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练习题------《邓稼先》复习进程

课文练习题------《邓稼先》复习进程
课文练习题------《邓稼先》复习进程

课文练习题------《邓稼先》

课文练习题------《邓稼先》

满分150分做卷时间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 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原文衔接连贯顺畅的一项是()

如果这几天你踏入杭州植物园桃花园,会发现那片小小的树林变成了一个天然画廊。

;在两棵相距较远的大树中间,用树枝和有机玻璃架起了别致的“橱窗”,画家笔下的“松鼠”在其间悠闲地啃着果子。这个绝妙的创意来自78岁高龄的著名画家曾宓。昨天上午这场名为《林间》的画展开幕的时候,老人还特意安排了雅乐。,曾宓的外孙现场弹起了古典奏鸣曲。在来客赏画的时候,小提琴也盈盈响起,更有美丽动人的礼仪小姐穿梭现场为观众服务。一场画展做得如此别开生面,着实用尽了心思。

A. 每颗树上都挂着一幅小小的水墨画/纯白的三角钢琴架在小树林里

B. 一幅小小的水墨画挂在每棵树上/小树林里架起纯白的三角钢琴

C. 每颗树上都挂着一幅小小的水墨画/小树林里架起纯白的三角钢琴

D. 一幅小小的水墨画挂在每棵树上/纯白的三角钢琴架在小树林里

2. 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A. 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可歌可泣⑤家喻户晓

B. ①当之无愧②任人宰割③家喻户晓④鲜为人知⑤可歌可泣

C. 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家喻户晓⑤可歌可泣

D. ①可歌可泣②家喻户晓③任人宰割④鲜为人知⑤当之无愧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0分)

3. 从《邓稼先》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让我们聚焦一首歌--《中国男儿》,它是杨振宁对邓稼先的人格最富诗意的评价与总结,也是全文情感的高潮与爆发点。

(1)朗读这首歌词,应读出______的气概和______的情感。

(2)这首歌赞颂了中国男儿______的精神。

(3)品析歌中的一个词:奇丈夫的“奇”。邓稼先“奇”在何处?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可见,他不是一个普通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可谓______奇。

第二部分,赞扬了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光辉人生,可见______奇。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突出他的忠厚平实,不引人注目,可见______奇。

第四部分,一封短信竟使作者一时热泪盈眶,是为邓稼先而骄傲,是为民族而自豪,可见,邓稼先的奇还在他的______奇。

第五部分,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如此荒凉恶劣,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总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可见他______奇。

4.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______,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______。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______,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______。

5. 阅读《邓稼先?我不能走》,完成下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1)选文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2)依据选文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7小题,共76分)

6. 读《邓稼先》精析三个语言点。

(1)作者在文中写道:“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是邓稼先,这时候你会有什么心情呢?(2)“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想一想,邓稼先的手会不会颤抖?

(3)……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如何朗读“我不能走”?

7. 阐释两句话。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8. 简述“‘两弹’元勋”这个小标题的表达作用。

9. 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自然顺畅。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人生的意义______,而在于______。

10.

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然后仿写两个句子

例句:金钱可以买来华贵的房屋,但买不来温馨的家。

仿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修改下面的病句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改正:

(2)他那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改正:

12.作文: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物,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课文练习题------《邓稼先》

【答案】

1. C

2. A

3. 豪壮;热情歌颂;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献身祖国;背景;功勋;人品;民族气节;拼搏精神

4. 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小引;总结;生平经历和贡献;补充;延伸;扩展;具体化

5. (1)本题考查文章引用古诗文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写作的目的与诗文内容来分析。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描写的是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属于环境描写;我们再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描写首先渲染了XX的氛围,为下文的XX做铺垫,表现了XX的XX.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邓稼先,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

(2)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回答“没有颤抖”,说明理由可以根据上文“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此题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概括。言为心声,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他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走的原因,便可以得出答案。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答案:

(1)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2)示例一: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示例二:会颤抖。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3)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

私。

6. (1)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本题时,需联系人物在文本当中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具体分析即可。邓稼先亲手埋葬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心中的悲痛再所难免。但想到同事与自己未竟的事业,还是要把这份悲痛埋在心里,为了事业继续努力吧。

