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华东师大传播学考研848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华东师大传播学考研《848传播学基础》考研
真题集
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知沟”理论
2.癸丑报灾
3.病毒营销
4.目标市场
5.产品生命周期
6.《申报》
7.环境媒介
8.硬新闻
9•类书
二、简解答与分析题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谈谈使用广播媒体做广告的优势和劣势
三、分析题
1.根据材料,从媒体职责和媒介环境的角度认识和分析。

(材料是北方大旱成
为突发新闻)
2.分析一则关于意大利某付账品牌的广告“NOHATE”
四、论述题
1.谈谈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模式
2.数字化时代编辑角色的转换和创新
五、小作文(任选一题)
1.就〃八毛门”谈认识。

2.〃给力〃热词出现在《人民日报》,小学生用”浮云〃〃雷人〃造句,家长反映这个不好,有〃专家〃觉得会破坏语言纯洁性……谈谈认识。

六、大作文
结合新型互动媒介(微博,人人等)谈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
二、配套《传播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概念题
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 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
解答与分析: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也是一
种说服或宣传技巧。

追求〃第三者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者”。

〃第三者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2 〃迷因〃(中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
解答与分析:〃迷因“(meme)是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仿造“基因"(gene)一词而创造的词语,其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

“迷因〃可被视为文化变迁的基本单位,人们可以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有意或无意的模仿,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迷因〃在社交媒体中十分常见,当新的观点、思想和生活方式刚刚出现却并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候,基于行为模仿的〃迷因“机制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动观念的进步。

"冰桶挑战〃
“METOO运动〃等都属于网络〃迷因“。

3媒介环境学派(南京师大2017年研)
解答与分析:媒介环境学派是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

伊尼斯最早提出"媒介偏向论”,麦克卢汉受伊尼斯的影响,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令热媒介”〃地球村”等一系列观点;尼尔・波兹曼吸收了麦克卢汉的思想,又受到《圣经》的启发,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并著有〃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4诺利・纽曼(中传2015年研)
解答与分析:诺利・纽曼是德国政治学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纽曼与丈夫共同创
建了德国顶尖的民意调查研究所——阿伦斯巴赫研究所。

这是德国第一家民意调查研
究所,至今在民意测验与舆论调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著名的是其对于德国大
选的预测。

止矽卜,她还建立了美因茨大学的大众传播学院,被学界称为〃民意测验
学的伟大女性〃。

纽曼提出的最重要的传播学理论是“沉默的螺旋〃,考查大众传播
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她认为:通过大众传媒强调后的意见由于具有传播的公开性和广
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
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
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这个理论的意义
在于: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查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
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传统舆论学所忽视的。

5内容分析法(上海财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9年研;南京大学2017年研;上海理工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4 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解答与分析: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引入传播学,从而提出了他对传播基本过程和结构的认识。

其特点有:①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结论);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
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一选定对象一实施调查一整理分析一
6认知偏差(中山大学2018年研)
解答与分析: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认知偏差的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

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所致。

7拟态环境(重庆大学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上海师大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9年研;宁波大学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8年研;汕头大学2018年研;暨南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7年研;清华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6、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湘潭大学2016 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北京师大2014年研;温州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解答与分析: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

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8西奥多•阿多诺(中传2013年研)解答与分析:西奥多・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旗手之一,是批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著作包括《论流行音乐》等文章,对现代流行音乐以及艺术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

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现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被生产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换实现商业价值,而不是为满足人的真正的精神需要。

但是他也公开贬抑大众文化,忽略了大众文化积极的
一面。

9话语分析(重庆大学2019年研)
解答与分析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观察,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

话语分析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

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10乔治•赫伯特•米德(中传2012年研)
解答与分析: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1)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11双重行动模式(中传2012年研)
解答与分析: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

巴斯
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

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

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12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 wagon)(人大2018年研)
解答与分析: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

宣传中的乐队花车效应表现了人们面对宣传时,因为希望加入多数人的队伍中而被动地接受宣传的现象。

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孤立,社会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这种乐队花车效应是乐队花车宣传法的基础。

阿尔弗雷德・李夫妇合编了《宣传的完美艺术》,提出了著名的常用宣传技巧:辱骂法、光环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从众法。

