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父回头”异同论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司马迁父子思想异同之剖析

司马迁父子思想异同之剖析
反 映司马 谈思 想的
能够
( 《 后汉 书
:
班 彪 列 传

) 班固
,
并 不仅 仅是
,
论 六 家 要
本之 其 父 亦 认 为
( 《 汉书
,
,

其 是 非颇 谬 于 圣 人





如 果 我 们对 司 马 谈 的 言论 作 一 番 全部 的
,
大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 … 此 其 所 蔽 也

迁序 传 日
道 家 使 人 精神 专 一 此 谓 崇黄 老也

动合无
儒者

,
瞻足 万 物
,

又日
五经
博 而 寡要
马谈 的

劳而少 功

此谓 薄
,



李 贤 作 注所 引 的 这 些 话 出 自 司 马 迁 拮 录 其 父 司 论 六家要指
》 《



其实

:
扬雄 的 批 评 亦

本之



要指
, ,
是 命也 夫 ! 是 命 也 夫 尤

综 合 的 分析 考 察 是 在 不 断发 展 的 科学 的
,
则 可 以看 出
司马谈 的思想
,
司 马 迁 传 赞 》 ) 从这 些 评 论 中看
,
,
如 果 仅 用 道 家来 概 括

是不
出 这些 久 都是 从崇 儒的 角 度来看 间题 的

也 是不 符 合 其 思 想 实 际 的

宋论——精选推荐

宋论——精选推荐

宋论宋论作者:王夫之王夫之(1619年10⽉7⽇-1692年2⽉18⽇),别称王船⼭,字⽽农,号姜斋,⼜号⼣堂、⼀瓢道⼈、双髻外史、船⼭病叟、南岳遗民等,汉族,湖⼴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

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学家、美学家之⼀,为湖湘⽂化的精神源头,与⿊格尔并称东西⽅哲学双⼦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思想家。

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撰。

成书于康熙三⼗⼀年(1691)。

全书⼗五卷,按皇帝在位顺序对宋代⼀些重要历史事变、⼈物进⾏评论,发挥其政治哲学思想。

政治上指责宋代统治者对敌屈辱、苟安。

哲学上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势不可阻挡,指出“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理之⾃然者,天也。

君⼦顺乎理⽽善因乎天,⼈固不可与天争”(卷七)。

认为“时异⽽势异,势异⽽理亦异”(卷⼗五)。

“知时以审势,因势⽽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卷四)收⼊《船⼭遗书》。

该书清末以来坊间多有翻刻,1964年中华书局据马宗霍、周调阳校勘记整理出版有单⾏本。

卷⼀太祖⼀宋兴,统⼀天下,民⽤宁,政⽤,⽂教⽤兴,盖于是⽽益以知天命矣。

天⽈难谌,匪徒⼈之不可狃也,天⽆可狃之故常也;命⽈不易,匪徒⼈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曲成以制命,⼈⽆可代其⼯,⽽相佑者特勤也。

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

诗⽈:“鉴观四⽅,求民之莫。

”德⾜以绥万邦,功⾜以戡⼤乱,皆莫民者也。

得莫民之主⽽授之,授之⽽民以莫,天之事毕矣。

乃若宋,⾮鉴观于下,见可授⽽授之者也。

何也?赵⽒起家什伍,两世为裨将,与乱世相浮沉,姓字且不闻于⼈闲,况能以惠泽下流系邱民之企慕乎!其事柴⽒也,西征河东,北拒契丹,未尝有⼀⽮之勋;滁关之捷,⽆当安危,酬以节镇⽽已逾其分。

以德之⽆积也如彼,⽽功之仅成也如此,微论汉、唐定之鸿烈,即以曹操之扫黄⼱、诛董卓、出献帝于阽危、夷⼆袁之僭逆,刘裕之俘姚泓、馘慕容超、诛桓⽞、⾛死卢循以定江介者,百不逮⼀。

单元阅读提纲补充答案

单元阅读提纲补充答案

《序》阅读要点(补充)1.概括《序》的内容要点(1)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断加深);⑵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征服生活;⑶表达了作者创作家的动机(展示生活,激励前进)。

