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山水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化
第⼆章旅游⼭⽔⽂化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化灿烂的⽂明古国。
神州⼤地美丽富饶的⼭⼭⽔⽔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宝库与精神家园。
在我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们普遍观赏的审美对象,⼭⽔⾸先进⼊⼈们的视域,成为⼈们⼼神向往的审美客体,并形成了由深远的历史积淀与⼴博的⽂化内容相结合的⼭⽔⽂化。
第⼀节⼭⽔⽂化概述
⼀、⼭⽔与⽂化
我国⼭⽔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为⼭⽔旅游景观的开发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上看,⼭⽔是⼭川⼤河的代名词,其实不然。
⼴泛意义上讲,它的范围更⼴,还应该包括花草树⽊,⾬露云雾、溪泉烟岚等。
清代著名画家⽯涛《画语录》的⼀番描述概括了⼭⽔的内涵:“⼭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晦明,⼭川之⽓象也;疏密深远,⼭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川之凝神也;⽔云聚散,⼭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川之⾏藏也。
”在⽯涛这⾥,⼭川、⼭⽔泛指包括亭阁泉⽯在内的⼴义的⾃然景观,是⾃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与⾊彩、⼈⼯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态环境优良,有⼀定⽂化积淀,具有美学、⽂化、科学价值的⾃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地貌景观⽐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如我国近年新开发的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英砂岩峰林景观。
3103座⽯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腰拔地⽽起,甚⾄从⼭峰⾃⾝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来,阴晴⾬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
⼀位外国地质学家看后不禁慨叹:“武陵源⼤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所谓⽣态环境优良,是指⾃然⼭⽔所在区域的⽣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所谓具有⼀定⽂化积淀,是指⾃然⼭⽔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定影响的⽂化遗存。
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
⽣这样说过:“我国的名胜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数中外游⼈,百看不厌?风景绚美,固然是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化、有历史。
