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根底、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表达,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
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品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语感
夏沔尊先生有过一段话,对语感的作用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可见,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
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历、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
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对言语文字的感悟能力,用言语思维的敏捷程度,用言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
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涵,还有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历感悟的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历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
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
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历和认知构造。
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历和认知构造去感知理解。
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构造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历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构造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
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构造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
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
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构造,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开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根底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稳固和发s展。
另一方面,语言的开展也离不开思维。
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
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开展的最高境界。
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和
能力的积累和激发,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开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已有知识经历、丰富情感等因素的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展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
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
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
语感能力的上下决定着审美能力的上下。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
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
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语感的强弱直接表达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
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语感培养并未在教学中得到普及,本文就将以此问题为线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作出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
我在农村学校教书已经11个年头了。
在这当中,我发现农村中学"语感培养〞的观念并未深入师心,尤其在经济开展相对缓慢的农村特别突出。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 "高境界〞的追求,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语感素养。
二"语感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难度较大。
三农村中学教学设
备、手段、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以上原因,让我感觉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感的培养〞举步维艰。
这一薄弱的环节也势必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
因此,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语感的问题亟需探索和研究。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正确时期,中学生大多褪去童年的稚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有了培养语感的根底。
我认为如果不好好培养语感,学生将失去语文素养培养的最正确时期。
则,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呢.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读,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
叶圣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历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
〞〔"叶圣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区分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二、创设和乐的教学气氛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和谐、愉悦、信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充分自由地得到开展,这样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
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时机,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催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保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上下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分,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根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加强朗读示。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教师以充满轻松和喜悦的感情基调,以轻快的根本语调进展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
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风光中。
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到达朗读的目的。
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
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其次,要注意停顿。
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
〞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完毕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
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第三,要注意语气。
如朗读"故土"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模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第四,要注意语速适当。
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涵和人物情感。
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
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
"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防止"千文一腔〞。
3、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
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如教"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
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4、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展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
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两相比拟,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指出文章中的优点,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缺乏之处,虽略显幼稚,却也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异常活泼。
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
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四、挖掘教学容,领悟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容根底上的。
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摸之后才能提出来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
2、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
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是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两脚〞说明行动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制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外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3、扩展教材容,强化语感。
如"变色龙"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教学时,可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时巧遇将军的哥哥,两人进展了对话要求把小说的情节续写下去,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
分组讨论并写出对话容,然后让学生结对上讲台表演。
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小说容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总之,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理解感悟中化生成的。
教师应该从文本学习和学生的开展需要出发,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构造的优化升级,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根底上感悟语言涵,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理解和鉴赏技能。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而且为学生获取语感提供了途径来源。
1.加强朗读,渗透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初中课本中有许多声情并茂的文章,这类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含义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
如果教师有目的、有方案、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产生强烈的语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版八年级教学"散步"、"父母的心"时,我就让学生朗读,变换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朗读,感受亲情的平凡与伟大。
2.分析字词,品悟语感
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历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展适应的语感
分析,也就是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讲究*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
例如上"孔乙己"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该文中几个关键词语的运用。
"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了〞,作者写孔乙己"坐着〞用"手〞"走了〞,为什么不用"爬〞呢.指导学生查字典得知,"爬〞是手脚并用,于是学生就能理解孔乙己被丁举人一顿毒打,打断了脚,他当然不能"爬〞了,只好用"手〞当脚使。
这样一分析,就激发了学生对丁举人之流的愤怒,同为读书人,竟如此狠毒。
不需多讲,学生就理解了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等级森严的残酷的黑暗社会,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3.扮演角色,体会语感
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例如教学"孔乙己"时,断腿前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付帐是"排出九文钱〞,断腿后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让学生表演"排〞、"摸〞等动作,使学生直接感悟到孔乙己这个"穿长衫却又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的性格、心志和境遇。
4.独到体验,生成语感
作为教师的要特别珍视,我们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在教学"渔夫的故事"时,关于渔夫人物形象展开剧烈的小组讨论:有的组的学生认为渔夫老实善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有的组的学生认为渔夫机智勇敢,没有向魔鬼求饶;有一个组的学生却认为渔夫愚蠢,当魔鬼向所罗门求饶时,他却告诉魔鬼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致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此言一出,迎得大局部学生的赞同。
这是与教参完全不同的却是学生自己的独到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给予赞赏。
5.组织活动,提升语感
又如上教版七年级"狼"专题时,通过学生对不同材料的阅读体验,改变对狼的传统态度,狼在众人的观念中是:贪婪、狡诈、凶残的,但是学生通过相关材料的阅读,又了解到狼也有另外一面,伟大的母爱,知恩图报,在自然环境中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狼的全面认识我们可设计一个小小思维辩论会,辩题为:正方"我们应该保护狼",反方"我们要捕杀狼"。
双发各持观点,唇枪舌剑,通过组织辩论活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语感体验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