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特征——基于资源禀赋的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特征——基于资源禀赋的视角
廖凯; 杨正勇
【期刊名称】《《海洋经济》》
【年(卷),期】2019(009)005
【总页数】8页(P16-23)
【关键词】海水鱼类养殖; 资源禀赋; 综合比较优势; 产业集聚测度
【作者】廖凯; 杨正勇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引言
渔业是我国“蓝色经济”与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结构布局等方便发挥着重要作用[1];2017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为24761.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2.05%升至2.99%[2]。

其中,海洋渔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使得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3]。

根据《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初步核算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海洋捕捞量持续减少,近海
渔业资源得到恢复[4]。

捕捞产量的减少需要靠发展海水鱼类养殖来补充,作为海
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业有利于提升养殖业现代化水平,带动
整体养殖产业,从而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自然资源依赖性,温度、水质、气候、光热等因素决定着养殖品种的产量、质量、成本和收益[5]。

资源禀赋对比较优势的形成
具有正面影响,在那些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利的可能性高,投资的企业多,分工可以细化,新的相关和支持性企业将不断出现,从而容易形成产业集聚[6-7]。

国内学者主要采用资源禀赋系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定量分析水产养殖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及比较优势。

从宏观层面看,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基本空间格局[8],在淡水养殖业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在资源禀赋还是
在综合比较优势上都具有优势[9]。

在海水鱼类养殖业方面,2008-2012年间,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我国具有养殖大黄鱼的资源禀赋优势,2013-2015年存在
波动,优势减弱[10]。

而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的大菱鲆养殖在2016年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优势[11]。

在测量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方面,国内的研究多以鲆鱼养殖产业为对象,利用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行业集中度等指标测度海水鱼养殖集聚水平,并结合调研情况定性分析集聚形成的因素。

韩振芳等(2014)运用区位熵和空间
基尼系数测算出中国的鲆鱼养殖主要集聚在山东和辽宁两地,并指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对集聚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2]。

其他学者则继续运用区位熵、行业集中度和产业空间集聚指数测算中国大菱鲆养殖业的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均认为该养殖产业主要集聚在辽宁葫芦岛和山东烟台两地,集聚的形成受资源禀赋、知识及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13-14]。

苗利明等(2018)运用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法测度了2007-2016年我国石斑鱼养殖集
聚程度,指出石斑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并针对石斑鱼养殖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15]。

综观前人研究,对具体海水鱼品种的养殖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较为详实。

但从整体
层面上,我国各地区的海水鱼类资源禀赋状况如何,是否形成了比较优势,具有资源禀赋的养殖地区是否形成了海水鱼类产业集聚,此类问题尚需深入探讨。

因此,本文将基于资源禀赋系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度我国2008-2017年间各地区海水鱼类养殖资源禀赋情况、具体的比较优势,并进一步运用区位熵指数和产业集中率对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结合测度结果,阐述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的分布情况和特征,分析资源环境对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资源禀赋系数
海水养殖与自然资源有密切关联,海水养殖品的生长发育都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16]。

因此可从资源禀赋角度分析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空间布局。

禀赋系数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富裕程度[10],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it为i地区t时期的海水鱼的养殖产量,Vt为全国t时期的海水鱼养殖产量,Yit为i地区t时期的海水养殖业产值,Yt为全国t时期海水养殖业产值。


般情况下,0<EFit<1,则说明该省份海水养殖业资源禀赋条件缺乏或不具有比较优势;若EFit>1则该地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1.1.2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产品的优势度。

该指标从相对生产效率优势和由技术水平,市场水平,环境气候,地理区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相对规模优势两方面综合衡量某一地区某种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17-18]。

公式如下: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式中:下标j代表养殖海水鱼,APij代表i地区海水鱼养殖的单产水平,APi.代表i 地区全部海水养殖品的单产水平。

AP.j和AP分别代表全国海水鱼养殖的单产水平和全部海水养殖品的单产水平;GSij/GSi.代表i地区海水鱼养殖面积占该地区海水养殖面积的比重,GS.j/GS代表我国海水鱼养殖面积占海水养殖面积的比重。

当优势指数大于1时则证明地区发展某产业具有相应优势,反之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数值越大则优势越明显。

1.1.3 区位熵
区位熵又称专业化指数,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是衡量某种产业在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标[11]。