2.第①、②段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认识过程?起初作者认为生活是一个悲剧,接着又认为生活是一场搏斗,最后又认为要征服生活,从悲剧到搏斗再到征服表明了作者对生活的不断的认识过程,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进步。

3.第②段最后一句“我认为他说的不错”请你说说“他说的不错”的原因。

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才真正确立了一个生活强者的形象,征服中既有搏斗,因而又是胜利者的形象。

4.第④段文字对“激流”作了具体阐释,并揭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本质的认识,请你概括作者对生活的本质的认识。

生活就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

5.第⑤段中说“我也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请说说作者参加这个搏斗的方式内容是什么?作者用文学来展开生活的画面,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以激励人们前进。

这同时也是作者创作家的动机。

6.第⑤段中说“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请你说说作者的信仰是什么?作者的信仰是指: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7.第⑦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它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由于时代的原因,也写出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跋的阅读要点(补充)1.概括跋的主要内容⑴表达了作者的创作动机;⑵.指出了家的不足之处;⑶.指出青春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2.家的跋与序再内容上有何异同?(1)跋再一次表达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但跋中的动机比序丽的表述得更明确,更犀利⑵跋第一次之处了家的不足之处;⑶.跋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表明其思想有了提高。

序和跋对照着读,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轨迹。

3.结合第①段中“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这句话,谈谈巴金写作家的动机⑴为吐露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⑵要说出向一个垂死的制度的控诉⑶要表现一群年轻人再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⑷要激励更多的人为生活而奋斗。

传统十论

传统十论

LOGO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传统中的 君主,其神圣地位与绝对权力的密切相关, 大体上说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一 是君主的产生方式,其二是视国家为私产 的家天下的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不可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因为没有这样的传统——遗憾的是,我们 不可能创造出一个传统来;我们也没有这 样的真正限制君权的宗教——也许我们也 创造不出这样的宗教来。
传统十论
秦晖
LOGO
【作者简介】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经济、 社会史、农民问题、改革与现代化问题研究, 主编《农民学》丛书,出版专业著述《田园 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再认 识》、《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 场理性、社会公正》、《政府与企业以外的 现代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 择》、《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 路》、《陕西通志》魏晋卷(合著)、宋元、 明清卷(合著)、《经济转规与社会公正》 (合著)等,随笔集《问题与主义》、《天 平集》、《思无涯,行有利》等。
LOGO
三、戊戌变法的不可能性
我们在高中讲戊戌变法的时候,一般会分析变法 失败的原因。我们的历史老师把失败的原因归结 为四点:国家利益和族群利益的尖锐矛盾;帝党 和后党的矛盾斗争;变法者的措施过于激进;变 法者的策略失当。 但秦晖在书中尖锐而敏锐地指出,中国搞“君主 立宪”其实是不可能的,原因正在于中国皇帝的 真正权威是建立在“法、术、势”上的,令人恐 惧,而不令人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一旦君主在中 国失去了实权,不可能得到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尊 敬。
LOGO
二、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思想内核是什么?
我认为,在组成这本书的十篇论文中,秦晖写的最好的 是《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在这篇论文中, 秦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分析,精辟地揭示了 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精神和思想内核。 秦晖在文章里还精彩分析法家的“性恶论”、“分权制 衡”的实质及其与西方的区别。文章中对我大有启发的 问题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循环、法道互补导致的行 政不正义(内容包括:监督制、回避制、科举制)、法 道互补导致的行政不安全、非主流的春儒的反抗(秦晖 把儒者分为法儒、道儒和纯儒)、为什么近代以来思想 界(尤其是五四新文化)不反法家只反儒家(这个问题 我一直以来很困惑,现在基本搞清楚)、中国现代化的 问题等等。

《潜夫论》赏析

《潜夫论》赏析

每日读书|《潜夫论》《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的作品,凡十卷三十六篇。

该书不但对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教化等作了真实的揭示与深刻的批判,而且对政治策略、文教德化、经济方针、边防建设、人才选用、修学立身等作了颇有价值的探讨与剖析。

《潜夫论》不但是一面真实地反映东汉社会的镜子,而且是一座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学术宝库;它不但是研究东汉时代的学者所必须关注的一部要籍,而且是每一个想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阅读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其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四大主张、三种批判、两重感叹、一种视角”。