(2)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回答“没有颤抖”,说明理由可以根据上文“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此题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朗读技巧。言为心声,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他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走的原因,便可以得出答案。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所以在朗读此句时,应用一种坚定的语气。

答案:

(1)既有悲痛,也有一定要把战友未竟的事业完成的决心。

(2)①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②会颤抖。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3)用坚定的语气朗读。

7. (1)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时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对比得出的结论,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介绍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从没有小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这些都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影响的结果。我们可以理解句中的“最高奉献精神”,指的就是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一切。这个句子实则表明,我们从邓稼先所具有的精神,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结晶。

(2)阅读句子,可以看出作者以假设的句子,表现了邓稼先对工作的痴迷与热爱,也表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这句话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从没有小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他愿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道路,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因此,如果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

8. 全文围绕邓稼先这位为中国国防作出了不朽贡献的核心人物,记录了他感人言行和动人的故事。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答案:

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邓稼先一生的辉煌成就。

9. 不在于索取;奉献

10.

(1)金钱可以买来药品,但买不来健康。

(2)金钱可以买来书本,但买不来知识。

11.

(1)把“改善”改为“提高”(2)“效尤”是学坏样子,应改为“学习”。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解答衔接类题目一般答题方法:一看陈述对象是否一致;二看句式结构是否一致;三看行文前后是否照应;四看情境是否和谐一致;五看事理是否相通。本段第一句陈述对象是“小小的树林”,按照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前一空应填写“每颗树上都挂着一幅小小的水墨画”,后一空主语应填写“小树林里架起纯白的三角钢琴”。故选C。

2.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运用词语的能力。回答这类题需结合语境,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仔细分析几个词语间的区别。本题“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符合①句语境;“任人宰割”指任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符合②句语境;“当之无愧”指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符合③句语境;“可歌可泣”指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符合④句语境;“家喻户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符合⑤句语境。故选A。

3.

(1)本题是对情感的考查。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歌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邓稼先就是中国的好男儿,让人产生敬意和赞颂之情,所以,朗读这首歌词,应读出豪壮的气概和热情歌颂的情感。

(2)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诗中内容正是邓一生的真实写照,因为是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更能体现邓的不怕牺牲的气概和伟大之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第一部分,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答案:

(1)豪壮、热情歌颂。

(2)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献身祖国

(3)背景功勋人品民族气节拼搏精神。

第一部分,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惘,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3)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关键的信息,结合歌词内容,来组织表达出邓稼先“奇”在何处。

4.

(1)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理解及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即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邓稼先是一个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一般来说,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隐含在对景物及人物的描写中,或者用议论抒情的句子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解答此题要留意文中的景物描写及议论抒情句。结合文章结尾处的内容可以看出,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3)本题考查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答案:

(1)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

(2)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3)小引总结生平经历和贡献补充延伸扩展具体化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一生功绩和贡献。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5.

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邓稼先他们在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戈壁滩进行核武器试验,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的宝贵品质。

《吊古战场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6.

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邓稼先他们在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戈壁滩进行核武器试验,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的宝贵品质。

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7.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

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8.

本题是对题目作用的考查。题目的作用有:线索;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概括文章内容;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题目的含义要注意表面意和深层含义,还有双关的题目的两层含义。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去分析材料得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9.

仔细阅读题干所给的情境,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什么,而在于什么,两者之间是相反关系,意思表达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

示例: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仿写,注意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仿写句子要注意句式、修辞、字数、情感色彩等方面与例句保持一致。

10.

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要想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其次还要特别关注句子内在的联系。针对本题特别注意形式“金钱可以买来××,但买不来××”,还要注意时所填的两个词语间的内在关系。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修改能力。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本题(1)搭配不当,把“改善”改为“提高”;(2)从感情色彩方面考虑,“效尤”是学坏样子,应改为“学习”。