具体公式如下: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式中,LQij就是j地区的海水鱼养殖区位熵。

j代表区域,i代表海水鱼养殖产业,qj为j地区的海水养殖产量,qi指在全国海水鱼养殖产量,q为全国海水养殖产量,qij为j地区的海水鱼养殖产量。

一般来说,当LQij≥1时,认为j地区的海水鱼养殖出现产业集聚,系数越大说明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结果相反。

1.1.4 产业集中率
产业集中率衡量了单个产业排名靠前的几个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比重之和,可用来衡量该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8]。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某地区海水养殖业或某种主要海水养殖品生产量占全国海水养殖业或该
种主要海水养殖品生产量的比重。

则表示产量前几位的地区的集聚程度。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选取我国10个海水养殖主产区,各地区海水鱼的养殖产量、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产量及面积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时间跨度为2008-2017年。

养殖地区具体资源禀赋情况、产业集聚的特征等均来自于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产业经济数据库和体系成员在2017-2018年对养殖主产区的实地调研。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资源禀赋情况分析
结合公式(1)和相关数据对近10年来沿海各地区海水鱼类养殖的资源禀赋系数
进行测度(见图1),可以发现广东省在海水鱼养殖一直具有较强且稳定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系数平均值为2.62)。

其次是海南省和福建省(平均值分别为1.86
和1.15);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广西等地的资源禀赋系数均值在0.36~
0.75范围内,表明这些地区海水鱼类养殖缺乏资源禀赋优势。

天津和江苏两地海
水鱼类养殖的资源禀赋系数分别由2012年的1.53、1.30迅速下降到2013年的0.88、0.95,下降幅度分别为42.48%和26.92%,下降趋势明显。

图1 2008-2017年各地区海水鱼类养殖资源禀赋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实际上天津的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海水鱼养殖产量的比例仅有0.15%~0.36%,缺乏产量优势,但是根据资源禀赋系数计算结果,天津地区
在2009-2012年间具有较明显的海水鱼养殖资源禀赋优势。

这是因为,在区域海水鱼养殖产量占比一定的条件下,区域海水鱼养殖业产值占全国的份额越小,该区域资源禀赋系数越大;若区域的海水鱼养殖业增长率与全国海水鱼养殖业增长率差距越大,该区域的海水鱼养殖资源禀赋系数增长得越快。

天津的海水鱼养殖产量占比较低,在2009-2010年由于当地海水鱼养殖产量的增加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海水养殖产值增长速率低于其他地区,所以资源禀赋优势上升,2011年产量增加速率放缓,产值增长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资源禀赋优势略有下降。

2012年之后,产量占比逐渐下降,而由于当地主要采用工厂化模式养殖鲆鲽类和石斑鱼等高经济价值养殖鱼类,因此产值的增长速率高于其他地区,所以逐渐丧失海水鱼养殖资源禀赋优势。

广东、福建和海南的海水鱼养殖资源禀赋优势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这种资源禀赋优势转化成了产量优势。

近年来我国海水鱼类产量最高的前4种鱼类分别是大黄鱼、鲈鱼、鲆鱼和石斑鱼,它们的产量占全国海水鱼养殖产量的40%左右。

在大黄鱼养殖方面,福建具有资源环境优势,当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10]。

首先是由于大黄鱼养殖对温度等地理环境条件要求较严,所以浙江、闽南、广东大黄鱼养殖成活率低、成本高,目前只有闽东地区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化养殖[19]。

其次,福建闽东具有国内唯一的官井洋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利用大黄鱼种质资源开展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为发展大黄鱼养殖产业提供良种支撑[19]。

在鲈鱼养殖方面,广东和福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2017年两地的产量全国占比分别高达52.02%和20.25%。

广东鲈鱼主产区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咸淡水资源丰富,河口地区的海水盐度为1‰~5‰,适合海鲈生长,过境水量充沛,辖区水网水道纵横交错,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当地开展花鲈高密度养殖。

福建福鼎是我国最早对花鲈网箱养殖进行大规模系统开发的地区[20-21]。

福建福鼎市桐江自古以来盛产鲈鱼,桐江鲈鱼生活在福鼎市桐江与东海的交汇处,平均气温19.5°,海水盐度14‰~16‰。

合适的盐度有利于鲈鱼产卵,因此在当地具有大型的花鲈育苗企业,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了苗种资源。

福鼎的沙埕港也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近海区域是小型网箱布局养殖的理想海域[21]。

石斑鱼的最适水温为24℃~30℃,属于广盐性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导致石斑鱼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和福建
地区,三地总产量占全国95%以上,其中广东产量最高,产量一直保持在40%以上[15]。

