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准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

合集下载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分析金融市场作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运行机制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投资者被假设为理性的利己行为者,严格遵循风险和回报的平衡关系。

然而,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种观点,它更加注重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以及其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及其分析方法。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

它认为投资者是受情绪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做出不完全理性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的价格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投资者不具备完全的信息,且信息对不同投资者是不对称的。

这种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市场中其他人的意见和情绪影响。

2. 情绪和认知偏差:投资者的情绪和认知偏差会导致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判断。

例如,投资者更容易对损失敏感,从而更可能采取冒险行为;此外,他们也容易出现羊群效应,盲目追随市场主流观点。

3. 市场反应的不理性: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价格并非总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预期,而是常常受到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影响。

这种不理性行为可能导致市场出现股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从而出现价格泡沫或崩盘。

二、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方法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金融市场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价格形成的机制。

以下是常用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1. 外部信息分析:行为金融学认为外部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要影响。

外部信息分析主要研究公众舆情和媒体报道对市场的影响。

例如,某个重要新闻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

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走势,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2. 个体投资者行为套利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行为普遍存在认知偏差,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被利用来实施套利策略。

个体投资者行为套利策略主要侧重于挖掘投资者情绪和认知偏差,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来获取超额收益。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其中涉及着各种不同的行为者和因素。

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其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对市场决策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是与传统金融学相对立的一个领域,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并根据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行决策。

然而,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参与者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个人偏好和行为偏差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这些非理性决策行为,揭示了在市场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市场波动。

首先,行为金融学提供了对投资者行为的深入理解。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投资者是理性且效用最大化的,但实际上,投资者经常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影响,做出与他们的最佳利益相悖的决策。

例如,投资者在市场上往往会被群体行为和情绪投机所牵引,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进一步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和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偏见,以及它们对市场的影响。

其次,行为金融学揭示了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和异常现象。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市场价格并不总是反映基本面价值,而是受到投资者情绪和行为偏见的影响。

例如,在市场上存在着羊群效应,即投资者会跟随他人的决策或选择与大众一致的方向。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和过度波动,进而使市场出现泡沫和崩盘。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以及市场异常现象的形成。

第三,行为金融学提供了对金融市场中决策制定者行为的洞察。

金融机构和交易员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金融理论往往将决策者视为完全理性和冷静的计算机,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决策者也会受到情绪和行为偏差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对决策者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对市场的动态变化作出预测和调整。

最后,行为金融学还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构建。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一、前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二、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始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

他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决策可能与理性经济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不同。

这一发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领域——行为经济学。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心理偏差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上,也存在于市场层面上。

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

三、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1. 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心理偏差可以分为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差两类。

其中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过度关注已知信息等;情感偏差包括损失厌恶、避免风险等。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效果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由于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经济学模型预测的选择。

这些选择可能导致投资效果不佳,甚至造成重大亏损。

3. 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还发现,由于市场参与者也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市场价格往往不符合基本面价值。

这些价格波动可能会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受试者进行投资决策实验,来观察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五、行为金融学的应用1. 投资决策了解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制定投资策略,避免因情感偏差而产生错误决策。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引言:金融市场一直被认为是理性决策的天堂,然而,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却揭示了市场参与者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行为模式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中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方法和研究发现,并分析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资产定价、投资决策、市场效率以及市场波动等。

其中,资产定价领域关注的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的理性定价是否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而投资决策领域则研究了个人和机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所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通过对市场效率和市场波动的研究,探讨了市场中投资者的追逐同样效应和反转效应等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对金融市场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寻找市场中的行为规律和现象。

实验室实验方法则通过对参与者进行金融市场情境下的实验,观察他们的决策行为和盈亏偏好。

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充分验证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假设,并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三、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现1. 情绪对市场决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情绪对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情绪的负面效应可以导致投资者出现恐慌情绪,从而出现大规模的抛售行为,引发市场的暴跌。

相反,情绪的正面效应则会导致市场的过度乐观,从而引发市场泡沫的出现。

因此,在金融市场中,有效控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至关重要。

2. 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造成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例如,过分关注过去的业绩表现,将此视为未来表现的准确预测。

