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4 寡人之于国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寡人之于国也
◎语林撷英
孟子名言集锦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诗海拾贝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视孟子为精神寄托、精神支柱,暗示了诗人要继承孟子的事业,推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变法革新的抱负。

最后一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

◎作者档案
【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提出“仁政”的口号,同时又主张“民为贵,社稷【作品】《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走近孟子
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

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

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

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

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

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

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背景探寻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掌握常识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酣畅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其中用得最精彩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为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一、字音
王好.战(hào) 洿.池(wū) 弃甲曳.
兵(yè) 衣帛.(bó) 鸡豚.(tún) 狗彘.
(zhì) 养生丧.死(sāng) 畜.
养(xù) 饿莩.(piǎo) 数罟..(cù)(gǔ) 庠.序(xiáng) 孝悌.
(tì) 二、通假字
1.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2.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敛”,收敛,积蓄 4.涂.
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三、一词多义
1.数⎩⎪⎨⎪⎧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词,几个、若干②数.罟不入洿池 形容词,音cù,密的、细密的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副词,屡次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名词,命运 2.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副词,尽②驴不胜.
怒,蹄之 动词,经得住,能承担③日出江花红胜.
火 动词,超过,胜过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⑤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动词,胜利 3.以⎩⎪⎨⎪⎧①请以.战喻 介词,用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介词,凭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④申之以.
孝悌之义 介词,把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动词,认为⑥则修文德以.
来之 连词,表目的 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
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2.树.
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上
4.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
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生”“死”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7.则移.其民于河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
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五、古今异义
1.河内
..凶
古义: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今义:越南首都。

2.则无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古义:不要盼望。

今义:没有希望。

3.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4.王无罪
..岁
古义:不要归罪于。

今义:没有罪过。

5.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六、其他
1.河内凶.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3.请.①以战喻.②①请允许我;②打比方,作说明
4.填.①然.②鼓之①象声词;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
6.申.①之以孝悌之义.②①反复陈述;②道理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8.王无罪岁.年成
9.斯.①天下之民至.②焉.③①则,那么;②到,此指归顺;③句末语气词,“了”
七、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3.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5.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6.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
八、积累词语
1.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2.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

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九、默写名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通过准确断句,理解文句内涵。

1.孟子与梁惠王的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明确]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奇怪的是“民不加多”,孟子就这一问题陈述自己的主张。

2.“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其含义是什么?
[明确]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在这里是说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观点。

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开拓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2.对应目标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之政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请以战喻”?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是提出“弃甲曳兵”者,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

梁惠王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有区别。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统治者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从而引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使梁惠王自入彀中,难以应对,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3.对应目标1实行王道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
措施效果结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不王者,
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我也,兵也。

’”这句话的语意停顿及作用。

[明确]语意停顿:把“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相比较。

作用:百姓饿死,君主怪罪年景不好与杀了人认为是兵器杀的一样可笑。

孟子通过这种类比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持的正确态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要做好断句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文段,弄懂大意
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2.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对话时,常用“曰”“云”“言”等词,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这些词,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3.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其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句首关联词:“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乃夫、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根据所用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很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断句。

(1)顶真,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对称,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3)反复,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5.根据固定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6.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在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后,就会很容易解决。

[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5.对应目标1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明确]①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主张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②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人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即丰衣足食。

③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
的主张,以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孟子在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寡人之于国也》充分体现了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的论辩艺术。

请分析这种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主要体现
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如本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第四段的排比、对偶等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前后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课文第四段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几种措施和主张,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名师指津]可结合孟子“王道”思想所体现的“重民”、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资源等意识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示例1)孟子认为推行王道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要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

由此看来,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

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示例2)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致的。

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示例3)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孟子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资源、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配置作物,使我们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道理。

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节俭等思想,也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

河 内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可谓费尽了心血。

河内遇到饥
凶,则 移其① 民 于河东,移其②
粟 于河内。

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河东 凶 亦然。

察 邻国 之 政, 无如寡人之用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用
心者。

邻国之民 不 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 也?”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
河南开封)后,魏又称梁。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
的谦称。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即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指黄河以东的魏地,今山西夏县西北一带。