”这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定空间的物质⽂化遗存,如名⼭⼤川上的摩崖⽯刻、寺庙宫观、洞舍书院;还包括⽆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敖倪于万物”,“绝云⽓,负青天,直上九万⾥”的⾃由适性精神。
如此深沉厚重的⽂化使得⼈们感到在这⼭⼭⽔⽔之上有着⼀股浩然、⽆畏、奉献的正⽓,有着⼀种⾃由、淡泊、超然的精神。
正是这股横亘于天地之间的⽓节,才是我们精神⼒量的源泉和所在,也是激发游⼈了解历史、触发⼼灵、唤起审美愿望的重要契机,难怪乎古⼈会发出“看⼭如看画,游⼭如游史”的由衷之⾔。
所谓具有美学、科学和⽂化价值,是指⼭⽔所在区域能够满⾜⼈们游览、审美、科研、⽂化教育等多重功能。
⼆、⼭⽔⽂化的形成
⼭⽔与⽂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是⽂化的载体,⽂化是⼭⽔的灵魂。
⼭⽔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进⼊⼈类的⽂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在中外都经历了⼀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从审美实践的发⽣与形成来看,⼈类对⾃然美的发现与欣赏源于劳动,是⽣产实践的必然结果。
远古时期,⽣产⼒⽔平低下,⼈对⼤⾃然的认识、利⽤、征服能⼒具有很⼤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然的双重情结,⼀⽅⾯感谢⾃然赐予的⽣存资源,另⼀⽅⾯对电闪雷鸣、⽕⼭地震等⾃然现象迷惑不解,⼼存恐惧,感受不到⼤⾃然的造化之美。
诚如马克思所⾔,⾃然界起初是作为⼀种完全异⼰的、有⽆限威⼒的和不可制服的⼒量与⼈们对⽴的,⼈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样,⼈们就像牲畜⼀样服从它的权⼒。
受惶恐敬畏的⼼理驱使,⼈类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然神崇拜,包括⽇神、⽉神、⼭神、⽔神等。
这些威⼒巨⼤的神灵或含泽布⽓,聚集群神;或兴风作浪,声振苍穹;或呼风唤⾬,划缺长空;或洪⽔泛滥,猛兽猖獗。
总之,充满着威慑⼒量,主宰着宇宙。
⼈类在喃喃的祈祷声中,期望神灵护佑⾃⼰风调⾬顺,家族兴旺,安居乐业。
在众多⾃然崇拜中,对⼭川、河流的祭祀与⼈类关系最为紧密,形成了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五镇祭祀⽂化。
帝王将相崇神的祭祀活动很⼤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然⼭⽔景观的建设和开发,⽬前,这些⼭⽔
景区都成为极富盛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类⽣产⼒⽔平的提⾼,对⾃然的认识改造能⼒增强,⼈与⾃然的关系也发⽣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在⼈类眼中,不再是狰狞的⾯⽬,带给⼈类的痛苦梦魇消失了,逐渐显⽰出⼤⾃然独具的迷⼈魅⼒。
⼈们开始以审美的⼼境关注⾃然,驻⾜⼭⽔,这种转变在我国⼤致始于先秦,完成于魏晋时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然⼭光⽔⾊的赏悦和体味:“扬之⽔,⽩⽯粼粼”;“蒹葭苍苍,⽩露为霜”;“河⽔洋洋,北流活活”;“⼭有扶苏,隰有荷华”;“⼭有乔松,隰有游龙”,这些零星的描写具有重⼤的理论意义。
⼈们不仅注意到⼭体与⽔体的对⽐、和谐,⽽且更注意到以⼭为载体的综合景观与以⽔为载体的综合景观间的对⽐和谐之美学意义。
⽼庄的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然,尤其庄⼦追求幻化世界中的逍遥⽽游,⼈进⼊⼀种清澄缥缈、虚空⽆垠的宇宙中,可以尽情遨游,任意驰骋,⽆拘⽆束,⽆牵⽆挂,达到天⼈合⼀的最⾼精神境界。
