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N NAN WEN XUE
还是把这一切悲伤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废名小说与现实主义始终是来来往往的,尽管时远时近,忽暗忽明。

早期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如《浣衣母》,其后的《桥》等远离现实,追求田园乡村。

抗战后,《莫须有先生传》则又回到正视人生苦难的路上来了。

苏童说,“写作是离地三公尺的飞翔”,当我们以现实主义的视角来重读《竹林的故事》,便能读出作者的无限“哀愁”。

对于废名来说,《竹林的故事》即便不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作品,也是一个充满无限愁苦的人生经历,尽管这一切或多或少被作者回避,甚至“以冲淡为衣”遮盖。

(山东建筑大学)
■田翠翠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梦”经常出现。

同时,我国从古代开始便对“梦”有所研究,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对“梦”进行撰写,可以表达自身的一些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作者自身的心理状态。

在本文中,笔者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从古至今,人们对梦的研究和分析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

不管是东方的《周公解梦》,还是西方的弗洛伊德理论、占星术等等,都是对人们的梦境进行研究的最好成果。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展将梦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研究,为的是更好的研究文学作品。

因为很多作者在作品里对梦境进行描述,不但给作品本身带来了很多的美感,而且梦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思想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梦”,对于研究文学作品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从性爱情感的方面来分析古代文化中“梦”的审美意义
在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是神话传说以及史诗,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实故事。

但是在我国,散碎的神话故事使得文学发生时期的幻想世界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发展,只有少部分幻想类作品弥补了这样的缺陷,举个例子,宋玉撰写了《高唐赋》,这使得我国文学当中的“梦”开始有了萌芽。

再后来,相继出现这一类文学作品,笔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其具体原因在于:
在英国的哲学家“罗素”看来,因为社会提倡禁欲的原因,人们的性欲并没有得到减退,反而有所增加。

很多人采取其他的手段来满足性欲,因为暂时的满足会使其得到缓解。

我国古代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将性视为邪恶之物。

但是,这正好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禁果效应”。

社会对人的欲望过分压制,没有将人本来的欲望完全的磨灭,反而使人们更加强烈的想要进行宣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当中出现了“梦”,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封建礼教正好促进了文学作品中的“梦”的出现。

不管是美人梦幻,还是封建礼教,都是古代父系社会产生的结果。

首先,当时的男性因为受到社会的压制,将性当成了一种恐惧又盼望的东西。

甚至将女性视为妖怪,对她们严加防范。

正是因为如此,古代女性受到了歧视。

其次,男性非常希望能够满足自身对性的欲望,因此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了不少对女性梦幻的描写。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男性希望女性能够展现出没有被神经摧毁过的自然天性。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通过被男性用幻想和梦幻的形式出现。

在心理学理论里,梦能够对心理进行整合,也具备自我治疗的作用。

也因此,很多的古代男性都从文学的梦幻当中寻找一种解脱和满足。

二、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动机来分析古代文化中“梦”的审美意义
在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当中,每一个男主人公几乎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如意,甚至穷困潦倒、家徒四壁。

举个例子,不管是《娇娜》里的孔生,《莲香》里的桑生还是《连城》里的乔生等等,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男子。

而作者蒲松龄本人也是落榜多次的落魄书生,这为他的作品提供了现实依据。

同时,这样的情况也被称之为“穷则思变”。

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动机来进行分析,先要看幻梦的制造者通过怎样的情节来将现实进行表示出来,从而达到自我治疗作用的。

笔者对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考查,发现蒲松龄在撰写《聊斋志异》之前,居住在遥远的乡下,和周围的邻居也没有往来。

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他所撰写的《聊斋志异》中的男主人公大多不如意,而且女主人公大多出身显赫,帮助男主人公获取了财富和地位等。

男主人公命运的逆转是由文学作品当中的白日梦所决定的,作者希望通过一种虚幻的力量去改变主人公的命运,从而治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不如意而受的伤。

同时,落魄的男主人公和显赫的女主人公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男主人公来自现实,女主人公来自虚幻。

《聊斋志异》当中描写的大多是妖魔鬼怪,通过这些妖魔鬼怪,作者描述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但是在这背后,不难看出作者当时的窘迫困境,而且急于获得一种解脱,所以诞生了这本小说。

