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惟义院士与农业——一位杰出的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惟义院士与农业——一位杰出的农学家
和农业教育家
第7卷第1期
2008年3月
江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V o1.7,No.1
Mar.,2008
文章编号:1671—6523(2oo8)Ol一0134—04
杨惟义院士与农业
——一
位杰出的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柳志慎
(江西农业大学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杨惟义是原江西农学院的院长,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着名昆虫学家,对这样一位杰出的农
学家和农业教育家,追忆他所从事的科学事业,写成文章,教育广大学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记叙了杨惟
义院士的部分业绩和崇高品德,以飨读者.
关键词:杨惟义;农学家;tt育家
中图分类号:G322.9文献标识码:A
1979年1O月,当时任江西共大总校革委会
副主任的马朝芒同志与我同在江西省教育厅参加
一
个职称评定工作会议,与会的大部分是专家教
授,还有少数校领导和工作人员.会议对在江西
几所高校任教的数十位教师申报的材料进行评
审,确定他们是否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主持人
简略地介绍了申报人的情况,他们中一部分是杨惟义的学生(尤其是江西共大总校,江西大学和
江西师范学院居多).评审组组长江西师范学院
院长郭庆菜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培养这些副教授,教授的老师——杨惟义教授,说杨先生为人正派,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心一意为农业,农业教育贡献一辈子心血,称赞他是享誉国内外的着名学者,杰出的实实在在的农业专家.他与杨惟
义从解放前的中正大学到解放后的南昌大学一直是同事(南昌大学时杨惟义为农学院院长,郭庆
菜为理学院院长).当讨论到章士美副教授是否
晋升为教授时,与会的评委都异口同声赞扬章士美的老师杨惟义是位杰出的农业教育家.邓宗觉,李忠云同志称赞他为江西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高风亮节,凡事科学思维,称他是
江西的骄傲!会上赞美声不绝,主持人不得不宣布"言归正传".
会议结束后,马朝芒副主任对我说:"你若有
空,是否一起去看看胡大姐!"我开始不知道她所说的胡大姐是谁,反正小车子很方便就跟她走吧. 到八一礼堂后面有几幢房子,随即进了一幢小屋, 一
进门就是客厅,正中挂着邵式平省长的遗像.
我才知道胡大姐就是胡德兰同志.胡大姐身材比较瘦弱,但讲起话来连贯不断,很健谈,步态轻盈, 和蔼可亲.谈话中她问我是农学院的还是共大的,我回答她我是共大的.她对我说:"农学院有
杨惟义,共大有黎超".她说邵省长在世时经常
提到这两个人.说邵省长很关心共大,很关心农
学院.邵省长说:"杨惟义是农业专家,粮食要丰
收靠他.""黎超是实干家,共大吃粮找他."邵省
长聘了杨惟义为"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农业顾问".
胡大姐说:"一次杨惟义来找邵省长说他中国科
学院这方面任务重,恐兼江西农学院院长一职耽
误江西农学院的工作,邵省长给他说了三点意见,
容他考虑三天,考虑清楚了再回答他.这三点是:
"江西好不容易有个学部委员,江西农业你还管
不管?你有半个江西农学院的学问何愁没有分身
术".之后,杨先生再也不提辞去之事.说实在
在中科院的前途肯定比在江西大,杨先生还是对
江西有感情的.再说邵省长这三点也提得好,一
方面不让他走,另方面也不为难他,给他发展,暗
示他可以两面兼着做.
与胡大姐握手分别时,胡大姐好像想到了什
么转身回里屋.许久,从里屋出来一手拿着一张
照片,一手拿着一本书.这张照片我一看是周总
理与邵省长两人的合影,好像在江西宾馆楼上.
胡大姐说:"邵省长在世时很珍爱这张照片,那是
1961年他向总理汇报工作后总理主动邀他合影
收稿日期:2oo8—01—10
作者简介:柳志慎(1943一),男,编审,从事教育学和编辑学研究.
第1期柳志慎:杨惟义院士与农业——一位杰出的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135? 的.时处三年自然灾害,总理特别提醒他说"邵
大个(毛主席首称邵式平为邵大个——作者注)
要把江西农业搞上去,你是'富农'要为全国作贡
献,支持其他缺粮省".这照片只有一张,请学校
档案馆翻拍几张再还给我."之后,我把这张照片
交给邱朝东同志了.胡大姐手里拿着的这本书我仔细一看是杨惟义教授等人编着的《粮食保管防化讲义》,说这是杨先生送给邵省长的,邵省长常翻着看.我们又坐下来看这本教材,这是杨先生
等人于1952年编写的讲义,文字简洁,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好像是给培训班学员用的教材.