此外,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愿意追求收益,这导致了投资者在决策时过于保守的行为。

3. 行为模式的存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即市场中常见的投资行为,如超买和超卖行为。

这些行为模式在金融市场中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指标进行识别和分析。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对个体和集体投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方法,旨在解释为什么投资者在决策中会出现非理性行为和偏差。

与传统金融学相比,行为金融学着眼于人类行为和认知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揭示了投资者的情绪、认知失调和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市场的。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以及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性。

一、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在传统金融学中,投资者被假定为理性的行为者,其决策是基于理性预期,即他们利用所有相关信息,根据理性的选择来做出投资决策。

然而,在行为金融学中,人们认识到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他们的决策可能受到过度自信、偏见和情绪化等非理性因素的驱使,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现象。

二、市场效率与无效率传统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获取额外的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行为金融学对市场效率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市场无效率,形成投资机会。

例如,过度反应理论认为投资者倾向于对新信息做出过度反应,这可能导致价格的短期波动和投资机会。

三、错误定价与市场泡沫行为金融学强调价格的过度或低估可能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认知误差所致。

错误定价是指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投资机会。

市场泡沫则是指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升或下降,并与基本价值偏离较大的情况。

传统金融学很少关注这些非理性的影响因素,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它们对市场走势和资产定价具有重要影响。

四、套利和限制传统金融学中,套利是投资者通过买入低价资产并卖出高价资产来获得风险调整后的回报。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情绪,套利机会并非总是可行的。

投资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做出决策,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定价,从而限制了套利的效果。

此外,行为金融学也认识到了投资者的心理账户效应,即投资者会根据不同的账户将资产归类,对不同账户的资产有不同的风险容忍度,这也限制了套利的可能性。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研究人的心理偏差和情绪对金融决策、金融产品定价以及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从人类的心理角度,对证券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跨入微观金融领域最前沿的学科之一。

行为金融注重于金融投资市场中的人性心理行为现象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阐述从标准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的演变过程。

包括:§1 标准(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2 有效市场悖论§3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4 行为金融学概述第一节标准(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主要内容:(一)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的产生(二)标准金融学理论体系(三)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石(四)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一)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的产生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源于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较成体系的资本市场分析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形成三大学派。

自20年代至40年代,资本市场分析基本上由两大学派所主宰:和 Dodd为代表的基本分析派;以Edwards和Magee为主的技术分析派。

到了50年代后,开始出现第三个分析学派—数量分析学派,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 )在其《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中提出了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创立了衡量效用与风险程度的指标,确定了资产组合的基本原则。

马科维茨(Markowitz )的资产组合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金融理论诞生的标志。

(二)现代标准金融学理论体系——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 195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1964),Linter (1965),Mossin ( 1966)-—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 1970)——套利定价理论(APT)(Ross 1976)--期权定价理论(Black和Scholes 1973 )(三)有效市场假说(EMH)是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石1、金融资产定价是微观金融学的核心问题标准金融学资产定价的方法有两类:(1)均衡定价法:A。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相对于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并不很长。

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形成了研究行为金融的热潮,大量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

行为金融定义的讨论行为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城,虽然己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

Thaler(1993)认为行为金融就是“思路开放式金融研究”(open-minded 'finance),只要是对现实世界关注,考虑经济系统中的人有可能不是完全理性的,就可以认为是研究行为金融。

Lintner(1998)把行为金融学研究定义为“研先人类如何解释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决策”。

Olsen(1998)声称“行为金融学并不是试图去定义‘理性’的行为或者把决策打上偏差或错误的标记;行为金融学是寻求理解并预测进行市场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含义”。

Statman(1999)则认为金融学从来就未离开过心理学,一切行为均是基于心理考虑的结果,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不同在于对心理、行为的观点有所不同。

Sheinn(2000)认为,行为金融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

Russell (2000)对行为金融是这样定义的:(1)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

(2)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3)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是如何在判断中发生系统性的错误的。