庄⼦提出“天地有⼤美⽽不⾔”的观点,明确指出天籁、地籁⾼于⼈籁,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将⾃然作为独⽴审美客体进⾏肯定的第⼀⼈。
⼭川⼤河、流泉飞瀑、森林沙漠、海浪沙滩⾃⾝的韵律美开始与主体的⽣命韵律形成同构关系,作为独⽴的物态形式,进⼊⼈类的审美领域。
⽽西⽅在漫长的中世纪期间,僧侣、教⼠⼀直怀着⼤谬不然的态度将⼭⽔⾃然看作魔⿁的化⾝,直到14世纪才开始真正对⾃然美产⽣兴趣,意⼤利⽂艺复兴时期的巨⼈但丁被认为是⾃古以来只是为了远眺景⾊⽽攀登⾼峰的第⼀⼈。
⼭⽔游览活动丰富了⼈们的审美体验,也促成了表达美感经验的⼭⽔艺术的形成。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化发达,宗教繁盛,⼭⽔名胜⼴为扩展,⼭⽔⽂化获得迅速发展,⼭⽔诗画、⼭⽔游记蓬勃发展。
隋唐以后的两宋以⾄元明清时期,⼭⽔⽂化得到了进⼀步发展。
⼭⽔⽂化的形成与发展还离不开⼈类的实践活动。
西来的佛教和我国⼟⽣⼟长的道教对⾃然⼭⽔的开发建设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
哪⾥有⼭⽔胜处,哪⾥就有佛教建筑。
东晋以后,⼭林成了佛教第⼀静修之处。
持教者“⼊深⼭,住兰若,岑岭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
”远离世俗城市的深⼭幽⾕,风景秀丽幽静,令⼈流连忘返。
僧众在这⾥参禅打坐,修⾝养性,使⼭⽔从世⼈不知变成世⼈向往的仙⼭胜⽔。
五台⼭、九华⼭、峨嵋⼭、普陀⼭相继成为名扬海外的佛教名⼭,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巧匠、⽂⼈墨客都在这⾥留下了他们的杰作。
道教
宣扬修道、⽻化成仙,把⾼⼭峻岭作为修道的最佳场所。
神仙或耸⾝⼊云,⽆翅⽽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潜⾏江海,翱翔名⼭,或⾷元⽓,或茹芝草。
随着道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洞福⽂化,包括⼗⼤洞天,三⼗六⼩洞天,七⼗⼆福地。
这些洞天福地并不虚⽆缥缈,难以到达,⼤多是有据可考的⼈间⼭岳,千峰叠翠,溪流萦绕,青松挺拔,景⾊优美。
道教徒在这⾥结草为庐,建造⽤以修道、祭祀、举⾏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道教徒的活动对⼭岳风景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
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类对⾃然⼭⽔的改造、利⽤和科学开发在⼀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化的建设,为⼭⽔⾃然增加了更多的⽂化内涵,提⾼了⼭⽔的⽂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化类型。
第⼆节⼭⽔景观的⽂化意蕴
⼀、丰富多彩的⼭⽔⽂化内涵
我国⼭⽔景观的⽂化内涵⼗分丰富,表现在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领域,为游客提供了多层次、多形态、多⾓度的观赏内容和美学体验。
⼭⽔景观作为⼀种奇特的⾃然资源,其美学价值⼗分巨⼤,能够满⾜游客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它的⾃然天籁之美带给⼈们⽆限的审美愉悦。
⾃然风景进⼊⼈的视域的⾸先是它的物理形态,包括⾊彩、声⾳、味道、形态等,具有强烈的视觉享受和感染效果。
⾊彩的感觉是⼀般美感中最⼤众化的形式,它的物理性与审美主体结合统⼀后,就成为特定情绪的表征。