“四大主张”:一重学、务本;二重德、尚贤;三重法、明刑;四重民、救边。

“三种批判”:批判弊乱之政、浇薄之俗、贪枉之吏。

“两重感叹”即“贤难”之叹、“衰世”之叹。

“一种视角”即为衰乱之世分析病情、诊断病因,且开出良方的“医者视角”。

《潜夫论》是东汉最重要的一部子书。

全文约四千字。

如果对你有所启发,篇尾动动手指头点赞、回看、收藏、分享,谢谢。

下面我节选几段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赞学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

【译文】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必须先研读前代圣贤的经典。

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

作为君子,其天性未必世间绝无,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务本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

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冻馁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温饱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

【译文】凡是治国的大政方针,没有比抑制枝节而致力于根本更好的了,没有比抛开根本而致力于枝节更糟的了。

治理国家的人要以富裕百姓为根本大事,把端正学业作为基础。

受冻挨饿的环境,老百姓不得不避而远之;温暖饱食的地方,老百姓不会不安居乐业。

遏利匹夫无辜,怀璧其罪。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译文】一个人没有罪过,但是因为身藏玉璧就有了罪。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临河干 ________②求石兽________③转转不已 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文言文阅读窃符救赵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反弹琵琶——运用逆反思维(附:范文及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反弹琵琶——运用逆反思维(附:范文及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反弹琵琶——运用逆反思维(附:范文及点评)逆反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它不守众口一词的思维定式,不沿着单一的常规思维线路前进,而是同中求异,寻找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推陈出新,把认识导向新的层面。

因此,逆反思维不是一般的同中求异,而是正理反求;不是一般地调换角度,而是完全改变视角的方向。

它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创造精神为基础,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着力发现原有认识的局限性,摆脱并逾越、推翻已有的看法、观点、结论,从已知到未知。

例如,“班门弄斧”,原指在内行人、专家面前卖弄本领,倘若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在内行人专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技能以求其指导,这不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

”这一见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考场作文写道:“班门弄斧……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再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它就不切实际了。

试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没有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没有敢于向名人挑战的魄力,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向前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这赋予了“班门弄斧”新的内涵,深刻揭示出它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再如,某校高中某班根据题目“节日”写作文,绝大多数同学都在作文里热情赞美节日,歌颂节日;却有一个同学的作文题目居然是“愿天下没有节目”。

他说,印度农村有个“打夫节”,这天妻子可以打老公出气,如果夫妻之间一直平等相待,此节岂不多余?如果妇女和劳动享有尊荣我们的日历上就会少了“妇女节”“劳动节”。

如果绿荫铺满城乡,那么“植树节”何用?如果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又何必设立“教师节”?如果哪个地方设立“无贪节”,那么这个地方一定腐败透顶了。

他的观点:各种节日,尤其是有关权益和倡导性的节日,最好一个也不要,因为它们有着尴尬的背景。

此文运用逆反思维,极具新意,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示例1阅读下面作文,思考:作者怎样运用逆反思维提出独特的观点。

诗词曲的固相思维

诗词曲的固相思维

诗词曲的固相思维
---------------------------------------------
说起固相思维,就是指死板的、定型的思维。

一般老年人易犯的固执病,就属于此类。

在诗词界,此思维并非老年人专利,年轻人大多也如此。

比如追星族,对名人和前辈的无端崇拜等等。

这虽然是认知问题,但从侧面也充分暴露了我们
某些人的思维缺欠。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某些人
思维能力的薄弱,学识底蕴的浅薄。

举个常用例,就说孤平吧。

清人说是大忌,王力先生如影随形。

可见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对近体诗的认知出现了巨大偏差。

此说一旦抛出,立刻骗倒了一大帮人,上至协会领导,大学教授,下至诗社翘楚,初学者。

凭什么要相信?毫无道理而言,不加分析,不加辩证,不顾事实,妄下结论。

愚蠢之极!固相思维明显作怪。

思维从来都是个变量。

不是一成不变的。

清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吗?就不能动动脑子。

应该说,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很重要。

固相思维者很难改变,其劣根性扎得很深,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如此。

因此,在学术界内是挺令人讨厌的。

倚老卖老,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属于他们的通病。

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2019年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最新版)