从上述行为金融学家定义的行为金融概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行为金融研究考虑到了人的不完全理性的本性,其研究需要运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其研究对象是金融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

行为金融的发展历史通常把行为金融的研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行为金融研究。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金融市场是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投资者购买证券、商品期货和外汇等金融资产来获取收益,而市场则在投资者之间形成一个交易的平台。

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探索了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

本文将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探讨金融市场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投资者的普遍偏见。

第一、羊群效应的形成羊群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上会跟随其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判断。

投资者往往认为,如果许多人都在做出某种投资决策,则这个决策一定是正确的。

这种想法使得投资者在繁忙的市场上甚至忽略了基础面的分析。

这种现象的形成往往源于人的固有心理倾向:安全感。

人们总是倾向于跟随“主流”,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到更加安全和可预测。

这个现象尤其在涨势市场中便特别常见。

当股票价格上升时,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为了“赚钱”,就会形成一个“买入狂潮”。

当市场开始下跌时,情况则恰恰相反。

投资者害怕自己的资金会亏损,于是就急于跟随其他人将股票抛售,最终形成了一个“抛售潮”。

第二、避免亏损的心理倾向在金融市场中,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避免亏损。

这种心理倾向源于人类的天性,即我们总是看到自己的亏损而忽略了自己的利润。

在金融市场中,避免亏损往往会导致短视的投资决策。

这些决策通常根据过去的表现来进行。

投资者认为,如果某个股票在过去表现良好,那么它在未来的表现也一定会相当好。

这种心理效应导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过度交易(overtrading),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市场上频繁买卖股票和其他证券,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和努力,但很少能产生可靠的回报率。

第三、过度自信偏见过度自信是另一个投资者常见的心理差距。

许多投资者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更懂金融市场,而过度自信往往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并产生了巨大亏损。

过度自信的表现是过于自信,以至于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超过了市场和基本分析。

这种偏见常见的形式有:过度交易、不合理的扩大信息来源、过度自信的认为价格会上升或下跌等。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与联系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金融学的研究使金融产品涌入市场,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对企业风险控制提出了要求。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界的两种不同学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将就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金融;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引言金融活动有两批人,一批是理性的投资者,另一批是非理性的投资者,两人共同构成了当前的金融市场。

我认为,在传统的金融学研究过程中,理性投资者一定会获得发展的机会,非理性投资者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与传统金融学相比,行为金融学开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活动,给传统金融学增添了心理学的内容。

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决定性原则,为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提出了新的理论。

我们要把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金融社会的发展。

一、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的含义传统金融学是指研究具备存款、贷款、结算等金融活动的知识体系。

传统金融学的基本假设是理性的人,我认为投资者进行金融活动时,非理性的投资者只能在金融市场被淘汰。

经常研究传统金融学的理论是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获得最高利益。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是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融入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是当前热门专业之一,这一学说的出现有利于我国金融学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主观想法对金融活动的影响非常深刻。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思想是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等。

二、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差异和联系。

(一)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的区别1、二者理论基础不同传统金融学的理论主要是市场的有效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有一定的联系。

在传统金融学中,投资者进行金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利益,资产组合理论,等一系列金融相关理论,从金融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

金融市场与行为金融学

金融市场与行为金融学

金融市场与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功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参与者的行为,学者们发展了行为金融学这一领域。

行为金融学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旨在解释金融市场在实践中的各种现象。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与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 金融市场的概述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各种金融资产买卖的场所,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它提供了资金的配置和流动,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了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

金融市场的运作涉及到各种参与者,包括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

2. 行为金融学的概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决策行为的学科,它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探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倾向。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投资者受到各种认知偏差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行为和价格波动。

3. 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认知偏差,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行为金融学揭示了市场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交易和投资者情绪的传染性。

这些非理性行为导致了市场波动和价格失真。

其次,行为金融学还解释了市场中的投资者情绪和群体行为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投资者的情绪会导致市场上的买卖行为,进而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

例如,在市场上出现恐慌情绪时,投资者会集体抛售股票,导致市场崩盘。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揭示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常常采取一些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