⾊彩与欣赏主体的这种同构关系⼤⼤增加了⼭⽔景观的旅游魅⼒和价值。
在我国众多名⼭⼤川中,姹紫嫣红的鲜花构成了⼀道独特的风景线,引⽆数游⼈⼼驰神往。
云南的⼭茶花红似⽕,⽩如⽟;井冈⼭的杜鹃漫⼭遍野,灿烂若锦;太湖邓尉⼭的梅花,有的洁⽩素净,有的浓艳如墨;武夷⼭的丹霞地貌,从绛红、紫红到浅红深浅各异,与青碧的河⽔相映,构成了碧⽔丹⼭的奇妙景象,令⼈⽬眩神迷。
⾃然⼭⽔不仅是⾊彩的迷宫,也是⼀幅优美的天然画卷。
天籁之⾳宛如优美动听的⾳乐,为⾃然⼭⽔增添了⽆限的活⼒⽣机和动态美,⼈们在游览过程中会产⽣特殊的⼼理体验与情感升华。
宋代⽂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逼真⽣动地描写了⼤⾃然的声⾳变化,读者莫不⼼随其动,为之惊叹: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骤⾄。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铁皆鸣;⼜如赴敌之兵,衔枚疾⾛,不闻号令,但闻⼈马之⾏声。
”在风景区中,⼈们则经常会听到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泉⽔清流、林间鸟鸣、静夜⾍语、飒飒秋风的美妙⾳响。
如武夷⼭虎啸岩的语⼉泉,泉⽔好似孩童稚嫩的童⾳,柔和悦⽿。
贵州⾚⽔⼗丈洞瀑布落差70余⽶,跌荡之声有的如雷霆轰鸣,充满阳刚之⽓,有的如丝⽵低弹,洋溢着阴柔之情。
如此美妙的天籁之⾳,再配之以“松涛阁”、“听泉亭”、“观潮台”等⼈⽂建筑,“猿声鸟啼,依约在⽿;⼭光⽔⾊,滉漾夺⽬,”⼀幅清新、静谧⽽⼜神韵⼗⾜的⾃然图景跃然⽽出,引⼈遐思,⼜回味⽆穷。
欣赏⾃然景观是⼀种全⾝⼼、⽴体式的审美体验过程,在视觉之于景观形象、听觉之于鸟语松风之外,嗅觉的审美感受也⼗分重要。
久居闹市的现代⼈⼀旦深⼊深⼭旷野,嗅到花草的芬⾹,吸到新鲜空⽓,会感到肺腑清净,全⾝透畅,情绪轻快,精神振奋,神采飞扬,获得了⼀种以⽣理快感为特征的审美体验。
此外,⼭⽔景观的美学价值还表现在其多样化的审美形态上,或雄、或险、或奇、或秀、或幽、或旷,本节的后⾯内容将具体论述。
⼭⽔景观⼴泛⽽持久的吸引⼒还在于其巨⼤的艺术价值,包括造型独特、技艺精湛的亭台榭、塔廊桥等⼈⽂建筑,以及数量巨⼤、内涵深刻的绘画、诗⽂、楹联、摩崖⽯刻、雕塑等艺术作品。
我国知名的⼭⽔景区往往都建有造型别具⼀格的⼈⽂建筑,与⼭⽔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体现了天⼈合⼀的哲学思想。
古代建筑艺术家以地形、环境为依托,在设计和布局⽅⾯巧妙地将建筑物与周围风景相结合,⽆论亭台楼榭,塔廊桥殿,或是寺院宫观都努⼒突出⾃然之妙有,同时烘托出⼈⽂景观的精神内涵,陶冶⼈的情操,满⾜游者的精神需求。
泰⼭是我国著名的世界⽂化与⾃然遗产,伴随着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历朝历代的宗教朝觐以及⽂⼈墨客的⽂化游历活动,修建了为数众多的寺庙、宫观、亭台、坊阁,⼈⽂景观颇丰,这构成泰⼭⽂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岱庙是我国古代帝王封禅的神圣场所,其主体建筑天贶殿建于北宋真宗年间,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曲⾩孔庙⼤成殿并称为中国三⼤殿,殿内东、北、西三⾯墙壁上的《泰⼭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宝贵的民族⽂化瑰宝。
岱顶奇观碧霞元君祠是我国名⼭古建筑的典范,极⽬远望,漂移于云海之中,朦胧虚幻,若隐若现,仿若天上宫殿。
⾃古以来,⼭⽔不仅是⼈们的游览观赏圣地,还是知识分⼦、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是他们灵感的源泉,⼭⽔因此⽽蒙上了浓厚的⽂化⾊彩。
明朝⼈钟惺在《蜀
