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对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效果对比及准确率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年第6卷第53期2019Vol.6No.53
177
CT 和MRI 对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效果对比及准确率评价
王 芳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核磁室,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目的 实验对颅内鞍区肿瘤应用CT 和MRI 诊断的准确率及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 选取64例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经术后确诊为颅内鞍区肿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比较。
将其随机均分并设组,分别实施CT 诊断和MRI 诊断,依次归为CT 组和MRI 组,每组32例患者。
结果 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两组胶质瘤检出率和颅咽管瘤检出率对比,(P <0.05)。
CT 组术前诊断垂体瘤、颅咽管瘤、胶质瘤、脑膜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8.45%,92.17%)、(59.12%、82.31%)、(47.83%、85.29%)、(79.61%、89.65%)],MRI 术前诊断垂体瘤、颅咽管瘤、胶质瘤、脑膜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49%、93.26)、(86.49%、92.15%)、(94.25%、96.18%)、(95.35%、96.12%)]。
结论 对于颅咽管瘤和胶质瘤而言,应用MRI 诊断的总体效果优于CT 诊断,因而,更值得为颅内鞍区肿瘤患者推广。
【关键词】CT ;MRI ;颅内鞍区;肿瘤;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3.177.02
颅内鞍区肿瘤属于颅内肿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其中以垂体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最为常见。
由于肿瘤原发于鞍区附近组织,且不同组织起源肿瘤具有特定的发病部位及生长方式,因而,为肿瘤类型的判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意义[1]。
实验选取64例经手术确诊为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分别给予CT 诊断和MRI 诊断,旨在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方案,以便能够尽早确定肿瘤起源位置及种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4例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经术后确诊为颅内鞍区肿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比较,患者入院的表现包括:垂体功能下降、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肢端肥大、泌乳素增高等,均自愿配合实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颅内肿瘤疾病者、未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者。
将其随机盲目均分并设组,CT 组32例患者实施CT 技术诊断,男/女患(17/15)例,脑质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垂体瘤分别占5例、6例、9例、12例,患者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9.08±1.27)岁,MRI 组患者实施MRI 技术诊断,男/女患(18/14)例,脑质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垂体瘤分别占4例、7例、8例、13例,患者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9.31±1.42)岁,MRI 组和CT 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可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CT 组,采用CT 技术对该组每位患者进行诊断,仪器型号:128层螺旋CT ,生产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
扫描检查时,将层厚设置为2~5 cm 对患者颅脑、垂体进行平扫,运用80~100 ml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作为造影剂。
MRI 组,采用MRI 技术对该组每位患者进行诊断,仪器型号:GE signa hdx-t1.5T 仪。
层厚设置为2~5 cm ,采用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对患者颅内及蝶鞍区进行检查,运用0.1~0.2 mmol/kg 细胞外间隙非特异性对比剂Gd-DTPA 作为造影剂。
2 结 果
两组诊断技术对鞍区肿瘤的诊断评价指标分析。
CT 组术前诊断垂体瘤、颅咽管瘤、胶质瘤、脑膜
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45%,92.17%)、(59.12%、82.31%)、(47.83%、85.29%)、(79.61%、89.65%)],MRI 术前诊断垂体瘤、颅咽管瘤、胶质瘤、脑膜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49%、93.26)、(86.49%、92.15%)、(94.25%、96.18%)、(95.35%、96.12%)]。
3 讨 论
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颅咽管瘤是鞍区肿瘤的常见类型,其中以垂体瘤最为多见,具体细分为两大类:大腺瘤和微腺瘤。
运用CT 检查显示,大腺瘤主要位于鞍区的鞍上或两侧,以圆形或分叶形分布,少部分病灶组织可能伴有囊变或出血现象。
而微腺瘤,常以低密度为主,且垂体柄存在转移现象,鞍底部骨质下陷且有变薄的迹象。
当病变发展的晚期时,增强扫描检查下,发现病灶呈高密度状态存在。
运用MRI 检查,平扫显示大腺瘤为组织肿块,T1、T2加权为等信号,边缘光滑。
增强扫描检查,肿瘤病灶的实质信号明显增强。
而微腺瘤病灶常呈局限性异常信号状态,与正常垂体相比,T1加权比较低,T2加权显示瘤体的边界不明显。
增强扫描检查,发现正常垂体逐渐强化,病灶垂体无强化表现。
颅咽管瘤以儿童较为多见,大部分患者的病灶有囊性,同时伴有钙化现象。
胶质瘤,CT 检查显示病灶区低、高中密度混杂,MRI 检查显示,T1较T2稍长,或T2稍长T1。
脑膜瘤,CT 显示,其状态以圆形或分叶形分布,边界清晰,少部分患者伴有钙化现象。
MRI 显示T1加权信号与其周围组织相接近,T2加权信号被掩盖。
增强扫描检查,发现患者病灶均匀且逐渐强化。
结合研究结果说明,MRI 技术在颅咽管瘤、胶质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 技术,而垂体瘤和脑膜瘤,两种诊断技术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对于颅咽管瘤和胶质瘤而言,应用MRI 诊断的总体效果优于CT 诊断,因而,更值得为颅内鞍区肿瘤患者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瑞华.CT 和MRI 诊断颅内鞍区肿瘤的价值对比研究[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7,(4):10-13.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