这些认知偏差导致了投资者在决策时的错误判断,进而影响了市场的运作。

4.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的启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投资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只有认清自己的盲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这些偏差,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发表时间:2018-12-19T17:23:57.1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作者:王国宝[导读] 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传统金融学,通过设置理想的假设条件和推导简明的数学公式来分析复杂的投资决策过程,其简洁完美的模型和结论曾是资本市场运作的主导力量(北京泛鹏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传统金融学,通过设置理想的假设条件和推导简明的数学公式来分析复杂的投资决策过程,其简洁完美的模型和结论曾是资本市场运作的主导力量,但却难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的诸多异象。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理性人假设;有限套利引言:早期的金融理论主要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研究来识别市场的投资机会,并解释市场中的投资选择行为,因此,与银行家们采用的信用分析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主要基于比率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

20 世纪60 年代前后,在理性投资人假设和金融数学取得进步的前提下,资本配置线、证券市场线、CAPM 和APT 模型得以确立,并以此解释证券市场中的投资选择行为。

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可获得性的迅猛进步,金融统计学成为金融市场研究的主流工具,有效市场假说成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

在有效市场假说框架下,股票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及非公开的可获得信息,即使市场价格存在偏离,价值偏离程度也不会太大,而且偏离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修正。

1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所谓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跟资金有关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

也可以认为就是资金融通的一切活动的综合。

从它的定义就可以知道,凡是参与资金融通的过程,那些活动和事情就可以称为金融,价值的流通是金融的本质。

金融产品种类非常多其中有证券、保险、信托和银行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也是非常广阔的,包含的种类主要有:财务、银行学、投资学、会记、保险学、证券学、信托学等等。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摘要】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领域涉及到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传统金融学强调市场假设和理性决策,注重基于数学和统计模型的风险管理方法。

而行为金融学更加关注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偏差,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

比较两种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实践效果,可以发现传统金融学注重风险测量和分散化,而行为金融学更加强调行为偏差修正和情绪管理。

可以总结出传统金融学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加系统和科学,但对于市场波动和投资者行为的预测能力有限;而行为金融学更注重实践中的情绪和行为效应,但缺乏系统的风险测量方法。

两种理论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风险管理中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来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比较、实践比较、效果比较、优缺点、风险管理1. 引言1.1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是两种不同的金融学派别,它们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

传统金融学主要注重利用数学模型和经济理论来评估和管理风险,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并且价格会逐渐反映出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而行为金融学则更加关注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认为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而且市场存在着情绪和群体效应。

在风险管理理论方面,传统金融学通常采用风险收益平衡模型来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通过分散化投资来降低整体风险。

而行为金融学则更关注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好,试图找出这些偏差对风险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可以相互补充。

传统金融学注重风险的量化和分析,而行为金融学则更注重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管理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

接下来将具体对比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实践和效果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理论的优缺点。

什么叫行为金融学

什么叫行为金融学

什么叫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有限理性”与“有限套利”是其两大支柱。

它用“前景理论”描述人的真实性,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是不具有长期理性行为的,至多拥有“有限理性”。

短期来看,在某个具体的决策上,投资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不具有统筹的、连续性的最优投资决策,不能严格按照“贝叶斯规则”行事,其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理论基础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

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

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

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

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

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本文关键词:金融学,分歧,传统,理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本文简介:摘要:传统金融学是一种比较理论化的金融学,传统金融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有效市场假说”作为解决市场金融问题的关键。

在解释金融问题时,传统金融学往往会将市场条件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数学公式对金融投资问题进行解释,但市场是变幻莫测的,理想的市场条件往往与实际不符。

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是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本文内容:摘要:传统金融学是一种比较理论化的金融学,传统金融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有效市场假说”作为解决市场金融问题的关键。

在解释金融问题时,传统金融学往往会将市场条件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数学公式对金融投资问题进行解释,但市场是变幻莫测的,理想的市场条件往往与实际不符。

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不仅具有科学的实践基础,还将心理学运用到金融投资领域。

文章通过对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进行分析,比较两者的理论分歧,希望能够为金融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歧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金融学理论,他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不足之处。

