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伍重简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 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 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 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 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大利 亚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 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 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 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 澳大利亚木材,忠实呈现澳大利亚自有 的风格。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 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 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 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 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 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 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 馆和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二战爆发后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 大师阿斯普朗德的建筑事务所。伍重在瑞典整整工作了 3年。尔后便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斯,和芬兰首屈一指 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 阿尔托一道工作。阿尔托比 伍重年长20岁,早已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和阿尔托的 合作被看作是伍重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 深了伍重对有机建筑的理解。尽管这样,伍重仍觉得自 己不够充实,仿佛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不同民 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约翰・伍重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已是传 奇。 ——丹麦建筑师协会
建造方式
壳体的实现
对组合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倾向 所有肋架保持一致,只是长度以及每个壳体轴线之 间的角度不同。将面砖与预制混凝土壳盖浇筑在一 起,然后将壳盖与肋架结构固定在一起。
建造方式
壳体的实现
Strange encounters(营造法式) that led remote themes to come close to Utzon`own creativity〉 “在他看来,预制方法未必能够降低造价或者加快 建造速度,却不失为一种获取一流工艺结果的手段” ---建筑师Bill Wheatland 肋的构成试验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 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 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 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 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 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 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 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 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 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 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 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 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 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 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 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 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 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据伍重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 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 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 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 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 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 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 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 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 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 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 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 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 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 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 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 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 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 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悉尼歌剧院
约翰・伍重
座落在悉尼市区北部 Bennelong Point, Circular Quay Sydney的悉尼歌剧院,贝壳 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综合建筑。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6年 起公开征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总计共有 32个国家、233件作品参选,结果丹麦建筑 师约翰· 伍重的设计雀屏中选。但后来因施 工困难及经费不断追加等问题,伍重与当地 政府失和,于1966年愤而离去,从此未再踏 上澳洲土地。歌剧院后来由一群澳洲建筑师 接手完成。 悉尼歌剧院共耗时14年,斥资1200万澳币,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 开幕。 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配上澳洲独有 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外面的 玻璃是由法国制造的双层玻璃──素色及黄玉色,共有700种尺寸、2000片。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艺术表演场地,每年举办约2400次活动,并获得伊 丽莎白女王、美国总统福特、克林顿、南非总统曼德拉、联合国前安理会 总理安南等众多国际名人造访,为歌剧院增添许多光采。 2007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 于20层楼的高度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 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 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 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 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 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 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 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 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 向着太阳立正看起。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 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 相映成趣。
内部图
于1958年12月5日开始,建筑公司为 Civil & Civic,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 工程师们则负责监督和指导。政府出 于对资金和公众舆论的担心力求工程 尽快开展。然而约翰· 伍重的最终设计 却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 已比预计延后了47天,这主要是因为 遇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包括 天气,没有预料到的雨水改道,工程 在正确的结构图准备好之前就已开始, 合同文件的改变)。矮墙的工程最终 于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尽 快开展的行为最终导致后来产生了一 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和这样一个事实: 矮墙的强度并不能够支撑它的屋顶结 构,因此必须要重建。
建造方式
壳体的实现
加法原则 将相互连接的标准构件按照一定的法则形成具有丰 富变化的建筑类型。通过横梁叠加的方式组合而成。 在这种叠加结构中,形成灵活多变的表现性。组合 成各种形状。
进行壳体和肋架的建造方式之间的转换 使用模数化的预制构件
把半拱面分解成预制构件 营造法式中标准化木构件与肋架中的拼接节点
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但 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 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 程师们找不到一个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 来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的结构不同, 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造价高昂。 从1957年到1963年,在最后找到一个经济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之前,设计队伍反复尝试了12种不同的建造“壳”的方法(包括抛 物线结构,圆形肋骨和椭圆体)。在“壳”的设计工作是最早利用 电脑进行构造分析来完成构造分析的工作之一。在1961年中期,设 计队伍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所有的“壳”都由球体创建而来。该 办法可以使用那个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拱,然后将 若干有着相似长度的圆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剖面。究竟谁 是这个解决办法的发明者成了一些争论的主题。 “壳”由霍尼布鲁克集团建造,他负责建造了第三阶段。 Hornibrook在工厂中制成了2400件预制肋骨和4000件屋顶面板,这 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个解决办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预制混凝土构建 从而避免了建造昂贵的模具(他同样允许让屋顶面板在地上就大片 的预先建造组合好,而不是在高处一个一个的拼接上)。奥帕和合 作方的工地工程师惊讶于这些“壳”在完工前使用了创新的调节型 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的屋顶。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剧院 被估计将于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间完成。