2019年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最新版)

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
物的方法包括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2021/5/27
24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和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提问方式】 (1) 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人物描写)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 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 析。
平凡、朴实、性情质朴、憨厚老实、纯真、
吃苦耐劳、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
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
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
泼辣、热心、胆小、有上进心、有理想、
有追求、生命力顽强、圆滑、暴躁、勇敢、
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
诚实、执著、年老体衰、年轻貌美、孤苦
2021/5/27
2021/5/27
23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和作用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
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
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
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
无依、势利……
12
沙场点兵
阅读小说《木笛》,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 人?请简要概括。
2021/5/27
13
解题思路: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身份: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 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一、文言文1.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本:根。

②虚受:虚心接受。

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④空以体道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邵氏闻见后录《苏轼奇才》原文及赏析

邵氏闻见后录《苏轼奇才》原文及赏析

邵氏闻见后录《苏轼奇才》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邵氏闻见后录《苏轼奇才》原文及赏析【导语】:原文李定1自鞫2东坡狱,势不可向。

第四节李贽:浪翻古今(3)

第四节李贽:浪翻古今(3)

第四节李贽:浪翻古今(3)第四节李贽:浪翻古今(3)这是其⽣活中的怪异之处,其实放在现在也没什么了,但在当时是很惊世骇俗的。

在思想领域,他更是古今少有的⼀代狂杰。

从孔⼦到朱熹,他们的思想理论被吹捧的很神圣,神圣的不能说⼀个不字。

李贽却反其道⽽⾏之,认为儒学乃是产⽣社会虚伪和⼀切罪恶的根源。

并对史书上对⼀些历史⼈物的定评不屑⼀顾,⼤笔⼀挥,⾃⼰给历代⼈物⼀个重新的定位。

这些思想都见于其《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中。

与此同时,李贽还建⽴起了⾃⼰的⼀套理论。

他将王阳明的“⼼即理”、“致良知”的体认感知⽅法,发展为⼈的本体论,即从⼼理解剖⼊⼿,探讨⼈的本性的秘密,回答⼈是什么和应该怎样。

结论与理学的禁欲注意背道⽽驰,却与西⽅近代尊重个性,肯定⼈欲的⼈⽂主义思想颇为接近。

他的童⼼说,说⽩了就是指⼈本质的原初表现,没有理学熏染的孩童之⼼,也就是私⼼。

“夫私者,⼈之⼼也。

⼈必有私,⽽后其⼼乃见。

若⽆私,即⽆⼼矣。

”(《德业儒⾂后论》)私⼼包括两个内涵:个性、个性的独⽴⾃由;⼈的⽣存需求、欲望之⼼。

⼀个是精神的,⼀个是物质的。

“穿⾐吃饭,即⼈伦物理;除却穿⾐吃饭,⽆伦物矣。

”既然穿⾐吃饭都是⼈伦物理,都是⼈的天性,那么求⽣计的商贾,和耕⽥的农夫,做官的官吏⼀样也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相同的,男⼥之事是私事,也是⼈之常情。

男见了⼥,喜悦相思,乃⾄逾墙⽽约;⼥见了⼼上郎君,便要私奔,都是⾃然⽽然,⽆须⼤惊⼩怪。

以这种观点反观孔孟之学,⽆不是虚伪骗⼈的东西。

李贽说他们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覆儒学,⾏若狗彘然也”,意思就是穿着⼈的⾐服其却做猪狗不如的事情。

既然童⼼是私⼼,肯定童⼼就是肯定私⼼,那那就必然要尊重个体,张扬个性。

若张扬个性,就要摆脱束缚,反对奴役,于是,他⼜提出了“不属⼈管”“不庇于⼈”“⾃然⽽然”等⼀套明⼼见性得理论来。

庄⼦“不为物役”的⾃由精神,到了李贽这⾥⼜⼤放光芒。

隐逸⽂化呈现了新的⾯貌。

《潜夫论》

《潜夫论》

《潜夫论》《潜夫论》开放分类: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哲学著作外国艺术及文学文化《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