中名胜记》的序⾔中说,“⼭⽔者,有待⽽名胜者,⽈事,⽈诗,⽈⽂。
之三者,⼭⽔之眼也”。
“⼭⽔藉⽂章以显,⽂章凭⼭⽔以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摩崖⽯刻、雕塑、绘画、诗⽂、楹联⼤量出现于⼭⽔⾃然中,⼀⽅⾯对景点起到了点题、润⾊、提升境界和品位的作⽤,同时作为⼀种⽂艺作品⼜具有美感,弥漫着浪漫的⽓息,能够震撼⼼灵,再加上这些⽂章⼤多为名⼈佳作,其中包含了诗⼈的⼈⽣追求、内⼼对美的向往、汹涌澎湃的激情,以及作者坎坷的⼈⽣历程和社会的动荡变迁。
⽆论是诸如海南岛“天涯海⾓”、“南天⼀柱”的碑刻,还是泰⼭经⽯峪《⾦刚经》⽯刻、唐⽞宗御书《纪泰⼭铭》本⾝就是⼀种艺术作
品,具有极⾼的艺术价值和⽂物价值,保持着碑刻或摩崖⽯刻创作年代艺术作品的原始风貌以及时代⽂化特征。
可以说,其艺术价值对旅游者的吸引⼒⼗分巨⼤,⽂景呼应,内⼼容易产⽣共鸣。
⾃然⼭⽔能够名传万⾥,吸引众多游⼈前来游赏,还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巨⼤的历史价值。
重要的历史⼈物,重⼤的历史事件,美丽的历史传说,造就了⼭⽔景观浓重的⼈⽂⾊彩和深沉的历史内涵。
“⼭以贤称,境缘⼈胜”。
中唐政治家、改⾰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他的⼀双慧眼发现诸多美景,作⼭⽔游记《永州⼋记》。
在他笔下,⼭⽔不论是奇是险,是清幽是峻峭,都能让⼈感受到“悠悠乎与颢⽓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移形释,与万物冥合”的意境与觉悟。
⼼有所托,意有所归,完成了⼭⽔与⼈⽣的契合。
永州本是⼀处荒蛮之隅,然⽽五代两宋以来,根据《永州⼋记》前往发思古之情者史不绝书,究其缘故,乃因⼈及景所致。
因此⽽成为名⼭胜⽔进⽽成为旅游热点的⼭⽔景区还有很多,桃花源、九江因不为五⽃⽶折腰的⼭⽔⽥园诗⼈陶渊明⽽享誉盛名;天姥⼭、敬亭⼭、庐⼭瀑布因浪漫主义诗⼈李⽩⽽名垂千古;杭州西湖、黄州⾚壁因性格耿直敢于直⾔进谏的苏东坡⽽声名远扬。
我国历史悠久,古⼈在开发改造⾃然⼭⽔之际,也给⼭⽔附会了很多美丽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增添了⾃然的⼈⽂精神。
这类神话传说⼤概有3种类型,⼀种是借⽤神话赞誉⼤⾃然的天造之美,⼆是以神话传说联系历史⼈物和⾃然风景的美,增加景观的吸引⼒。
巫⼭12峰是长江的著名景观,相传这 12峰是西王母的12个⼥⼉降服恶龙、开峡疏江之后幻化⽽成。
唐代诗⼈刘禹锡作诗《巫⼭神⼥庙》歌咏神⼥的善良睿智:“巫峰⼗⼆郁苍苍,⽚⽯亭亭号⼥郎。
晓雾乍开疑卷幔,⼭花欲谢似残妆。
”三是以传说把历史⼈物、⾃然美及⼈⽂景观美联系起来,这种做法在我国名胜古迹中⾮常普遍。
例如辽东第⼀名⼭凤凰⼭著名景
点凤凰洞便是因当年李世民东征时,神鸟凤凰向他朝拜⽽得名。
从中唐以来,这⾥就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长期以来,⾃然⼭⽔作为⼈类的⽣存资源和⽣产⽣活场所,为⼈类的⽣存发展做出重⼤贡献,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科学价值在⼈⽂景观和⾃然景观层⾯表现得⼗分明显。
名⼭⼤川的典型⼈⽂景观往往具有重⼤的考古价值,并因此⽽受到特定类型旅游者的青睐,游客频频造访。
黄河流域是中国⽂明的发祥地之⼀,流域内发掘了各个时期的⽂化遗址,为华夏⽂化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位于⼭西省芮城县中条⼭南麓的西侯度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的旧⽯器时代⽂化遗址,在渭河、汾河流域相继形成了陕西蓝⽥⼈、⼭西丁村⼈和许家窑⼈。
