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应用HA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以往
十多年来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此类病例患者46例57牙,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应用HA手术治疗结果。
结果:46例患者57牙在术后创口一期愈合,无出血、
无感染及创口裂开等并发症。
术后1~2周复诊,牙髓温度刺激敏感症状有效改善。
至少三个月观察,49牙牙髓活力恢复正常,占86%;8牙因牙周病变不改,
牙髓炎症状出现,只能选择牙髓及根管治疗,占14%。
57牙均未发生术后短期急
性牙髓炎改变。
结论: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中可复性牙髓炎的病例,由于采用
HA植入术治疗牙周病变的优势,即能积极和比较有效地施行牙保髓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HA种植术;牙周-牙髓联合病;可复性牙髓炎;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068-02
HA in periodontal - application of dental pulp joint disease treatment Liu Ho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Chuxiong, Yunnan Province, 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HA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 pulp joint lesions.Method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our dental clinic on 57 teeth of 46 patients with such cases, review,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HA surgical treatment results.Results 46 patients with 57
teeth in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no bleeding, no infection and complications such as wound opened.Postoperative 1 ~ 2 weeks visit, pulp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sensitive symptoms improve.At least three months observation, 49 fang returned to normal pulp vitality, accounted for 86%;Eight teeth due to periodontal disease is not change, pulpitis symptoms, can only choose pulp and root canal treatment, accounting for 14%.57 teeth did not change after the acute pulpitis.Conclusion In periodontal - cases hone pulpitis pulp joint pathological changes, because the advantage of using HA implantation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 change, namely can actively and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 pulp treatment purposes.
【Key words】HA planting technique; Periodontal-pulp joint disease; Hone pulpitis
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临床治疗中,常可遇见有的患牙就诊时已有深牙周袋,而牙髓尚有活力,又处于可复性牙髓炎的情况。
本文回顾总结在以往十多年治疗
中应用HA种植术处理并取得满意效果的此类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来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手术及麻醉禁忌症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之牙髓状况为可复性牙髓炎适应症患者46例57牙,见表。
表病例选择统计表
*
1.2 手术种植材料羟基磷灰石陶瓷(Hydroxyapatite,HA),其分子式为
Ca10(PO4)6(OH)2,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提供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其粒
度0.40~0.90mm。
1.3 治疗及手术方法
患牙摄取X线片显示有牙周翻瓣术及HA种植术适应症,完成牙周基础治疗
后1~2周,采用改良Wkiman翻瓣术[1]及HA种植术[2]。
术后1~2周复诊,进行
拆线、更换牙周塞治剂等治疗处理。
术后三个月内密切观察牙髓病变症状的变化
情况,如有无减轻或消失或加重,深牙周袋有无变浅或消失或加深等。
并积极作
好牙周手术后的护理,教导患者有关牙周健康的自我维护知识和措施。
以后患者
可长期随访。
1.4 典型病例介绍
赵XX,男,59岁。
2002年3月6日就诊。
主诉遇到冷热左下后牙敏感不适。
查37颊侧牙周袋深约7mm,无松动,探诊牙龈出血及龈下结石,冷热诊反应超
常敏感不适,去除刺激敏感不适即刻消失。
38颊侧牙周袋深约9mm,I°松动,曾
作过牙髓治疗及牙体窝洞充填术,冷热诊未见反应,叩无疼痛,牙龈探及出血,
龈下牙石可及。
X线片示37远中垂直骨袋,38水平骨吸收。
37未发现牙体龋洞等。
处理:局部左侧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行37、38牙周翻瓣术及HA种植术。
术中可见37、38颊侧骨质吸收几达根尖区,炎性肉芽充斥骨袋。
37形成三壁骨
下袋,38水平骨吸收为主。
仔细去除炎性肉芽组织(但要保护根尖孔,勿伤及根
尖区进入牙髓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及坏死骨质,修整骨壁及根面平整,以37为
主植入HA(38骨下袋浅,适量植人),缝合龈瓣及牙周塞治。
术后一周复诊拆线
时主诉冷热诊较原明显减轻,感觉舒适。
更换牙周塞治一周后复诊时主诉已无冷
热刺激敏感或疼痛不适情况。
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未诉不适,37牙周袋
消失.牙髓活力正常,牙龈附着佳;38牙周袋较原改善为5mm;X线片示37骨
下袋消失,38无明显改变。
2.结果
46例患者57牙均在术后创口一期愈合.无出血、无感染及创口裂开等并发症。
术后1~2周进行复查,牙髓温度刺激敏感症状有效改善。
至少观察三个月后,49牙牙髓活力恢复正常,占86%;8牙因牙周病变不改,牙髓炎症状变化加
重及牙髓坏死,只能选择牙髓及根管治疗,占14%。
57牙均未发生术后短期急
性牙髓炎变化。
3.讨论
HA是人体骨的主要成分,它是无嗅、无味、白色半透明粉末和微粒。
人工
合成羟基磷灰石的成分、结构与人体牙、骨组织的无机质成分结构相类似,它具
有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无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表明,
对细胞生长的形态和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形态变化无影响,细胞膜完整无破坏,不
引起异常形态变化,材料和细胞附着紧密,对细胞增殖率无抑制作用,对细胞的
增殖速度无影响。
HA在植入体内或口腔内使用时,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能耐受体夜的腐蚀,加上材料表面存在轻度的生理溶解性,与组织细胞膜表层的
多糖、糖蛋白等可能通过氢键相结合而具有良好的生物性能,与骨组织能形成骨
性结合[3]。
临床上,HA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矫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牙周外科
的骨修复,它并能引导骨组织的生长.促进骨缺损愈合[2,4,5]。
HA植入1周后即
有骨芽细胞分化形成新生骨。
植入2~3周后新生骨的形成过程加速。
植入4周时,HA材料周围就几乎会被新生骨所包裹。
2~3个月后可见到骨小梁形成的影象,骨密度明显增加,植人材料与骨形成紧密的结合[2]。
由于牙周炎病变加重后产生的深牙周袋等因素,致使正常牙失去牙周组织的
保护作用,活髓牙牙劲、牙根暴露于外界,极易使牙髓产生对外界温度等刺激因
素的不适反应;甚至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侵害作用而使牙髓的正常活力受
到致命影响。
由于角形骨吸收中的牙周袋很难临床治愈,所以其一直是牙周炎治
疗中的难点。
但也有研究发现[6],角形骨缺损区的牙槽骨,通过临床积极有效的
治疗手段是可以再生的,牙周袋的消退可以不同程度得到实现。
对牙周-牙髓联合
病变中可复性牙髓炎的病例,由于采用HA植入术治疗牙周病变的优势,在有效地治疗难治性牙周病变的同时,即能积极和比较有效地施行牙保髓治疗的目的。
另外本临床研究还认为,在应用HA植入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中可复性牙髓炎时,应注意:(1)应恰当选择牙周翻瓣手术及HA植入术适应症,以使所做牙周手术尽可能获得成功。
(2)可复性牙髓炎症状的诊查也应掌握好,对牙周袋较深,牙松动度大而牙髓活力迟钝的牙,或死髓、活髓并存的多根管牙齿则不宜过于保守,也不宜选作保髓治疗,应同时作牙髓治疗,这有利于牙周病变的愈合。
【参考文献】
[1]张举之.口腔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5.
[2]张蕴惠.牙周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2.
[3]陈治清.口腔材料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