最后,蒲松龄在小说中这样说: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这段话已经足
82--
. All Rights Reserved.
够说明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

在现实和幻想的交织当中,作者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安慰。

三、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现实小说,反应了当时的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但是,在这样一部写实的文学作品当中,却穿插了很多关于梦幻的,神话的东西,使得这部作品赠加了一些奇幻的色彩。

有人曾经这样评论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在这本书当中,描写的全是梦,宝玉的爱情是梦,黛玉的一生是梦,一切都是梦。

因此,这部作品虽然写实,却和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首先,《红楼梦》用梦境来展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第八十二回当中,曹雪芹这样写道:黛玉病倒在床,夜晚做了一个梦。

梦中黛玉问宝玉:我是死活打定主意的了,你到底叫我去还是不去?宝玉这样回答:我说让你留下来,你要是不信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心。

这虽然是一场梦,但是梦里面出现的情节,却真实的反映了林黛玉的情感。

同时,林黛玉的少女心在梦中展露无遗,在这个梦里,可以看出黛玉并不成熟的感情,同时她也自己不愿意正面承认这段感情。

作者用梦境来展示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林黛玉所做的那个梦成了她自己对贾宝玉感情的寄托。

其次,采用幻化以及其他的方式来将文学作品和现实进行抽离。

在《红楼梦》开始的时候,曹雪芹就说过“经历过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并且表明这个故事只是自己所做的一场梦。

同时,曹雪芹自己也说,这部小说只不过是“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至极,把此一玩”,因此,这也使得阅读小说的人在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方便的进行二度创作。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梦”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很多作者在撰写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故意通过梦境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通过文学作品里的梦境,也能够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状态等。

如今,我国古代文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作品中的梦境、幻想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所以,必须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王亚慧
试论古代文学中的凄怨美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有着多不胜数的文学作品,美学形态也多种多样,而“凄怨美”则尤其引人注目。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都是源于这种凄怨美,因此,若要全面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及其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思考其中的凄怨美。

本文首先从感伤自我身世的凄怨美、感叹生命世事的凄怨美等方面,探究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凄怨美,又进一步分析了凄怨美的形成原因,即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儒释道精神的影响、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影响。

希望以此促进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尤以凄怨之情最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

从先秦时期忠国爱民、屡受排挤愤然写下《离骚》的三闾大夫屈原,到目睹唐朝由盛入衰、满腔悲愤以致“白头搔更短”的诗圣杜甫。

以及“浊酒不销忧国泪”的鉴湖女
侠。

都充满了悲切、哀怨之情,这些作品中以独特的凄美意象,营造了幽怨、哀伤的诗歌意境,进而吸引读者在意境中深入体会诗人的忧愁别绪。

正是这种触动灵魂的历史悲怨为古代文学作品增强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讲,凄怨之情甚至可以看做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旋律。

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诗人、词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抒情途径,增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生命力。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凄怨美
(一)感伤自我身世的凄怨美
首先是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凄怨之情,屈原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众人皆醉我独醒”道出了心中的孤独和落寞,“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则抒发了自己对民生和国家前途的诸多忧虑。

司马迁撰写了有“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他一生为国为民却惨遭宫刑,在悲观绝望之际大呼“理不可据”、“智不可待”。

其次则是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引起的凄怨之情。

许多著名文人都是命途多舛,一生郁郁不得志,想要以身献国,但却报国无门,他们看尽官场的黑暗冷漠,因此心中堆积了无尽的哀愁和幽怨。

陈子昂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书写了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愤之意。

一生立志报效祖国的辛弃疾则落得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结局。

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孟浩然则以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来书写自己心中的苦涩和渴望。

他们饱读诗书,且满怀报国之志,但穷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心中时时刻刻都有抒发不尽的凄怨之情。

再次则是因婚恋失意引发的哀伤、凄凉、幽怨之情。

这类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别具意蕴的一个类别。

无论是《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惨遭抛弃时的悲愤决绝,还是《长恨
WEN XUE JIAN SHANG文学
鉴赏
83--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