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老师访谈 语文教学需要科学性和理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宁老师访谈:语文教学需要科学性和理性
按:这篇访谈可以用字字珠玑来形容。

王宁老师基于深厚的训诂学、汉字学学养,阐述了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语感、语理、词汇、语言现象与文学鉴赏、文言与现代汉语等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呼吁语文教学要有科学性和理性,均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王宁老师坚持语文课教学的内容是书面语言教学,提出了“语言修养”的概念,提出了“用语理指导语感”“揭示语言现象”“热化词汇教
学”“有词义,才有鉴赏”等等教学理念,从学理上纠正了无所依托的主观感受型语文教学的偏颇,更为我们思考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理性启发了思路。

“语文课一定是书面语言的教学”
李节:您怎么看语文知识的学习?
王宁:过去的语文课有说教和灌输语言知识的倾向,为改变这种倾向,新课标(指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作者注)强调感悟和人文性。

但是“感悟”和“人文性”这两个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比较难把握。

因此,不论在教材的编写还是实际的教学中,就容易产生另一种偏颇,即忽视语文科学性的一面,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主观感受型的课程。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有一个根本的目的不能取消,那就是必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培养必须也必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步;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加在一起就是语言修养。

我想,语言修养比语言能力还要高一层。

我们过去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这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总说“听说读写”,而且把四者分开教学,这其实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阉割,听、说、读、写,谁都离不开谁。

语文课一定是书面语言的教学,而且主要是读写的教学;听说要向读写靠拢,因为书面语能陶冶口语。

我想,即使是在小学也不必过分强调口语和听说。

读和写是一种精加工,通过书面语的语感产生的口语肯定精练;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思维能力,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

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而不深入到“想”这个层面,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

李节:怎样教才能深入到“想”的层面?王宁:把别人的表达完整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两条途径:一个是感性的,就是熟读和背诵,用形成语感来贮存。

语言感觉是一种不需要刻意组织就能自然运用语言、不需要外部压力就能关注语言现象的习惯。

母语习得的初期凭借的就是这种语言感觉。

到了语言学习的更高阶段,还要形成更高级的语言感觉才能自由运用
学到的东西。

所以,不轻视语感的作用,从小养成熟读和背诵的习惯,会使语感形成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保证。

另一个途径是理性的,就是要学习语言学总结出的理论和规律。

语言知识教学就是一种语理教育。

因为光凭语感并不能解决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理论逻辑,如果完全不从语言方面分析,悬空而无据地感悟,采用完全经验性的学习,学生是学不会自己分析鉴赏的,更不能达到通过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目的。

当然,语理只能用来指导语感的培养,最后我们还是要落实到语感上。

语感不是毫无依托的感悟,不能带有随意性,要有语理做基础。

淡化语法教学,热化词汇教学
李节:语理学习的重点是什么?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王宁: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典籍众多、缺乏语法形态的语言,因此,不论是学习白话文还是文言文,语理学习的重点都应当放在词汇上,即词义的理解、语义的把握和词汇的积累。

我认为语文课要淡化语法教学,热化词汇教学。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高不高,主要是看他掌握词汇的多少。

因为一个人讲自己的母语,语法是不会出大问题的。

问题往往是词汇不丰富。

因为词汇不丰富,思想感情就不丰富;词汇不丰富,就无法表达思想感情。

在汉语的母语教学中,以语法为中心是不妥当的,新课标以来这个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还有就是,过去的教学方法往往把课文当成寻找例词例句的仓库,拆开来讲词法和句法规律,大多弄得“食理不化”,语言学知识懂了一点,反而变得不会说话了。

把作品拆成句子,再按照西方语法的研究惯例,用抽去内容只讲形式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句子,或者把语言作品拆成词典一个一个孤立地解词,这不是语文课而是语言课。

另一方面,如果只说教,只讲思想内容,那也不是语文课。

在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懂得揭示语言现象。

李节:什么是语言现象?教语言现象就是教语理吗?
王宁:语言现象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实,是非常典型的、不断重复出现的事实,带有规律性。

语文教学不直接讲语言学,那怎么培养语理呢?教语理,不要用说教的办法教条式地灌输,而要让学生自己从语言事实中去归纳,启发他们发现更多的语言现象,善于从语言现象中归纳规律,这就是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通过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这对学习语言和文学都十分重要。

通过揭示语言现象,用语理推动理解和积累的同时,也能使语感更精确、更迅速地产生。

“有了词义,才有鉴赏”
李节:如何讲解语言现象?您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讲一讲吗?
王宁:要从课文中找出语言现象,分析给学生看。

语文教师应该有这个水平,如果语文教师没有,编教材的人也应该有。

比如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很多老师讲这个“横”字讲不清楚。

“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思。

“江水横
流”“才华横溢”等“横”的意思是“多向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字用的正是这个义项。

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

“横”的客观词义决定了舟的形象,也落实到了诗意上。

得到了词义,就得到了风景;有了词义,才有鉴赏,语言和文学才能融为一体。

词的每个意义之间是有关系的。

人家用的词怎么能变成自己的词?从言语转化成语言之后,别人的词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感悟是主观的随意的,而语言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规律多次重复之后,学生就积累起了语言现象。

