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绘画艺术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1TEXT /
李朝霞
杨之光绘画艺术浅析
杨之光是新中国第一代中国人物画家,
在60年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实践中,创作了有
时代气息的一系列经典作品,诸如《一辈子第
一回》《雪夜送饭》《浴日图》《难忘的岁月》《矿
山新兵》《激扬文字》等。
他是彩墨人物画实
践的成功者,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论及他的
艺术特征。
一、革新的彩墨技法探索
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
衰败的境地,中国画的落后已到了非用激进
的办法改革不可的阶段,于是一系列激进的、
改良中国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康有为、
徐悲鸿、陈独秀等对中国画进行激烈的抨击,
康有为的“合中西而为中国画新纪元”、陈独
秀的“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最终落实在徐悲
鸿提出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
上。
1949年以后,由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普遍推广,各个画种都要反映现实生活,所以
加强写实基本功训练成为中国画改造的必要
途径。
1952年,为了促成素描和笔墨结合的
新国画的出现,并考虑到色彩因素,“中国画”
被更名为“彩墨画”[1]。
中央美术学院于1953
年,杭州的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于
1955年,先后将“国画”改名为“彩墨画”,学院
的科系均以“彩墨画”命名,彩墨画进入了体
制化的历程(1957年“彩墨画”又恢复为“国
画”,科、系也恢复旧名)。
素描和国画属于两种绘画体系,把它们
调和在一起难免会出现矛盾,用传统笔墨表
现现实生活是国画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徐悲
鸿、蒋兆和、李斛、周昌谷、杨之光等进行了用
西法改造人物画的实践。
杨之光是继徐、蒋
之后致力于人物画创新的代表人物,同时也
把徐、蒋作品因中西融合而稍有些生硬的地
方巧妙地处理成了更为悦目的形式。
从杨之
光的一系列彩墨画来看,他从来没有简单地
用毛笔画素描来表现“中西融合”,而是把对
象转换成既有笔墨趣味,又不失造型结构特
征的审美形态,较好地把写实和写意进行了
相对完美的结合,比如《矿山新兵》中的干笔
和湿笔,眼窝之间的转折用湿笔一笔就成
形。
笔墨抽象和脸部的扎实写生结合在一
起,这些手法都需要很深的修养和对中西技
法的精湛掌握。
《浴日图》用花鸟画的大写意
笔法描绘人物,对嗣后中国画画坛年青一代
的画家继续创造是有特殊启发意义的。
此
外,他的《雪夜送饭》有浓厚的水彩画痕迹;
《矿山新兵》使用了新颖的逆光手法……从杨
之光一系列成功而影响最大的作品可以看
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即是一位勇于大胆
探索并不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画家。
二、文脉传承与独特的画风
杨之光的学习经历为其艺术变化提供了
基础条件。
杨之光中学时期曾师从著名书法
家李健学习书法、篆刻。
1949年考入广州市
艺专,同年末,凭书法老师李健的介绍函师从高剑父学习中国画,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
在杨之光的叙述中,多次强调对他艺术生涯有决定性影响的两个老师:一是高剑父;另一是徐悲鸿。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师长的绘画观念和知识的传承对他的成功起到的重要作用。
高剑父和徐悲鸿都属于中国画变革的关键人物。
徐悲鸿提出的变革中国画的方案——在水墨中加入素描因素更为后来的中国人物画家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但高剑父改革国画的实验精神为杨之光日后的中西融合探索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启迪,加以杨之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素养和他熟练的西画基础都使他在探索传统笔墨和素描结合的水墨人物画变革之路上一路顺风。
这就是说,杨之光接受了徐悲鸿科学、准确的造型方法,他认为“对所画对象水平线、垂直线的衡量,对每一个几何形体的衡量都应该像数学那么精确”[2]。
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素描、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白描等无所不学,这为他晚年对“没骨画”探索提供了丰厚的技法基础。
