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吐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时期的吐蕃
分裂割据下的吐蕃诸部
强盛的吐蕃王朝末代赞普(王)、反佛教的达磨(也作达玛,俗称郎达玛),于唐会昌二年(842)被佛教僧侣拉隆贝吉多杰刺死后,发生了达磨小妃所生的遗腹子哦松(也作欧松),与冒充为掌权的大妃的亲生子实为领养的云丹(也作永丹,即《新唐书·吐蕃传》“乞离胡”)争夺王位,吐蕃王朝迅速分裂。

随后发生了东部多康地区(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地区)的韦·科协列东(阔协列登)起义,一直打到逻些(今拉萨)附近;伍如地区(今拉萨西)的韦·洛波洛琼(罗泊罗穷)起义;南部的秦浦(今札囊地区)和逻些城东的工布(今工布江达及以东地区)秦木贡米珠、许布达孜聂(许布岱则)等起义,许布达孜聂起义军,一度攻占历代赞普陵墓所在地秦瓦达则(今琼结),并捣毁了除松赞干布陵以外的所有陵墓。

这次从相当于唐末到五代前期,长达半个多世纪,先后爆发在广大地区的奴隶、平民大起义,藏史称为“邦金洛”,意为编氓反上。

不仅给奴隶制以毁灭性的打击,促进了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发展,也摧毁了吐蕃王朝,形成了以吐蕃王室后裔为主的,分裂割据的众多封建领主政权。

吐蕃王朝云丹后裔据有首府逻些城地区,史称拉萨王系。

哦松后裔之一退居纳里(今阿里)地区布让城(今普兰),史称阿里王系;其中一支居于西部麻域(亦作孟域,即拉达克,今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地区,史称拉达克王系;另一支的后裔居于布让东的亚泽(今尼泊尔西部)地区,史称亚泽王系。

哦松的另一支后裔在雅隆地区(今地不详,当在今西藏东南部),史称雅隆觉阿王系;其中的一支后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地区)活动,史称青唐羌,宋代的唃厮啰,就是青唐羌的著名首领。

除了上述由吐蕃王朝王室后裔建立的各自独立的割据政权外,其他许多封建领主也分别割据一地,各自为政,史称:“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①,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蒙古国和元朝统治吐蕃地区为止。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相当于唐代初年,公元7 世纪前期的松赞干布(弃宗弄赞)时期,佛教已传入吐蕃。

相当于唐代中叶,公元8 世纪后期的赤松德赞(婆悉笼腊赞)时期,佛教成为吐蕃的国教,就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毁灭佛教之前十多年,吐蕃的达玛(达磨)赞普即位(唐文宗开成三年,828),不久即开始大规模的毁灭佛教,除边远地区外,吐蕃的佛教基本被毁灭。

在此之前吐蕃地区的佛教,基本上是印度佛教及其教义、形式的传播,西藏佛教史称之为“前弘期”。

随着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农奴制经济普遍建立,佛教首先在沿边地区逐步发展,重新兴起的佛教,吸收了吐蕃的原始宗教,①参看魏良弢:《喀喇汗王朝与宋、辽及高昌回鹘的关系》,载《中亚学刊》第1 辑,1984 年。

史称“本教”(“黑教”)的许多特色,因而也缓解了佛教与本教曾经有过的长期斗争,更容易为吐蕃的农奴主和农奴所接受。

这种带有吐蕃本教特色的佛教的僧侣,被称为喇嘛,意为“上人”、“上师”,因而也称为喇嘛教,这个与其他地区有别的佛教,西藏佛教史上称之为“后弘期”。

吐蕃王朝后裔拉萨王系的意希嘉参(意希坚赞),是山南地区的桑耶寺主、农奴主,在相当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时派人前往多康(今青海西宁地区)学习佛法、求取佛经①,这一年被佛教徒定为后弘期的开始,也是具有吐蕃本教特色的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开始。