直到1990年1O月应李国强同志为主编《江
西英华》一书之邀撰写了"'慧眼识昆虫,红心育
桃李'——昆虫学家杨惟义"一文进行一些调查
和访问,才知道这确实是培训班的教材.学员来
自全省各地市,还有湖南,湖北两省的少数学员,
是江西省粮食局主持开办的.据说1950年秋,江
西全省国家粮库存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发热霉变和害虫猖獗情况,局长韦新找了杨先生,请求救治.
其实杨先生早知此事,曾在《江西日报》上发表了一
篇"怎样防治仓库谷虫"的文章,还在粮食局办
的《粮政导报》上发表"从仓谷发生害虫谈到防治方法"等.在杨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举办了培训班,成立了省粮食局粮食虫霉防治研究室.这些
研究人员以后陆续被派去广东,四川,湖南,湖北,
河南等省,受益面很广.由于江西粮食虫霉防治
取得了显着效果,虫霉猖獗和蔓延都得到迅速抑制,为此,省粮食局送了一面锦旗给南昌大学农学院,还给杨先生个人送了一支派克钢笔,以表示感谢.
2005年我在编写《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
大学农学院这段历史时意外地获得一份材料说是
刚解放,江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都十分落后,杨惟义对农学院的学生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改
造江西农业的落后面貌,要改进落后的农业技术."杨睢义常被请到省政府研究全省农业生产
事宜;邵式平省长也常邀他商讨防治虫害,发展农业之事.还在《江西日报》上连续发表指导性文章5O余篇,对江西科学种田和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推动作用.
杨惟义去国外留学其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吾在社会中,除教书外,即关门作研究,社会上
有用我之时,即以我所学,为人民除治各种害虫, 不利用时,仍是闭门作各种害虫问题之探讨.本
人的人生观,是常觉既生于世,享受社会上之各项供应,则必须有报答社会.我之所以报答社会者, 唯有用我所学,努力设法消灭各种虫灾,藉为人类解除痛苦.本人为研究昆虫之科学工作者,早有
决心,以毕生之精力,作昆虫之研究".听其言观
其行,他头脑里想着的是研究昆虫,进而防治各种虫灾,藉为人类解除痛苦.他出国留学首选法国, 因为法国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善于保护环境,生态效益良好,并在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方面有章有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法,还有政府的制度作保障.可见杨先生考虑的还是农业病虫害防治,还是农业与农业生产,还是农业生态与保护.在留学法国期间,他几次去英国,德国,
比利时,意大利,波兰等国实地考察昆虫的研究方法,设备,治虫措施和方法及昆虫区系分布等.杨
先生将日常研究和外出考察的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他精心制作了许多昆虫标本,做了大量笔记,
绘了许多昆虫图,潜心思考,从微人手,微中见大, 探索奥妙,探索规律,以便日后制订治虫灭虫的方略.我在与尹益寿副校长主编《一代宗师垂训千秋——纪念杨惟义院士百年诞辰》一书时曾专门采访了杨先生的学生章士美教授时,他说了很精辟的一句话:"杨先生把中国的实际与国外的实
际结合起来,对照比较起来加以研究,创新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办法,所以他有独到的理念." 我接着问他:独到理念是指什么?章先生说:"就
是比别人更完善,比别人更先进,比别人更前沿."这使我更敬佩杨先生.苦尽甘来,"独到的
理念"积累了几十年的理论与经验,冰冻三尺非
一
日之寒.据林毓鉴教授统计杨先生在蝽总科分
类研究发表论文38篇,其中有77新种,1O新变种,8新属,1新科,声誉国内外.1942年中正大
学胡先辅校长请他来中正大学执教时曾拉着他的手说:"汝是搞昆虫分类,吾是搞植物分类,大学
有序了."杨先生认为搞昆虫分类的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了解害虫,从而更有效地消灭害虫.他说: "发表新种不算什么了不起的贡献,能打得下害
虫才算对生产起到重大作用."为此,他在自己的
一
生中投入极大的精力致力于害虫的研究.他还
建议胡校长办农场,胡校长欣然同意,并加以支持.
