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图案,可以看作由“基本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是()
A.B. C.D.
2.今年4月,被称为“猪儿虫”的璧山云巴正式运行.云巴在轨道上运行可以看作是()
A.对称B.旋转C.平移D.跳跃
3.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平移如图所示的孙悟空皮影造型,能得到下列图中的()
A.B.C.D.
4.如图,△ABC沿BC方向平移后的得到△DEF,已知BC=5,EC=2,则平移的距离是()
A.1 B.2 C.3 D.4
5.如图,△ABC经过平移后得到△DEF,下列说法:
①AB//DE
②AD=BE
③∠ACB=∠DFE
④△ABC和△DEF的面积相等
⑤四边形ACFD和四边形BCFE的面积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6.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6cm,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 )
A.16cm B.18cm C.20cm D.22cm
7.小红同学在某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期间,用铁丝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图形,请您观察甲、乙、丙三个图形,判断制作它们所用铁丝的长度关系是()
A.制作甲种图形所用铁丝最长B.制作乙种图形所用铁丝最长
C.制作丙种图形所用铁丝最长D.三种图形的制作所用铁丝一样长
8.如图,一块长为a m,宽为b m的长方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小路左边线向右平移t m就是它的边线.若a:b=5:3,b:t=6:1,则小路面积与绿地面积的比为()
A.1
9B.1
10
C.2
11
D.2
13
9.如图,△ABC沿直线BC向右平移得到△DEF,已知EC=2,BF=8,则CF的长为()
A.3 B.4 C.5 D.6
10.如图,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Rt△ABC沿着BC的方向平移到Rt△DEF的位置,已知AB=5,DO=2,平移距离为3,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12 B.24 C.21 D.20.5
二、填空题
11.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3cm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6cm,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_______.
12.如图所示,将三角形ABC平移到△A′B′C′.在这两个平移中:
(1)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C的________和_______完全相同.即平移不改变_______.平移改变
_______.
(2)观察平移前后的对应线段AB、A′B′等,对应角∠ABC、∠A′B′C′等的关系,可以发现_____.(3)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即AA′,BB′,C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位置关系是________.13.如图,直线a与∠AOB的一边射线OA相交,∠1=130°,向下平移直线a得到直线b,与∠AOB的另一边射线OB相交,则∠2+∠3=___.
14.如图,面积为4的正方形ABCD的边AB在数轴上,且点B表示的数为1.将正方形ABCD沿着数轴水平移动,移动后的正方形记为A′B′C′D′,点A,B,C,D的对应点分别为A′,B′,C′,D′,移动后的正方形A′B′C′D′与原正方形ABCD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记为S.当S=1时,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
15.将直角梯形ABCD平移得梯形EFGH,若HG=10,MC=2,MG=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平方单位.
三、解答题
16.在图中,利用网格点和三角板画图或计算:
(1)在给定方格纸中,点B与点B'对应,请画出平移后的△ A′B′C′;
(2)直接回答,图中AC与 A′C′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是什么?
(3)记网格的边长为1,则△ A′B′C′的面积为多少?
17.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ABC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ABC平移,点A平移到点D的位置,B、C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分别是E、F.
(1)画出平移后的△DEF;
(2)线段BE、CF之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过点A作BC的平行线l1.
(4)作出△ABC在BC边上的高.
(5)△DEF的面积是___________.
18.在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内角均为直角,△ABC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处.
(1)将△ABC平移,使得点B移到点B′的位置,画出平移后的△A′B′C′;
(2)利用正方形网格画出△ABC的高AD;
(3)连接BB′、CB′,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BB′⊥AC.
19.【知识介绍】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
平移的意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如图,直线l上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和CD,线段AB在线段CD的左边,AB=8,CD=16,运动过程中,点M、N始终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
(1)线段AB与CD同时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右运动,MN的长度将______(变大、不变、变小).
(2)若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右运动,且线段AB运动6秒时,MN=4,求运动前点B、C之间的距离;
(3)设BC=24,且线段CD不动,将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在AB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内,是否存在MN+AD的值为定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这个时间段;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问题提出:
如图所示,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若干金属片,按下列规则,把金属片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
a.每次只能移动1个金属片;
b.较大的金属片不能放在较小的金属片上面.
把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移动多少次?
问题探究:为了探究规律,我们采用一般问题特殊化的方法,先从简单的情形入手,再逐次递进,最后得出一般性结论.
探究一:当n=1时,只需把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用符号(1,3)表示,共移动了1次.
探究二:当n=2时,为了避免将较大的金属片放在较小的金属片上面,我们利用2号针作为“中间针”,移动的顺序是:
a.把第1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2号针;
b.把第2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
c.把第1个金属片从2号针移到3号针.
用符号表示为:(1,2),(1,3),(2,3).共移动了3次.
探究三:当n=3时,把上面两个金属片作为一个整体,则归结为n=2的情形,移动的顺序是:
a.把上面两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2号针;
b.把第3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
c.把上面两个金属片从2号针移到3号针.
