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戏剧单元内容及教学实施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戏剧单元内容
及教学实施建议
摘 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是戏剧单元。
该单元以“戏剧文学”和“悲悯情怀”为教学重点,体现了文体与主题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点。
基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戏剧教学应增强专题阅读、群文阅读,结合地域特色开发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 戏剧教学 高中语文 戏剧单元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多种门类,集文学、表演、音乐、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给人带来视听的享受、审美的熏陶与道德的教育。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下称“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唯一的戏剧单元。
该单元编选了《窦娥冤》等三部戏剧名作,并设置了若干个单元学习任务。
笔者以对“统编版”教材戏剧单元的编制理念与特色分析为切入点,结合2004年“人教版”教材的戏剧选文与教学内容,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戏剧文学的教学重点与实施策略。
一、文体与主题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
“统编版”高中语文戏剧单元选编了
《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名著的精华片段,分别属于中国古典戏曲、中国现代话剧和西方戏剧。
该单元与“人教版”必修四戏剧单元既存在延续性,又作出了新的调整。
“统编版”戏剧单元系文体与主题兼顾的复合型单元,便于学生感受与把握戏剧的文体特征和思想主题。
与此相应,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熟悉戏剧文学体裁,理解作品人物、情节、语言,把握戏剧冲突;二是品味悲剧意蕴,理解人类的悲悯情怀和高尚品质。
为便于比较分析,笔者将两个版本教材的选文内容与单元导语列表如下(表1)。
由表1可见,“统编版”戏剧单元的选文较之“人教版”有两大调整:一是“人教版”收录《窦娥冤》楔子及前三折,“统编版”仅保留第三折(即“斩娥”)。
“人教版”较完整地展示了元杂剧的体裁结构与艺术特征;“统编版”则通过作品最脍炙人口的片段,集中展示其艺术成就与悲剧意蕴。
二是“人教版”《哈姆莱特》选录第五幕第二场,“统编版”改为第三幕第一场。
前者是惊心动魄的“比剑”,以情节和冲突见长;后者是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思考,以语言和人物性格见长。
《窦娥冤》从求全到浓缩、《哈姆莱特》从重情节到重思想,实际都体现了阅读教学向深度发展。
学生除了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与能力,更需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品的情感与思想内容。
“统编版”的单元目标也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人教版”注重戏剧文学的体裁特征与艺术风格,“统编版”在保留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更要求学生把握悲剧意蕴、理解悲剧的风格特征。
在表述文体时,“人教版”多用“戏剧”“戏曲”“话剧”等概念,单元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戏剧”的内涵与特点;“统编版”则相对来说
表1 2004年“人教版”与2019年“统编版”戏剧单元对比
教材内容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04年) “统编版”(2019年)
教材选文1.《窦娥冤》楔子及第一、二、三折
2.《雷雨》第二幕(片段)
3.《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
1.《窦娥冤》第三折
2.《雷雨》第二幕(片段)
3.《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
单元导语(摘要)1.认识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2.欣赏古典戏曲的曲词之美,透过曲词体
味任务的内心情感。
3.把握话剧的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的人
物语言,尝试推想其舞台效果。
1.心怀悲悯,追求正义,坚守良知。
通过剧
中人物的悲情遭遇,深刻理解社会人生。
2.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
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
3.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把握
戏剧的冲突、情节、人物,体会戏剧语言的动
作性和个性化,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
更突出三篇课文的“悲剧”意蕴,将“戏剧文学”与“悲悯情怀”两大内容作为单元教学的重点,凸显了“人文性”。
如“统编版”戏剧单元“学习任务”中特别强调: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
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起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该单元以“悲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关怀,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心中的正义、良知与悲悯情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同时,使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戏剧的人物、情节、语言和矛盾冲突,把握戏剧文学的表现手法,感受戏剧文学的魅力。
二、以“提示”与“任务”为线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统编版”教材取消了“人教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代之以每课的“学习提示”和每单元的“学习任务”。
这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2017版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任务群”所作出的改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设计综合性语文活动,创设戏剧文学特有的教学情境,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戏剧更是语文教学中最富有动作性和表现力的文体。
据此,该单元的学习任务二设计了演出话剧《雷雨》或《哈姆莱特》的任务,并分解为四个步骤:(1)深入研读剧本;(2)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3)进行排演,准备演出;(4)正式演出,评议总结。
从阅读、讨论到排练、演出,寓教于乐,推动着能力的层层进阶。
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情节、人物与环境,再讨论研究,逐渐形成台本。
在此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性格、情绪,调整各自的音量、语速、语气,对台词反复咀嚼乃至滚瓜烂熟。
之后,进入排演阶段,语言与肢体动作配合,学生通过交流互动,找准角色定位,将书本上的“戏剧冲突”转化为活生生的舞台演绎。
最后,全班研讨,从语言、文学、表演、导演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形成800字左右的戏剧评论文章。
另一方面,“统编版”教材以“学习提示”取代“研讨与练习”,以亦师亦友的点拨取代琐碎详尽的习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研讨中获得新知。
以话剧《雷雨》为例,“人教版”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如下:
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
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2.周朴园是怎样看待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作出了怎样的反应?