其中,从众法正是利用乐队花车效应进行宣传,宣传者用这种方法企图说月服所有成员接受他的计划,要求未被说服者必须跟随大家"跳上乐队花车〃。

广告中说〃每个人都在使用某某商品〃,表达时使用〃众所周知〃〃每个人都会这样〃〃每个大学生(中国人、好市民)都会这样做〃等做法都是这种宣传手法的表现。

13达拉斯•斯密塞(中传2012年研)
解答与分析: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了〃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

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大众媒介的内
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

〃受众商品论〃解释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14媒介事件(浙工大2019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中传2017、2011年研;中山大学2017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兰州大学2016年研;厦门大学2015年研)
解答与分析: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

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

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种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媒介事件具有三个特点: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②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③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

15马歇尔•麦克卢汉(中传2011年研)
解答与分析: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

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
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

16传媒的仪式观(南京师大2017年研)
解答与分析:传媒的仪式观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詹姆斯・凯瑞在梳理传播概念时将其划分为两类,即“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是从讯息共享的意象中提炼出团体或身份认同的理念,认为正是这种理念构建了人们有秩序和意义的文化世界。

在传播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

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强调的是从仪式的视角出发,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理解传播的概念与意义,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传播观念或理论的文化指向。

17刺激-反应理论(中传2012、2010年研)、魔弹论(河南大学2019年研;西北大学2019年研;湖南师大2017年研)、子弹论(浙传2019年研)解答与分析: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
〃皮下注射理论”。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18发展传播学(北大2014年研;中传2012、2010年研)
解答与分析: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发展传播
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

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

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19符号(西南交大2019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北交2016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中传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农2010年研;中传2010年研)解答与分析:符号是指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②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

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③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又分为有声语言符号(口语)和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而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态、静态的视觉型语言符号和包括类语言及其他声音符号的听觉型非语言符号。

20杜威(中科大2019年研;中传2010年研)
解答与分析:杜威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与皮尔士、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21随机抽样(中传2009年研)
解答与分析:随机抽样,又称概率抽样,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随机抽样的操作思路是,按照随机性原则,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调查,用其结果推论对象总体的有关指标。

随机抽样包括多种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为四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易于操作,精确性较高,适用于传播学研究,对促进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2受众商品论(南京大学2018年研;中传2009年研)解答与分析:受众商品论是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密赛提出的关于当代受众研究的极具批判性的观点。

该理论认为广告时段或版面价值是传播产生的间接效果,媒介生产的节目、信息、娱乐等不是其主要商品,它们只不过是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才是媒介的真正产品,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将受众及其注意力打包出售以获取商业利益。

受众商品论极具启发性,根据该理论,任何大众媒介,只要拥有了受众,就拥有了市场。

媒介根据受众数量的多少和质量高低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的劳动凝结在了细分后的各种收视群体中了,也是我们称之为受众商品的根本原因。

23符号互动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8年研;中传2009年研)、象征性互动理论(陕西师大2019年研;北工商2017年研;中传2016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湖南大学2008年研)解答与分析: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性互动理论,符号互动一词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一理论由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库利、米德创立,经布鲁默总结提出,主要研究语言等符号在社会的发展和维持中以及在形成个人精神活动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人的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个体基于对象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采取行动,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
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24沃尔特•李普曼(南京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5 年研;清华大学2013年研;中传2009年研)
解答与分析:沃尔特・李普曼,美国专栏作家,政治活动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曾两次获普利策奖。

一生写有20部著作,其中《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

25个案研究法(中传2008年研)
解答与分析:个案研究就是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

一般是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传播学中个案研究法使用的不是很多。

个案研究只涉及某一个别事例,它不能像抽样调查那样,可以据此作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的推论。

因此,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其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也不证实什么假设。

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可以作为其他研究的基础,经过后续的其他类型的研究得出一般性结论。

26赖利夫妇模式(中传2008年研)
解答与分析赖利夫妇模式指的是1959年美国研究社会学的J. W.赖利和M. W. 赖利夫妇提出一个传播结构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都可以被看做是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传播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
会环境保持着相互关系。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

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27英尼斯(中传2014、2008年研)
解答与分析:英尼斯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

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莎草纸等。

这种媒介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的向质地较轻、由偏向时间向偏向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英尼斯把媒介特性与物质构造作为文明的起点,其思想深深的影响后世,为技术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8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中传2019、2014年研;杭州师大2019年研)、
文化研究学派(南京师大2019年研)解答与分析: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