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喜看稻菽千层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解析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第4课喜看稻菽千层浪、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捍.卫(hàn)璀璨.(càn)陨.落(yǔn)打烊.(xiàng)
B.稻菽.(shū)淤.泥(yū)恍惚.(hū)茎秆.(gǎn)
C.饥馑.(jǐn)喧嚣.(xiāo)痉挛.(lán)点卯.(mǎo)
D.窗棂.(léng)笼.罩(lǒng)哽咽.(yè)敏锐.(ru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A项,“烊”应读yàng;C项,“挛”应读luán;D 项,“棂”应读líng。
故选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峻工
..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
B.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垫定
..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C.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
..大名的黄冈中学。
D.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惋拒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
A项,“峻工”应改为“竣工”;B项,“垫定”应
改为“奠定”;D项,“惋拒”应改为“婉拒”。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
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
...别.。
B.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
....,堪称石之精品。
C.如今,美国毕竟只有军事力量和美元货币这两个最后优势了,如果再不使用和展示,美国将没有任何机
会挽回其江河日下
....的国运了。
D.尽管有专家认为“国考”暴热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
负,但是透过表象看实质,这个分析更像是隔靴搔痒
....。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结合“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堪称石之精品”等分析,此处用于修饰“石头”,不合语境。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实现培育“超级稻”的目标。
B.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汕优63”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对于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语序不当导致不合逻辑,应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实现培育‘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C项,成分赘余,“约”和“左右”重
复,去掉“约”;D项,介词误用,应将“对于”改为“对”。
故选B。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雾霾天数屈指可数,人们垂爱的碧水蓝天终于回到了日常生活中。
B.借重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本市将推进生猪、奶牛、肉羊等主导畜种的三地联合育种,提高良种繁殖和供种能力。
C.很多大学生生毕业后,希望在大企业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屈就。
D.网店老板奉告我,这款上衣款式新颖,性价比高,销售火爆,如果错过时机,可能要后悔。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题中A项,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已的爱护,多用于书信;B项,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多用作敬辞;C项,屈就:用于请某人担任职务;D项,奉告:敬辞,告诉。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
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6.《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使用了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例如小标题:“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与正文的关系是概况的关系,正文: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小标题的内容文字上看,让读者对文本内容更加的感兴趣。
7.《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作用:
正标题:①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
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正副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抓住标题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标题特点去分析其塑造人物的作用。
例如本文的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标题的特点是“诗情画意”,作用是富有一定的诗意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副标题:“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副标题的特点是围绕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特点,作用是对人物事迹的概括,为塑造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服务。
8.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答案】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要求,要注意回归到文本的相
应位置,从文本内容中进行答题。
本题题干要求是: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如下原文中去筛选: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冬天里的一团火
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回家。
上好的木炭被父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的楼板上。
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 着窗棂吱呀吱呀直晃,□ 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
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 进家门。
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
②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
母亲则在房子中央燃了一团锣木炭火。
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垅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
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
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
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
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
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
父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样互相抓挠不休。
炭火很快平息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
黄昏时分,雪停风静,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
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
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