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它不仅需要经济学和数学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持,还融合了心理学学科知识、生物学学科知识以及行为学学科知识和社会学学科知识等。

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具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理论基础、决策的风险分析法以及决策模型。

一、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在理论基础方面的巨大差异传统金融学是金融学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金融理论,这种金融学理论是以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为基础的,整个理论围绕着“有效市场假说”开展,并将资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分析市场资产投资的重要信息依据。

根据传统金融学的观点,每一个资本投资者在资本投资活动当中都是一个理性的人,做出的所有投资决策也是理性的决策,每一种投资行为都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

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

理论评价
理论评价
行为金融理论已经开始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 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 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效率市场假说和现代金融理论提出挑战并能够有效地解 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 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 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因而,尽管现代金融理 论依然是对市场价格的最好描述,但行为金融的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
BSV(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 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 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under- reaction)。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 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 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行为金融理论
经济学理论
01 概念
03 心理偏差
目录
02 产生容
07 金融分析师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它与传统金融学相比,更加注重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探讨市场参与者在不确定和风险环境下的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要意义,也对金融实践和投资者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对实践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带来更深入的了解。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和维冈·塔里斯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并开始对普遍存在于传统金融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进行挑战。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理性投资者通过全面信息分析做出决策,市场价格会迅速反映所有可得信息,从而形成“有效市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了非理性行为。

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行为金融学开始成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因其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行为金融学正式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等。

实验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析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

实验可以控制变量,排除外部干扰因素,从而更加准确地观察和测量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问卷调查是另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来调查和收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数据,从而揭示他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好和行为模式。

行为观察则是直接观察和记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通过实地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了解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经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三个阶段。

该理论对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做出了合理解释,尽管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我国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还处于引用和介绍阶段,无非,该理论在中国必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经济心理学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一、引言早在 1890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这个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早就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与渊源。

鉴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巨大影响,wicksteed 甚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心理学对于经济学似乎就像boethius 一样——是道路、动机、指导、起源和终点”。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经济学的产生是始于人类为了更快、更多的获得物质财富的欲望与实践,而欲望的实现要通过人来实现。

恩格斯声称:“经济学以心理学为前提条件”。

由此可以判断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而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王国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也势必把心理学应用于其中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即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二、经济心理学的溯源与复兴经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两本书——苏格兰报人查尔斯·麦凯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和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众》。

这两本最早阐述了经济心理学的著作,被许多投资者认为是投资市场群体行为领域的经典著作。

《大众错觉与群体狂热》认为:“已经阐述过,人们以群体方式思量。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内容行为金融学啊,这一学科它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挺接地气的。

咱们都知道,金融市场里头,那可不是光有数字、图表那么简单,里头掺和着人性、心理,还有那一堆说不清理还乱的情绪。

行为金融学,就是把人的心理、行为,还有情绪这些玩意儿,跟金融学搅和到一块儿,来研究、预测金融市场的那点事儿。

要说这行为金融学啊,它可是从微观个体的行为入手,研究那些在市场里头摸爬滚打的投资者们,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些心理、行为又是怎么影响到市场价格走势的。

你说这有意思不?咱们平时买个菜还得挑挑拣拣呢,这金融市场里头的买卖,那可是动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流动,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那影响可大了去了。

行为金融学里头有个重要的理论,叫“展望理论”。

听着挺高大上的吧?其实说白了,就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是怎么做决策的。

咱们平时做个决定,也得琢磨琢磨,这行为金融学里头,更是把这琢磨的功夫做到了极致。

它说人们啊,虽然心里头都想着效用最大化,但实际上呢,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咱们并不能总是那么理性地做出决策。

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明知道某个东西不好,可还是忍不住要买,心里头那股子冲动劲儿,可不就是行为金融学里头说的“有限理性”嘛。

还有啊,这行为金融学里头还有个“套利限制”的概念。

咱们平时听说的套利,那可是个赚钱的好法子,但这行为金融学里头说啊,套利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套利的力量可是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的。