《邓稼先》名师教案

《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从阅读上讲,本文属于传记文学,篇幅较长,但内容不难,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注重速读与精读的合理指导,设计主问题抓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白人物传记必须以人物性格特征为着眼点。从写作上讲,这篇人物传记从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的角度来构思,这是有别于传统传记用典型事例细节事件来书写的文章,它是从广度上架构的写法,教学时利用群文方式引导学生抽取出这类传记文本写作时传主材料选择和行文结构展开的“结构化”知识:交代时运背景——讲述关系人物——叙写关键事件——简介价值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澄清出关于“传记”文本这样的“结构化知识”,那“传记”文本就会展现出生鲜活泼的“个性”。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来统领全文。 2.探究出“传记”文本材料的密码。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感知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与伟大贡献,品味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之间50年的深厚情谊,感受伟人信仰与其精神境界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难点 1.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来统领全文。 2.探究出“传记”文本材料的密码。 3.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4.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资料 他,踏遍戈壁共草原,连克千重关,为两弹做牺牲;他,视名利如粪土,鞠躬尽瘁成“元勋”,他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 _______?(同学大声答:邓稼先)有些同学可能还不太了解邓稼先,快去看看80页注释。 学生看书,师板书标题邓稼先、作者杨振宁。 观看原子弹爆炸的短片,快速阅读本文第二部分,了解邓稼先生平及一生的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简介,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邓稼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感知文本意脉 1.刚才我们穿越历史,感知了邓稼先伟大的成就。本文是邓稼先的好朋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就应该充分展示人物形象,这一形象是统整全文的魂。如果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评价邓稼先的话,你觉得是哪一个?请同学们细读下面的议论性语句,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概要传主邓稼先最特出的特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邓稼先演讲稿

精品文档 . 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两弹元勋——邓 稼先》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眼,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大麻烦。中央决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绚丽的鲜花,谁会注意成了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邓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长久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安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强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担,告别了城市的璀璨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忘记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谦虚内敛,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这样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自研自探 1.了解文体知识及邓稼先。 2.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3.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 1.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示二: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生字: 露(lù) 机械(xiè) 淦(gàn) 胆怯(qiè) 震撼 (hàn) 轮廓(kuò) 蓦地(mò) 词义: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风尘仆仆:形容路途辛苦劳累 展示三: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销声匿迹,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五、总结提升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C )A.开始 B.开辟

《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杨先生曾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初中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胜利那激动人心的局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局面;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有人说: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 简介作者、邓稼先: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走近邓稼先: 朗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温馨提示: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 的中心语句

邓稼先的演讲稿100字

邓稼先的演讲稿100字 邓稼先的演讲稿100字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爷爷。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追寻他生命的一个个足迹 (1950) 年邓稼先爷爷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历尽艰险回到了北京,为中国的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邓稼先爷爷告别家人,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秘密历程,和无数甘愿默默无闻奉献的科学家一起,终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28年来,邓稼先爷爷无时无刻不在奉献着自己,为了祖国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次航投试验失败,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身体一天天弱下来。对此,他无怨无悔。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爷爷为我国核武器事业耗尽了最后的心血,而他的遗言却是“死而无憾”。邓稼先爷爷用智慧和生命为研制“两弹”,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留下的不仅是原子弹、氢弹,留给我们的还有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的精神在人民的心中释放出巨大的‘核能’,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无怨无悔秘密地为国防奋斗。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个科学家,向邓稼先爷爷学习,长大后“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由于他在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决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尔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不是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返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开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讯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系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谟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弄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负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脸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颠覆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实验成败的关键性困难。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困难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但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血汗,还常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实验常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肯定了设计方案。他还带领研究人员在实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依照“邓—于方案”,最后终究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实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72年,邓稼先担负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谟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实验成功。翌年,他的癌分散已没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与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还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虽长时间担负核实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旁,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得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察。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资,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实验基地。在步履艰巨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优秀军人演讲稿

