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城区水生态现状分析及建设措施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州市城区水生态现状分析及建设措施探讨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17年滨州市中心城区面积88.3 km2,人口71 万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当地政府以原有水系为基础,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在兼顾水系防洪、除涝、蓄水、灌溉用水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水生态建设工作,形成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大框架,初步展现了“秀水、绿脉、新城”的城市形象。
但在水生态建设中仍存在水库河道淤积严重、河道护岸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地下水超采严重、湖泊调蓄作用薄弱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治理措施。
标签:水生态;水系;四环五海;滨州市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同时提出了“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更加突。
水生态建设对滨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关键作用。
1、市域内水生态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滨州市围绕水生态建设开展取了一系列治理工程,水生态的核心是水系,水系是水生态的骨架。
目前,市域内水系总体结构概括为:“一河、四环、五海、六带、七十二湖”。
一河为指黄河,从市区南部绕城而过;“四环、五海”是指环城水系和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中海五个大型水体;六带指秦台河、张肖堂河、新立河、秦皇河、南新开河、北新开河六条纵贯滨州市主城区的河流;七十二湖指是按照“取土筑路、挖土成湖”的原则结合城市自身低洼地,建设的具有城市地形特征和功能的湖泊,已建成28个。
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58%、绿地率达33.54%。
2、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滨州市在水生态建设中,产生了新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河道淤積严重,不满足生态基流需求
引黄河道由于前期沉沙设施能力不足,导致城区内河道淤积严重,造成维持河道的生态基流得不到保障,河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也会影响到水库蓄水和下游灌溉。
排涝河道存在“竹节沟”现象,局部淤积严重,影响水系贯通和排涝安全。
蓄水水库淤积影响城区供水安全和水景观效果。
(2)河道护岸单一、僵硬,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一是早期河道治理普遍采用裁弯取直,破坏了河道自然现状,造成了“千河一面”的状态,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二是护砌均采用混凝土、砌石护坡护岸,造成河道硬化、渠化,阻碍了河道与两岸地下水的相互补给;三是硬化护岸造成沿河水生植物无法扎根土壤,水生动物生存失去庇护空间,原有的河道生态系统
受到破坏。
(3)地下水超采严重
根据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滨城区境内全部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年超采量752.5万m3,并形成了较大的沉降区,根据滨州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滨城区为中心的沉降区,大于100mm的沉降面积为117km2,中心点沉降量为187.7mm。
(4)湖泊排水防涝和雨水调蓄作用薄弱
七十二湖仅建成28个,受资金限制仍有44个未实施,对市区雨水调蓄能力非常薄弱。
已经建成湖泊在运行中存在与水体周边地块、城市雨水收集系、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缺乏衔接的问题,水体的景观作用大于其在排水防涝和雨水调蓄方面的功用,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造。
3、水生态治理措施
针对滨州市城区水生态现状问题,提出以下治理对策:
(1)通过清淤治理打通城区水系,保障河流生态
对城区河道清淤拓挖,实现城区水系纵横贯通、河湖水系连通,增强城区水系调蓄能力缓解城市防洪除涝压力,增加水体流动性,促进天然水生生物生长,改善水质提升城区水系景观品质、城市品位。
(2)打造生态岸坡,增强雨水渗滞、蓄积和净化功能
把河湖岸坡改造为生态岸坡,增强岸坡的雨水渗滞、蓄积和净化功能,提高河湖水系的水环境容量。
建议在河道平面布置时,要尊重河道现状,不要刻意裁弯取直,形成浅滩和深水,在不同的河段,营造适应不同植物、动物的生存条件,以促进优美景观的形成。
结合滨州市水系特点可采用自然护岸、生态护岸、硬质护岸三种形式。
自然护岸:建议采用天然材料,如柳条施工法或箱笼施工法建造传统滩石护岸,部分河段可以结合湿地建设营造极佳的自然景观效果。
生态护岸:建议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处理,在确保岸边的安全性的同时,增强堤岸生态功能,可采用堆石、树桩等措施。
硬质护岸:在人为活动密集的区域,采用本地材料,形成硬质护岸,实现承重性能和耐冲刷能力良好的堤岸,结合水生植物种植形成高低错落的河流景观。
(3)整治地下水超采,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计划到2020年,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压减达52%,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
内深层承压水基本关停50%。
再用5-10年的时间,全市深层承压水开采井全部关停,超采区水位有所回升,地下水生态得到改善,在平水年份基本实现全市地下水采补平衡。
(4)加快“七十二湖”建设,突出雨水调蓄、初期雨水净化作用
现状湖泊之前水体的设计与水体周边地块、城市雨水收集系、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缺乏衔接,水体的景观作用大于其在排水防涝和雨水调蓄方面的功用,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造。
建议下一步建设时可结合周边地块竖向、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同时配套建设雨水湿地系统,使“七十二湖”可充分发挥其在城市排水防涝、雨水调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的作用,成为城市中各具特色的“海绵斑块”。
4、小结
水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水利、规划、国土、环境、财政等多部门的综合工程,各部门应分工明确,由当地政府统一协调共同完成。
水系工程建设是水生态建设的重点,但关键是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程建设可保一时,制度建设方可长久。
建议在注重工程措施的同时,更要注重水生态保护与管理制度、持续稳定投入机制等相关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1-3.
[2]陈明忠.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3(15):1-5.
[3]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4):1-4.
[4]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