他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

把社会的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

他希望明君能任贤使能,忠信纳谏,天下就能太平。

他建议采取考功、明选等办法,来改革吏治,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要求。

他的政论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他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

他反对谶纬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人民的罪行.编辑摘要《潜夫论》 - 作者简介王符雕像王符(85?~163?),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字节信。

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

与马融、张衡等著名学者友善。

他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所以在家乡受歧视;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游宦不获升迁。

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

延熹五年(162),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

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

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

王符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后汉书·王符传》),题曰《潜夫论》。

在文学上,王符主张文章以载“教训”,要“遂道术而崇德义”,批评当时学者“好语虚无之事,争著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认为诗赋应“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要“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批评当时文人“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务本》)。

《潜夫论》基本上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

他总结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此立论,批评东汉后期政治弊端,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

玄学参考书目

玄学参考书目

1、唐长孺《清谈与清议》、《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出版社1955年版2、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载《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4、《才性与玄理》,牟宗三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5、《正始玄学》,王葆玹著,齐鲁书社1987年版6、《魏晋玄学和文学》,孔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7、《魏晋三大思潮论稿》,田文棠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魏晋玄学史》,许杭生等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9、《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0、《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1、、《何晏王弼玄学新探》余敦康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12、《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许抗生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13、《魏晋玄谈》,孔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4、《中国文化的清流》,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5、《六朝思想史》孙述圻著,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16、《魏晋清谈》,唐翼明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7、《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宁稼雨著,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18、《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陈顺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魏晋玄学与文学思想》,卢盛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1、《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22、《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3、《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4、《魏晋清谈思想初论》,贺昌群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5、《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26、《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刘季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27、《儒道会通与正始玄学》,高晨阳著,齐鲁书社2000年版28、《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汤一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9、《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高华平著,巴蜀书社2000年版30、《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1、《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2、《中古文人生活研究》,范子烨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3、《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4、《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强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5、《玄思风流——清谈名流与魏晋兴亡》,周满江、吴全兰著,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36、《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玄学与重玄学专号》,陈鼓应主编,三联书店2002年版37、《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38、《东晋玄言诗派研究》,陈顺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9、《玄学与魏晋社会》,李建中、高华平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0、《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许建良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1、《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2、《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康中乾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3、《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许建良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4、《六朝经学与玄学》,田汉云著,南京出版社2003年版45、《玄学与魏晋文学》,皮元珍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6、《魏晋玄学与文学》,唐翼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47、《玄学与长江文化》,马良怀、徐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8、《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9、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0、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学新探》,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魏晋玄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魏晋清谈基本书目:正史:《汉书.儒林传》、《后汉书.儒林传》(上、下)《后汉书.党锢传》、《隋书.经籍志》等(中华书局标点本);子、集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楼宇烈:《王弼集校注》(中华书局)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徐幹:《中论》(四部丛刊初编)刘卲:《人物志》(四部丛刊初编)《弘明集》、《广弘明集》、汤用彤:《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现代专书: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章太炎:《五朝学》、《学变》刘师培:《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蒙文通:《经史抉原》(巴蜀书社)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华书局)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理学·佛学·玄学》(北大出版社)、《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陈寅格:《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册(上海古籍)容肇祖:《魏晋自然主义》(东方出版社)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上海古籍)范寿康:《魏晋之清谈》(商务印书馆1936年)缪钺:《清谈与魏晋政治》、《何晏王弼事辑》(《缪钺全集》第一卷上)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大出版社)、《中国哲学论集》(辽宁大学出版社)、《王弼何晏玄学新探》(齐鲁书社)王葆玹:《正始玄学》(齐鲁书社)王晓毅:《王弼评传》、《郭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庄耀郎:《郭象哲学》(台湾学生书局)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出版社)另:何启民:《魏晋思想与谈风》(台湾学生书局)。

