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变异及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变异及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韩占江;郜庆炉;吴玉娥;薛香;娄季霞
【摘要】以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籽粒灌
浆参数与粒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浆参数在不同灌浆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渐增期持续持续时间(T1)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3)变异系数较大,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max)、灌浆持续期(T)、快增期持续时间(T2)则相对稳定;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快增期灌浆速率(R2)变异系数较小,相对稳定,渐增期灌浆速率(R1)和缓增期灌浆速率(R3)的变异系数较大,易受影响;T和R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
相关,对千粒重(Y)作用较大,R的作用大于T;灌浆持续时T、R、R2和T2、R3和T3对Y作用显著.因此,可通过选育高平均灌浆速率(R)、高快增期灌浆速率(R2)的品种,配套适当的栽培措施来协调灌浆速率与灌浆持续时间的矛盾,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08(027)006
【总页数】4页(P27-30)
【关键词】小麦;灌浆参数;粒重;变异;相关性
【作者】韩占江;郜庆炉;吴玉娥;薛香;娄季霞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
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在高产条件下,穗粒重是增产的关键,有研究表明,穗粒重的提高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明显相关,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粒重显得尤为重要[1]。
关于小麦千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迄今已有许多报道,但结论尚不一致,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灌浆过程描述和一般的数学模型拟合方面,这些研究为探索小麦灌浆规律提供了参考,但是通过系统相关分析,研究不同阶段灌浆特性以及主要灌浆参数的相关性,目前尚少见报道[2~9]。
本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用Logistic模型[10,11]拟合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并计算出主要灌浆参数,系统研究了各灌浆
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粒重的作用,探讨籽粒灌浆规律,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1.1 供试材料
选用河南省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豫麦34(国审麦980015)、豫麦49(原名温麦6号,国审麦20000006)、周麦16(国审麦2003029)、郑麦9023(国审麦2003027)和百农矮抗58(国审麦2005008)作为材料。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河南科技学院的试验场进行,田间管理同一般高产大田。
按照小麦生育时期进行田间调查,小麦抽穗时,每个小麦品种选择同一天抽穗的植株600株做标记。
小麦开花后,在此600株中选择株高和长势一致,绿叶数相当,无病虫害且同一
天开花的200~300株植株进行挂牌标记。
小麦开花后第5天开始取样,以后每5天取1次,直到成熟。
每次取10个单茎,称穗鲜重,每穗分别取两列小穗中部5个小穗,每小穗取基部2个籽粒,共取100粒,测定百粒鲜重、剩余籽粒鲜重,
然后在105℃下杀青30 min,于80℃下烘至恒重,称各部分干重。
以开花后天数(t)为自变量,千粒重(y)为因变量,用Logistic模型y=k/(1+ae-bt)进行拟合,其中k为最大千粒重,t为开花天数,a、b为待定系数,对logistic
方程求一阶导数,得灌浆速率方程:
将整个灌浆持续期T代入上式,得平均灌浆速率R
然后对logistic方程求二阶导数得:
得方程极值点:
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lna/b;
最大灌浆速率Rmax=Vmax=kb/4;
对logistic方程求三阶导数,得曲线的两个拐点:
灌浆过程分3个阶段:灌浆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t1之前为渐增期,t1~t2为快增期;t2~T为缓增期。
R为籽粒平均灌浆速率、T为灌浆持续天数、T1、T2、
T3、R1、R2、R3分别表示3个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1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模拟
图1结果表明,5个小麦品种灌浆过程均呈“慢-快-慢”的趋势,以Logistic
模型Y=K/(1+ae-bt)进行拟合,达到显著水平,说明Logistic模型可以准确的反映小麦灌浆过程。
2.2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变异
从表1可知,从灌浆持续时间看,渐增期时间(T1)和缓增期时间(T3)变异系数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3.49和19.42,说明籽粒在灌浆过程中,二者易受年际、栽培措施和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max)、灌浆持续时间(T)、
快增期时间(T2)的变化相对较小;从灌浆速率看,渐增期灌浆速率(R1)和缓增期灌浆速率(R3)的变异系数较大,尤其是缓增期灌浆速率(R3)达到27.52,说明易受年际、栽培措施和环境影响。
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快增期灌浆速率(R2)变异系数较小,相对稳定。
2.3 小麦籽粒主要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
从表2可知,灌浆持续天数(T)、平均灌浆速率(R)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对千粒重作用重大,而平均灌浆速率(R)的作用大于灌浆速率持续时间(T)。
