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能突出亮点全力推进县(市、区)科技进步工作--关于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职能突出亮点
全力推进县(市、区)科技进步工作———关于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李继开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实现达州未来五年三大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近期笔者组织力量对达州境内县(市、区)科技进步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集各县局局长进行了研讨,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县(市、区)科技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科技系统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稳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开发国、省重点新产品,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科技进步工作。

截止2004年底,全市累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88项,24项优秀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科技成果转化产值16亿元;申请专利154件,授权126件,专利实施实现产值24.3亿元;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50项、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5项,申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项,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项;建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余个,
累计建成面积2.86万亩,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5个;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02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金秋科技下乡”等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全面开展;全市拥有各类技术人才总量12.5万人;达州市被确定为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城市;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末的55%提高到6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末的35%提高到40%。

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县(市、区)科技还存在着科技工作的法定职责和工作定位不清晰,科技的法定职能较弱和淡化;一些领导对科技工作的关心重视支持不够,从上到下呈弱化递减趋势;上下联系不紧密,服务意识不强,既体现在工作上的联系不紧,也体现在情感上的联系不深,市与省之间、市与各县之间缺乏汇报沟通与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科技投入渠道有限,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等困难和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性成果多、高新技术成果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突破性的科技应用成果少,局部性的小成果多、影响全局的大成果少,鉴定和受奖的成果多、转化应用的少,不能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
!!决策咨询通讯·第!"卷
进步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譬如苎麻等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关键和难题等。

二是政府科技投入不足,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267万元、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91万元,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0.25%和0.09%。

三是科技行政部门法定职责和工作定位不清晰,科技的法定职能较弱和淡化。

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不明晰,在科技进步法中只有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表述,既没有责任和义务,也没有执法的权利,不利于依法行政和科技工作的有效展开;依法行政同时存在与党的方针政策结合难、与基层实际结合难、具体执行操作难、组织实施协调难、监督检查执法难等“五难”现象。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力量分散、队伍不整,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

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自身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研单位力量分散、科研工作薄弱,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不健全、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较少,2003年全市仅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13877万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156万元。

二、对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的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谋划县(市、区)科技工作,树立“有为有位,务实高效、有序和谐、团结协作”的工作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资源谋求大发展”的工作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整合科技资源、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工作亮点,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

科技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为当地跨越式发展开展技术先导工作。

从全市层面看,我们考虑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切入点和重点就是为达州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
地、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提供科技动力。

县(市、区)科技工作同样应该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把工作做实、把项目做大,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不断推动产业化发展。

———坚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

县(市、区)科技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接受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不足。

由于转化机制不健全,接受能力弱,信息不畅,使科技成果的供给和需求脱节。

一方面,大量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闲置,难以扩散到农村、企业和农户;另一方面,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又得不到满足。

因此,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应当把加速成果转化摆在中心位置,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积极探索和总结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主线,实现科技项目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利资助资金等各项工作及相关科技资源的集成,使之在推动县(市、区)科技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以高新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

县(市、区)科技工作要以当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和主要支持对象,集成国、省、市、县科技资源,扭住不放地抓好高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工作;抓好新产品的研发和专利实施工作;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工作,并以此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础平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彰显出区域特色和亮点。

———坚持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

县(市、区)科技服务能力的形成,关键取决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目前,县(市、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远远落后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影响了县(市、区)基层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应当以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为突破口,重点加快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科技中介服务
2005年第5期(总第69期)!"
体系、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建设,集成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县(市、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坚持调动和集成社会各方面有效力量。

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要以地方力量为主,县(市、区)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要努力争取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资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这里要特别强调,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不能局限在科技界内部,更不能局限在科技管理部门内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在工作思路上,必须坚持开放的原则,研究新思路,建立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社会各方面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

———坚持用政策引导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不仅要大力增加投入,争取各方面人力物力的支持,更应当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特别是要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优秀科技人才能够引得来、稳得住、下得去,在基层科技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进一步强化科技管理职能
一是参谋助手职能。

应充分利用科技系统的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针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起到“参谋部”、“咨询部”的作用。

二是综合协调职能。

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技行政管理,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各部门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当地的科技工作。

三是公共服务职能。

应主动承担起向公众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做好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和科技招商工作,加强
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等公共科技服务。

四是组织科技示范职能。

应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做好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示范,以及围绕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五是行政执法职能。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据科技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能,加强科技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加入!"#后,对外科技和知识产权交往日益增多,国外对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要重点搞好查处伪劣技术进入技术市场交易、假冒冒充专利、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通过加大查处专利违法案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当前的主要任务
第一,认真推行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

目前,全市$个县(市、区)都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科技的工作制度。

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县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抓科技进步示范,抓技术和人才引进,抓优先增加科技投入和改善科技部门工作条件,效果都很好。

实践证明,实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是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落实科技政策、保证科技投入、改善基层科技能力、发挥基层科技工作作用的有力措施,是地方落实“科技兴县(市、区)”工作的重要举措。

第二,切实增加对县(市、区)科技进步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市科技行政部门应积极开辟渠道,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加大对县(市、区)的科技投入。

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也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县(市、区)本级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尽快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比例要求,同时要发挥好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激发企业主体的更大投入。

有条件的县(市、区)应逐步建立科技创新担保资金和风险投资,以便吸引金融单位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技进步工作。

第三,确立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群
!"决策咨询通讯·第!"卷
众迫切需求的工作切入点。

县(市、区)科技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工作,能否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关键取决于科技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作用和贡献。

科技部门必须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部署县(市、区)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变成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办大事,就能够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要务,科技工作也就能够受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积极响应,继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四,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产业化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一些地方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培育了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繁荣和发展了县域经济。

特色产业优势,才是真的优势,也才有“后发优势”。

实践证明,各类具有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得了较快发展,一些科技示范乡镇已经成为最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第五,加紧密切省、市、县(市、区)的联系,谋求上下联动。

在推动县(市、区)科技工作中,许多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相互联合,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局面。

通过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扶持了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和支撑作用的科技项目,有力地引导了县(市、区)科技工作与市、省,乃至国家科技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县(市、区)科技工作拓展了更大空间。

第六,以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强度。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把各类科技项目计划作为县(市、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旗帜,集成相关科技资源和力量,调整工作思路,形成新的工作机制,使之迈上新的台阶。

以科技富民为基本宗旨,突出“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三个重点,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要围绕县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范围推广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第七,按照新的机制切实加强县(市、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县(市、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农业科技服务从过去的单项技术、产中服务为主,转变为以集成技术、全程服务为主,从过去的政府推广体系为主,逐步转变为依靠政府引导、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县(市、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在工作思路、运行机制上有所突破。

要继续大力探索和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专家大院、天府农经网等各种行之有效的科技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服务内涵,使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各种要素相互结合,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投入与回报机制。

要通过财政上支持、组织上保障、机制上放开,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机关干部到基层和农村,为农民提供直接的科技服务,积极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要采用多种形式,表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基层科技人员。

第八,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工作。

有效的技术培训,对于帮助农民增收和实现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必须坚定地把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县(市、区)科技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体两翼”来加强。

要采取多种方式,按照分级培训方式,组织好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和科技管理人员培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科技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大力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各级科技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科技意识和领导水平。

同时,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作者:四川省达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

来稿:!""#年$月$日
2005年第5期(总第6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