清代民间抄本古籍穴法秘诀

清代民间抄本古籍穴法秘诀

清代民间抄本古籍穴法秘诀
《堪舆穴法秘诀》,清代早期精抄堪舆秘籍,一册90面内容,图文并茂。

内容为:论龙星论行止,论进退论五势,论龙格论富贵。

论文武论罡煞。

论强弱二十四论疑龙。

论拙龙,论方位论喝形,论气味论四形,论穴星论倒杖,论颠倒十二论指掌喻穴。

论煞气论怪穴,论凹风论怪穴。

论扳鞍论斩关,论金穴论花穴,论深浅论土色,论内向论外向,论龙虎论砂,论官鬼擒曜论高低内外,论杀星论捍门。

论血脉,论过堂,论宅屋论开门,论放水二十四论塚式等等。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2012-09-28 11:32:01)转载▼标签:教育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憩园》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后又一部感人的中篇小说,它与《第四病室》、《寒夜》一起被称为“人间三部曲”。

《憩园》创作于1944年的5到7月,并于当年10月出版。

按巴金自己解释,小说是缘于自己在抗战期间两次回到成都老家听到其五叔的故事有所感触而创作出来的。

《父归》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菊池宽的成名作,与独幕剧《屋上的狂人》构成其戏剧的代表作。

《父归》是一出独幕剧,写于1917年1月。

按作者菊池宽自己所说,他是在看了英国戏剧家约翰·汉金的《浪子回头》后受到启发,认为“浪父”也会回头,才写了这个剧本。

《憩园》与《父归》从创作动机到故事情节塑造,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它们共同阐释出“浪父回头”这一重要话题。

本文分别从“浪父”、反对者、支持者、同情者四个方面来比较《憩园》、《父归》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异同,从而探究其内在的意蕴。

“浪父”“浪父”们的行为极为相似,大体都沉迷于在吃、喝、嫖、赌,以至于丧失了原本身上应承担的“夫性”、“父性”的基本属性。

《憩园》中的杨老三本来是一位面目清秀、聪明要强、能诗能文的公子,但因不务正业而走向堕落。

他不理家事,偷卖家产,在外面包养情妇。

可是他所包养的妓女老五却跟别人逃走了,并把他所有值钱的东西偷得干干净净。

没有钱,杨老三不得不回到家里。

《父归》中的宗太郎年轻时是个很漂亮的小伙子,但结婚后,“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

“自己的妻子和三个亲生子女的爱加在一起,还抵不上那个女人!”①离家出走后的宗太郎在外面混了十多年,因他的马戏场的房子被大火烧掉把钱赔光了,在没有其他去处的情况下,只好回到了家里。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杨老三与宗太郎的“回头”并不是真正出于洗心革面,而都是出于惊人相似的原因:没有钱,在外面没办法生活下去了。

这也就为以后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很难想象,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忏悔的人,他的放浪行为会有多大改变。

对于杨老三来说,当他回到家里后,头四天还整天不出街,也不多说话,看见他大儿子总是埋着头不吭声。

但到了第五天,一吃过早饭他就出去了,到吃晚饭时才回来。

此后两天都是这样,直到被大儿子揭穿他的意图——去找那个老五后他才有所收敛。

但他仍然每天要出一趟街,不过总是在大儿子不在家时。

像这样一位放浪成性的人,他很难适应正常家庭生活的氛围,很难放弃他以前的生活习性。

这也就是当他大儿子给他寻个明说是办事员、实则是听差的活后,他不想去做的原因所在。

不能忍受家里的“高气压”,杨老三还是搬出去了,最后凄惨地死在外面。

对于宗太郎,他的性格是要强的,不服输的。

当他的大儿子贤一郎对他大加指责时,他并没有丝毫悔意,而是极力维持自尊,说:“好吧,我立刻就走!我也是经手过三两万块钱的男子汉,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总还能混上碗饭吃。

对不起,打搅你们了!”②从这些语言可以看出,宗太郎是极要面子的人,即使在他的家人面前,但他却不是已经“回头”的人。

这样一位“浪父”,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一回来就叫贤一郎给他斟一杯酒:他俨然是一位为这个家庭外出做事多年的“功臣”,而不是一位抛妻离子的“罪人”。

可惜,菊池宽只把戏剧冲突的重点放在家人是否接纳宗太郎回家这点上,没有对他回家之后的情节进行展开。

与宗太郎相比,杨老三在“回家”后延续着“浪父”的一些劣迹,但他还是多少表现出一些忏悔之心。

如《憩园》第二十六章当“憩园”即将被卖掉时,杨老三带着他的小儿子最后去看一眼他栽的茶花树,指着树上“杨梦痴”三个字说:“你看这几个字,我当初刻的时候,我比你现在大不了多少。

