学风格的深刻变革。

20、请在文中第一小节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普希金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立者,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B.海伦·凯勒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C.那枝,那叶已成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22、请在文中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的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息息相关,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在发展体育事业上要大有作为: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的步伐,创新竟技类体育人才在培养、选拔、激励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为我国培养更多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员,让中国竞技体育事业人才辈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扬中国运动健儿敢拼敢赢的精神,进一步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以举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借助大型运动赛事让强身健体、健康生活的理念真正走进每一个家庭,深入每个人的生活。

请概括文中“大有作为”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