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原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原文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本单元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任务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学习是对已知方法的运用。

但本文信息庞杂、人物较多,会给学生在归纳上造成一定的困扰。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在理解词句、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上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认“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抓住事件、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3.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抓住事件、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五、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对已知方法的运用。

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抓住事件、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

六、课时安排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扫除生词难字,整体感知,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志向的原因。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认准字音,读通句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二要将词语出示在完整语句段落中认读,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世界较远,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修身课?”“什么是光耀明媚?”“什么是当效此生?”扫清了理解的障碍后,就可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学生借助过渡段第10自然段,第15自然段提示的时间和地点来划分。

(三)初步探究,归纳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归纳”为主线,重在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1.理清结构,归纳方法。

我抛出问题: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件事?在学生归纳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归纳,专门利用“事件要素表”,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梳理。

在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归纳因人物多,信息庞杂,可能会造成归纳冗长。

我将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分清主要人物进行归纳,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①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②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

③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见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2.再读课文,将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把三件事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实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时,我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这些事情中哪些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此时启发学生用连接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从而使学生能够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

此时,出示上一环节中的“事件要素表”,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学习形式将三个事件的“时间”进行排序,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时间变化的词语将三件事连起来,从而实现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

【这一环节,为突出学习重点,利用小组自主学习为形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用“连接词”“事件要素表”为依托,有效实现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四)总结升华
1.梳理新知,总结收获:本节课,我们利用主要人物说清楚了三个事件,并找到了三件事间的因果关系。

2.布置作业,埋下伏笔:文中有一个词语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让少年的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而远大的志向。

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当时的社会状况。

下节课再来交流。

【本环节,总结抓住主要人物叙述事件的方法,并为下节课留下伏笔,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为发挥资料对理解课文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九、板书设计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逐步适时板书,梳理本节课的主要人物及三件事的要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进一步强化本科学习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