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检测(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卷(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夏日的东北平原,如汐似潮的绿色铺向天际,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二道河农场万亩大田里,齐刷刷的稻苗迎风摇曳,农用“银鹰”低飞在作物上空喷洒叶面肥……在中国的东北角,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曙光初现!读“我国东北某区域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中A、B两地区的农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A区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②B区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③限制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化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A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③④
2.新中国成立后,图示湿地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A.土地退化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D.沙尘暴增加
3.下列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A.突出粮食种植业的地位,扩大耕地面积
B.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养殖业
C.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D.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 1.B 2.C 3.D
解析第1题,A地为三江平原,对其范围内荒地、沼泽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土地应加以保护,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表现为冷湿,当地面临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2题,湿地被破坏会导致土地退化、沙化,沙尘暴增加,物
种栖息地丧失,物种骤减。

第3题,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都不符合东北地区实际。

而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才是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下图为“我国某地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读图回答4~6题。

4.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湿地B.林地、耕地、湿地
C.林地、湿地、耕地D.湿地、耕地、林地
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可能导致()
A.干旱、洪涝频率增加
B.土地石漠化加剧
C.年降水量逐年增加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扩大商品粮基地建设
B.推广基塘农业模式
C.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
D.有计划地退耕还沼
答案 4.B 5.A 6.D
解析第4题,图示三江平原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丙类土地为主,判断丙类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为湿地;而2000年丙类土地大面积减少,而乙类土地利用类型大面积扩大,判断乙类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反映该地区50年代以后长期开垦湿地;而甲类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于山地,判断为林地。

第5题,由于湿地的大面积减少,而导致湿地调节径流量的功能大大减弱,故可能导致旱涝灾害增加。

第6题,针对该地区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过度开垦湿地,故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湿。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完成7~8题。

7.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8.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7.A8.D
解析第7题,左图中的陡坡占较大比重,而右图反映出该地种植业比重很大,说明该地存在陡坡开荒、过度农垦现象。

第8题,该地地形复杂,陡坡、缓坡、平原、水面都具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曾经独领风骚多年,加工贸易额一度占全国的40%以上。

我们平时穿的衣服、鞋子,用的电子产品,还有小孩子玩的玩具等,不管品牌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相当一部分产地在广东。

然而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加工制造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结合“广东省产业转移图”,完成9~11题。

9.一些中小型加工企业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创业之地,远走他乡,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价格大幅上涨
B.企业规模过小
C.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
D.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10.对于珠江三角洲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如要在此持续、健康地发展,未来的唯一出路是()
A.加大技术研发B.国家政策扶持
C.提高工资水平D.开拓国际市场
11.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A.科技发达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D.第三产业发达
答案9.B10.A11.C
解析受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劳动力等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被迫向劳动力和土地价格比较低廉的周边及内地转移。

而对于留在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来说,只有加大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才能立足于市场。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回答12~13题。

12.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A.国际经济背景B.对外开放政策
C.良好的区位条件D.侨乡优势
13.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答案12.B13.D
解析第12题,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珠三角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

第13
题,直接据图分析即可。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表”。

读表完成下题。

14.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辽宁省属于老工业区,其城市化起步早及后来发展缓慢都与国家政策有关;广东省的城市化得益于工业化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16.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5.D16.B
解析第15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1991年时并不占主导,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

第16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只是优化的第一产业结构。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17~19题。

17.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A.江苏省B.河南省
C.四川省D.海南省
18.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19.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17.A18.D19.A
解析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
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并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20.过去30年来,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是()
①以高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②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③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④属于集约型发展模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业形态为主,发展方式粗放。

二、综合题(共50分)
21.河南正由“传统农业大省”快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2012年,河南夏粮总产达到637.2亿斤,实现连续10年增产,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连续7年超1 000亿斤。

读“河南省地区图”,回答以下问题。

(13分)
(1)判断河南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原因。

(2)下列属于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的是(多选)()
A.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
B.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政府大力支持
E.中低产田比重大
(3)为继续实现增产目标,你认为河南应采取哪些措施?
(4)让粮农丰收又增收,才是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的保障,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西高东低。

原因:河流自西向东流。

(2)ABCD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等。

(4)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22.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

根据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 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根据下表,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③东部高原地形;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④西部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种类繁多。

(2)①原材料丰富;②土地、劳动力成本低;③民族传统方药(药方、偏方)丰富(制药历史悠久,医药经验丰富);④靠近国际国内市场;⑤优惠的政策。

(3)①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②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草药播种面积;④大力发展中草药加工业,扩大对中药材的需求。

解析 第(1)题,气候特征主要从光、热、水分析。

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依图看,该地纬度较低,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以年均温较高;从经纬度看,该地地处我国西南部,属季风气候,夏季主要受来自印度洋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

据图知,该地东部为云贵高原,海拔高则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西部为横断
山区,地势高差悬殊,导致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气候资源多样,导致中药材种类繁多。

第(2)题,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工业历史和经验、土地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

据题意分析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首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决定药材的原材料种类多且丰富;由于当地草药较多,所以有许多传统药方且制药历史悠久;该地为我国西南地区,靠近东南亚,市场广大且土地、劳动力价格低;有国家政策支持。

第(3)题,据表中信息分析,甲省与全国比较的几项经济指标都偏低,所以该省要促进中药材生产的措施就应针对这几项指标提出。

23.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

结合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1)结合下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下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表
(3)
(4)江苏省从苏南到苏中再到苏北发展的梯度差异比较明显。

下列实现该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多选)()
A.苏南、苏中和苏北应加强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B.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C.苏中地区要加强淮河流域开发
D.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工业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3)①水资源问题:由于污染严重,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②能源问题: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③土地资源问题: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④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投入跟不上。

(答出三点即可)
(4)A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江苏省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回答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第(3)题,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因而会导致能源的短缺、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减少等问题,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三废”的大量产生。

第(4)题,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应承接上海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苏中借助淮河加强区域开发,而苏北地区应加快工业发展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2010年12月的报告称,澳门2011年的经济可望增长16.3%。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与澳门图
(1)从1999年到200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人均GDP居亚洲前列。

分析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近几年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来,出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开始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现象。

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交通便利;②地处珠江入海口的西岸,毗邻广东省和香港,在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圈中,粤港澳进行了有效合作;③澳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环境优越;④旅游资源丰富;⑤优惠的政策(中国实施“一国两制”,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

(2)问题:用地十分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

对策: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防止盲目膨胀;加强城市间相互分工与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3)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价格上升,原先的发展优势逐步丧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解析第(1)题,主要从澳门的地理区位、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主要从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城市间的恶性竞争等方面分析面临的问题,并依据问题分析对策。

第(3)题,主要分析长三角的竞争优势及珠三角的劣势。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