其中陕西蓝⽥⼈是迄今为⽌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类化⽯,丁村⼈和许家窑⼈在社会组织上已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这是原始⼈群过渡到⽒族制度的⼀个重要标志。
随着历史的演进,距今约12000年前,黄河流域的远古⼈类开始过渡到新时期时代。
距今五六千年前,象征华夏⽂明曙光的仰韶⽂化和龙⼭⽂化开始出现,为中华⽂明的发展演进做出重⼤贡献。
此外,都江堰、京杭⼤运河、三峡⽔库等著名⼭⽔景区都是⼈类利⽤⾃⼰的聪明才智,对⾃然的改造、利⽤和科学研发,其⽔利价值、建筑价值赞誉海外。
当然,⾃然⼭⽔的科学价值也⼗分独特,为科学研究⼈员考察⼈类⽣存环境的演变、地质地貌概况、⽣物多样性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神与物游的⼭⽔审美意识
随着⽣产⼒⽔平的不断提⾼,⼈类对⾃然的认识逐渐深化,利⽤和改造能⼒⽇益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类对⾃然⼭⽔景观的美学意识也发⽣了巨⼤变化,经历了致⽤、⽐德、畅神、情景交融四个重要阶段。
致⽤即⼈类以实⽤的、功利的观点看待⾃然美。
远古渔猎经济时代,⽣产⼒⽔平低下,动物是⼈类最主要的⽣存资源,也因此成为初民眼中最美的“风景”。
他们往往对周围美丽的花草树⽊、清澈的河流视⽽不见,独独钟情于⾃⼰的狩猎对象。
崇尚动物的审美意识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以致⽤为⽬的的审美意识被儒家的⽐德观念取代。
⽐德是将⾃然⼭⽔的品性与⼈的道德精神联系起来,从道德的⾓度、以道德的眼光出发,寻求⼈与⾃然⼭⽔内在精
神上的契合之处。
孔⼦在《论语·雍也》篇中探讨了⼈与⾃然的关系,“知者乐⽔,仁者乐⼭。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儒家是伦理道德哲学,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善恶的道德属性,⼭⽔⾃不例外。
⼭⽔与⼈的仁义、智慧、勇敢、包容、公正、坚强、明察具有相似性。
通过⽐德,⾃然现象与伦理特性建⽴了情感上的对应关系。
这种⽐德意识在⽂⼈作品中⼤量出现,如汉代王逸《离骚经序》所说,“善鸟⾹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谗佞;灵惰美⼈,以媲于君;宓妃侠⼥,以譬贤⾂;虬龙鸾凤,以托君⼦;飘风云霓,以为⼩⼈……”灵修美⼈;密妃佚⼥。
长此以往,形成了中国⽂⼈墨客、知识分⼦⼀种稳定的、模式化的审美⼼理结构。
⼈们在⼤⾃然中驰骋,在⼭⽔景观中沐浴,⼀⽅⾯是受⼭⽔形态美的吸引,但更为重要的是⼭⽔本⾝所蕴涵的道德⼒量的感召。
⼤⾃然的⼀草⼀⽊,⼀峰⼀⽯都凝聚着特定的道德属性,进⽽成为⼈格道德的象征物。
郑板桥爱⽵,以⽵⾃喻,宁可⾷⽆⾁,不可居⽆⽵:“咬定青⼭不放松,⽴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既定⽅式将⾃然性的形象特征,通过概念性的理性认识来激起伦理感情,以成为审美的感受或表现对象,即⽐德。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这种把⾃然⼭⽔景物作为⼈类道德、品德符号象征的⽐德观念也因此长期居于我国⾃然审美领域的统治地位,即便是到了魏晋时期,⽼庄的道家思想空前发展,道家的美学思想开始主张将⾃然景物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德意识仍然长期影响着中国⼈对⾃然⼭⽔的审美⽅式,这种影响直到⽬前仍旧⼗分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化的新纪元。
⼭⽔审美从⽐德过渡到畅神阶段,进⼊到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审美阶段。
这时的⼈们开始以⼀种“林泉之⼼”接近⼭⽔,感触⾃然,不再增添道德或想象的内容,不再作为⽣活的图景和背景,也不再作为寓意或象征。
