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
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界处于统治地位的鼎盛时期,巴赫金就提出了“话语”理论,历史证明了其前瞻性和超前性。
巴赫金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言语,把话语作为“解剖”语言文化现象的核心范畴。
从哲学角度探究巴赫金的话语思想,揭示其实质,对我们今天的语言学研究及语言教学仍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巴赫金话语对话语言学
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界处于统治地位的鼎盛时期,巴赫金就提出了“话语”理论,历史证明了其前瞻性和超前性。
他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言语,把话语作为“解剖”语言文化现象的核心范畴。
从哲学角度探究巴赫金的话语思想,揭示其实质,对我们今天的语言学研究及语言教学仍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话语是语言存在的实际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当今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俄罗斯学者,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文学理论、诗学、美学、哲学、历史文化学以及语言学等众多领域都卓有建树。
巴赫金的语言学思想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总体上说,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
巴赫金的许多作品直到70年代中期才首次陆续发表。
从语言哲学史来看,20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传承洪堡特与索绪尔两大哲学-语言学流派。
自30年代中后期,维特根斯坦抛弃逻辑原子论,把目光转向日常语言,之后形成了日常语言哲学学派,这一学派在20世纪后半期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特别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发展。
同样是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提出了在语境中研究语言形成与意义的关系,这为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提供了最初的理论营养;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话语/语篇研究在同日常语言学派的相互呼应中确立起来。
这样,20世纪中叶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开始从语言自治的原则中摆脱出来,语言与使用者、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之间的固有联系逐渐得到了恢复。
而巴赫金早些年就提出的语言论、开放的意识形态符号思想,正呼应了这时的学术氛围,首先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阐发巴赫金思想的热潮。
巴赫金主张:语言存在的实际是语言交际,是话语,而不是抽象的语言结构,因此应在言语交际之中,亦即在语言的真实生命之中研究语言;语言是社会现象,研究语言不可脱离社会、人、语境等外部因素;(言语)语言学应研究言语交际单位——话语;作为语言——言语实际体现的话语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人任意的;应动态地、历史地研究语言。
巴赫金曾把他所主张的语言学称为“超语言学”,即通常说的“外部语言学”,研究的是超出索绪尔语言学范围的东西。
他批评索绪尔代表的结构主义“只把语言体系看成是对语言现象唯一重要的东西,却排斥了个人的言语行为(话语)。
”巴赫金说:“超语言学不是在语言体系中研究语言,它恰恰是在这种对话交际之中,亦即在语言的真实生命之中研究语言。
”巴赫金在研究语言的同时,把目光投向语言同生活、个性、人生、社会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话语具有对话性
“话语”是巴赫金提出的人文思维的载体,是通向“对话”主题的门径。
通观巴赫金围绕语言和语言交际问题的思想,大致可做如下概括:
语言真正的生命不在语言体系,不在语言结构中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而在于话语,话语总属于具体的个人。
话中有人——这是思考问题的转捩点,由此生发出来一个饶有兴味的话语世界。
第一,对个人来说,他的话语贯穿着他的自觉意向,是他的一种社会行为,获得了个人社会存在的意义。
第二,话语代表个人参与语言交际,所以它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决不会同他人话语雷同。
内容的独特而不雷同,是一块沃土,能生长出独立意识和新颖思想。
独立话语会成为独立人格的表征。
第三,话语既是人的意识、人的思想,必然体现着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等伦理立场,因此具有价值属性。
话语的生命正在于自身的伦理价值,离开价值便没有话语。
“话中有人”引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思想——话语的对话本质。
话语的起意、实现、发挥、回应,都只能发生在语言交际中,在同他人话语之间自由而平等的交往中。
它因而与他人话语形成对话关系。
话语的这种对话性,往深里看是实现着人类思维的对话本质和个人意识的对话本质。
话语的对话属性,不仅反映到文学作品的叙述结构中,而且贯穿于人文科学的一切文本,贯穿于创造和接受文本的整个过程。
它启示我们从一个新的侧面去认识人文科学的实质与方法。
话语在巴赫金的论述中既是口头与书面言语成品的统称(相当于言语和文本),又是言语交际的单位。
他的话语理论的核心在于话语的对话本质。
不同个人的话语之间存在着对话关系,如同意、反驳、保留、发挥、补充、纠正、回避、讥讽等等,对话关系是不同說话主体的话语中具体思想、情感、见解、信息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但必先分清思想的是与非,辨别真假、善恶、美丑,而后才能同意或反对,发挥或批驳。