你想啊,要是套利真的能那么轻松地把非理性行为给剔除了,那市场不就成了理性的天堂了吗?可实际上呢,市场里头还是充满了各种非理性行为,所以这有效市场假说嘛,在行为金融学里头可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说这行为金融学里头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吧。

比如说“过度自信”,这可是咱们很多人都有的毛病。

咱们有时候对自己的判断那可是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就像是股神巴菲特附体,啥都能预测对。

可实际上呢?往往是吃了大亏才知道自己错了。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高度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投资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形成、交易行为以及市场波动等现象,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与金融市场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人类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在传统金融学中,投资者被认为是理性、冷静、追求最大利益的个体。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在金融决策中受到情感、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做出与理性决策相左的选择。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或不足反应,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市场的非理性”。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市场处于弱有效状态,即市场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是随机的,并不能从市场价格中获取超额利润。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会使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并导致市场失灵。

人们常常会出现投资决策的心理偏差,例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跟风行为等。

其中,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心理感受强于对同等金额的收益的感受,这导致了投资者更愿意承受巨大的风险来避免可能的损失。

而跟风行为则是指投资者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影响,盲目跟从市场趋势,这可能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现象。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行为金融学关注的问题之一。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市场参与者拥有完全的信息,并且能够合理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决策。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市场参与者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某些参与者拥有更多或更好的信息。

这导致了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传播,从而产生市场偏差。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金融市场的分析框架,以更好地解释市场中的行为现象。

其中,套利行为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套利是指通过买入低估的资产并卖出高估的资产,从中获取收益。

行为金融学认为,由于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和市场的非有效性,套利机会在实际市场中并不总是存在。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在金融市场中,不仅仅有经济学上的理性行为,还存在着种种非理性的行为和心理因素。

行为金融学便是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金融市场中的行为现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1. 情绪与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将人们情绪与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市场中情绪的波动会使投资者采取与基本面不符合的决策。

例如,在市场上出现熊市时,投资者情绪低迷,恐惧心理蔓延,更容易被从众心理所影响,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

而在牛市中,市场情绪高涨,投资者更容易受到贪婪心理的驱使,过度买入股票,造成市场繁荣。

2. 羊群效应与市场泡沫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而不是根据市场基本面进行判断。

这种从众心理导致市场出现泡沫。

例如,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投资者追逐热门的互联网公司股票,而忽视了这些公司的真实价值,最终导致股价崩盘。

因此,投资者应当警惕羊群效应带来的市场风险。

3. 心理账户与套利机会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常常根据在不同心理账户中划分的资金进行决策。

这些心理账户可能包括不同种类的投资产品,例如股票账户、债券账户等。

投资者往往心理账户的亏损多于账户的收益,因此在决策时更容易偏向保守。

这种心理账户的划分也为套利机会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投资者可以通过建立多个心理账户,对冲不同账户的盈亏,获得额外收益。

4. 过度反应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金融学指出,市场参与者容易对市场消息做出过度反应。

