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精品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情景:要设计一座高2m的人体雕像,使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则雕像的下部应设计多少米高?
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导出审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问题2:你能画出示意图表示这个问题吗?(用线段AB表示雕像的
高度,雕像上部的高度表示为AC,下部的高度表示为BC,在黑板上画出示
意图,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3:能反映问题的等量关系的是哪一句话?(根据题意导出关系
式BC2=2AC)
问题4:设雕像下部高BC=x m,请说出你所列的方程,并化简.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
这个方程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会设未知数,列一元二次方程.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概念.
(3)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准确地指出各项系数.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页到第2页的问题1、问题2.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先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自学参考提纲:
①问题1中,要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四角都要剪去一个相同的正方形,我们设正方形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宽为(50-2x) cm,盒底的长为(100-2x) cm,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及方盒的底面积3600 cm2可列方程为(100-2x)(50-2x)=3600,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②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
先去括号5000-100x-200x+4x2=3600
移项合并同类项4x2-300x+1400=0
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4) x2-75x+350=0
②问题2中,本次排球比赛的总比赛场数为28场.
设邀请x支队参赛,则每支队与其余(x-1) 支队都要赛一场.
整个比赛中总比赛场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列出的方程是x(x-1)=28.
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③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
去括号x2-12x=28
系数化为1(两边同乘以2) x2-x=56
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观察了解学生是否会寻找等量关系,是否会化简方程.
②差异指导:简要说明问题2中单循环比赛与双循环比赛的区别,对不会寻找等量关系的学生给予辅导,说明化简方程的基本要求.
(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
4.强化:
(1)总结寻找等量关系的策略,简要指出哪些公式经常被我们作为寻找等量关系的依据.
(2)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①一个圆的面积是2πm2,求半径.πr2=2π
②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差3cm,面积为9cm2,求较长的直角边的长.
1
x(x-3)=9
2
③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4x2=25
④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x(x-2)=100
⑤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长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
x=(1-x)2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方程①②③,从方程所含的未知数的个数及其次数等方面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
(4)自学参考提纲:
①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请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 x2+b x+c=0(a≠0),为什么要规定a≠0?
因为a=0时,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小于2.
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方程①②③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各是什么.
方程①x2+2x-4=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2x 一次项系数:2
常数项:-4
方程②x2-75x+350=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75x 一次项系数:-75 常数项:350
方程③x2-x=56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x 一次项系数:-1
常数项:-56
④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⑤自学例题,说说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要经过哪些变形?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在回答一元二次方程各项及各项系数时,是否注意了符号.
②差异指导:提醒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每一项(系数)都应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订正错误.
4.强化:
(1)交流总结:确定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的系数时,若方程不是一般形式,要先经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把它化成一般形式,通常习惯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且各项系数均为整数且互质,在指出各项系数时,一定要带上各项前面的符号.
(2)练习:
①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
数及常数项:
5x2-1=4x;4x2=81;
解:原式化为5x2-4x-1=0解:原式化为4x2-81=0
二次项系数:5一次项系数:-4常数项:-1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81 4x(x+2)=25;(3x-2)(x+1)=8x-3.
解:原式化为4x2+8x-25=0解:原式化为3x2-7x+1=0
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8常数项:-25二次项系数:3一次项系数:-7常数项:1
②若方程(m-1)x2+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m≥0且m≠1.
三、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回答问题,小组互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孕育新知,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教师创设情境,给出实例,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教师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
(3)增设例题难度,让学生产生困惑,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增加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4)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大胆猜测,经过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成功.
(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一元二次方程3x2=5x的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分别是(C)
A. 3,5
B. 3,0
C. 3,-5
D. 5,0
2.(10分)下列哪些数是方程x2+x-12=0的根?
-4,-3,-2,-1,0,1,2,3, 4.
解:-4,3
3.(20分)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x2+1=6x;(2)4x2=81-5x;
解:原式化为3x2-6x+1=0 解:原式化为4x2+5x-81=0
二次项系数:3 二次项系数:4
一次项系数:-6 一次项系数:5
常数项:1 常数项:-81
(3)x(x+5)=5x-10; (4)(3x-2)(x+1)=x(2x-1).