我想不到今天我们俩站在这儿看它。

过两天这个公馆、这个花园就要更换主人了,连我刻的几个字也保不住。

寒儿记着爹的话,你不要学我,你不要学你这个不争气的父亲。

”③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杨老三还是有所悔过的,同时也有对自知永远不能自拔性格的懊丧。

内疚感使得杨老三在家人尤其是在大儿子面前感到压抑,处处小心翼翼,以防自己做错什么。

《憩园》第二十七章,杨老三在外出多日后穿着又脏又烂的衣服回到家中。

吃饭时,大儿子摆出不高兴的样子,把脸转到一边。

杨老三本来有话对大儿子说,此时也不敢开口。

当他伸手去接罗嫂给他添的饭时因手抖得厉害饭碗掉在地上打烂了,他连忙弯腰去捡。

他妻子说:“不要捡了,让罗嫂再给你添碗饭吧。

”杨老三战战兢兢地说:“不必,不必,这也是一样。

”④这时,大儿子忽然拍桌子大骂起来。

杨老三哆嗦着,一声不响地离开饭桌。

从以上情节可以看出,杨老三身上有着可悲又可怜的灵魂。

一方面,他对自己放荡的行为感到内疚、憎恨;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自己不能从泥潭中跳出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继续堕落下去,直至毁灭。

这正是一出悲剧,一出性格的悲剧。

反对者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对“浪父”回家抱有反对态度的是“浪父”们的大儿子。

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作为“浪父”们离家出走后支撑这个残缺家庭的男人,他们是直接的受害者,他们身上承担了原本不该他们承担的、和他们年龄不相称的重担。

比起间接受害的小儿子们,他们有更多痛苦的记忆和深重的创伤。

这些记忆和创伤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中,刻在他们的骨子里。

杨老三的大儿子从小就目睹了杨老三的种种放浪行为。

父母吵架时,他总是站在母亲一边,跟父亲吵。

当杨老三回到家里时,一开始他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只是在吃饭时因罗嫂不在发起脾气,拍着桌子骂了两句,黑起脸走开了。

但此后,他越来越容忍不了父亲的行为,言辞越来越激烈。

如第二十七章,杨老三因不愿意做听差的活时,大儿子说:“……你倒值得,你阔过,耍过,嫖过,赌过!你花钱跟倒水一样。

你哪儿会管到我们在家里受罪,我们给人家看不起!”“他不配做我的爹,他从我生下来就没有好好管过我。

我是妈一个人养大的。

他没有尽过爹的责任。

这不是他的家。

我不是他的儿子。

”⑤与杨老三的大儿子相比,《父归》中宗太郎的大儿子贤一郎一开始就表现出决绝的态度。

父亲宗太郎的不负责任,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崩溃的边缘,也导致了母亲经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有寻死自尽行为的发生,所以,整个家庭的重担不得不由自己来承担。

贤一郎发奋读书,自立自强,终于使整个家庭走上正轨。

当宗太郎回到家里还叫他斟杯酒时,他发泄多年积蓄内心的苦楚,历数生活的艰辛,最后说出“要说我还有父亲,那他就是我的仇人!”⑥的话,足见他心中的怨恨有多深。

但戏剧结束时,在母亲、弟、妹的哀求下,贤一郎放弃了自己原先的立场,与新二郎一起去找父亲。

比较起来,我们可以看出:《父归》中杨老三大儿子对待杨老三的态度是逐渐走向坚决反对,这是因为他越来越看不到他父亲有任何转变的可能性;《憩园》中的贤一郎由一开始的坚决反对慢慢走向最终的动摇,乃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希望,那就是希望他父亲能真正地悔悟过来,改过自新,安分守己地和家人一起生活。

一个是没有了希望,一个是还抱着希望,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选择方式。

支持者与哥哥相比,弟弟们是希望他们父亲回家的。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作为间接受害者,他们所受到父亲带来的直接伤害要少些,反而从内心深处更渴望有一个完整、温馨的家。