优秀军人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选择放弃我无怨无悔》。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有一句感人至深的名言:“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被钢七连视为兵魂的口号,许三多做到了,他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和许三多的“不放弃”相比,有一种放弃则更让人感动。史今为了让许三多能够在班长的位子上得到更大的锻炼,脱下了他心爱的军装;伍六一为了不拖累战友,在终点线前微笑着拉响了手中的求助弹;甘小宁拒绝了许三多递给他的那份口粮,坦然退出了选拔;而马小帅在被高成发现之后,拒绝了昔日连长的“好意”,用放弃来证明自己有“钢七连的骨头”。史今放弃了,伍六一放弃了,甘小宁放弃了,马小帅放弃了,选择放弃他们无怨无悔,没有遗憾,没有惋惜,我们看见的只是他们脸上阳光般的微笑。少了一分成功的喜悦,而多了一分让人们发自心底的感动和敬意。有人说,在军人的词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个词语;然而事实上在战场上不言放弃的军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时更懂得放弃的意义。回想当年朱德、贺龙、叶挺为了理想毅然放弃高官厚禄,投身革命,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邓稼先、钱学森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投身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用自己的毕生心血撑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董存瑞、黄继光更是在危急关头放弃了自己生命,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如今身处和平年代在祖国大江南北、海岛边防,坚守岗位的军人们,他们远离灯红酒绿,舍小家顾大家,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繁荣昌盛和民族复兴保驾护航。如今走进军营,穿上军装,成为一名革命军人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言放弃”和“懂得放弃”这对看似相互矛盾的词语能够在军人的身上如此完美的融合一体。作为军人:为了国家安全,我们不怕放弃生命;为了人民幸福,我们不惜放弃青春;为了取得胜利,我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军人气节,我们不食嗟来之食。我们放弃青春是因为我们不放弃理想,我们放弃名利是因为我们不放弃信仰,我们放弃自由是因为我们不放弃纪律,我们放弃生命是因为我们不放弃胜利。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难得的莫过于自由;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家庭幸福合美;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青春年华。其实我们并不傻,我们渴望自由,但我们更遵守纪律;我们珍惜生命,但更懂得牺牲的价值;我们热爱青春年华,但祖国更需要我们默默奉献;我们希望家庭幸福,但人民更需要要我们放哨站岗。其实我们并不傻,我们不怕牺牲,更渴望和平。但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仍旧横行,恐怖分子依然嚣张,山姆大叔亡我之意贼心不死,东洋矮子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看北边,北极熊雄心勃勃,在南方,南亚大象虎视眈眈,在中国的南海几个小国正在瓜分着海底的资源,在海峡的东岸几个跳梁小丑正在搞着公投制宪……如果有一天战争恶梦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到那时候属于自己的一切我们都不会放弃。然而只要这一天还没有来临,我们就不应该放下手中紧握的钢枪。追求理想至死不渝,迎接挑战毫不畏惧,战胜敌人义无反顾,选择放弃无怨无悔,这就是一个中国军人发至肺腑的心声。从军无悔,报国无怨,奉献青春图的就是保卫祖国繁荣富强,天下百姓幸福安康!同志们,战友们,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张开梦想的翅膀,怀着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向着胜利展翅翱翔吧!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几天前,他的亲密战友、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被诊断为癌症。他多么希望这只是误诊哪! 几分钟后,化验结果再一次击碎了他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张爱萍握着化验单的手颤抖了,他走到邓稼先的床前,难过地问:“老邓,有什么要求吗?请尽管提出来。” 邓稼先微笑着说:“没有。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再浪费了。” 在场的人都哭了。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三个月后,北京红叶正浓,到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洋溢着国庆的欢乐气氛。邓稼先被深深地感染了,对警卫员说:“走,去看看北京。” 他们悄悄溜出了医院,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邓稼先身上挂着导尿瓶,穿着土里土气,不时亲热地向陌生人微笑。拥挤的车厢内,谁能知道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哇! 久违的天安门广场,终于在他们面前出现了。邓稼先显得异常兴奋。他走走停停,一切都那么让他陶醉,让他迷恋,也不由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50年6月,他与“留美科协”总会的人们聚集在邓肯湖畔,大家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畅谈对新中国的向往。 两个月后,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八年后,他真的用上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 那是建国后中国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领头人,他多次向同志们表示: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罗布泊腾空升起了一朵蘑菇云,全世界都为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所震惊。此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氢弹的艰难研制工作中去了。

《邓稼先》结构分析

《邓稼先》结构分析 本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全文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

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

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On Deng Jiaxian's speech documents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四大发明是我们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是我们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代表。科技文明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方面,有很多楷模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从语文课本上,我就认识了一位物理学家:他的淳朴和对事业的一丝不苟深深地打动了我,她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夜航中的我们。他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xxx学院士,新中国的“两弹元勋”邓家先。 记得大人们说过,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30分,瞬时间轰隆隆的巨响震彻神州大地?这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美丽的蘑菇云从沙漠中腾奔而起,蘑菇云的奔起代