其中(1)和(3)都需要借助中间针,用符号表示为:
(1,3),(1,2),(3,2),(1,3),(2,1),(2,3),(1,3).共移动了7次.
(1)探究四:请仿照前面步骤进行解答:当n=4时,把上面3个金属片作为一个整体,移动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五:根据上面的规律你可以发现当n=5时,需要移动________次.
(3)探究六:把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移动________次.
(4)探究七:如果我们把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移动的次数记为a n,当n≥2时如果我们把n−1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移动的次数记为a n−1,那么a n与a n−1的关系是a n=__________.21.如图1,AB,BC被直线AC所截,点D是线段AC上的点,过点D作DE∥AB,连接AE,∠B=∠E=75°.
(1)请说明AE∥BC的理由.
(2)将线段AE沿着直线AC平移得到线段PQ,连接DQ.
①如图2,当DE⊥DQ时,求∠Q的度数;
②在整个运动中,当∠Q=2∠EDQ时,求∠Q的度数.
③在整个运动中,求∠E、∠Q、∠EDQ之间的的等量关系.
参考答案:
1.B2.C3.D4.C5.A6.C7.D8.A9.A10.A
11.22cm
12.大小形状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图形的位置对应线段平行(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相等平行(或共线)
13.230°
14.2.5或-0.5
15.36
16.(1)解:△ A′B′C′如图所示:
;
(2)解:根据平移的性质得AC= A′C′,AC∥ A′C′;
(3)解:△ A′B′C′的面积=4×4×1
2
=8.
17.(1)如图所示,△DEF即为所求;
(2)由平移的性质知AD=CF、AD∥CF,
故答案为:AD=CF、AD∥CF.
(3)如图,直线l1即为所作;
(4)如图,AG即为BC边上的高;
(5)△DEF的面积为1
2×(2+4)×4−1
2
×2×3−1
2
×1×4=7,
故答案为:7.
18.(1)过点B′作B′C′∥BC,且B′C′=5,再沿着B′向右移动两个单位,再向上移动五个单位,就可
得到点A′,连接A′B′,A′C′,即可得到△A′B′C′
(2)设从点B的位置向右两个单位的点为D,连接AD,则AD就是所求的高
(3)设AC交BB′于点J.
在△ADC和△BCB′中,
AD=BC,∠ADC=∠BCB′=90°,DC=CB′,
∴△ADC≌△BCB′,
∴∠DAC=∠CBB′,
∵∠ACD+∠DAC=90°,
∴∠CBB′+∠ACB=90°,
∴∠BJC=90°,
∴BB′⊥AC.
19.(1)不变
(2)运动前点B、C之间的距离为10或2;
(3)当9≤t≤12时,MN+AD=12为定值.
20.(1)当n=4时,移动顺序为:(1,2),(1,3),(2,3),(1,2),(3,1),(3,2),(1,2),(1,3),(2,3),(2,1),(3,1),(2,3),(1,2),(1,3),(2,3).
(2)31,(3)2n−1,(4)2a n−1+1.
21.(1)解:∵DE∥AB,
∴∠BAE+∠E=180°,
∵∠B=∠E,
∴∠BAE+∠B=180°,
∴AE∥BC;
(2)①如图2,过D作DF∥AE交AB于F,
∵线段AE沿着直线AC平移得到线段PQ,
∴PQ∥AE,
∴DF∥PQ,
∴∠DPQ=∠FDP,
∵∠E=75°,
∴∠EDF=180°-∠E=105°,
∵DE⊥DQ,
∴∠EDQ=90°,
∴∠FDQ=360°﹣105°﹣90°=165°,
∴∠DPQ+∠QDP=∠FDP+∠QDP=∠FDQ=165°,
∴∠Q=180°﹣165°=15°;
②如图3,过D作DF∥AE交AB于F,
∵PQ∥AE,
∴DF∥PQ,
∴∠QDF=180°﹣∠Q,
∵∠Q=2∠EDQ,
∠Q,
∴∠EDQ=1
2
∵∠E=75°,
∴∠EDF=105°,
∠Q=105°,
∴180°﹣∠Q−1
2
∴∠Q=50°;
如图4,过D作DF∥AE交AB于F,
∵PQ∥AE,
∴DF∥PQ,
∴∠QDF=180°﹣∠Q,
∵∠Q=2∠EDQ,
∴∠EDQ=1
∠Q,
2
∵∠E=75°,
∴∠EDF=105°,
∠Q=105°,
∴180°﹣∠Q+1
2
∴∠Q=150°,
综上所述,∠Q=50°或150°,③如图3,∵DF∥AE,DF∥PQ,
∴∠EDG=∠E,∠GDQ=∠Q,
∴∠EDQ=∠EDG-∠GDQ=∠E-∠Q,
即∠EDQ=∠E-∠Q;
如图4,∵DF∥AE,DF∥PQ,
∴∠FDE=180°-∠E,∠FDQ=180°-∠Q,
∴∠EDQ=∠FDE-∠FDQ=∠Q-∠E,
即∠EDQ=∠Q-∠E;
综上所述,∠EDQ=∠E﹣∠Q或∠EDQ=∠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