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语文5月新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三语文5月新高考模拟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5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

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

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
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

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

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

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

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

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
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这段话应该作何解?
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
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

这三种思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

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

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
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

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

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
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

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

东坡高妙,一点不写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

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

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

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

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忙碌的公事人而已。

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

真正的“闲”不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

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的投影与纹理。

“句有可删,足见其疏。

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

(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

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

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和人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

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

D.《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笔法影响深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

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

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

5.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点评。

(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苦瓜是瓜吗?
汪曾祺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

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莱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


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

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

“苦瓜呢?”她摇摇头。

我想:她大概认为“瓜”是可吃的,并且是好吃的(这些瓜她都吃过)。

今天早起,又问她:“苦瓜是不是瓜?”她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

”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

原来在她的“瓜”的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

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

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


又翻了翻《辞海》的“黄瓜”条:黄瓜也属葫芦科。

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瓜;而另一种很“像”瓜的东西,在北方却被称为“西葫芦”。

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糊涂起来了。

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

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

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苦瓜。

他说:“我倒要尝尝。

”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

”他说:“不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

另一同乡说:“‘癞葡萄’,那我知道的。

癞葡萄能这个吃法?”
“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

我家里有不少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的画集,其中石涛的画不少。

我从小喜欢石涛的画。

石涛的别号甚多,除石涛外有原济、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和苦瓜和尚。

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

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
我的大伯父每年都要在后园里种几棵癞葡萄,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成熟之后摘下来装在盘子里看着玩的。

有时也剖开一两个,挖出籽儿来尝尝。

有一点甜味,并不好吃。

而且颜色鲜红,如同一个一个血饼子,看起来很刺激,也使人不大敢吃它。

当作菜,我没有吃过。

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是个诗人,他整了我一下。

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

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

从此,我就吃苦瓜了。

苦瓜是瓜吗?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的种植地是广东、广西。

现在云南、贵州都有。

据我所知,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

有一盘炒苦瓜——加青辣椒、豆豉,少放点猪肉,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

石涛是广西全州人,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而且一定很爱吃。

“苦瓜和尚”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正如他叫“瞎尊者”,其实并不瞎,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

石涛中年流寓南京,晚年久住扬州,南京人、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来炒了吃,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的。

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

菜市场偶尔有苦瓜卖,是从南方运来的。

买的也都是南方人,近两年北京人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

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所以格外鲜嫩。

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

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
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

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

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

二、《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

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
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

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

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探讨其美学追求。

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

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三、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了。

截至现在,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

1986年9月6日
(有删改)
文本二:
二三十年来,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

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

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

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

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

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

(摘编自汪曾祺《蒲桥集·自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认为孙女对“苦瓜是不是瓜”的判断基于“苦瓜好不好吃”以及“苦瓜外表像不像瓜”这两个方面。

B.“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都接受了苦瓜的“苦味”,并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

C.尽管各地对苦瓜的叫法或吃法不同,但总有人爱吃,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

D.文本一由人们对苦瓜的不同认知,影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观点深刻,分析具体。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开门见山,紧扣文题,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

B.作者叙述了自己最初认识苦瓜的经历和吃苦瓜的趣事,使文章摇曳多姿而又不旁逸斜出。

C.“苦瓜是瓜吗?”一句在文本一中单独成段,既照应标题,引发读者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D.文本一写北京人由“不吃苦瓜”到“也有吃苦瓜的了”的变化,为下文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张本。

8.请结合文本二中作者阐明的散文创作思想,分析文本一是如何践行这种创作思想的。

(5分)
9.如欲以“‘苦瓜’可以吃”为题写一则关于《苦瓜是瓜吗?》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

”乃深自结纳。

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

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

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

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

”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

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

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

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

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

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

”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

必欲执告,不敢辞死。

”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

”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

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

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

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

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

”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

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世A民B聪C明D勇E决F识G量H过I人J见K隋L室M方N乱O阴P有Q安R天S下T 之U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盗殆以万数”中的“殆”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中“殆”意义不同。

B.“以此乘虚入关”中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义不同。

C.“乃阴部署宾客”中的“阴”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义相同。

D.“身益危矣”中的“益”,与成语“精益求精”中的“益”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14.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客游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曾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语,杜诗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

(2)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

“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

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 A ,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

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

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沉积,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

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在血管里, B 。

要想远离血栓病,必须从源头抓起。

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

同时, C ,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秋冬季,①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②呵护血管健康。

③提倡食用清淡、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如新鲜果蔬、鸡肉、芹菜、鱼虾;⑤忌食辣椒、肥肉等辛辣油腻的食物。

⑥同时可以穿弹力袜,⑦静脉回流得以增强,⑧延缓下肢静脉曲张的进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

提起理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意而遥远,是一座“云天交汇”处的县城。

从县城向
西南,穿过草原,就进入格聂景区。

海拔6204米的主峰格聂山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照射下①;7座山峰、8条沟谷在此展开,如同绽放的花朵。

来到这里,与自然的亲近感总会不自觉地②。

被原始森林涂抹成暗绿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脊组成冷峻山色。

与格聂山东南的圆形海子“格聂之眼”对视,只觉天与山近在咫尺,如与自然融为一体。

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山中色彩变幻,一日间四季轮转。

落日为县城抹上红晕,地域风情更醉人。

欢快的舞曲在勒通古镇跃动,村民与游客不由得手挽手③。

理塘的夜晚一样热闹。

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灯光下莞尔一笑,摄影师按下快门;远处音乐响起,酒吧歌手已开唱;美食街上走走,青稞做成的面包松软可口,牛奶冰淇淋醇香诱人……活力随着人群流动汇入城市肌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21.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最后一段首句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B.可怜楼上月排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C.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D.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山中色彩变换,一日间四季轮转”,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说明理由。

(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hatGPT 横空出世,各行各业都会有冲击。

你的许多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但有人也认为,与一般人和智能机器人相比,人类最大的优势应在于:如果你是编剧,要能写出构思更为巧妙的剧本;如果你是模特,要有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气质;如果你是医生,除了医术精湛还要更有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保姆,要更有情趣更懂生活……
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1.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