《憩园》中杨老三的小儿子寒儿,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自始至终得到父亲疼爱的人,这也就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关心他父亲的原因。

小时候,父亲特别爱他。

从三岁起,他就由父亲带着睡。

他如此得到父亲的疼爱,以至于能被带到父亲所包养情妇的住处。

当然,他也不会向家人透露这个秘密。

他一直爱着自己的父亲,乃至当杨老三离家出走住在大仙祠里时,他也经常去看望父亲,甚至冒着被姚家下人打骂的危险也要去摘几枝父亲喜爱的茶花。

当然,由于年龄的原因,他没有能力反抗他哥哥和母亲的决定,只能一个人偷偷地跑到他父亲在大仙祠临死前的住处来看望、照顾父亲,直到其父凄惨地死去。

《父归》中的新二郎在记忆里并没有父亲这个具体的形象,当然也就没有经历过父亲带给这个家庭的痛苦伤害。

当宗太郎二十年前离家出走时,他连站都站不稳。

今天,当宗太郎出现在面前时,他内心里是希望父亲能留在家里的。

与一直得到父爱的寒儿相比,新二郎并没有父爱这方面的记忆。

可以说,对于父亲,他并没有多少感性认知。

当贤一郎威胁说“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时,新二郎只是吞吞吐吐地冒出了“可是……”⑦这是因为,这个家庭的重担是由贤一郎一手挑起来的,他也是由哥哥养大的,他没有经济能力来独立支撑这个家。

但总体来说,新二郎是愿意接受宗太郎回家的。

不管是寒儿,还是新二郎,作为支持“浪父”回家的一方,其力量是弱小的,还不具备接纳“浪父”回家的实力,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影响他们哥哥和母亲的态度。

同情者对于“浪父”的妻子而言,“浪父”的回家,她们是抱着默许甚至是同情的态度。

本来,作为“浪父”抛家离子最大的受害者,她们理应持有比自己大儿子更决绝的反对态度才是,可事实上,她们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同情甚至接纳“浪父”们回家。

我们很难准确地判断她们这么做的深层原因,也许用贤一郎的话来解释可能更准确:“母亲是女人,她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

”⑧《憩园》中杨老三的妻子,其性格是软弱的。

只要杨老三哄她几下,她便能容忍他的不轨行为,甘心情愿地将自己的钱交给他。

她辨别不出真假,一次又一次地被丈夫欺骗。

当杨老三回到家里时,她是持默许态度的,虽然此时她已知道他是因为没有了钱才回来的。

她对杨老三是抱着希望的,希望他从今以后能安稳下来。

如此,她才能容忍杨老三每天出一趟街,如此,在父子吵架时,她总是想方设法化解矛盾。

但后来,在几次上当受骗后,她的希望破灭了,不再对杨老三抱有任何幻想了。

最后,她托自己小儿子寒儿转告杨老三,叫他以后不要再回家了,她不会回心转意了。

哀莫大于心死。

当一个人彻底地丧失希望后,态度是决绝的。

《父归》中宗太郎妻子阿贵也是不幸的。

丈夫从不问家事,只顾自己快乐,让母子四人生活在艰难中。

在丈夫抛家离子后的日子里,阿贵曾经因不能忍受生活的痛苦带着孩子投海自尽,幸好被别人发现救起才得以活下来。

原本经历如此坎坷的一位妻子,在面对着二十年后突然回到家里的宗太郎时,她却表现出兴奋的情绪,完全看不出她身上存在的怨恨,以至于父子争吵时,她希望大儿子贤一郎能接受父亲。

这是因为,当时她是抱有希望的。

可以说,在对待“浪父”们回家这一点上,她们的态度是相同的。

只是,《父归》的戏剧冲突至此就结束了,而《憩园》的故事情节开始深入发展。

随着情节的展开,杨老三妻子的态度由开始时的同情逐渐走向反对,体现出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

余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巴金在《憩园》里对“浪父回头”这一现象作了全方位思考。

他深入到人物性格深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性的悲剧。

菊池宽在《父归》中所提出的问题在巴金笔下得到了很好回答。

这就是,先接受“浪父”们回家,至于他们是否真正地改过自新,那让他们自己来决定自身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