进一步,巴赫金从意识和思维的活动规律上说明对话性,强调“自己的意识总是要通过另一意识才感受得到”;“只有向别人展现我自己,通过别人并在别人帮助下展现我自己,我才能意识到自己,才能成为我自己。
”更深入地,巴赫金认为个人话语之间的对话体现着人的社会存在,体现着人的精神生活。
在他看来,人的话语就是人的行为,话语互交互补正是人们生活的生动过程,“存在意味着交际”,“存在——就是为他人而存在,并通过他人才为自己存在”。
对话关系实际成了个人同社会思想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话关系成了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特征。
基于上述几点,巴赫金总括说话语具有深刻的对话性。
三、语言教学获得的启示
对于当今语言学来说,具有高度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是巴赫金的“言语体裁理论”。
巴赫金的这一理论早在1929年问世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中即已提出,但完成于50年代写成(全文发表于70年代后期)的《言语体裁问题》中。
巴赫金强调,学说话就是学习构造话语,因为我们说话不是说个别的词句,而是说话语。
如前所述,话语是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参与社会活动而使用的动态的自然语言单位。
话语的基础形式是有声的,而其书面形式是视觉的。
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法研究中,重点在字词句,“一般讲语法,只讲到句子为止,篇章段落的分析是作文法的范围”(吕叔湘,1979)。
而且,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句型操练的训练方式,其实学生并不清楚这些句型的使用环境。
但人们在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写文章时,往往不是用一个孤立的句子,而是应用大量有组织的句子。
话语是语言交际的单位,每一段话语都具有一定的交际价值。
话语意义可以说是句子意义和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例如“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句子,孤立地看,意义是“说
话人说这句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这个意义是任何情况下都有的、固定的。
在话语中,这个句子的意义会随着语言使用者或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其他意义。
如果一对夫妇,丈夫潜心事业,天天伏案工作,不知休息,妻子说:“哎,今天是星期天。
”这是对丈夫的关心,是劝丈夫:今天该休息休息啦,放松一下吧。
如果是一个小女孩对爸爸说这句话,可能意义又不一样,是提醒爸爸:“你前天答应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今天该去了。
”这是因语言使用者不同带来的意义差异。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孤立的句型操练上,而应把功夫下在话语上,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语言使用环境、使用者等方面去考虑进行理解和表达,明白说话者的言语所指,听出其弦外之音,自己亦能说出切合场合及交际双方身份等的得体话语。
如前所述,巴赫金认为个人话语之间的对话体现着人的社会存在,体现着人的精神生活。
话语是唯一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负责的行为。
每一个具体话语当然都是个人发出的,但又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话语的体式是一种“社会性的体式”。
科学研究是需要概括,这样同类的话语便归纳为一定的类型,巴赫金称之为“言语体裁”。
“体裁”原来是文学术语,指文学作品,进而指文学作品的样式。
巴赫金把它广义地用来指一切言语作品(书面的和口头的)的样式、体式。
的确,学习语言,即是“我们学习如何把我们的话语用恰当的言语体裁形式体现出来”,说话人(写作者)有了说、写的意图,一方面他要确定言语对象(内容)和其界限与完整度,另一方面,它要进行言语体裁的选择,他要在一定的言语体裁框架内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首先选择言语体裁,然后才是语言手段(词、句)的选择,在一定的情境中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巴赫金反对把事物的二元迥然分开,尤其反对孤立地看待言语。
他指出,语义并不可能封闭地来自一个言语或话语自身,而是产生于言语与言语、话语与话语、词语与词语的联系之间。
文本意义的确定是与言语环境密切相关的,意义产生于对话交往之中。
巴赫金对语言情有独钟,把抽象的学问建筑在话语之上。
我们的语言学如果离开话语,就无法直接触摸到人的思想和精神。
当前,语言学研究热点明显地转向言语,转向交际运用中的语言,这正是巴赫金当年所力主的。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巴赫金学术遗产,虽然巴赫金的光彩,烛照的主要还不是语言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文学理论家的巴赫金,将不再会遮掩作为语言哲学家的巴赫金!
参考文献:
[1]钱中文.巴赫金全集(6卷,中译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8.
[2]白春仁.边缘上的话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3]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4]郭聿楷.话语语言学的发展与语言研究及外语教学中的交际化趋
势[A].王福祥,白春仁.话语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索緒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李琼新疆昌吉昌吉学院中文系8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