表着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而这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就是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书后立即回国带领高才生援救原子弹的邓稼先率领的团队完成的。 从1840(甲午中日战争)——186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20多年任人宰割的时代于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30分这一刻,全被这爆炸声带走了,而剩下的就是回荡于 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巨响。这声巨响代表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从此刻走向一个独立文明而强大的国家,这次伟大的成功,和邓稼先几十年的奋斗是分不开的。他用行动告诉那些看不起中国的外国人,我们能行。作为时代的青年,我们如何结果先辈的火炬,让他继续撒播火种呢?我想:只有行动。 原子弹的爆炸是一个极短的时间,短到只有几秒。而在 这背后,邓稼先却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血汗!他在研制的过程中费尽心血,每天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一连几个昼夜不睡,日复一日,他的身体最终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放射和疲劳,患上了直肠癌,于1895年5月分那天静静的睡下,永远的睡下了! 在他走后,他的好友杨振宁说:“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邓稼先,我们永恒的骄傲!”这让我想起那句话:“人没办法决定生命的长短,但人可以决定生的宽度。”邓稼先验证了这句话。

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感600字初中

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感600字初中 导语:“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这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临终所作的诗。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课文《邓稼先》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邓稼先课文读后感【1】今天我学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邓稼先两弹之父是如何工作的,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为我们的祖国做出很大的贡献。 邓稼先不怕艰险、工作艰苦,当他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一片庄稼地,而科技人员也寥寥无几,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换上工作服当小工,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 邓稼先做事都是认认真真、不求回报。而我确实做每件事都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以后一定要学习邓稼先的精神。 同学们,只有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才能长大更好的报效祖国,为祖国出一份力,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邓稼先课文读后感【2】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死于1986年,他是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十分艰苦的环境条件下,邓稼先领导开展爆发轰物理、

流体力学、状态方程、种子运输等基础理论研究。原子弹设计成功之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为氢弹试验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的一生是难以用短小的文章来记载的,尤其是邓稼先传奇的一生又怎能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邓稼先是一个不会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是“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识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邓稼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即使邓稼先从不从事高端科学研究,也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出色成就。所以我喜欢邓稼先。他对祖国事业忠心耿耿、忘我奉献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 邓稼先课文读后感【3】在读这篇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说过“邓稼先”这个名字。只沉醉于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的世界。 而通过这篇课文我觉得邓稼先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且不说在当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如何与工人一起盖房子;也不提当时没有外援,工作艰巨的窘迫场景。就说说这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吧! 我觉得如果换成是我,一个刚从美国毕业的高材生,竟然落魄到连资料都没有的场景,肯定立马拍拍屁股走人。还

邓稼先优秀教案分析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字词)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参考):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参考):不能调换,这六个阶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①引子引出人物②总写邓稼先的一生、贡献③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④从另一角度表现人物性格⑤详写一个例子重点表现⑥总结 3、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一部分,认真品读,思考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完成填空“的邓稼先”,并要求说出依据。 示例: 第一小节:贡献巨大的邓稼先 理解: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刻,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几经努力,成功的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让中国在世界之林站了起来,所以说他贡献巨大。 其他小节文中都有对邓稼先的赞美之词,很容易可以找到,主要是要能让学生结合文本...................................... 去阐述。 .... (参考)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四、课堂小结

爱国科学家邓稼先的故事演讲稿

爱国科学家邓稼先的故事演讲稿 芦集二小五年级二班陈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芦集二小五年级二班的陈茜,我今天演讲的故事是《爱国科学家邓稼先的故事》。 自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败了外国侵略者和反动派之后,建立了新中国。从此,我们的祖国步入建设时期,如今,我们的祖国正在飞速发展之中,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的科学家们,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邓稼先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它就是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者。1958年8月,在外国留学的邓稼先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怀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踏上了归途,回到了新中国。但是,外国已研究出了非常先进的核武器,而在这方面,中国仍旧就是一个空白。1958年党中央决定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武器——原子弹。这时,邓稼先站了出来,他毅然接受了研究原子弹的任务,当时,研究核弹的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但邓稼先决定要为国捐躯。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一朵无比壮美的蘑菇云升上了天空,中国的 1