所谓“林泉之⼼”就是摆脱世俗功利观念,以纯粹恬淡的⼼境看待⼭⽔,以超凡脱俗的虚静的⼼胸⾯对⼭⼭⽔⽔,欣赏⼭⽔本⾝千姿百态的⾃然美。
当⼈们去掉“尘埃之⼼”、“世俗⼼机”,⽤纯粹审美的态度,将⼭⽔作为独⽴的审美客体来欣赏,这样才能进⼊体验⼭⽔⾃然美的境界,进⼊⼀种虚廓⼼灵、荡涤性情的审美⼼境。
反之,体验到的只是⼭⽔蕴含的现实意义和道德意义。
⾃魏晋始,爱好林薮、纵情⼭⽔已经成为诗⼈⽂⼠们的风尚。
尽管世局动荡,但⽂⼈⼠⼤夫对现实不断探索,他们的⼈格和⽂
风都呈现出解放的趋势,追求⼈
的觉醒,⽂的觉醒,因⽽把⾃⼰的真实性情投向⼭⽔⾃然,留下⼤量谈⼭⽔审美的诗⽂,真正使⼭⽔成为独⽴的审美关照对象。
在审美理论⽅⾯,左思在《招隐诗》中第⼀次指出了⾃然⼭⽔的审美价值:“⾮必有丝⽵,⼭⽔有清⾳”。
⼤诗⼈谢灵运⽆论在朝在野,都肆意遨游。
他专意描摹⼭川景物,⼯于饰绘,传神⼊微,如“⽩云抱幽⽯,绿篠媚淸涟”,“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等都境界独辟,从此奠定了⼭⽔诗的⽂学地位。
陶渊明则以寂静清澈的⼼境,⽆为⾃得地欣赏⾃然⼭⽔:“结庐在⼈境,⽽⽆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是描写⼭⽔⾃然美的佳作,其中写道,“⼭川之美,古来共谈。
⾼峰⼊云,清流见底。
两岸⽯壁,五⾊交辉;青林翠⽵,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四字⼀句的骈⽂⽂体给⼈⼀种强烈的节奏感,信中有意识地将“⾼峰”与“清流”相对,将五⾊的⽯壁与四时的林⽵相对,将“晓
雾”与“⼣⽇”、“云鸟”与“沉鳞”相对,使⼭⽔之间的⼀股清俊灵秀之⽓跳脱⽽出,扑⾯⽽来。
在我国⼭⽔审美历程中,情景交融、神与物游往往被视为美感享受的最⾼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合⼀及⼈与⾃然的道德关系,情景交融正是这种哲学观念在美学领域的反映与延伸。
所谓情景交融即⾃⾝情感与对象形式合⽽为⼀,观赏对象的形态唤起观赏者的情感活动,在观赏时这种情感活动⼜消失在对象中,对象化为客观的⾃我。
它是⼀种⽴⾜于主体⼼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是感性⼼灵同具体物象的⾃由交往和⾃由契合。
观赏者把⼭⽔景观作为⼀种精神寄托,“寄情⼭⽔,或志在⼭⽔”。
这样就超越了单纯感官性的享受和⽣理性的愉悦,将⼈的精神融合于⼭⽔景观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审美主客体共同运动,主客体合⼀,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象同在,⼈不再是纯粹的主体,⼭⽔也不再是纯粹的客体。
“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正如明⼈唐志契所⾔,“⼭性即我性,⼭情即我情”;“⽔性即我性,⽔情即我情”。
(《绘事微⾔·⼭⽔性情》)同时,时间与空间观念失去⾃⾝含义,主客体的现实与⼼理距离也被消解了。
有限即⽆限,⽆限即有限,借有限表现⽆限,造化与⼼源合⼀,⼀切形象都成了象征世界。
审美主体获得前所未有的⾃由,达到⼀种悠远⽆限的“游”的境界。
三、千姿百态的⼭⽔审美形态
华夏神州,地域辽阔,⼭⽔景观类型多样,美学风格千差万别。
长江⼤河、⾼峡平湖、流泉飞瀑、崇⼭峻岭、翠⽻丹霞、⼴袤⼤漠,⽆不在世⼈⾯前展现了⼤⾃然的⿁斧神⼯,令游者叹为观⽌。
从地域⾓度⽽论,中国⼭⽔景观⼤体表现了北雄南秀的美学风格。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杏花春⾬江南,⼩桥流⽔⼈家”,品读古代⼠⼈的作品,奇⼭胜⽔的美学意境飘然⽽出。
具体讲,⼭⽔景观体现了雄、险、奇、秀、幽、旷六种美学风格。
雄伟壮观。