解:原式化为x2+10=0 解:原式化为x2+2x-2=0
二次项系数:1 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系数:0 一次项系数:2
常数项:10 常数项:-2
4.(30分)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cm,面积是132cm2,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则宽为(x-1)cm,
根据题意,得x(x-1)=132,
整理,得x2-x-132=0.
2的平方的长方形?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x)m.
根据题意,得xx)=0.06,
整理,得50x2-25x+3=0.
(3)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这次聚会?
解:设有x人参加了这次聚会,
根据题意,得x(x-1)=10
整理,得x2-x-20=0
二、综合应用(20分)
5.(20分)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设金色纸边的宽为x cm,则x满足的方程是(B)
A. x2+130x-1400=0
B. x2+65x-350=0
C. x2-130x-1400=0
D. x2-65x-350=0
三、拓展延伸(10分)
6.(10分)如果2是方程x2-c=0的一个根,求常数c及方程的另一个根.
解:将2代入原方程中,得22-c=0,得c=4.
将c=4代入原方程,得x2x=±2.
即方程的另一个根为-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角平分线的画法、角平分线的性质1.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1 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利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1.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图中哪条线段的长可以表示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直尺和圆规,你能帮忙设计一个作角的平分线的操作方案吗?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探究1
想一想: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BC=DC .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教师活动:
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角平分仪器的操作过程,使学生直观了解得到射线
AC 的方法.
学生活动:
观看多媒体课件,讨论操作原理.
[生1]要说明AC 是∠DAC 的平分线,其实就是证明∠CAD=∠CAB .
[生2]∠CAD 和∠CAB 分别在△CAD 和△CAB 中,那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
等就可以了.
[生3]我们看看条件够不够.
AB AD BC DC AC AC =⎧⎪=⎨⎪=⎩
所以△ABC ≌△ADC (SSS ).
所以∠CAD=∠CAB .
即射线AC 就是∠DAB 的平分线.
[生4]原来用三角形全等,就可以解决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一些问题.看来温故是可以知新的.
试一试:老师再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
求作:∠AOB 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 、OB 于M 、N .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
2
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点拨: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1
2
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1
2
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
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
2
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
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探究2:
做一做1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折纸与剪刀,自己动手,剪一个角,把剪好的角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再把纸片展开,你看到了什么?把对折的纸片再任意折一次,然后把纸片展开,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次对折后的折痕是这个角的平分线;再折一次,又会出现两条折痕,而且这两条折痕是等长的.这种方法可以做无数次,所以这种等长的折痕可以折出无数对. [师]你的叙述太精彩了.这说明角的平分线除了有平分角的性质,还有其他性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做一做2
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已知角的平分线,能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操作:
1.折出如图所示的折痕PD、PE.
2.你与同伴用三角板检测你们所折的折痕是否符合图示要求.
画一画:
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一个角的三条折痕,并度量所画PD、PE是否等长?
拿出两名同学的画图,请大家评一评,以达明确概念的目的.
[生]同学乙的画法是正确的.同学甲画的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角平分线的垂线,而不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两边的垂线段,所以同学甲的画法不符合要求.
[生甲]噢,对,我知道了.
[师]同学甲,你再做一遍加深一下印象.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吗?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并不可靠,你能否用推理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呢?
证一证:引导学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1,分清题设、结论,将文字变成符号并加以证明(一生板演)
说一说: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从文字和符号的角度分别叙述
问题1: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吗?
[生]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2:(出示)
能否用符号语言来翻译“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
学生通过讨论作出下列概括:
∵ OC平分∠AOB,PD⊥OA,PE⊥OB,
∴PD=PE.
于是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用一用:
1、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此例放到第二课时讲
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析]点P到AB、BC、CA的垂线段PD、PE、PF的长就是P点到三边的距离,•也就是说要证:PD=PE=PF.而BM、CN分别是∠B、∠C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和等式的传递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证明:过点P作PD⊥AB,PE⊥BC,PF⊥AC,垂足为D、E、F.
因为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所以PD=PE.
同理PE=PF.
所以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巩固所学及时点拨
四.丰收乐园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
教后反思:本节知识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距离把握不到位,点到直线的垂线段长才叫距离
2、不会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而是使用全等将性质再证一
3、采用角平分线性质解题强调三个条件。

两个垂线段,再加角平分线。

强调:学生还是更多的喜欢采用全等去解题,要试着让学生尽快接受新知识并用新知识去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