此后所译的佛经(主要是密宗经籍)称为新译,所以,史亦称后弘期为“新经”时代。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吐蕃王朝另一支后裔阿里王系的益喜哦(意希沃、松额、智光)是古格地区(今西藏普兰以西)的农奴主、僧侣,他派人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学法,邀请天竺僧侣到吐蕃地区传播佛法。

西藏佛教史上称为“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

藏史称下路指东部地区,这里是指前往多康取经求法;上路指西部地区,这里是指古格地区派人前往天竺求取佛法。

藏传佛教不久就发展出多个派系。

最早的是“噶当派”。

“噶”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堆龙(今堆龙德庆)地方的农
奴主仲敦巴·甲哇迥乃(仲敦巴嘉迥乃)邀请天竺僧侣阿底峡(阿底厦)大师讲经传法,他主张显教与密教结合,循序渐进,以佛语作为僧侣修行和行为的准则,他死后,仲敦巴作为大弟子继承并传布他的教法,相当于宋嘉祐元年(1056),建造第一座寺院热振寺(今林周北),作为传教的基地,逐渐形成为藏传佛教第一个教派“噶当派”,噶当派发展很快,成为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大的教派,但政治实力不如后起的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的庙宇为白色。

明代噶当派教徒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因教徒戴黄帽,习称“黄教”,人们因而亦称噶当派为“老黄教”。

相当于宋熙宁六年(1073),自称吐蕃王朝贵族昆(款)氏后裔的贡却杰布(衮乔杰布、宝王)在家乡创建了萨迦寺(在今萨加),萨迦意为灰土,据说其地为灰白色土壤,因而取名。

寺主由昆氏家族世袭,其子贡噶宁布(衮噶宁保)继承后形成萨迦派,主要宣扬密宗的喜金刚,寺主称“萨勤”,意为萨迦大喇嘛,是为萨迦始祖。

庙宇墙上涂有两小幅红、白颜色,一大幅灰色,象征萨迦无上部本尊喜金刚,外观华丽,汉人称之为“花教”。

萨迦派是政治势力最强的教派,萨迦四祖贡噶坚赞(衮噶坚赞、功嘉监藏),知识渊博,通晓“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因而被称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元史》称为班弥怛),意为萨迦大博士,是吐蕃地区主要的僧俗代表人物。

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宋淳祐四年,1244),他受蒙古皇子阔端之召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

蒙古贵由汗二年(宋淳祐七年,1247)贡噶坚赞进见阔端表示归附,随后向吐蕃地区僧俗宣布,纳里(今阿里地区)、乌思(今前藏地区)、藏(今后藏地区)皆已降附蒙古。

蒙古蒙哥汗元年(宋淳祐十一年,1251)贡噶坚赞死于凉州,其侄罗追坚赞贝尔桑(八思巴)继任为萨迦五祖,蒙古中统元年(宋景定元年,1260)受封为蒙古国师,并开始在吐蕃地区建立了在蒙古统治下的萨迦政权。

噶举派,噶举意是佛语传承、口传,重视师徒口头传授,是藏传佛教中支系最多的教派。

噶举派一开始就分为两个传承体系,一个是由琼布南交(琼①《宋史》卷492《吐蕃传》,本节引用本传不一一出注。

波南交)创立的“香巴噶举”,后在香地(今南木林)建寺传教。

后又在山南建桑顶寺(桑定寺、桑丁寺),在今浪卡子南羊卓雍湖南。

另一派为“塔布噶举”,创建者塔布拉杰(塔波拉结)原是噶当派僧侣。

此前,创始人玛尔巴(玛巴)两赴天竺学习密法回来后传授,弟子米拉日巴(米拉热巴)最为著名,塔布拉杰师从米拉日巴,在相当于宋宣和三年(1121)建造岗布(波)寺(今朗县西北)传教,创立“塔布噶举”派。

庙宇为白色,教徒衣服也为白色,汉人称之为“白教”。

他的四个门徒又分别创立四个支派,其中最大的支派,为都松钦巴在噶玛建噶玛丹萨寺(在今类乌齐),因而得名的噶玛噶举(噶玛巴)派。

相当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又在逻些城(今拉萨)西堆龙(今堆龙德庆)建粗朴寺(磋卜寺),成为噶玛噶举派主寺。