雄伟壮观的景观带给观赏者⼀种崇⾼、壮美、震撼、赞叹的审美体验,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灵受到强烈的撼动和涤荡。
在我国这类景观中,泰⼭最具代表性。
泰⼭素有“天下之雄”的称号,“唯天为⼤,五岳独尊”。
其实泰⼭的海拔⾼度(主峰⽟皇顶)仅有1545⽶,在地貌分类上只属于中等⼭体,但相对⾼度却达到1360⽶,凌驾于齐鲁⼤地丘陵之上,展现了⼤⽓磅礴、拔地通天的⽓势。
此外,泰⼭的⼭体厚重庞⼤,基础宽厚,增加了厚重感和稳重感,因此有“稳如泰⼭”的说法。
⾃古以来,历代名⼈对泰⼭雄伟之⽓进⾏了⼀如既往的讴歌和赞叹。
孔⼦⽈“登泰⼭⽽⼩天下”,汉武帝叹⽈,泰⼭“⾼矣、极矣、⼤矣、壮矣”。
东汉光武帝刘秀欲登泰⼭封禅,虎贲郎将马第伯试登之后报告道路的险状,⽈:“仰望天关,如从⾕底仰观抗峰。
其为⾼也,如视浮云;遥望其⼈,端端如杆升,或以为⽩⽯,或以为冰雪。
久之,⽩者移过树,乃知是⼈也。
”唐代⼤诗⼈杜甫青年时代“放荡齐赵间”,留下了著名的《望岳》诗。
诗⼈从“望”字⼊⼿,通过远望、近观等不同⾓度烘托了泰⼭雄伟峭拔的⽓势,“荡胸⽣层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泰⼭雄伟的⾃然风格经过历代⽂⼈墨客的歌咏渲染,逐渐成为⼀种标志,流传在游客以及国⼈⼼中,经久不衰。
⽔体⽓势磅礴,场⾯壮观,同样展现了雄伟的美学效应。
位于陕西宜川和⼭西吉城之间的黄河壶⼝瀑布号称“悬瀑”,是我国第⼆⼤瀑布。
两岸为⾼⼭峻岭所夹,河床在⽔流长期冲刷下,形成宽达30⽶、深约50⽶的峡⾕。
汹涌的黄河⽔奔腾⾄此,倒悬倾注,飞流直下,波涛翻滚,震天撼地,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场⾯极为壮观。
难怪乎有诗赞叹⽈,“源出昆仑衍⼤流,⽟关九转⼀壶收。
”
惊险峻峭。
这类⼭的外观特征是⼭体陡峭,坡度较⼤,⼭脊不仅⾼、窄⽽且光滑。
攀登险⼭给⼈的⼼理体验是带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复杂,富于变化。
观赏的对象过于险峻,使观者的抵抗⼒在它们的威⼒之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微不⾜道。
然⽽,随着恐惧感的解除,痛感逐渐转化为愉悦感,压抑渐次转化为振奋,游者经历了先惊后喜,化险为夷的⼼理体验,⼼灵处在动荡不已、跌宕起伏
的状态之中,有助于提⾼个体挑战⾃我极限的能⼒,升华⼈的道德精神。
西岳华⼭⾃古以来就享有“天下第⼀险⼭”的美誉。
“巨灵咆哮劈两⼭,洪波喷流射东海。
”华⼭之险是由于花岗岩随着地壳运动上升速度较快造成的,“削成⽽四⽅,其⾼五千仞。
”⼭的四壁⾮常陡峭,没有坡度,⼏乎与地⾯成90度⾓,⽽且峰顶与⾕地的落差达到千⽶左右。
华⼭险峻的景点很多,有千尺幢、百尺峡上天梯、擦⽿崖、苍龙岭、鸽⼦翻⾝、⽼君犁沟、长空栈道等,其中苍龙岭是华⼭最长、最险的绝径之⼀。
岭长1500⽶,宽仅1⽶,岭脊光滑圆溜,刻有200多级⽯级。
环顾四周,层峦叠嶂,连绵起伏;俯瞰脚下,万丈深涧,风吼云乱。
岭脊时⽽露出云层,时⽽没于烟雾,宛如⼀条沉浮游⼷于云海之中的苍龙。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华⼭的险峻引⽆数英雄竞折腰。
此外,四川峨眉⼭⾦顶、安徽黄⼭天都峰、江西庐⼭五⽼峰以及辽宁凤凰⼭叠翠峰与箭眼峰之间的⽼⽜背都是我国极其险峻的风景。
奇异独特。
⼭⽔景观的奇异独特审美特质是⼤⾃然的天造地化,相对于常见的普遍地形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幻怪离奇,往往出⼈意料,给⼈以惊喜的审美体验,使观赏者发出巧夺天⼯⽽⼜⾮⼈⼒所为的美的感叹。
我国以“奇”为美的景观甚多,
如“奇秀东南”的武夷⼭、“天下奇秀”的雁荡⼭、“奇丽岭南”的桂林⼭⽔等。
然⽽,在诸多以“奇”称胜的⼭⽔景观中,黄⼭是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