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巨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0个,每个1.5分,共60分)
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制造的精神文化打算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 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
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询问参议机构的性质
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D.培育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
3.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留意以人为本的理念B.留意争辩社会现实
C.着重争辩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争辩人的前世来生
4.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见儒法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
5.右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佛经》B.《圣经》
C.《五经》D.《道德经》
6.当时,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
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
由于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7.“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消灭了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归儒
8.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消灭。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消灭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头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富强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9.宋代,儒学家开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冲突对立转换动身B.从天人感应动身
C.从万物本源动身D.从人的本性动身
10.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抱负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留意气节和节操,留意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宽敞悠久,与天地并”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12.李贽曾说道:“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谷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自然之理,心至之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市民阶层对经济权利的要求
B.李贽极端自私
C.李贽主见重农抑商政策
D.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进展的要求
13.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见是
A.工商皆本B.反对礼教
C.反对君主专制D.留意实学
1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见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15.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代中国重要创造是
A.最早消灭于东汉时期
B.经毕升改进而消灭革命性变革
C.书写材料中的一次宏大革命
D.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消灭预备了条件
16.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照旧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顺手捡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简单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A.印刷术的进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
18.《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据所学推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
19.今日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
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头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创造于宋代B.宋代创造了火药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斗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20.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读下面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化序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B.①④②③
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
2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
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和印刷术的消灭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B.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展的需要
C.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文学和思想的富强
D.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22.“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
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B.具有唯心主义颜色
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D.兴盛于宋元时期
23.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共性,留意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这一艺术创作特点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
A.唐诗B.草书C.文人画D.京剧
2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他所说的“风骚”原意是
A.唐诗和宋词B.国风和《离骚》
C.楚辞和汉赋D.国风和汉赋
25.“它的历史从侧面呈现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呈现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
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
A.文人山水画B.杂剧C.昆曲D.京剧
26.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行与死,死而不行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下列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文学开头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27.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呈现时代风尚面貌,供应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缘由是
A.专制主义强化B.商品经济进展
C.拜金主义盛行D.轻商思想淡化
28.“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实施政治改革,进展资本主义
B.抵制外国侵略,挽救王朝危机
C.摆脱封建枷锁,关注世界新知
D.留意世界时局,进展民族经济
29.“愚以为在今日,又宜鉴诸国。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
”这句话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A.洋为中用B.中体西用
C.师夷长技D.古为今用
30.《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学校、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进展的方针D.旨在培育新时代公民
31.19世纪八九十年月,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头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训练D.关注西方科技
32.郑观应《盛世危言》中有:“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敬重道德,改良政治。
”此段材料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见B.中学西渐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既要学习西方工商科技,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3.19世纪四五十年月,很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
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
这个变化反映了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公平观念
B.中国学问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敬重与和平共处
34.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的《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
”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预备
3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争辩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究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
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缘由到底在哪里呢?”据此推断,“探究”的结果是他们
A.进行了洋务运动
B.发动了二次革命
C.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D.掀起了五四运动
36.新文化运动时期,训练家蔡元培“兼收并包”的实质是
A.鼓舞各种学术观点在高校里自由进展
B.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进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37.右图《宽容》呈现北大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
其中辜鸿铭主见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见君政复古;陈独秀主见民主科学等。
由此可知,该画主要体现的实质是
A.文化的全面革新B.训练的重要意义
C.高校的训练地位D.开放的办学思想
38.“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头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抵制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消灭说明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富强
C.树立了乐观、进取的科学精神D.消灭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39.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渐渐下降的缘由主要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学问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40.20世纪20年月末至30年月初,中国思想理论界消灭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
这一论战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进展快速
B.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第Ⅱ卷
二、主观题(第41题16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2分)41.(12分)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
与其不孙也,宁固。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训练、商贾家训富强。
重视个人情操和民族气节训练、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进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心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需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
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缘由。
(4分)
(3)与材料二的训练思想相比,梁启超的训练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这一变化的缘由。
(6分)
4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进展进程中,他们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声、社会的喜好、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头呈现出简单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进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
阅读下面的图片并回答问题:
年画---六子争头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王冕墨梅图
年画---连年有鱼
清郑板桥竹石图
元郑思肖
墨兰图
(1)以上图画或文学作品,能体现世俗化和高雅化的分别有哪些?结合所学学问加以说明。
(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的缘由。
(4分)
43.陈独秀等学问精英,以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为舞台,将浩大的西方自由主义体系,针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浓缩为“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进行启蒙宣扬,反对一切旧文化,由此掀起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之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全部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洁净不行。
由于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公平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政府考试文官,竟然用“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为题……试问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是否能容这“以君统民,以父统子,以夫统妻”不公平的学说?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二 假如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方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胡适《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8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指出,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了挖掉“树根”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4分)
参考答案:
1-10ADBCCBCACC11-20DACDCCADCA
21-30BCCBBBBBBA31-40DDBDCADACB
41(1)内涵:强调整俭、谦恭;留意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
(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2分)
(2)缘由: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进展。
(4分,答出2点即可)
(3)变化:由留意儒家传统训练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
(2分)
缘由:近代经济进展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动;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
(4分)42(1)世俗化:《清明上河图》《连年有鱼》《六子争头》。
(1分)
高雅化:《墨梅图》《墨兰图》《竹石图》(1分)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市井生活;年画《连年有鱼》想象生动,布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
《六子争头》属于传统年画,画面喜庆吵闹,寄予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世俗抱负。
(3分)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成为中国文人借物喻志的象征,寄予了作者不同流合污,在尘世中力图保持独立人格和气节的思想追求。
(3分)
(2)缘由:手工业、商业的不断进展;城市经济的富强;市民阶层的兴起;印刷术的不断提高;传统轻商意识渐渐淡化。
(4分,答出四点即可)
43(1)缘由:资本主义进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气相对弱小;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辛亥革命前缺乏对国民长期充分的思想启蒙,多数国民思想守旧;帝国主义列强干预,乐观扶持袁世凯;革命纲领不彻底。
(6分,答出三点即可)
“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是指例如: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封建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等。
(2分)
(2)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期望用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改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培育共和国家所需要的新国民;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