公元13 世纪时,首创了“活佛转世”制度。

蔡巴噶举创建者是向蔡巴,后为逻些城东的农奴主噶氏把持,势力很大,噶氏蔡巴是元初十三万户府之一。

拔戎噶举曾在拉堆绛(今昂仁境)建立过较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势力较小。

帕竹(帕主)噶举,帕竹(帕主)是帕木竹巴(帕摩主巴)的简称,创建者即是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意为金刚王),在帕木竹(今桑日县境)建寺(即后来的丹萨替寺),为山南地区的农奴主朗氏家族(在今乃东泽当)控制,势力强大,也是元初十三万户府之一。

帕竹噶举还有八小支派,其中重要的有止贡巴(在今墨竹工卡东北直孔)、达垅巴(在今林周)、雅桑巴(在今乃东亚桑)、主巴等。

藏传佛教还有其他一些小的教派,势力不大。

而吐蕃原始宗教“本教”(钵教),俗称“黑教”,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雪山、湖泊、守护神、祖先等,也在吸收佛教教义、形式,后继续流传在边远地区。

前弘期所传的佛教密宗,称为“宁玛”派,因僧侣戴红色僧帽,俗
称红教,“宁玛”意为“旧”、“古”,受“本教”影响较多,与后弘期兴起的各教派有明显区别,势力也较小,建造于8 世纪的桑耶寺(在今扎囊雅鲁藏布江北岸),后弘期时成为宁玛派的重要寺院。

藏传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方面,有噶举派创建人塔布拉杰(达波拉结,1079—1153)著的《喇嘛格言》,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萨迦班智达,1182—1251)著的《萨迦格言》、《正理藏论》、《三律仪论》等,宣扬教义、教规。

还有成书于13 世纪,署名为海如嘎所著,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米拉日巴传》。

米拉日巴(1040—1123)是噶举派创始人之一,塔布噶举派创建者塔布拉杰的老师。

传记通过歌颂米拉日巴,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

著名的史诗是《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是吐蕃(藏)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当于宋仁宗时代。

从11 世纪以来陆续进行创作,以诗歌形式歌颂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传》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仅已译成汉文的已达1500 多万字。

此外还有蒙文译本及英、法、德、俄文节译本。

吐蕃交际礼节所用的“哈达”,传说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藏医学方面,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建者塔布拉杰和萨迦派四祖贡噶坚赞,都是著名的藏医,贡噶坚赞精通的藏学“五明学”中的“医方明”,就是专门研究藏医学的。

塔布拉杰在所著《喇嘛格言》的“十应避”中,有“饮食习惯不合卫生者应避”,反映了普及医学知识的要求。

藏历“胜生”历法也是这个时期建立的,这是吐蕃历法、数学、天文学发展的综合标志,胜生历是从相当于宋天圣五年(1027)开始计年的。

绘画雕塑也有了新的发展,今拉当寺的弥勒佛、哲公寺的智明佛母铜雕佛像,夏鲁寺的舞伎和群神供养的壁画,以及拉当寺的滚噶吉祥、白度母的卷轴画,也是这时期传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①。

①关于意希坚赞(意希嘉参)派人前往多康地区学法取经的时间,藏史说法不一,《安多政教史》有后梁乾化三年(913)说、贞明四年(918)说,以及《青史》的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说,三种说法。

《藏族史略》在注中列举了上述三种说法,采用后梁贞明四年(918)说;《藏族史要》采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说,未说明出处,也未提及另两种说法。

撰者按:意希坚赞为永(云)丹五世孙(《藏族史略》。

《藏族史要》作六世孙),永丹为末代赞普达玛死后,以遣腹子身份出现的抱养儿子,达玛死于842 年,下距913年计71 年、918 年为76 年、978 年为136 年。

即使依意希坚赞为永丹五世孙说,加永丹为六世,每世平均分别为11 年多、12 年多和22 年多,后者较为可信,今采用此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