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高效课堂十四问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文化:反思与行动
高效课堂十四问
华东师范大学张俊华
1.你微笑了吗?(态度、情绪、精神)
2.你的语言优美吗?(简练、直接、学术)
3.你的教学方法灵活吗?你是否用多样的方法来传递知识?你是否传递学习策略?(多元、有效、实利)
4.你读懂学生的眼神了吗?(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5.你是课堂的导演吗?你是课堂的协调者吗?(引领、垂范、媒介)
6.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自主、自律、自强)
7.你讲解的时间在20分钟内吗?体现少教多学了吗? (少教多思,先学后教)
8.学生主动训练、思考的时间超过25分钟吗?体现先学后教了吗?(分析、批判、想象、独立)
9.课堂互动超过15分钟吗?(交锋、沟通、合作)
10.你运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来教学吗?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吗?(合作、共赢、共存)
11.你用作业(口头书面)的形式来检测学习的效度吗?(巩固、强化、效能)
12.你挖掘了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观和精神吗?(人格优先,兼顾智力)
13.你传递的知识是否已应用实践并解决问题?是否就知识本身进行拓展探究?是否创造思想和知识?(学以致用,创造思想)
14.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和谐吗?或严肃吗?(学术、愉悦、幸福)
听张俊华教授讲座有感
开学初,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张俊华教授《课堂文化:反思与行动》的专题讲座。
张博士是一名理论导师,有多年的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又长期潜心研究学校文化和文化课堂,使其学术报告不仅具有国际化特质,也让大家充分领略到了他那浓郁的教育情怀。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新、更透的理解。
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全体教职员工被张博士的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深深吸引,大家静心聆听,认真笔记,还时不时地和张博士进行交流互动。
通过聆听这样高水平的讲座,对于我们理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定会大有裨益,尤其是对于我们如何改善课堂、转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启发。
一、课堂应关注和爱护学生
张教授提出:“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善良(视善、言善、行善)、博爱(大爱、兼爱、真爱)、尊重(礼貌、礼节、礼仪)、宽容(厚道、克制、中庸)……”
的确,没有爱就没教育,爱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精髓,更是我们为师者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爱是耐心、信念。
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老师们仍然没有在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二、创设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课堂教学
张教授在“建构课堂文化的行动——课堂十四问”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你是课堂的导演吗?你是课堂的协调者吗?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你讲解的时间在20分钟内吗?体现少教多学吗?学生主动训练、思考超过25分钟吗?……”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
一堂课上下来,常常发现敢于向教师提问的廖廖无几,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
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
可是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领、垂范、媒介”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出“自主、自律、自强”,师生在课堂中应发生“互动、建构、生成”的化学反应,学生主动地进行“分析、批判、想象”。
对此,我们要呼吁,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
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
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张教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新课程需要我们作出冷静的思考与总结,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积极吸取先进教学成果,让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发展,引导学生提升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最终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课堂、愉悦幸福的课堂。
对语文课堂文化教学上的几点反思
——听张俊华教授专题讲座有感
走进新课程之后,我们是否组织了真正的好课?我们的课堂是否启迪了学生的心智?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失调的现象,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冷静思考与总结,让我们逐渐成熟,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2011年7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张俊华教授来到我校,为全校教师带来了一堂引人入胜的专题讲座——《课堂文化:反思与行动》。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新、更透的理解。
一、课堂上如何关注和爱护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
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
”张教授提出:“教师应该具务的基本素养有:善良(视善、言善、行善)、博爱(大爱、兼爱、真爱)、尊重(礼貌、礼节、礼仪)、宽容(厚道、克制、中庸)……”的确,没有爱就没教育,爱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精髓,更是我们为师者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爱是耐心、信念。
陶行知说:“我希望中国的父亲,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
”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老师们仍然没有在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第2 页共 5 页未得到真正认可。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二、课堂应注重实效,不能只流于形式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
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助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张教授指出:“课堂文化的基本价价值在于:尊重(彼此、个性、规律)、合作(互动、谅解、共识)、多元(自由、分层、创造)、和谐(活泼、愉悦、幸福)。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
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
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
其实这仅是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第3 页共 5 页三、如何创设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课堂教学张教授在“建构课堂文化的行动——课堂十四问”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你是课堂的导演吗?你是课堂的协调者吗?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你讲解的时间在20分钟内吗?体现了少教多学吗?学生主动训练、思考超过25分钟吗?……”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
一堂课上下来,常常发现敢于向教师提问的廖廖无几,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
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
可是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领、垂范、媒介”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出“自主、自律、自强”,师生在课堂中应发生“互动、建构、生成”的化学反应,学生主动地进行“分析、批判、想象”(张俊华教授语)。
对此,我们要呼吁,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
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
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
第4 页共 5 页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
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
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
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互相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学习品质的锻炼。
陶行知认为:教学民主,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
第5 页共 5 页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张俊华教授的讲座让我全面认识到,课堂文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的本质,课堂文化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精神价值为核心,以学习内容、学习范式、教学方式为载体,所呈现的教育境界和文化品格。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运用自己的智慧积极吸取先进教学成果,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发展,引导学生提升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最终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的课堂、愉悦幸福的课堂。
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绿色健康课堂的基础。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
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更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
(1)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情感关系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
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
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
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
(2)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完善绿色健康课堂。
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
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
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终生发展为归宿。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
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
2.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发展绿色健康课堂。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创新、科学思维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优化绿色健康课堂。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
如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欠缺,会造成我们很多学生“头重脚轻”,学业成绩突出,思想品德却成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的思想。
4.重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深化绿色健康课堂。
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多的是封闭和预设,少的是开放和生成。
拓展课堂走向课外,延伸教学内容,迁移运用知识,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才得以充分发挥,拓展开放的课堂环境,能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1)打破“教材宿命”。
我们中的许多教师“唯教材是命”,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
新的课程理念提醒我们,课程内容应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应该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体会、感悟。
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延伸教学内容,延伸教材,能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加强课外延伸,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课外大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经过了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规律,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学习品质,更培养了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坚定信念,承受挫折,乐观向上等优秀的心理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更全面,更和谐地发展。
(四)科学建构模式
在华师大优质化项目专家的指导下,通过重点研究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方法策略,从核心学科入手,开展植根于课堂结构研究的主题式研讨,在传承的基本上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初步提练成具有我校特质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四一体”教学模式框架。
“四学一体”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他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一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导学、探究研学、合作助学、分层固学四个基本环节,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当堂检测。
具体环节分四部分:
1.问题导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力。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或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而课堂学习的内容则是学生所生成的新的问题,师生来共同解决,教师在教学案中编写中结合教材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绿色生态健康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学习的需要。
我校的实践是
通过设计导学案,把学习目标设计成一系列问题,布置学生课前独立预习,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思考和解决简单问题,要求学生努力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以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适当的课前延伸,设计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符合学情及认知水平。
课前教师要多预习情况进行批改,课上安排时间分组交流预习情况,找出个体预习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大班讨论解决或选择性的进行重点讲评。
2.探究研学: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并整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新课改中它以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旨,而备受关注,探究性学习在我校的四学一体绿色健康课堂模式中的运用主要针对一些典型的概念和主干、核心知识开展独立或合作研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或协助者,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剖析,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
复习课尽可能让学生总结,试卷讲评课可以根据因分析情况,对某个知识涉及的典型概念进行剖析,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
该环节设计要有机整合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还原知识的员发现过程和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高度的思维参与,经历实质性的思维过程,体现少教多思。
3.合作助学:
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风行美国,后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