1969年,任教于夏威夷大学的乌松,被邀请参加 了科威特议会大厦的设计工作。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乌松金质奖章, 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伍重这才感慨地说,是奖章治 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2001年,在澳洲的莫道克大学学习MBA,毕业后 曾经在这里看过歌剧《奥赛罗》和交响音乐会。 2003年5月20日,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颁奖仪式在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由于身体欠佳,85岁的伍重 未能亲自参加颁奖仪式,而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同为 建筑师的詹· 伍重和凯姆· 伍重代为领取了10万美元的 奖金。这项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授予伍重, 是为了表彰他创造了一座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院建 筑——悉尼歌剧院,以及他对人类建筑事业所倾注的 一丝不苟的态度。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 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 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 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 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 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 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 用白格子釉瓷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 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 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 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 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 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 的瓷砖。
两年后,伍重分别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列别克和霍尔塔建造了 自家的住宅。这两栋建筑明显有着自由的空间处理与不对称的 外部结构,矗立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显然受到了有机建筑原 则的影响,然而,从中亦能发现凿斧印。 1959年,伍重重又踏上游历之旅。在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 很多地方,譬如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 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在中国 逗留期间,伍重在北京拜见了《营造法式》研究第一人、建筑 大师梁思成先生。亚洲之行回国后,伍重在赫尔辛格西郊的一 片丘陵地带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 戈居住区。同一时期,伍重还在弗莱登斯堡郊区设计建造了一 个住宅区——弗莱登斯堡住宅。伍重并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础 上,他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添加性建筑”的设计方法,给 建筑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948年,伍重自我放逐,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他前往当 时的法国保护国——北非摩洛哥,当他看到当地的村落建筑 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那些朴素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是 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 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伍重,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 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看到当地村落建筑 的影子。在美国,伍重拜访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他从赖特 的作品中受到了强烈感染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 古代建筑遗存,同样引起了伍重的浓厚兴趣,那些巨大的水 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成为他未来建筑 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1950年,伍重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 活,回到故乡。他觉得自己已羽毛丰满,便创办了自己的建 筑事务所。谁知他参加了一些设计竞赛,但却极少能够得以 实施,而且,委托设计项目也相当少。这让踌躇满志的伍重 很是郁闷。
对环境的构造而言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僵硬的理性主义和外在教条的不可行性迫使伍重这一代建筑师去探讨相对来说更为自由和内在的秩序体系建构文化研究建造情结有机生长思想跨文化建构有机环境秩序加法原则东方意向伍重通过从东方意向与营造的吸纳找到他自己的建筑道路这离不开他对有机生长思想的坚持
世界著名建筑师
约翰・伍重,AC (Jørn Utzon, 1918年4月9日-2008年11 月29日),出生于丹麦哥 本哈根,丹麦建筑设计师, 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 其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悉 尼歌剧院。
约翰・伍重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 的军官。 1937年,19岁的伍重顺利进入丹麦 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 埃勒· 拉斯姆森和卡伊· 菲斯科尔。两 位总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而且也都是中国迷,其中,拉斯姆 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伍重耳 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 ,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 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 校。
二战爆发后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 大师阿斯普朗德的建筑事务所。伍重在瑞典整整工作了 3年。尔后便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斯,和芬兰首屈一指 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 阿尔托一道工作。阿尔托比 伍重年长20岁,早已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和阿尔托的 合作被看作是伍重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 深了伍重对有机建筑的理解。尽管这样,伍重仍觉得自 己不够充实,仿佛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不同民 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约翰・伍重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已是传 奇。 ——丹麦建筑师协会
建造方式
壳体的实现
对组合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倾向 所有肋架保持一致,只是长度以及每个壳体轴线之 间的角度不同。将面砖与预制混凝土壳盖浇筑在一 起,然后将壳盖与肋架结构固定在一起。
建造方式
壳体的实现
Strange encounters(营造法式) that led remote themes to come close to Utzon`own creativity〉 “在他看来,预制方法未必能够降低造价或者加快 建造速度,却不失为一种获取一流工艺结果的手段” ---建筑师Bill Wheatland 肋的构成试验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 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 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 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 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 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 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 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 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 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 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 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 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 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 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 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 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 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据伍重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 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 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 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 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 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 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 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 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 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 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 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 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 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 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 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 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 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 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悉尼歌剧院
约翰・伍重
