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压力呈多样化,不仅来自自身的成长
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且也有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外部压力。

如果对此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情感困惑、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

2010 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康人格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突出,除16.9%的小学生表示每次考试前不
会紧张外,其余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1]。

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确实产生影响。

因此根
据以往的研究结果,讨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从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缺陷以及家庭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文
献来阐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构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
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
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家庭关系里,处理好
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
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青少
年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

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对家庭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
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不健康的父母关系是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因素之一,据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父母关系会造成孩子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心理疾病。

父母在家庭里冲突越频繁,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差,体验到更多的消
极情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交往以及由此建
立的稳定的关系。

它是连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关系的桥梁,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其影响更
直接、更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体的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状况。

有研究
发现,亲子关系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具有预测作用,特别影响青少年情
感关系、社会性方面等方面的发展[2]。

另外吴念阳等人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至少存在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不良类型的亲子关系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敌对等等[3]。

所以,应该建立、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的老师,对子女是影响是深刻也是深远的。

父母的言
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的表现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美国心理学家鲍
姆林特是最早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 style)三种类型。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
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
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
感气氛的集合体[4]。

根据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5]。

与安莉娟研究结果是一致,即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
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6]。

总之,父母采用爱、温暖的、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出现青少年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子女仇杀父母等恶性冲突事件。

三、家庭结构缺陷
1.单亲家庭
刘鸿雁认为单亲家庭是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 周
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国外很早对单亲家庭进
行研究,研究内容也涉及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

Hoskell 等人综合了前人的
研究,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大约是双亲家庭少年的
1.5 到 2 倍。

A.Paettn((1997)等人比较了单亲与双亲家庭青少年抑郁情况,结果发现单亲家庭青少年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倾向,且单亲父亲家庭的女孩抑郁
程度更高[7]。

虽然中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开展的比国外晚,但是已经有很多的研究结果。

在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的研究比较中,刘建勋等人研究认为生活在
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比双亲家庭子女更易出现过分早熟、对人冷漠、交往不良、敌意和品行障碍等。

胡雯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明
显高于双亲家庭;自尊水平、网络使用情况,单亲家庭青少年与双亲家庭青少
年是有差异的[8]。

父母在家庭里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所以,在不同类型单亲家庭里,缺失母亲家庭青少年比缺失父亲家庭
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过敏、冲动和身体症状上,同时自尊
水平较低。

单亲母亲家庭中缺乏父爱的男孩多半孤僻、胆怯,女孩则冷漠、拘谨、沉默寡言。

在缺失母亲的家庭中,男孩容易产生懦弱或逆反的心理倾向,
女生由于缺少母亲的关心和体贴,没有模仿对象,也会造成人格发育不健全。

2.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
因夫妻离异而形成的。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更趋于孤独、冲动、倔强、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喜欢冒险等特征,其中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突出;离异家庭子女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消极情绪、不良情感、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等心理问题。

说明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学业、
情绪、性格、智力等都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

田祥铭对成都市202 名中学生
采用SCL-90 量表进行了测试,得到类似上述的结论,离异家庭中学生在人际
敏感、敌对、偏执方面问题突出。

他也发现了离异家庭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比初中生更严重。

父母离异后随父生活的中学生比随母生活的中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更突出。

在困难、紧急情况时,离异家庭的子女缺乏父母的充分支持,消
极地解决问题。

由于长期的负性情绪困扰离异家庭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在成长
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封闭自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沟通,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

3.丧亲家庭
丧亲是指家庭里父亲或母亲的死亡。

生死离别是人生不可免的事,特别亲
人的死亡,丧亲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重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Balk 经过大
量的个案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丧亲青少年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如震惊、麻木、迷惑、忧虑、恐惧、寂寞和气愤。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反应有所减退,但
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事过两年之后仍有一些死亡情绪,如罪恶感、迷惑、寂寞
和愤怒,伴随有睡眠困难、缺乏食欲和自杀念头。

在面对丧亲事件,青少年一
般经历面对生活的巨变、体验丧亲的痛苦与失落、在哀伤中继续生活、重新诠
释死亡四个哀伤过程。

完整经历四阶段的青少年适应良好,而不能顺利度过这
些阶段的丧亲青少年则心理发展受阻,产生心理问题[9]。

如在“5·12”大地
震灾难中丧亲的青少年容易出现灾后萌生自我罪疚感,心理麻木、冷漠,逆反
和厌烦等现象。

因此,丧亲对青少年心理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不仅直接影响
青少年的个体功能,比如情绪、人格、人际关系、价值观等方面,还通过影响
青少年的家庭功能间接影响其个体功能。

正如丧亲青少年所表述的“母亲(父亲)去世发生后,我的个人成长轨迹改变了”[10]。

4.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后再婚重新组建的家庭。

再婚家庭子女
的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难于适应复杂的家庭关系,与继父、继母缺乏情感交流、沟通不畅,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等不到满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严重者人
格和心理异常。

绝大多数孩子表现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情绪起伏较大。


学习、生活缺乏兴趣,不自信,意志力缺乏、消极对待。

杜亚松等人对上海市
20 个区县10 类特殊家庭2 055 名8-21 岁的子女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发现男女性别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显示特殊家庭行为问题发生率为8.1%,男女
性别行为问题发生率在再婚家庭为8.4%[11]。

据有关专家统计,80%左右的再
婚家庭的子女在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同国外研究
结果是一致的,与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继子女的功课成绩要普遍差一些,受
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成绩测试的分数也不理想。

还普遍表现内在行为的问题,
情绪问题。

此外,相比那些与双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继子女更倾向于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父母去建立自己独立的家庭[12]。

5.留守青少年家庭
留守青少年,是指年龄处于10 岁到18 岁之间,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3]。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孤独无助、焦虑不安、人际敏感、自卑自闭、逆反敌对和早恋倾向等。

《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造成了她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征。

留守青少年的不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以及自我不和谐。

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低,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支持不够,更消极方式应对生活事件[14]。

在不同性别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比较中,龙军等人[15]的研究发现,留守女生更容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方面的心理问题,留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留守男生更不乐观,留守男生比留守女生更易冲动。

四、家庭生活环境
1.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子女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家庭成员日常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家庭气氛可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和离散型四种,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给孩子以安全感,有利于心理健康;相反,争吵不断、牢骚满腹、悲观失望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的困扰和伤害,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进而损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气氛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中,林燕等人发现和谐型家庭气氛比冲突型和离散型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子女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16]。

不同家庭气氛的高中生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是存在显著的差异[17]。

另外有学者认为家庭气氛与青少年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家庭不和睦的、亲子之间、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冲突多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犯罪。

因此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2.家庭客观环境
家庭客观环境包括固有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等。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
济状况会对青少年的精神状况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

另有研究显示,低亲密度、少情感表达、多矛盾冲突等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家庭环境的特点,家庭经济状况
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行为,还影响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及动机强度。

在家
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研究中,秦云等人认为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它
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环境是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物质基础,但只能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充分非必要条件[18]。

家庭经济状况虽然在某种程
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不是将决定性的作用。

五、总结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合上面所述,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生活环
境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一般说来,不健全不正常的家庭关系,
特别是对于幼儿和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
的影响是复杂的,这些影响因素能作为独立变量,也可能作为中介变量,而且
各种家庭因素之间也会发生交互作用。

但是这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不
能包括所有的因素,并只揭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部分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

对于家庭变故和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在影响子女成长方面不能一概而论。

众所周知,刘亦菲出身于离异家庭,但这很可能是她成功的积极因素。

所谓艰
难困苦,玉汝于成。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