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社会》读后感:需求、欲望与消费
对消费问题的重视: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作者的思想也还只是一知半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消费在平日的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自己也是习以为常,“消费”问题从来都没有引起过我的重视。
读《消费社会》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它告诉我了与消费有关的具体知识,而是促使我去思考自己曾经视之理所当然的“消费”。
在阅读本书之前,“消费”于我而言无非就是生活中十分琐碎的日常采购活动,实在过于普通很难成为我思考的对象。
但经老师对消费的讲解和阅读了《消费社会》后,顿觉“消费”问题的严肃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反思。
自己平时也爱看一些名家的哲学著作,其论述的问题总是形而上的,且大都语言晦涩,有一种很强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虽然《消费社会》的语言同样晦涩,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论述的问题与自己周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觉自己不可不读,且读起来总有一种紧迫感,深感问题之严肃。
从需求到欲望:需求是欲望的基础,欲望是需求无节制地滋生。
需求与欲望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人很容易在满足需求的无意识之中陷入了欲望的深渊。
区别需求与欲望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即需求有度,而欲望无穷。
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快乐,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则是新的欲望,即欲望的膨胀。
古人有云“欲不可去也,但求可节”,虽然欲望不可消除,但宜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除之而后快,而是要防止其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膨胀。
需求到欲望的演变有很多种途径,比如人与人之间不顾自身情况的攀比,虚荣心的泛滥,还有无处不在的广告标语的潜移默化以及电视节目中所谓的明星效应等,都让需求在无意识中慢慢演变为欲望,并在不断地满足中慢慢膨胀。
欲望的癌变似增殖:作者在文中提到人们目前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品的全套含义,交换价值逐渐被象征价值取代。
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欲望的膨胀,因为交换价值针对的是有限的需求,象征价值背后隐藏的则是难以穷尽的欲望。
这一现象并不是当今时代才出现的,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该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
纣王象牙筷的故事是欲望膨胀的典型例证,纣王命人为自己造了一双象牙筷,象牙筷自然要配玉制的碗,玉碗当然要盛美酒佳肴,如此衍生,以至于荒淫无度。
这种癌变似的欲望增殖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商朝覆灭。
这只是历史中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其温和版则时常在我们身边上演,之所以没酿成大错,是因为无限的欲望与普通人有限的权力的矛盾。
以上所述的仅是欲望增殖最原始的形式。
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的消费欲望很多时候不是由自己主动产生,而是在广告、周围人的炫耀、五花八门的促销以及品牌符号的身份标价中被迫地产生。
因此商品的目的不再是满足基本的需求,而成了填充消费者欲壑的工具,但可惜的是新的欲望还会被广告、电视娱乐。
网络综艺等五花八门的形式创造出来,欲望便是一个会自身膨胀的无底深渊,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看似自主的消费实则受着广告媒体的控制,因为其反复不断出现的广告标语,电视节目等渐渐地深入我们的意识,成为了商品的“第二包装”,塑造着我们对商品的认识,而这一过程却是在无意识情况下被迫接受的,难以察觉。
给消费作减法:给消费做减法的一个前提是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认识到消费背后所隐藏的商家制造的各种消费陷阱。
找准自己的需求,使得自己购买的产品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只是一种象征的存在,满足虚荣的工具。
《消费社会》中有这样的观点,即“现在的生产,其价值不在于产品较长的使用寿命,而是通过时髦,升级等形式加速产品的消亡和更新换代”。
追随潮流的无节制的消费只会让自己的欲望愈来愈膨胀,最后掏空自己的积蓄。
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并充分利用每一次消费,主观地去克制那些虚假的欲望,让自己的消费变得更加精准、更有意义。
给消费做减法,解放的不只是自己的钱包,还有那颗疲于应对各种虚假欲望的心。
结语:以上所述的内容并不是《消费社会》这本书中的观点,而是该书的内容对我的一点启发,一些自己的小感想。
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我对《消费社会》的解读和总结不会结束,对让·鲍德里亚著作的阅读不会结束。
因为他的理论与我目前生活着或将要生活的世界是如此地相关。
此外,我并不满足于以上粗糙的感想和纸面上的言谈,渴望从书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理论来指导我的生活,让我不被传播媒介营造出的虚假欲望掩盖了内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