3.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
4.课文结尾处写周萍动手打了鲁大海,目睹这个场面,侍萍有什么样的反应?她由“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到此时对周萍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在“统编版”《雷雨》“学习提示”中,也有一段相应的内容:
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
《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善于用多个细节充分地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人物关系,初步理解人物性格。
最好能阅读全剧,更全面地理解剧中人物。
可以围绕“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有几分真情”“鲁侍萍是坚强还是软弱”等问题进行探讨,深入把握《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两个版本教材的设问思路并不相同,意图却是一致的:旨在通过戏剧文本,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思想情感。
“统编版”中提醒学生注意剧中的细节与人物关系,但教材并未点出具体读哪些细节、何种关系,学生须仔细捕捉文本中微妙的深意。
“人教版”中提示的四道小题恰巧给学生指出了剧本的四个细节。
两相比较,“人教版”偏重训练,“给出答案”;“统编版”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总结提炼,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统编版”以循循善诱的“学习提示”指点学生掌握戏剧阅读的路径,又以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逐步完成能力的进阶。
“统编版”变“导”为“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课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三、关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实施的建议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贯彻2017版课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出了较大改革,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在阅读方法、课程资源、辩证思维等方面尚有可开拓的空间。
有鉴于此,笔者对戏剧文学的教学实施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拓展阅读视野,建构以戏剧为中心的专题阅读、群文阅读学习任务。
2017版课标指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传统语文课堂的戏剧教学,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往往缺乏具体有效的教学活动,专题式、项目式的
阅读方法难以得到普遍推行。
推行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一方面应扩大阅读空间,加强戏剧作品整本书阅读。
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编写和课内外阅读中应注重以戏剧为主题的群文阅读,例如,以某一作品剧本、改编本、剧评等群文构成的作品主题阅读;以中国不同时代、同一类型戏剧作品构成的戏剧史专题阅读;以同一题材、多部作品构成的同题比较阅读;以戏曲、话剧、歌剧等多种形式作品构成的戏剧文体专题阅读;以戏剧论著和论文为专题的学术专题阅读;等等。
上述专题若在语文必修教材中未能得到完整体现,还可通过选修、教辅和课外活动得以弥补。
在群文阅读和专题阅读的过程中,应通过资料检索、口头交流、片段表演等方式深化阅读体会、相互借鉴学习,进而通过微写作、读书笔记、剧评剧论等方式,探究戏剧作品的内涵与精髓,巩固并整理阅读中形成的观点,用文字的方式形成过程性学习成果。
第二,关注戏剧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现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跨媒介阅读与鉴赏,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当代文化认同感、参与感。
2017版课标明确提出:“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目前,中学语文戏剧教学重视古今中外经典名剧的阅读,美中不足在于,学生对戏剧的了解尚停留在“经典”的范畴,而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及当代剧坛的动态知之甚少。
“沪教版”教材就曾选编新编戏《曹操与杨修》入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当地资源的结合。
该剧发表于1987年《剧本》杂志,由上海京剧院尚长荣演出并轰动全国。
“沪教版”的主要使用对象为上海市的学生,在教材中加入当地京剧院团的代表剧目,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观剧热情,进而从书本的文学之美转向舞台的表演之美、声腔之美,体味戏剧艺术的鲜活生命力。
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促进语文教学,亦可通过中国戏曲的“地方性”特色得以体现。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第十九条提到:“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
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
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
”[3]以《窦娥冤》为例,至今仍活跃于各大剧种的戏曲舞台:北京的京剧、江苏的昆剧、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等,均有极其精彩的演绎。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演出,一方面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另一方面结合语文教学,比较《窦娥冤》原著与演出改编本在人物、情节上的增
删与改动,评价改编本的优缺点及艺术价值。
此外,还可通过跨媒介的阅读与鉴赏和视觉、听觉等多样化的体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观看电影《雷雨》《哈姆莱特》,了解电影剧本的形式与特点,使学生对“戏剧”概念的认知与理解更加生动而丰富。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结合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拍摄戏剧“微电影”,亲身体验戏剧“二度创作”的过程,深入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重视中国古典戏曲教学,在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时代局限,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
2017版课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为语文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典戏曲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研习古典戏曲,能够使学生汲取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养料,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高中语文学段的古典戏曲阅读集中于文化的“传承”,而对文化的“理解”深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古典戏曲名篇,尚有许多未及挖掘的内容,例如古典戏曲的“虚拟性”与“写意性”、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戏曲人物的思想局限性等等。
2017版课标倡导“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4],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应注重作家经历、历史背景、思想局限等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戏曲文本的深入研习,分析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例如,如何理解窦娥的孝顺与窦娥的叛逆?窦娥的抗争在关汉卿所处的元代有何特殊意义?比较《莺莺传》与《西厢记》,一悲一喜的结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差异?等等。
在教学中设置进阶思考,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作者局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的修订、教科书的编写、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时代需要的发展。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戏剧单元为角度,我们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法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戏剧教学也势必在不断的探索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4,4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Z].国办发〔2015〕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