教学要理性化,但教学不能教教条,而是要用它寻找教学里的知识点,寻找教学中要用到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谈过。

李节:从语言入手,文学作品鉴赏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王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思想感情是靠语言媒介传播的。

讲文学不讲语言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对文学作品感受和鉴赏的深浅,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对文学语言的把握能力,另一个是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实际上,我们是在通过语言接受文学,又通过文学积累语言。

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思想的时候,不能脱离作品中所使用的词语,因为文学形象是从语言中来的。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用字典的释义来教书,必然会把生动的作品弄得概念化。

成功的教学都要从抽象的词语中开掘出言语意义——也就是蕴涵在其中的作家的具体经验和审美情趣。

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和不通过现象就把规律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培养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语言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后者则只能得到一些别人归纳好了的干巴巴的条文;前者把课文也就是言语作品和语言规律融为一体,后者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变成例句,失去了那些积蕴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和丰厚的感情。

学习文言是深入学习汉语的需要
李节:在文言教学方面,您提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言都需要学习,并且要参照着学习”,学习文言的目的是什么?
王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是深入学习汉语的需要,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成分。

不学文言就难以深刻理
解现代汉语,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解释现代汉语的准确程度。

一般人认为学文言就是为了读文言,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很大的距离。

其实不是的,在现代汉语中充满了文言,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口语词的构词能量,往往低于来自先秦文献语言的文言词。

还是用例子来说。

比如,“丢”和“失”都有“丢失”的意义,而“丢”在这个意义上组成的双音词只有“丢失”“丢弃”“丢掉”等,“丢人”“丢脸”中“丢”的“丢失”义已较淡化;大部分含有“丢失”义的词都用“失”而不用“丢”,如“失盗”“失明”“失恋”“失学”“失宠”“失效”“失势”“失音”“失重”“失传”“失主”“报失”“挂失”“丧失”“损失”“流失”“遗失”“亡失”,都是典型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失声恸哭”里的“失”用的是“失”的古义,是“放纵”的意思。

只有更多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才能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这个现象应当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

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
李节:想要教好语文,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法,还得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王宁:语文教师的语言学修养一定要深厚。

没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教学不可能丰富,更不可能有趣。

修养大于能力,更大于知识。

教师的语言学修养包括:对语言的理性把握,发掘语言现象的敏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生动地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发现新的语言学课题并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还包括鉴赏语言和文学的能力。

李节:语言学修养这个说法很有启发。

您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对语文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和“言语”这类语言学概念有什么帮助?王宁:语文教师掌握“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并不难,而且明确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很有用。

语言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因此它的意义必然是概括的;言语是个人的说话行为,是含有个人理解和体验在内的,是具体的。

可以说有两种人文学科与语文课有关:一种是文学,它关注的是言语;一种是语言学,它更为关注语言。

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指导我们的写作和阅读。

语文学习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所以接受者必须经历语言意义与言语作品意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双向过程。

对写作者来说,语义是文意的依据,文意如果违背了客观的语义和语义组合的规则,文句就会不通顺,更谈不上感动别人了。

对阅读者来说,已经掌握的词语,如果不能放入具体语境转化为文意,是难以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思想的;尚未掌握的词语,读了许多文章,得到很多言语材料,如果不能把词语的语言意义概括出来,就只能模仿他人的具体说法,而不能通过他人的言语材料生成其他的话语,当然也就不能把这些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词汇库里。

教师应当有理性的语言学知识,但是教师不能向学生灌输语言学的教条和理论。

教师应当能够借助语言和言语区
别的理论,借助对语言社会性和言语作品经验性的了解,把语言与传意的知识引进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作品时将语义转换为文意,在积累词汇时将文意转换为语义。

教师心目中有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之后,应该知道,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从言语作品中感受到语言是有规律的,从他人的言语作品中不断地总结和认识语言运用规律,进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理性。

语言虽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也不能违背社会性。

这是教师需要建立起来的语言观。

目前来看,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师资,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现在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如果要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首先要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水平。

李节:是否需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和言语这样的语言学概念?
王宁:教师不需要给学生灌输语言学的教条,可以通过大量分析语言现象,在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具体含义时,通过分析不同语境对言语意义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建立起“语言”与“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体会语言、掌握词义,不能脱离言语作品本身,在整个社会语言中,词汇和它的意义都是有系统的,只是因为言语作品对语言的使用没有次序,才使语言内部存在的系统被掩盖了。

中学生不需要自己去描写这种语言内部的系统,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积累、不断梳理词汇和意义关系的脉络,使他们对语言系统产生感觉,从而引起他们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兴趣,提高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

所以,有些过去没有引进中学教学的语言理论,应当适当引进。

例如,词义的引申、词义的分化、古今汉语的沟通,都应当深入浅出地加以适当阐释,并用以指导阅读和积累。

(编者注:这篇访谈最初发表于2008年9月,原题“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

收入李节编著《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3月。

此次推送,由李节做了编辑,加了小标题,修改了个别文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