座落在悉尼市区北部 Bennelong Point, Circular Quay Sydney的悉尼歌剧院,贝壳 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综合建筑。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6年 起公开征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总计共有 32个国家、233件作品参选,结果丹麦建筑 师约翰· 伍重的设计雀屏中选。但后来因施 工困难及经费不断追加等问题,伍重与当地 政府失和,于1966年愤而离去,从此未再踏 上澳洲土地。歌剧院后来由一群澳洲建筑师 接手完成。 悉尼歌剧院共耗时14年,斥资1200万澳币,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 开幕。 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配上澳洲独有 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外面的 玻璃是由法国制造的双层玻璃──素色及黄玉色,共有700种尺寸、2000片。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艺术表演场地,每年举办约2400次活动,并获得伊 丽莎白女王、美国总统福特、克林顿、南非总统曼德拉、联合国前安理会 总理安南等众多国际名人造访,为歌剧院增添许多光采。 2007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 于20层楼的高度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 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 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 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 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 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 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 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 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 向着太阳立正看起。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 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 相映成趣。
内部图
于1958年12月5日开始,建筑公司为 Civil & Civic,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 工程师们则负责监督和指导。政府出 于对资金和公众舆论的担心力求工程 尽快开展。然而约翰· 伍重的最终设计 却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 已比预计延后了47天,这主要是因为 遇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包括 天气,没有预料到的雨水改道,工程 在正确的结构图准备好之前就已开始, 合同文件的改变)。矮墙的工程最终 于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尽 快开展的行为最终导致后来产生了一 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和这样一个事实: 矮墙的强度并不能够支撑它的屋顶结 构,因此必须要重建。
建造方式
壳体的实现
加法原则 将相互连接的标准构件按照一定的法则形成具有丰 富变化的建筑类型。通过横梁叠加的方式组合而成。 在这种叠加结构中,形成灵活多变的表现性。组合 成各种形状。
进行壳体和肋架的建造方式之间的转换 使用模数化的预制构件
把半拱面分解成预制构件 营造法式中标准化木构件与肋架中的拼接节点
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但 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 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 程师们找不到一个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 来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的结构不同, 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造价高昂。 从1957年到1963年,在最后找到一个经济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之前,设计队伍反复尝试了12种不同的建造“壳”的方法(包括抛 物线结构,圆形肋骨和椭圆体)。在“壳”的设计工作是最早利用 电脑进行构造分析来完成构造分析的工作之一。在1961年中期,设 计队伍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所有的“壳”都由球体创建而来。该 办法可以使用那个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拱,然后将 若干有着相似长度的圆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剖面。究竟谁 是这个解决办法的发明者成了一些争论的主题。 “壳”由霍尼布鲁克集团建造,他负责建造了第三阶段。 Hornibrook在工厂中制成了2400件预制肋骨和4000件屋顶面板,这 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个解决办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预制混凝土构建 从而避免了建造昂贵的模具(他同样允许让屋顶面板在地上就大片 的预先建造组合好,而不是在高处一个一个的拼接上)。奥帕和合 作方的工地工程师惊讶于这些“壳”在完工前使用了创新的调节型 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的屋顶。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剧院 被估计将于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间完成。
1969年,任教于夏威夷大学的乌松,被邀请参加 了科威特议会大厦的设计工作。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乌松金质奖章, 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伍重这才感慨地说,是奖章治 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2001年,在澳洲的莫道克大学学习MBA,毕业后 曾经在这里看过歌剧《奥赛罗》和交响音乐会。 2003年5月20日,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颁奖仪式在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由于身体欠佳,85岁的伍重 未能亲自参加颁奖仪式,而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同为 建筑师的詹· 伍重和凯姆· 伍重代为领取了10万美元的 奖金。这项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授予伍重, 是为了表彰他创造了一座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院建 筑——悉尼歌剧院,以及他对人类建筑事业所倾注的 一丝不苟的态度。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 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 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 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 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 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 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 用白格子釉瓷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 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 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 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 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 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 的瓷砖。
两年后,伍重分别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列别克和霍尔塔建造了 自家的住宅。这两栋建筑明显有着自由的空间处理与不对称的 外部结构,矗立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显然受到了有机建筑原 则的影响,然而,从中亦能发现凿斧印。 1959年,伍重重又踏上游历之旅。在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 很多地方,譬如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 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在中国 逗留期间,伍重在北京拜见了《营造法式》研究第一人、建筑 大师梁思成先生。亚洲之行回国后,伍重在赫尔辛格西郊的一 片丘陵地带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 戈居住区。同一时期,伍重还在弗莱登斯堡郊区设计建造了一 个住宅区——弗莱登斯堡住宅。伍重并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础 上,他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添加性建筑”的设计方法,给 建筑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948年,伍重自我放逐,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他前往当 时的法国保护国——北非摩洛哥,当他看到当地的村落建筑 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那些朴素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是 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 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伍重,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 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看到当地村落建筑 的影子。在美国,伍重拜访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他从赖特 的作品中受到了强烈感染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 古代建筑遗存,同样引起了伍重的浓厚兴趣,那些巨大的水 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成为他未来建筑 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1950年,伍重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 活,回到故乡。他觉得自己已羽毛丰满,便创办了自己的建 筑事务所。谁知他参加了一些设计竞赛,但却极少能够得以 实施,而且,委托设计项目也相当少。这让踌躇满志的伍重 很是郁闷。
对环境的构造而言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僵硬的理性主义和外在教条的不可行性迫使伍重这一代建筑师去探讨相对来说更为自由和内在的秩序体系建构文化研究建造情结有机生长思想跨文化建构有机环境秩序加法原则东方意向伍重通过从东方意向与营造的吸纳找到他自己的建筑道路这离不开他对有机生长思想的坚持
世界著名建筑师
约翰・伍重,AC (Jørn Utzon, 1918年4月9日-2008年11 月29日),出生于丹麦哥 本哈根,丹麦建筑设计师, 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 其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悉 尼歌剧院。
约翰・伍重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 的军官。 1937年,19岁的伍重顺利进入丹麦 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 埃勒· 拉斯姆森和卡伊· 菲斯科尔。两 位总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而且也都是中国迷,其中,拉斯姆 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伍重耳 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 ,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 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