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中考二轮考语文阅读系列二轮专项:说明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米机器人医生不是梦姜允申
①当你感冒时,医生不用给你打针吃药,而是给你在血液里植入一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在体内探测感冒病毒的源头,并到达病毒所在处,直接释放药物杀灭病毒。
这种全新意义的机器人,就是纳米机器人。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
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
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②纽卡斯尔大学纳米技术中心主任肯·斯诺登教授介绍说:“纳米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它在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机械运动的特性。
”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属于分子仿生学范畴,它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设计制造,并在纳米空间控制、操作。
③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希望发明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极高,甚至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
这种机器人的特性与众不同,它不用手术刀,不用开刀,不用像一般的机器人那样用一些植入物置换掉病人身体中的一些东西。
他们试图开发的这种装置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细胞和有机体的缺陷。
这种装置完成的工作只能由非侵入性外科手术来完成。
这些纳米机器人可能是人工结构和生物结构制成的。
④人们希望,这种机器人可以从细菌中获取自然界自己的发动机,从而解决推动力的问题。
比如E型大肠菌有一个鞭子型尾巴,跟机械轴承非常相似,这个尾巴使E型大肠菌可以在人体中游动。
斯诺登想,可以把细菌里的这种动力提取出来作为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
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将来自生物系统。
⑤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
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
今后,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
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⑥100年前,外科医生为医治腿病,不得不截掉病人的整条腿。
今天,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
将来,外科手术的创口只有针尖那么大,手术时,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
那时,手术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是今天的医生做梦都想不到的。
这就是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理念。
⑦想象一下体积极小的纳米机器人,一茶匙便可装数十亿个。
这种超微型机器人可成群注入患者体内——例如最为脆弱的心脏和大脑——进行超精确药物“投送”或者扮演外科医生的角色,在体内为患者实施手术。
它可以精确杀死癌细胞,疏通血栓,清除动脉内的脂肪沉积,清洁伤口,粉碎结石等。
以色列科学家目前研制了一种微型纳米机器人,它可以在人
体内“巡逻”,在锁定病灶后自动释放所携带的药物。
⑧纳米机器人在绝对无尘室制造,防止它们感染细菌。
这种制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电脑芯片类似。
在治疗心脏病时,纳米机器人将穿过一根直径2到3毫米的导管,进入需要治疗的特定部位。
这种导管技术也可用于大脑以及其他部位,例如肠道和尿道。
进入这些部位的最大难度就是一定要达到极高的精确度。
出于这个原因,纳米技术长久以来一直被誉为未来对抗癌症的最理想武器。
(选自《沈阳晚报》,有删改)
2.下列对于纳米机器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家们希望发明操作精度极高的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它甚至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
B.纳米机器人将来或许可以从细菌中获取自然界自己的发动机,从而解决推动力的问题。
C.纳米机器人已普遍运用于外科手术,远比传统手术精确和有效。
D.由于体积极其微小,纳米机器人将可以被大量注入患者体内,进入特定部位实施手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以纳米机器人治疗感冒的特殊手法,激发了读者的兴趣,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只能”与“可能”不能互换位置,否则表意不科学。
C.第⑥段按时间先后的顺序,用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介绍了纳米机器人手术的优势。
D.本文介绍了纳米机器人医生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及其原理,展望了其美好的应用前景。
3.科幻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心脏上长了一个肿瘤,危在旦夕。
医生给他注射了一支含有纳米机器人的药物,主人公很快又恢复了活力。
请根据文意,简要解释其中的原因。
(4分)
答案
1、C(纳米机器人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完成”这种手术。
)
2、C(没有用到打比方。
)
3、电影中医生注射到主人公体内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在人体内“巡逻”,在锁定其心脏上的肿瘤后,能自动释放所携带的药物,从而精确地杀死癌细胞,比传统治疗方法更快地使主人公摆脱病痛。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
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斯石英比沙子要重。
C.“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D.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2、第四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2分
A.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3、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D )2分
1、( C )2分
3、(2分)
能换。
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加速分离”,这是事实.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机“不喝油”也能飞
王远
①“阳光动力2号”正在进行为期5个月的环球之旅。
这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自3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航以来,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②这架“不喝油”的飞机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
它拥有72米宽的翼展,比波音747飞机多出了近4米,重量只有2.3吨,仅相当于一辆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重量。
这架太阳能飞机的“动力之源”是机身上的1.7万多块太阳能电池,这也是“阳光动力2号”的最大亮点所在。
这些太阳能电池直接平铺在巨大的机翼上,每一块电池板的厚度是
135微米,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宽度,由其储存的电量可供“阳光动力2号”昼夜飞行,不需要一滴燃料。
③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却仅有300年历史。
1974年,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进行了一次短暂飞行,•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
此后40余年间,各种太阳能飞机不断出现,但始终没有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的出现,可谓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
④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
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
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⑤“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
这架太阳能飞机从理念的萌发到由图纸变为现实历经12年时间。
飞行总监雷德·克拉克认为,相比搭载乘客的普通飞机,它有着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
放眼未来,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阳光动力2号”这架不喝油的飞机由太阳能提供动力,几乎不消耗燃料。
B. 人类把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的历史由来已久。
C. 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超过30%。
D. “阳光动力2号”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举例子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了电池板的厚度,强调了电池板之薄。
C. “阳光动力2号”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飞行的三个要求。
D. “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商业价值远小于象征意义。
3.““阳光动力2号”为什么会引起世界的关注?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概况三点即可)
答案
1、D
2、A
3、①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②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同时满足使用
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③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
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甲】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选自《恐龙无处不在》)
【乙】人类在古代就发现“地可动山可摇”。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形成了海底扩张说。
结合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
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
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选自《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1.【甲】【乙】两文的说明对象是。