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的山空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的上空,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又成功地爆炸了。全世 界震惊了!喜讯迅速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不朽的功绩使中国人扬眉吐气。 如今,我们每周一都进行庄严的升旗活动。看着冉冉上 升的国旗,你是否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呢?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有多少人为这国旗做出了贡献,在观看升旗仪式的同时,你是否尊重那些在国旗里活着的烈士?那些为国旗做出贡献 的人呢?我敢说有些人不是的。当我们对国旗行注目礼时,有的人在做小动作;当庄严的国歌奏响时,我们嘴里发出的声音却像蚊子似的无病呻吟。这一切难道是爱国的表现吗?别忘了,亲爱的同学们,那红旗里的眼睛在看着你呢!谁在做小动作? 谁在低着头?高高飘扬的红旗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别人为升旗仪式是一件小事,它的意义大于一切! 我今天在这里郑重地发出倡议:请你们尊重国旗,尊重那些在国旗里活着的爱国志士吧!让我们学习科学家的爱国主 义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建设现代化祖国的本领!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李颖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1950年获美国普都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战略核武器,是衡量它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条件。现在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者之一。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我国物理学家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立下了汗

马功劳。 邓稼先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流亡学生(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占领中国大片土地,许多青年学生不愿做亡国奴,离开被日军占领的家乡流浪到后方。这些青年当时称“流亡学生”),进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考取赴美公费留学,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与二百多位留学生一起,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那时他才26岁,人们开玩笑称他“娃娃博士”。 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研究,工作很出色,撰写的学术论文获得好评,是物理学界升起的一颗闪亮的新星,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注目。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建立研究机构,筹划研制核武器加强国防;当时的苏联曾给予合作与技术援助。苏联人突然背信弃义(不守信用,不讲道义),中止技术援助,撤走所有专家,带走了一切技术资料。这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我们要继续研制,必须自力更生,一切从头

开始。 1958年秋天的一个日子,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找到邓稼先,向他说:“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工作,希望你参加,你看怎么样?”邓稼先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让他参加研制原子弹。面对这艰巨、光荣、关系重大的工作,他一时不免有些惶恐:“啊,研制原子弹,我能行吗?”那位负责人又说:“这是光荣的任务,可又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不可能长年和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你考虑吧。” 这天晚上,邓稼先彻夜未眠,他的心情激动。“七七事变”时日本侵略军的炮声还在他耳边震荡。一百年来,中国总在挨打,为什么呢?就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所以任人宰割,让敌人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大地,人民受尽屈辱和苦难……。研制原子弹,就是巩固国防,就是为完成这项工作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邓稼先回忆往事,展望祖国的前途,坚定了决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 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邓稼先》课文解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读读写写图文解说——第一课邓稼先

1 邓稼先 元 yuán 勋 xūn 奠 diàn 基 jī 含义:有极大功绩的人。 例句: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含义: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例句: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 选 xuǎn 聘 pìn 谣 yáo 言 yán 含义:挑选聘用。 例句:当初选聘邓稼先的人真有知人之明。 含义: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例句:散布谣言有可能触犯法律。 背 bèi 诵 sòng 昼 zhòu 夜 yè 含义: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例句:我们在昆明背诵《吊古战场文》。 含义:白日和黑夜。 例句:科学家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

昆kūn 仑lún 挚zhì友yǒu 含义:指我国昆仑山,昆仑山是汉族神话中最重要的神山。 含义:真诚的友人。 例句:稼先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可kě歌gē可kě泣qì 鲜xiǎn 为wéi 人rén 知zhī 含义:值得歌颂,使人感动流泪。 例句:抗日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 含义:很少有人知道。 例句:邓稼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至zhì死sǐ不bú懈xiè 鞠jū躬gōng 尽jìn 瘁cuì 含义:到死都不松懈。 例句: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 含义: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例句:“鞠躬尽瘁”准确地描述了他一生。

当dāng 之zhī无wú愧kuì 家jiā喻yù户hù晓xiǎo 含义:当得起某种称号,无须感到惭愧。 例句:他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含义:每家每户都知道。 例句:姚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锋fēng 芒máng 毕bì露lù 妇fù孺rú皆jiē知zhī 含义:锐气、才干显露出来,喜欢表现自己。 例句:奥本海默是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含义: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例句:爱因斯坦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