早在1926年,杨惟义就负责苏北灭蝗工作,
他带领数名灭蝗人员奔赴现场.在艰苦的环境里日夜奔忙,风餐露宿,走遍了苏北,淮北及黄泛区
的蝗患区.他们全力以赴地搞调查,查明蝗虫的
发源地;调查蝗虫发生与水旱灾情的关系,掌握其
136?江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
发生发展规律;他们宣传发动蝗患区群众,采用翻土毁蝗卵,挖沟埋蝗蛹等方法消灭蝗虫,让损失尽可能减少些.这些虽不能根除蝗患,但他们尽了
全力,并提出了"必须把淮河水患治好,导淮,浚
河,开荒"等治本的措施.事后3年,杨先生写下
了标本兼治的《治蝗方策》,其中不少是早期害虫防治上的创新理论.
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有句名言"党政领导要与
专家做朋友".邵省长至少结交了近30位专家
朋友(见刘俊秀回忆),邵省长在一个报告中说: "专家好比我们的左右手,可减少瞎指挥."1950
年9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主要是讨论土地改革法实施问题.
杨惟义与邵省长等人一起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议期间的一天晚上,邵省长请杨惟义等人召开了一
次座谈会,邵省长说:"今晚我们开个小型座谈
会,主要是谈谈螟害问题."会上,杨惟义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很有前瞻性地提出"三耕治螟法".
这一法实施后收到很好的效果,经过三年连续坚持"三耕",江西全省的白穗率普遍降低,粮食喜
获丰收.
1956年至1959年,杨惟义教授随中国科学
院考察团到新疆进行实地考察,他是考察组里年
龄最大的一位专家,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也不顾胃部已做过切除手术,仍同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一道, 登天山过沙漠,不分春夏秋冬,也不分阴晴昼晦, 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攀登科学高峰中,披榛觅路, 有所成就.四年多共采到昆虫标本255000余
号;收集到农业,蔬菜,果树,仓贮,蚕桑,林木,畜
禽,牧草,卫生害虫及益虫等资料数据.他发表了
有关害虫防治论文50余篇,对祖国边陲的农业建设起了促进作用.1958年至1964年,先后出版
了《水稻害虫的全面防治》,《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二册?蝽科》,《新疆昆虫考察报告》等专着. 杨惟义教授任江西农学院院长十余年,对党
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他以极大的注意力从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造就农业高级技术人才,农业研究人才和农业管理人才,桃李满天下.毕业后他们很快成为科研,生产,教育等战线
上的骨干.杨先生秉性公正严谨,事必躬亲,对学
生爱而不溺,严而不苛,淡泊而自勉,主要培养后
辈们奋发努力的自觉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言传身教,鞠躬尽瘁.他虽身兼数职,同时又承担中国
科学院的一些研究任务,但他总是腾出时间审阅教案,审阅文稿,并亲自带研究生.他十分注重理
论联系实践,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十分关心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夺取高产稳产.他要求教师把实地考察的情况,调查的结果,实验得出的数据有机地编进教材.他主张在编写教材与讲课中注意花朵与枝叶并茂,互相衬映,增添活力,亦可含蓄蕴籍,使受教育者感到兴趣有余.所以,他要求教师不但从事教学,还要承担一定的科
研任务.他不仅注意对在校生的培养教育,而且
对已分配出去已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仍给予关心,不管工作多忙,也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有人
向他请教,他都及时回复.在他身边学习,工作过
的同志都记得杨先生常以"业精于勤,业精于恒" 来奖掖后辈,冀望成才.杨先生对古典和西方学
说有较深的涵养,但他总启迪学生和年轻教师"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要食古而不化,不要
食洋而崇洋".时隔几十年之后,他们仍然不忘
杨先生对他们的教导.许多人深感过去在江西农学院学习能接受杨先生的教诲,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我过去不是杨先生的学生,但自从校长
让我为杨先生写悼词,给我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我就从理性上认识了杨先生,他确是一位可名垂千秋的良师,"先哲风范熏陶后来者",我现在可
以说是杨先生的初学生了.这是一件最美好的事.