...........,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
玩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中。
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
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中心。
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
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
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
⑥冬夜漫长,有火则短。
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洇上来,将一切漫淹。
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
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的炭火已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
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
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了酒,而是因为火。
火是让人类沉醉的另一种方式。
⑦冬天,我们一家子也会出门去做客,譬如说邻村的外婆总要在每年的冬天宰一只牲畜,叫我们去吃火锅,尽管冷,我们也决不会放弃这样难得的打牙祭的机会。
这时,火就成了我们的管家,一家人急急切切地出门,将火独自留在家里守护家的温暖。
等吃饱喝足后,又急急切切赶回,扒开事先用木灰掩埋好的炭火,暗红的炭火一下子就亮旺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管家给风雪归来的每一个人上了杯热茶。
⑧我们每天都要从楼上拿一簸箕木炭下来,待到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
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
那天小妹走出家门,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
⑨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
...............,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10.第①段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动词是()
A.摇踢撞B.晃蹬扑C.推敲卷D.吹碰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注意上下文的搭配问题。
第一处和后面“直晃”相搭配的动词为“摇;第二处和后面的门板相搭配的话,应该为踢;后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雪看成气急败坏的小孩,所以要选用撞。
故选A
11.第②段段末,作者补叙一句“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其目的是。
【答案】强调母亲的细心,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并与下段内容衔接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从内容上来说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对家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而第三段写到母亲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说了出来,所以从结构上来说和下文衔接耿紧密。
各据上述分析作答。
12.文中两处画线句,生动地描写了小妹的语言和神态。
请据此对“小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答案】两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小妹的天真烂漫,展现出儿童独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寒风劲吹,她想象风是被“冻哭了”;她感受力强,看到桃花惊呼“火星子”,对未能及时感知温暖如春的季节变化而自责懊恼,嗔怪之中尽显天真纯朴,憨态可掬。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
寒风劲吹,她想象风是被“冻哭了”;她感受力强,看到桃花惊呼“火星子”,对未能及时感知温暖如春的季节变化而自责懊恼,嗔怪之中尽显天真纯朴,憨态可掬。
两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小妹的天真烂漫,展现出儿童独有的丰富的想象力。
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13.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请摘录相关语句,并阐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我再也不用扯那扯不完的猪草,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
"一年的忙碌与冬季烤火的悠闲对比,突出冬天烤火给"我”留下的幸福和温暖感受。
(2)第4段写"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写出风雪给村庄带来的变化,给孩子带来的欢乐。
(3)第⑤段中童年的贫困和木炭火照耀帯来的温暖与希望对比,突出农人在贫苦生活依然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答题此类题型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题干中已经告诉表现手法为对比的手法,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到对比性语句,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或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③段以“蛛网”为喻,表现了母亲既是讲述者,又是一年辛劳的亲历者。
B.第④段对冰雪的描写,是为了描写乡村冬景的美丽和追忆童年生活的欢愉。
C.第⑦段写家人到外婆家打牙祭一事,是为了突出作者儿时家庭状况的拮据。
D.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围绕“火”这一意象,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E.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作者心中不觉涌出无限感伤之情。
F.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满载收获的秋天一直写到百花争奇斗艳的暮春时节。
【答案】A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B项,“追忆童年生活的欢愉”时错误的,文中说到“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和“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这里面说到童年的生活是贫穷的,劳累的,而不是欢愉的。
C项,“是为了突出作者儿时家庭状况的拮据”是错误的,这里面写到我们去外婆家打牙祭,而火就像我们的管家一样。
留在家守护家的温暖。
E项,“作者心中不觉涌出无限感伤之情”是错误的。
冬天虽然过去,但生命却以另一种形式在燃烧。
所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
F项,“从满载收获的秋天一直写到百花争奇斗艳的暮春时节”是错误的,本文所写时间为从秋天收了谷子一直写到万物复苏的春天。
故选AD。
15.第④段写道“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末段又写道“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
请结合全文的主旨,对作者这一行文构思作出评价。
【答案】本文构思精巧,由“冰雪”到“花朵”,前后文意连贯,“冰雪”既是苫寒生活的象征,也成就了艰难岁月中的乐趣与守望,如炭火“一般温暖了枯竭的心灵;而春回大地,那绽放的鲜花不就是冬日冰雪中对美好日子憧憬的结果吗?“另一种形式”用比喻的手法将冰雪与花朵与火联系起来,共同表达了丰富的生命内涵:艰难中积极进取,守望中对未来充满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行文结构的把握能力。
本文构思精巧,由“冰雪”到“花朵”,前后文意连贯,“冰雪”既是苫寒生活的象征,也成就了艰难岁月中的乐趣与守望,而春回大地,那绽放的鲜花不就是冬日冰雪中对美好日子憧憬的结果吗?“"另一种形式”用比喻的手法将冰雪与花朵与火联系起来,所以这两句话都围绕“火”这个意象,既照应标题,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童年生活虽贫困寒冷,但给人带来的温馨、希望和欢愉的感受,深化了文章主旨所有的艰难都会过去,只要希望不灭,终究会迎来春天。
可据上述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