①其:代指河内。

②其:代指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
⎦⎤
谷类。

然:这样。

察:考察。

政:当权者。

无如:没有像。

民:百姓。

加:更。

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 好 战,请 以① 战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打个
喻。

填 然 鼓 之, 兵 刃既接, 弃甲比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的锋刃已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
曳 兵 而走,或 百步而 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拖着兵器逃跑,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
止。

以②
五十步 笑 百步, 则何下来了。

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么
如?”样呢?”⎣⎡好(hà
o )战:喜欢打仗。

请:请允许我。

①以:用。

喻:打比方,作说明。

填:象声词。

然:形容词词尾。

鼓:名词
用作动词,击鼓。

兵:兵器。

刃:锋刃。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曳:拖着。

走:逃跑。

或:有的人。

②以:用,凭,拿。

则:连词,那么。

何如:怎么样? 曰:“不可! 直 不 百步 耳,是 亦(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这
走 也。

”也是逃跑呀。


曰: “王 如 知 此,则 无 望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
民之多于邻国也。

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如果。

则:连词,就。

无:同“勿”,不要。

望:希望。

于:比。

不 违农不耽误农业
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

密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
食也。

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完。

按一定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
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 民 养 生 丧 死完,木材用不完,这样便使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
无憾也。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王 道之无遗憾。

百姓对于养活家小、葬送死者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
始也。

开端。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时:季节。

谷:粮食的统
称。

胜(shēng ):尽。

数(cù):细密的。

罟(gǔ):渔网。

洿(wū):池塘。

斤:斧子。

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养生:供(gōng)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

⎦⎤始:开端。

五亩 之 宅,树 之 以 桑, 五 十 者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
可以衣 帛 矣。

鸡 豚 狗 彘 之畜,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鸡、猪、狗这一类家禽家畜的畜养,
无 失 其 时,七十 者 可以食肉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
矣。

百亩 之田,勿 夺 其 时, 数口 之家了。

百亩大的土地,不错过农业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
可以无 饥矣。

谨 庠 序 之 教,申 之 以孝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
悌 之 义,颁 白 者 不负 戴于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
道 路 矣。

七十 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 不寒,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
然而 不 王者, 未之有 也。

(如果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曾有过的。

⎣⎡树:动词,种植。

衣(yì):动词,
穿。

帛(bó):丝织品。

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夺:错过。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

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义:道理。

颁白:头发花白。

颁,同“斑”。

负:背负。

戴:顶在头上。

食:动词,吃。

黎民:百姓。

然而:这样(如
⎦⎤此)却。

王(wàng ):为王,称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狗 彘(如今富贵人家的)狗猪
食①人 食② 而不知 检,涂 有饿莩 而 不知吃掉百姓吃的粮食却不知道收敛,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
发;人 死,则曰:‘非 我 也, 岁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的缘
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 也, 兵 也。

’故。

’这种做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又有
王 无 罪 岁,斯 天下之民至什么不同呢?(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
焉。

”都会来归顺了。

”⎣⎡①食:动词,吃。

②食:名词,食物。

检:同“敛”,
收敛,积蓄。

涂:同“途”,道路。

莩(piǎo ):饿

⎤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

罪: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

比喻说理,明白晓畅
【课内挖掘】
在本文中,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巧妙运用比喻说理,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然后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这就生动形象、有趣有力地陈述了事理,辩明了是非,达到了雄辩性、逻辑性、鼓动性、说服力的高度统一。

定义: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

【技巧指导】
在写作中运用比喻说理的手法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与道理要有契合点,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针对训练】
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说理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100字。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

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

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
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课内挖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保护环境,合理地开发环境,环境才会为人类提供所需资源。

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只有保持生态平衡,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社会才会真正和谐发展。

[适用话题] 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运用范例】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位圣人在讲述“王道理想”时,也讲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道理,这个道理直到现在依然有很高的价值。

我国的森林,由于乱砍滥伐、火灾等原因,已经被毁坏了很多。

不少到过西双版纳的人都说,现在已经见不到昔日浓荫蔽日的热带雨林景象了,这不能不令人心痛。

人类怎么可以以主宰者自居,去对自然征战讨伐呢?我们应当对自然心存敬畏,只有这样,才能回归自然,寻回精神家园。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

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穿越时空依然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

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