杨先生在援越期间面对的是一批不同年龄,
不同素质和不同文化的当地农业干部,杨先生能出色完成这样艰巨的培训任务,使他们的农业知识普遍得到提高,并各有所得,这连越方都感到惊讶和佩服.杨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学有法,但无
定法,贵在得法",超越有形进入无形之境才是至
高境界,只有执着的人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他
获得了胡志明友谊勋章.
有学者总结像杨先生那样的教育,归纳为
"优效教学"."优"就是致力于"发展性发展",
是指"优效"与"长效".它的场域是宽广的,它是
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
一
,是学校与社会的统一.它的价值是重大的,它
是"量"与"质"的协进,是"现场实现"与"终身发
展"的协进.我在一篇文章中总结杨先生的教学
经验和讲课体会时概括为"提供别人没有的信
息,讲课的思路,资料,切入的角度等方面都很准
确生动,下了大功夫,这也是厚积薄发,水到渠
成.""杨先生讲课很有激情,从而激起学生们的
激情;特别强调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参与的
转变."我记起原中正大学《目录学》教授姚显微
第1期柳志慎:杨惟义院士与农业——一位杰出的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137? 说过:"我听过胡先骗先生讲课,口里念念有词,
脸上神采飞扬.有时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有时仰
天长叹,悲悲戚戚.学生们个个引颈伸脖,全神贯
注,教室被围得水泄不通."我想每位教师授课方
式,方法不同,但优秀的教师都是充满激情的.
粮食是国家的宝,就不能浪费,糟蹋.1960
年夏天,杨先生在中科院请秉志先生吃饭,席间,
杨先生拣起他掉在桌上的饭粒送进嘴里.我记得
在2O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位汪广先生从一个共大
分校老远跑到我们编辑部找章士美主编,我
请他喝茶休息,几次后他与我熟了,我喜欢他细声
细语的讲话,笑容可鞠的样子.他对我说了杨先
生的一些事情,有一次竞说得他伤心落泪,泪珠从
他皱巴巴的脸上流了下来,我一边安慰一边想,他
与杨先生的感情一定很深.
汪先生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我说处处
是芳草,何必找香丘,我觉得他很忧虑.至今最难
以忘怀的一件事就是汪广先生说他有一次与杨先
生外出在一家小餐馆里吃面条,汪先生当时胃不
好,吃不下留下一大半,餐馆女服务员狠狠地盯了
参考文献:
汪先生一眼把这碗未吃完的面条端了过去让她的
孩子吃了.杨先生看到了全部,对汪先生说:"我
说一个故事给你听,宋朝王安石儿媳庞氏之弟庞
潇从江西临川老家来京,交谈中,他先吃了一些果
品,宴席间,喝酒时又吃了一些菜,感觉大都是临
川风味,常年吃,腻了.于是取过一枚胡饼,撕下
饼的边缘部分只吃中间的肉馅,没想到丢弃在桌
上的饼的碎片竞被王安石捡起吃光,庞潇不禁愣
住,惊住,惊讶地望着王安石的举动,简直不相信
自己的眼睛,顿时十分惶恐."这虽是生活上的小
事,足见杨先生的高尚品格.我悄悄地问汪先生
"为什么不说你的胃不舒服?"汪先生摇摇头说:
"这个没有必要说."他悲戚地说:"现在可听不到
杨先生的教诲了",汪先生又伤心起来了.
杨先生热爱农业,心系农业,用毕生精力研究
农业,服务农业,报效农业,不亏是位杰出的农学
家和农业教育家.他的名字与农业紧紧连在一
起,他的痕迹牢牢地拓在了中华文字的脊背上,千
古绝唱.
[1]李国强.从放牛娃到院士——昆虫学家杨惟义的故事[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尹益寿,柳志慎.一代宗师垂训千秋——纪念杨惟义院士百年诞辰[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3]李国强.江西英华[M].见柳志慎,薛荣富."慧眼识昆虫红心育桃李——昆虫学家杨惟义".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1:236—241.
[4]张希仁,李国强,李希文.江西教育人物(第一辑:江西籍教育家传统)[M].见柳志慎.杨惟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社,1989:196—199.
[5]柳志慎.勤与韧[J].人民教育,1980(12):63.
[6]张伊主编.江西学府志[M].见柳志慎.江西农业大学.北京:中共中央学文出版社,1993:99—103.
[7]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M].见柳志慎.中正大学,南昌大学.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1—21.
(责任编辑:廖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