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与人体解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与人体解剖
《内经》对人体解剖知识,如脏器质地,大小,肠胃的容量及血管的
长短等,都有详细记载。
尤其血液循环的概念,呼吸与脉博频率的比例等,远比西欧早得多。
《内经》巳明确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创始了祖国
医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一一经络学说。
在疾病证治方面巳初步确立了辨证
施治的原则。
对药性的理论,提出了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等概念,以及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的作用,并指出五味入五脏
的原理,也就是后世归经学说的本源。
秦汉时代,医药又进一步迅速发展
起来。
这时出现了《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著作,其
内容丰富广泛,所载药物许多都有确实疗效,如水银某某某疥疮,麻黄止
喘发汗,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
而且很多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例如
水银某某某皮肤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一一800年。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全书共载药365种,包括草,谷,米,果,木,虫,鱼,
家畜,金石等。
其中植物药最多共有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同时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将药划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药120种,大都属于营养滋补的药品,如人参,甘草,枸等,中品药120种,有毒或无毒,可斟酌使用以控制疾病和补虚弱,如黄连,麻黄,黄芪,沙
参等。
下品药125种,有毒或药性强烈,可除寒热破积聚,如大戟,芫花,乌头,狼毒等。
《本经》不仅对药物疗效作了总结,而且对药物的产地,
采集,炮制方法,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等均
作了一般记述,成为后世历代本草的蓝本。
对我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具
有一定的影响。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通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前人所积
累的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著了一部《伤寒杂病论》。
经后人整理分为两大部份,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伤寒
论》有严谨的理,法,方,药等蜜切结合的医疗规程,丰富和发展了辨证
施治的原则在临床上的运用。
直到现在仍为学习与研究祖国医学必读的经
典著作之一、《金匮要略》论述了各种杂病的病因,预防,诊断和某某某
等问题,为后世医学对杂病的某某某奠定了基础。
东晋葛洪在炼丹术方面有杰出的成就,著有《抱朴子》一书,集当时
炼丹术的大成;曾用丹砂,雄黄……等原料,炼出了汞,砷,铅等;在炼制
过程中,并作过升华,蒸溜等试验,给后世的制药化学开辟了道路。
南朝梁人陶宏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整理和总结了汉,晋
以来所陆续增加的药物365种,编成了《神农本草经集注》。
陶氏不仅丰
富了《本经》的内容,而且在整理注解和改正错误等方面作了相当的努力,可算为我国历史上药物学的`第二次总结
三焦者,决渎[1]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注释】
[1]决渎:意指疏通沟渠。
决,打开缺口,疏导水流。
渎,沟渠。
【论述】
全身的水液代谢,虽然是由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腑协作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利,亦然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
等水液潴留之症,所以《灵枢本输》也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
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孤腑”的意思,是说明三焦虽为六腑之一,但与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腑不同。
其他诸腑皆与相应的脏构
成表里关系,惟独三焦无所配合,只是其下合穴出于足太阳膀胱的委阳,
与膀胱相联络。
张景岳还分别指出了三焦病变的情形:“上焦不治,则水
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可见,三焦在
水液代谢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故有“决渎之官”、“中渎之腑”的名称。
通行水液是三焦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三焦还有其他二项作用。
一
是布散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即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和《难经三十一难》所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二是敷布原气,总司人体气化,如《难经三十八难》说:“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
三焦的这三
种主要功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微循环功能是一致的,微循环结构的主要功
能就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水液和其他物质交换,运送营养和排出废物,因此可以认为,三焦就是人体内的微循环结构。
东汉张仲景早就说过:
“血不利则为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明代张景岳更是具体指出: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类经卷三》)可见
古人从宏观上已模糊地感觉到了三焦与微循环的关系。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论述】
这句话是论述三焦在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不同功能,指出上焦、中焦、下焦是水谷之气在全身的分化过程和所经行的道路。
上焦的作用主
要是输布水谷精气如血液、营卫之气等,像雾露蒸腾一样,这实际上是心
肺的作用;中焦的作用主要是将水谷腐熟运化而变成营养,像沤东西一样,这实际上是脾胃的作用;下焦的作用是排泄废物,像沟渠一样,这实际上
是肾与膀胱的作用。
在《内经》中的其他篇章,也有这样的论述。
如《灵
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
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营卫生会》:“上
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
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
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者,别回肠,注于
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
三焦虽属六腑之一,但与其他腑有很大不同,故历代医家对三焦的看
法不一、从此处三焦功能特点来看,三焦当是一个网络全身的大腑。
明代
张介宾《类经附翼》说:“夫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
”又说:“夫所
谓三者,象三才也,际上极下之谓也。
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
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
腔腹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内一层,形色最赤,
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这一认识,已经很接近于微循环
结构了,因为人体内所有脏器皆存在着三焦(微循环结构),故各部分(脏腑)中的三焦功能与该脏腑的功能密不可分,即“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
因此,“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所描述的三焦功能,
实际上是上、中、下三个部位的脏腑的功能。
自《难经》以后,又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突出了
下焦在气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内容简介
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解剖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162篇中,有117篇与解
剖有关,占72%。
这里所指的解剖不包括病理解剖和生理,只是与人体正
常解剖相关的内容。
《黄帝内经》解剖学以天人合一、阴阳和五行为理论核心,以人体仿天地观为逻辑归纳演绎,并根据当时实际的解剖事实和人体数据为基础,构成完整的、精确的解剖体系。
必须强调的一点,这个体系不是像既往所认识的那样,以为是幼稚和模糊的。
发掘整理《黄帝内经》的几个重大发现,《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将一一为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