综上,海水鱼养殖资源禀赋优势可以反映海水鱼在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在具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开展海水鱼养殖业可以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海水鱼养殖方面,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受到春冬两季水温条件制约,水资源和野生苗种资源的限制,所以很难完全依靠自然条件实现海水鱼类的大规模低成本养殖,因此不具有资源禀赋优势。

相较之下,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具有适合海水鱼类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条件,可以减少设施投入,以较低成本获取较高的养殖产量,因此广东、海南和福建等地具有较强或很强的资源禀赋优势。

2.2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效率比较优势则易受科技进步、经营管理水平、合作组织水平、资金要素等可转移因素的影响。

根据上文的计算方法,估算了2008-2017年沿海10个地区海水鱼
养殖业的比较优势。

因为天津的效率比较优势在13以上,为方便借助图文直接对比分析,特列取剩余9个地区的结果,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统计年鉴,全
国海水鱼的单产水平在9.22 t/ha~15.85 t/ha,而天津的海水鱼单产水平基本维
持在全国海水鱼单产水平2~3倍以上,这可能归因于天津主要养殖的海水鱼品种-鲆鱼和石斑鱼,这两种鱼借助养殖技术创新的突破,在北方市场需求的刺激下,
打破了区域效应中要素禀赋自然条件的束缚,因此单产水平较高,所以天津具有效率比较优势。

可以看出,就各地海水鱼养殖的效率比较优势平均数而言,天津、河北、辽宁基本具有发展海水鱼养殖的效率优势。

江苏和广西两地虽然存在效率比较优势,但并不稳定且优势不显著,在2014-2015年,测算结果显示江苏和广西两地缺乏海水鱼类养殖的效率比较优势,之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接近于1。

福建、广东和海南的海水鱼单产水平虽然明显高于全国海水鱼的单产水平,但是由于当地海水鱼单产水平略低于当地全部海水养殖品的单产水平,因此对比当地其他品种的海
水养殖,这些地区不具有海水鱼养殖的效率比较优势。

图2 2008-2017年各地区海水鱼类养殖效率比较优势变动趋势
海水鱼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海水鱼养殖的规模水平和集中优势,可以代表其市场需求,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生产投入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生产能力[14]。

通过计算2008-2017年内各区域海水鱼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可以发现海南的平均规模比较优势为6.07,远高于其它地区。

为方便借助图文直
接对比分析,去除天津和海南剩余8个地区的结果,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可以
发现,海南、广东和福建的海水鱼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明显,在这些地区海水鱼养殖面积占当地海水养殖面积的比重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这和上一节测算的各地海水鱼类养殖资源禀赋情况吻合,广东、福建和海南三地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为当地养殖户进行大规模的海水鱼类养殖提供了良好条件,从而逐渐形成规模比较优势。

因此具备海水鱼类养殖资源禀赋的地区一般具有稳定的海水鱼类养殖规模比较优势。

图3 2008-2017年各地区海水鱼类养殖规模比较优势变动趋势
效率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海水鱼养殖的比较优势,因此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18],结果见图4。

整体来看,具有海水鱼类养殖综合优势的地区有:海南,天津,广东,江苏和福建,主要是南方沿海省市。

除了天津以外,其他地区的海水鱼类养殖综合比较优势呈稳步上升趋势。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判断出,海南、福建和广东三地的海水养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当地形成较强规模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综合比较优势。

图4 2008-2017年各地区海水鱼类养殖规模比较优势变动趋势
2.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水平
根据公式(5),可以求得近十年来各地海水鱼类养殖的区位熵,结果见图5。


图可知,除天津和海南以外,其余地区的区位熵变动幅度不大,比较稳定。

广东、
江苏和福建的区位熵逐渐上升,具有集聚特征。

可见,目前天津、海南、广东、江苏和福建的海水鱼养殖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海南、天津是我国海水鱼类生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天津的海水养殖品种只有甲壳和海水鱼类,海水鱼类的单产水平显著优越于其他地区,所以和海南省相同,当地年均生产海水养殖品中,海水鱼类的比重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而广东、江苏和福建的产业集聚度略有上升,主要和当地海水鱼产量增长有关。

山东地区虽然存在大菱鲆海水鱼养殖产业集聚,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地海水鱼养殖产业集聚度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0.86一直下降到2017年的0.33,所以没有出现比较显著的海水鱼养殖产业集聚。