在杨之光的作品中,他中学时积累的书法能力,扎实的素描功夫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使传统笔墨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既去掉了传统笔墨重神不重形的弊端,又给予笔墨极大的表现空间,延伸了笔墨的表现生命。
上个世纪60年代,杨之光开始尝试用没骨法画人像,他把传统花鸟画的没骨写意法与西画光影明暗造型技法融为一体,创作了一系列的没骨人物画。
“没骨法”要求基本功扎实,包含的综合因素很多:花卉、书法、造型、色彩(中国色彩和西洋色彩)等。
因此,他尝试用传统的书法用笔及没骨花鸟画技法来画人物。
他在充分发挥笔墨线条的写实功能的同时,始终不忘表现线条的书法意味。
杨之光的画中透出浓浓的水彩味,在他晚年的没骨人物画中尤其显著。
他用水彩的方法去画国画,在他的画中,常能透出一种晶莹的光感和恰到好处的色感。
值得一提的是,杨之光雕塑、版画的基本功后来也被他应用到国画创作中,此外,他还有深厚的戏剧、音乐修养,这无疑有助于他在画面构图上能够自如地处理众多复杂的人物关系。
从杨之光近年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了解的音乐规律使他在画舞蹈人物时能够准确地把握舞蹈的节奏、转折、动作、姿态,并表现出舞蹈深层的东西。
总之,在高剑父那里练得的花鸟画基本功和在海派那里习得的讲究笔墨趣味的素养,在中央美院学西画、学水彩(20世纪50年代,杨之光在广州美术学院曾担任了一个时期的水彩画教研组组长),加以他的版画、雕塑、音乐、戏剧等丰厚的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形成了杨之光的独特画风。
三、映照时代的题材与主题杨之光的彩墨画实践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除了他的中西融合技法以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他善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来进行描绘。
换句话说,在杨之光成名的五六十年代,尤其是在美术规范服从政治规范的年代,艺术最重要的就是“画什么”与“怎么画”,杨之光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恰好契合了时代的要求。
在“画什么”上,杨之光遵循着画劳动人民、英雄形象、领袖人物的原则,在政治立场上,歌颂是杨之光艺术的特征。
他始终追求向上、乐观的东西,他说:“我的艺术追求光明,我从来不画悲的东西,都是乐观向上。
我画石鲁像时是自己最难过的时候,心在流血,可是我画他笑。
”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杨之光说,他对“画什么”看得很重,他善于抓住可画的东西。
他的成名作《一辈子第一回》不但满足了彩墨画改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意识形态的要求,建立了一种政治和艺术契合的叙事模式。
他选取了年过半百的普通劳动妇女把选民证用手绢包裹起来的情景,其中运用了几个符号化的能指,妇女拿选民证本身就有一种象征的意味,“妇女”代表性别解放,“普通劳动妇女”寓意“工农兵化”,“选民证”是普通妇女得到权利的符号,这幅画表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主题。
其他作品诸如《浴日图》(1962年)表现了军民关系;《矿工新兵》(1971年)表达了工人代表的形象;《雪夜送饭》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下放劳动中的速写。
从对“画什么”看得很重到“怎样画”,杨之光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一言以蔽之,“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是杨之光的座右铭。
杨之光对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他说:“我一直有这个野心,古人没有的我来,老师没做到的我要做到。
这个话以前不大敢讲,太狂,现在看来只有超越才能前进。
”杨之光立于写实主义的立场,实践着艺术的逼真生动,他使传统中国人物画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舞台。
杨之光不断革新的实验精神,正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文化传统。
注释:①潘耀昌:从彩墨到国画—潘天寿在话语转换中的作用[J].新美术,2006(1):73。
②李怀宇:追求美是我一生最大的乐趣——杨之光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9年第12期。
注:此文为河南工业大学人才基金资助项目“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项目编号:2010BS041)阶段性成果之一【李朝霞,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7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