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施达治疗高血压病30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施达治疗高血压病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17T10:23:38.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10月第19期供稿作者:张郢[导读] 雅施达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多种类型高血压均有明显降压作用,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长效主要口服药。

雅施达治疗高血压病30例临床观察
张郢 (黑龙江省巴彦县中医院黑龙江巴彦 151800)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19-0032-02
雅施达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多种类型高血压均有明显降压作用,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长效主要口服药。

新世纪行高血压的治疗观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传统的利尿剂或β受体阻断剂为第一药物的阶梯治疗,变为更灵活的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合理应用。

一般用量小,服用次数少,维持稳定血压时间长,显效较快,副作用少,改善病人用药依从性。

口服
长效药物疗法文献报道尚少。

为此,我们对30例各种类型的高血压病,通过临床观察到其用量小,见效快,稳定控制血压显著。

治疗效果佳,患者易于接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病历选择
本人从2006年~2007年12月,将我院住院中的30例高血压
患者,诊断标准根据 WHO与高血压学会的建议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 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采取每日一次口服雅施达30 例中,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8.2±10岁;病程2~ 15年,平均8.2±2.4岁;Ⅱ级高血压(中度)16例,III级高血压 (重度)5例,I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轻度)9例。

入院时平均收缩压为24.2±1.6kPa(l86.4±12.3mmHg,平均舒张压14.2±1. 1kPa)(117.1±8.5mmHg),高血压分级(期)I、Ⅱ、Ⅲ级。

1.2治疗观察方法
本院采用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雅施达4mg片),(国卫药广审(文),第98040165号),每日一次,每次一片(4mg),于每日 6、11、17时分别为空腹餐前口服。

患者进餐时间一般为6.30、11. 30、17时。

这样以减少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开始4小时至6小时测血压1-2次,以后每10小时至16小时测血压一次。

所有患者治疗1~2周内均未服用任何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取治疗前4天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取疗程最后3天血压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

测量血压前一律休息10分钟,并使用台式汞柱血压计测量以右壁卧位血压、舒张压(以柯氏音)消失为准,同时询问症状及听心率。

药物调整以患者血压症状为指标,一般使血压维持在21. 3/12kPa(160/90mmHg IkPa=7.5mmHg)左右且无低血压表现。

治疗前和治疗程结束时均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胸透及心电图。

2 治疗结果
我们对使用雅施达口服剂4小时、8小时、16小时、24小时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进行统计。

口服后经胃肠吸收约4~6 小时血中达到高峰浓度,其显效时间及高峰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能有效24小时间内控制血压。

3 讨论
雅施达对多种类型的高血压均具有长效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为,早期抑制血浆紧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减轻血管收缩,降低外周阻力[4]:长期持续的降压作用是它与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持久结合,对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减弱,进而使肾上腺能神经末稍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控制减弱,血压下降[1] 。

但长期内服用次数少,明显优于其它降压剂。

可能于下列因素有关,在餐前服用经胃肠吸收较完全,因空腹服需短时间内被全部溶解吸收,到达血中高峰浓度时,尿中排出量很少[2]。

所从餐前口服后吸收血中药物高峰浓度高,达到高峰浓度所需时间短,另外副作用小。

总之,使用雅施达维持血压、把握住用药剂量、提高降压疗效、减少副作用,并具有降低血脂作用,适用范围广,对各类型高血压均适合,尤其是伴有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病患者。

临床观察,本组资料中,为了方便患者,提高降血压疗效,减少患者服药次数,雅施达长效治剂治疗高血压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l 169~1 170
[2]罗雪琚,心血管病学进展1994,15(16)321
[3]刘国仗,高血压诊断及分类,中华内科杂志,1999,38(8): 572~573
[4]韩宗超等,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实用内科杂志1999,19 (3)179~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