总体来看,我国具有海水鱼类养殖资源禀赋的地区已经形成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

图5 2008-2017年中国海水鱼养殖区域集聚度
图6 2008-2017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集中率
根据公式(6)可以发现,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在近十年间一直排名前三的是广东、福建和山东(见图6)。

其中广东和福建的海水鱼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从53.33%上升至64.27%,山东则从23.23%下降至8.65%,从产业集中的角度来看,三省的总比重从2008年的76.56%下降至2017年的72.91%,下降了
3.65%。

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的产量占比一直保持在38%左右,且远远超出其他地区,表明该地区是我国海水鱼类的主产区,也会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最明显的地区。

但山东的产量占比则缓缓下降,从23.23%下降至8.65%,下降幅度较明显,表明不具备海水鱼类养殖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在长期的产量增速上可能会逐渐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反,海南的海水鱼养殖产量虽然不高,但是由于资源禀赋优势,在近十年来其产量占比不断上升,从5.0%上升至8.48%,预期具有超过山东产量占比的趋势。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资源环境对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资源禀赋系数对我国海水养殖地区的资源禀赋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东、海南和福建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

进而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各地的比较优势,可以发现广东、海南和福建三地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综合比较优势。

而天津和江苏的效率比较优势显著,因此也具有发展海水鱼类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

第二,通过运用区位熵和产业集中率对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进行了测度,可以发现具备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都具有显著的产业集聚现象。

其中广东和福建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最明显的两个地区,两地的产量占比逐年上升,集聚程度强化。

海南的产量虽然在近十年来都低于山东,但是由于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当地海水鱼养殖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7年接近山东,预期在未来将超过山东对海水鱼类养殖的贡献。

最后,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较发达的地区均具有资源禀赋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并且存在产业集聚。

3.2 建议
由于具有规模比较优势的地区当地海水养殖的增长主要是依靠面积扩张为主,尽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以为产业集聚提供基础,形成规模经济,降低养殖成本,但由于养殖品种单一,养殖结构雷同,养殖户容易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冲击。

因此应当(1)由集聚区域养殖合作社发布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向养殖户发布规避自然风险的警告,协助养殖户加强设备设施检修,规避自然灾害。

(2)在保持各地海水养殖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主产区内部也需要加快形成完善的合作交流机制,由各地渔业协会及时公布苗种产量、投苗量、养殖面积、各地市场批发价格等影响养殖效益的信息,进行市场走势分析,建设价格预警监测系统,避免养殖户增产不增收。

(3)增加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力度,从减少资源消耗、提升养殖技术培训
质量、单位面积产值等方面入手改善其生态经济效率。

(4)在科研团队研究结果的支持下,当地政府设立限养区、禁养区以及退养区,由当地养殖协会和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规划,遏制海水鱼类养殖在集聚区域内盲目扩张。

【相关文献】
[1] 李国飞.我国渔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2]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 林香红,韦有周,王占坤,等.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政策及对策建议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4,32(05):12-18.
[4] 国家海洋局.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9.
[5]罗浩轩.中国区域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迁的逻辑和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7(03):46-59.
[6] 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J].中国改革,1999(08):11-13.
[7]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07):
21-28+66-155.
[8] 姚成胜,李政通,王维,等.中国水产养殖业地理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化机制[J].经济地理,2016,36(09):118-127.
[9] 吕超,汪翔,孙国锋.我国淡水养殖业生产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5):301-305.
[10]陈博欧,杨正勇.中国养殖大黄鱼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7,35(03):53-59.
[11]张丽芳,徐忠.我国大菱鲆养殖主要产区的产业竞争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12):33-36.
[12]韩振芳,杨正勇.中国鲆鱼养殖的产业集聚:水平、原因及政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4,16(09):93-99.
[13]侯熙格,杨正勇,李佳莹.中国大菱鲆养殖业集聚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47(02):304-310.
[14]曹自强,杨正勇.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大菱鲆养殖品牌建设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7,26(01):154-159.
[15]苗利明,张智一,张迪.产业集聚视角下中国石斑鱼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8,36(06):77-83.
[16]马风理.烟台市海水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17]潘丹,曹光乔.中国蛋鸡生产布局优化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
划,2011,32(02):68-74.
[18]向云,祁春节,陆倩.湖北省柑橘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1):134-139+192.
[19]韩承义,廖红梅,陈庆荣.宁德市大黄鱼产业“2亿美元”现象及其发展[J].中国水产,2011(07):71-73.
[20]方秀.中国鲈鱼[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
[21]廖凯,张英丽,杨正勇,等.中国花鲈不同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8,27(04):508-5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