例如,当一则利好消息发布时,投资者可能会过分乐观,使股票价格过高。

同样地,当一则利空消息发布时,投资者可能会过分悲观,导致股票价格被低估。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会使市场波动加大,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总结起来,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揭示了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并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质上,行为金融学试图从人类的心理、行为 角度解释投资者投资什么,为什么投资,如何 投资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研究人的心理偏差和情绪对金融决 策、金融产品定价以及金融市场 变化的影响。
标准金融学中的人们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中 的人们是正常的。
——经济学家Meir Statman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越来越引起经济学 家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前沿领 域。
而丢掉30元和买一张票时,丢掉的30元我们并 不算做是看电影花的(另外单独做账了)。
我们只不过是将丢失的现金归结为倒霉,仅仅 使我们感到没有原来那么富有,而不会直接与 看电影相关联。
行为实验1
在1号和2号两个袋子中同样装入100个 球,其中袋子2中50个红球和50个蓝球,而1 号的情况不知道。请在下面A、B两者中择 一:
从传统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
gong.
2020/10/18
1
开启你的大脑
你学过哪些金融学知识? 你知道哪些金融学理论? 你大脑中的行为金融学?
有过看电影丢了票的经历吗?
想象一下,你已经决定去看一场戏剧,每张票的价格 是30 元。当你进入戏院买票时,你发现不知什么时 候你丢了30 元。现在你还愿意花30元钱去买票吗? (愿意) (不愿意)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行为金融学的特点
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作为发展新的经济 决策与市场均衡的起点;
利用数据收集方法研究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具体 实际行为;
利用人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来解释 和理解传统“理性经济人”理论无法解释的问 题。
行为金融学研究内容
行为金融学试图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如在决策过程中,人类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决策, 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以及它是如何影响 决策。
金融学
传 统 金 融 学
人们的金融决策问题: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如何对
行 为
资本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认知无偏差
认知偏差
理性预期
心理偏差与情绪
传统假设:人是完全 理性的
贴近现实的假设:人 是有限理性的
金融资产价格 (资产定价)
金融市场发展变 化趋势
§1 标准(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Daniel Kahneman教授和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Vernon Smith教授由于在行为经 济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丹尼尔-卡尼曼
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 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 域奠定了基础。 卡尼曼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 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 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 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 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 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 论更加丰富。
说明人们是厌恶不确定、厌恶风险的
对不确定的和模糊性事物的厌恶被认 为是人们投资股票要求很高风险补偿(相 对于回报较明确的债券而言)的心理原因。
人们对外国股票的投资往往要求更高 的投资回报也反映了这种心理补偿的要求。
心理实验2
无论你现有财富如何,给你1000元,然后在以下两 种情形中择一: A:50%的可能得1000元,50%的可能为0; B:10:技术分析之父
赢了一点就跑,输了许多却还不愿认输。
实验研究
丢掉10元钱的不愉快感受 vs. 捡到 10元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丢掉1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比 捡到10元所带来的愉悦感受要强烈得多 。
“损失10元钱”和“获益10元钱”
所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别人的好处是我们难以感受到的,别人的 不好却是让我们深感痛苦的。 所以,孔夫子提醒我们,
A:从袋子1中取球,取到红色有奖,蓝色则无;
B:从袋子2中取球,取到红色有奖,蓝色则无。
请再在C、D两者中择一:
C:从袋子1中取球,取到蓝色有奖,红色则无; D:从袋子2中取球,取到蓝色有奖,红色则无。
不确定性(模糊)厌恶
选B者显著多于选A者; 选D者也显著多于选C者。
(D. Ellsberg, 1961)
§1 标准(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
一、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的产生
➢1、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源于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较成体
系的资本市场分析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形成三大派:
➢2、自20年代至40年代,资本市场分析基本上由两大派
所主宰:以Graham 和 Dodd为代表的基本分析派;以
Edwards和Magee为主的技术分析派。
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 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 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 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 标准。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弗农-史密斯 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
从标准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
§1 标准(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 §2 有效市场悖论 §3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4 行为金融学概述
由于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获得诺贝尔奖。
哈里·马科维茨
威廉·夏普
HARRY M. MARKOWITZ WILLIAM F. SHARPE
默顿·米勒 MERTON M. MILLER
§1 标准(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
一、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的产生 二、标准金融学理论体系 三、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石 四、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
想象一下,你已经决定去看一场戏剧,每张票的价格 是30 元。当你进入戏院验票时,你发现你的票丢了。 现在你愿意花30元钱重买一张票吗? (愿意) (不愿意)
选择 愿意
不愿意
结果
背景
丢了钱
丢票
85(80%)
64(60%)
21(20%)
42(40%)
结果的解释
买两张票时,我们很容易感到是花了60元看一 场电影;
无论你现有财富如何,给你2000元,然后在以下两 种情形中择一: C:50%的可能损失1000元,50%的可能损失为0 ; D:100%亏500元。
在心理实验中
结果是, 在第一个实验中多数人选择B,稳稳当当得 500; 在第二个实验中多数人选择C,要么损失最 大,要么一点都不损失。
说明我们……
面对获利时,是风险厌恶者; 面对损失时,是风险追求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