(2分)
2.请根据【甲】文谈谈“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分)
3.从【乙】文看,“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这句话是指()(3分)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下列说法不符合【甲】【乙】两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板块构造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D.板块运动是火山、地震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答案
1.(2分)“板块构造”理论(学说)
2.(3分)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或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3分)D
4.(3分)A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曹业
①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
“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争,故名风筝。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根多种说法。
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得人类发明了风筝。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
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民间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今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等方面。
③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
风筝自然而然地与民间迷信思想相结合,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
风筝与巫术迷信相结合本身就已经体现出远古的信仰习俗对风筝的影响。
王建吾、金铁盒在《风筝谱》中得出结论:尽管各地在放风筝的具体仪式上有所差别,但风筝艺术的信仰习俗不外乎就是“敬之如神”和“嫉之如仇”两个方面。
“敬之如神”是指人们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风筝顺利放飞而不断线就是吉兆,“嫉之如仇”是指把风筝看作不祥的东西,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放灾”或者是“放病根”。
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和灾难都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后把风筝线剪断让它自行飘走,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放走。
④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因而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
清明节和重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唐代诗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⑤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
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
⑥风筝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风筝图案的一个重要题材,如鲤鱼跳龙门、哪吒闹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
这些风筝图案有的取材于民间祖灵信仰中的神灵,有的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还有的取村于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图案无一不和信仰民俗有关。
风筝与神话结缘并非偶然。
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风筝和神话都融合了天与地。
神话故事使风筝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它在增加风筝文化底蕴的同时,还使风筝艺术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一只只风筝也仿佛在用舞动的身躯Yǎn yì__________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
(有删改)
1.在第⑥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Yǎn yì_________(2分)
2.阅读以下相关链接内容,思考: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说“‘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链接内容认为“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
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相关链接】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鸟为形,
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
而成……”
3. 下列诗句放入第段,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C.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D.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 本文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需要调整:
(1)正确的顺序为()(2分)
A. ⑥④⑤③
B.④⑤③⑥
C.④⑤⑥③
D.④③⑤⑥
(2)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分)
答案
1.演绎
2.不矛盾。
文中画线句引用了《询刍录·风筝》中的相关内容,说明“风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链接的内容说明了风筝的雏形——木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前者说的是“风筝”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后者说的是风筝雏形出现的时间。
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3. D
4. B 这四段主要说明了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其中,第④⑤段说明了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岁时节令;第③段说明了风筝反映着民间信仰的观念;第⑥段说明风筝反映着民间神话民俗。
先说易于理解的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的关系,再说与民间信仰民俗与民间神话民俗的关系,符合人们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因此,④⑤段应排在前面。
④⑤③⑥的排列顺序是与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形成照应。
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为什么统计数据有时会“撒谎”
①收集统计数据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每一步都有出错的可能。
即使所有的细节都万无一失,最终得到的数据里也会隐藏大量的陷阱。
如果盲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有时会得出一些甚为荒谬的结论。
②统计学家曾经调查过铀矿工人的寿命,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铀矿工作的工人居然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难道统计结果表明在铀矿工作对身体无害甚至有益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只有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才会去铀矿工作,他们的寿命本来就可能长一些;正是因为去了铀矿工作,才把他们的寿命拉低到了平均水平,造成了数据的虚假独立性。
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健康工人效应。
③有虚假的独立性数据,就有虚假的相关性数据。
统计数据显示,去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
初次听到这样的结论,想必大家的反应都一样:这怎么可能呢?仔细想想你就明白了:正是因为火灾灾情越严重,损失会越大,所以才会有更多消防员去救火。
这里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数据只能显示两个事情有相关性,但并不能告诉你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
④事实上,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统计数据表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
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冰激凌销售点全部取缔了,就能减小人被鲨鱼吃掉的概率。
真实的情况是,这两个变量同时增加只不过是因为夏天到了。
又如,统计数据显示,篮球队的获胜率,竟然与队员的球袜长度成正比。
难道把队员的球袜都换长一些,就能增加球队实力吗?显然不是。
数据背后真正的因果关系是,球队的获胜概率和队员的球袜长度同时受第三个因素——队员身高——的影响,这导致了获胜概率与球袜长度之间表现出虚假的相关性。
⑤可见,要想从统计数据中挖掘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只从表面上观察数据,往往会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
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世上一共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
”
1.第②段加点词“大趺眼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2分)
2.第②段以“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为例,是为了说明____(3分)
A.铀矿工人寿命更长
B.健康工人效应
C.数据的虚假独立性
D.统计数据会“撤谎”
3.以下内容,适合放入文中的哪一段?(3分)
有数据表明打太极拳的人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平均寿命相当。
事实上,打太极拳确实可以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但打太极拳的人往往体弱多病。
A. 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4. 第③—④段中“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两个例子及分析,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