其它参数与千粒重的相互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平均灌浆速率(R)与灌浆持续天数(T)之间则呈极显著负相关。
上述结果表明,平均灌浆速率(R)是影响千粒重最重要的
参数,其次是灌浆持续天数(T)。
2.4 小麦灌浆阶段参数与千粒重的相互关系
小麦各段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各阶段灌浆指标中,快增期时间(T2)、快增期灌浆速率(R2)、缓增期时间(T3)、缓增期灌浆速率(R3)均与千粒重的作用较大,而渐增期灌浆速率(R1)、渐增期时间(T1)与千粒重无显著作用,其它灌浆参数关系较为复杂,渐增期时间(T1)与渐增期灌浆速率(R1)呈显著负相关;快增期时间(T2)与快增期灌浆速率(R2)、缓增期时间(T3)、缓增期灌浆速率(R3)均为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灌浆速率(R2)与缓增期时间(T3)、缓增期灌浆速率(R3)为极显著负相关;缓增期时间(T3)与缓增期灌浆速率(R3)也是极显著负相关。
由此可见,快增期时间(T2)、快增期灌浆速率(R2)比缓增期时间(T3)、缓增期灌浆速率(R3)对千粒重的影响作用更大。
3.1 稳定或适当延长灌浆持续天数,提高灌浆速率对提高粒重有重要意义
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天数与粒重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论[2~9],有研究认为,小
麦粒重与籽粒灌浆速率呈正相关,而与灌浆持续时间关系不大[2]。
本试验结果表明,平均灌浆速率R和灌浆持续天数T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平均
灌浆速率(R)和持续天数(T)对千粒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R和T之间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因此,由于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合理避开不良气候对籽粒灌浆造成的影响,在北部冬麦区确定栽培策略时,应把重点放在提高灌浆速率上,稳定或适当延长灌浆持续时间。
3.2 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对增加粒重尤为重要
蔡庆生[2]研究认为,小麦灌浆渐增期主要是籽粒形成和胚乳细胞分裂阶段,此阶段对粒重的形成很重要。
刘丰明[3]研究认为,提高小麦灌浆渐增期的灌浆速率和时间对提高粒重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T2、R2、T3、R3是影响千粒重
的4个主要参数。
快增期灌浆速率密切相关。
但在北部冬麦区生产条件下,快增
期灌浆速率和持续天数的变异系数较小,提高快增期灌浆速率和持续天数难度较大,而渐增期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在生产中,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将利于缩短库容建成所需时间,有利于加速进入快增期,提高快增期灌浆速率,保证粒重的提高。
3.3 减少缓增期灌浆特性波动是增加粒重的关键
结果表明,缓增期灌浆速率和持续天数变异系数较大,是造成粒重不稳定的主要生理原因,这主要由于小麦灌浆后期干热风高温逼熟所致,这是导致小麦品种粒重不稳的内在原因,也是增加粒重的主攻方向。
在增加渐增期灌浆速率的基础上,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延长其持续时间,特别是减少缓增期灌浆速率与持续天数的波动性是增加粒重的关键。
3.4 高粒重品种的选育与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
小麦的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粒重3个要素构成。
在穗数和穗粒数一定的条件下,小麦的粒重对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麦粒重的决定因素可以表示为:平均灌
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
但小麦是夏收作物,种植制度还要考虑下茬作物。
因此,不宜通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来满足增加粒重的需要,而应通过提高灌浆速率来实现籽粒增重,把平均灌浆速率作为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
从栽培角度讲,可以通过适期早播,保证或适当延长灌浆持续时间;通过水肥等运筹提高灌浆速率、调节灌浆
持续时间。
【相关文献】
[1]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小麦穗粒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
-24.
[2]蔡庆生,吴兆苏.小麦子粒生长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粒重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6(1):27 -32.
[3]刘丰明,陈明灿,郭香风.高产小麦粒重形成的灌浆特性分析.麦类作物,1997,17(6):38 -41.
[4]李国强,朱云集,郭天财,等.硫氮配施对强筋小麦豫麦34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2):98-102.
[5]李世清,邵明安,李紫燕,等.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2 031 -2 039.
[6]冯伟,郭天财,李晓,等.不同降雨年型下水分处理对大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192-199.
[7]周竹青,朱旭彤.不同粒重小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2):107 -110.
[8]马新明,张娟娟,熊淑萍,等.氮肥用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6):72-77.
[9]李科江,张西科,刘文菊,等.不同栽培措施下冬小麦灌浆模拟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2):70 -74.
[10]莫惠栋.Logistic方程及应用[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3,4(2):53-57.
[11]赵致,李家修,张成琪.贵州高原夏秋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8,
24(1):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