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绥中】(32)辽东悲歌---明末绥中、前卫城惨遭屠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家绥中】(32)辽东悲歌---明末绥中、前卫城惨遭屠城
辽东悲歌---明末清初绥中及周边战争纪事⑤
《前卫》
一片平沙里
荒荒百雉城
市朝从此变
卫所亦空名
白草翻新屋
黄云压旧营
边庭今不战
无复鼓鼙声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工部右侍郎潘祖荫(清代书法家)奉命赴盛京(今沈阳)察看皇陵建筑,路过前屯卫(今绥中县前卫城),有感于前屯卫一座辽西重镇,已成破败之象。

一、前屯卫设城
前卫城也成明代前屯卫,地处辽东大道的咽喉要道,自唐朝开始在此设立管理机构,一直是辽西地区的重要城镇:
贞观十年(636)在乌突汁达罕部落(今前卫附近)置威州,后改瑞州,又置来远县。

五代,916年改瑞州为来州,属中京道大定府来州来宾县和隰州海滨县。

金,属北京路瑞州(州治所在今前卫镇)瑞安县。

元,初属辽阳行省北京路瑞州,后改属大宁路瑞州。

明,实行卫所制。

属辽东都司辖下的广宁前屯卫。

然而,明末开始,前卫地处明朝和关外蒙古和后金交锋前线,特别是后金改满清后的明清战争中,饱经战乱。

大明朝实行所卫制,在辽阳设立了辽东都司,归山东布政司管辖。

广宁(今北镇)是辽东都司的分司,辽东总兵驻地。

所以前卫在明朝一般称作广宁前屯卫。

广宁前屯卫下辖中后所(绥中)、中前所(今前所)。

按照明朝的编制在前卫设指挥使(正三品)1人、指挥同知(同三品)2人、指挥佥事(正四品)4人及镇抚2人、经历、知事、吏目、仓大使、副使等官员,辖屯兵5600人,其中两个千户所当时叫急水河堡千户所(前所)和杏林堡千户所(绥中)。

每千户平时屯兵1200人,战时会大大超过此数。

前屯城应始建于洪武乙卯(1375年),由都指挥曹毅所建。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重修。

前所城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指挥叶兴所建,明宣德三年(1428),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请准于古林堡筑城设千户所,名为中后所。

前屯卫下辖边台一百零四座,瞭守官军五百二十四名。

腹里接火台二十七区,瞭守官军一百二十四名。

所辖城堡十座:
1、铁场堡(今绥中县西南铁厂堡),有烽火台八座,驻守官军二百零四名;
2、永安堡(今绥中县西永安堡),有烽火台九座,驻守官军一百五十一名;
3、背阴障堡(今绥中县西背阴障),有烽火台八座,驻守官军二百五十一名;
4、三山营堡(今绥中县西三山营),下属墩台十五座,驻守官军一百七十九名;
5、平川营堡(今绥中县西平川营),下属墩台十二座,驻守官军一百八十二名;
6、瑞昌堡(今绥中县西顺昌堡),下属墩台十二座,驻守官军一百五十五名;
7、高台堡(今绥中县西北高台堡),下属墩台六座,驻守官军一百八十一名;
8、三道沟堡(今绥中县北三道沟),下属墩台九座,驻守官军二百一十九名;
9、新兴营堡(今兴城县西南牛彦章),下属墩台十一座,
驻守官军一百七十五名;
10、锦川营堡(今兴城县西南花营),下属墩台十二座,驻守官军一百七十五名
广宁前屯卫管辖从铁厂堡的吾名口台起,至锦川营止,共二万五千二百丈,合一百六十八里的长城线。

二、抵御蒙古人侵袭
明前期绥中地区主要的入侵对象是蒙古兀良哈部落,又名朵颜三卫。

宣德年间兀良哈三卫屡屡侵扰明境,于永平(治今河北卢龙)、山海关(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间大肆掳掠。

针对兀良哈“拦劫驿站”,“入境剽掠”,而“辽东边备废驰”,“守军城堡散落,不相呼应”的弱点,毕恭(?—1452)字以谦,明代前屯卫(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前卫)人官任辽东定辽前卫指挥佥事,主张营建辽东边墙,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它西起与蓟镇长城相接的吾名口台(今辽宁省绥中西南铁厂堡的吴明口),经医巫闾山关口,到台安、盘山过辽河,沿辽河东岸北行,再过辽河进入铁岭镇西堡,三过辽河进入开原庆云堡、古城堡、青羊堡直至镇北堡。

,有效地阻挡了兀良哈的不断骚扰,促进了辽东局势的安定。

由于辽西边墙的营修,“内侧保庇耕牧居民,外侧救援台空戍卒”,使得兵威大振,瞄人畏服”。

虽然如此,蒙古人还是不断的骚扰绥中地区,甚至有部分蒙古人就驻扎在高台堡附近。

“(嘉靖)三十一年夏四月,大将军仇鸾帅师出塞,袭俺答于威宁海,败绩而还。

朵颜三卫导俺答众数万,由辽东前屯卫撤去边垣七十余里,掠至宁远。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
弘治末年,前屯卫都指挥使张天祥瑞昌堡(今高甸子乡顺山堡)突袭兀良哈三卫蒙古人,杀戮无辜,掩罪邀功。

杨茂、杨钦父子出于义愤,向监察当局递公文揭发此事,引发一场惊动朝野的官司。

由于宦官干政,皇帝偏袒,杨茂父子二人被处死刑,杨氏家族蒙受一次空前大劫难。

前屯卫杨家将也主要是与蒙古族人战斗。

三、赵率教带三十八个家丁收复前屯卫
天启年间,辽阳被后金军攻破,绥中地区面临的主要敌人就是后金女真人。

《明史·高淮传》记载,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农历四月,高淮家丁吴景相,在广宁前屯卫(绥中前卫)发放劣马、扣除军粮,剥夺士兵1.6万余两白银,引起军队哗变。

将士们高呼“誓食淮肉”。

同年农历六月,锦州、松山守军不满高淮克扣军饷,发生叛乱。

高淮使出惯用伎俩,恶人先告状,派手下进京上奏皇帝,诬告广宁前屯卫“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唆使士兵追杀“税使”、哄抢贡粮。

昏庸无道的万历皇帝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旨,将王邦才、李获阳逮捕羁押。

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军攻广宁,同时占据关外四十余城。

巡抚王化贞放弃广宁,把关外的城镇都撤退干净了。

当时还是参将的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

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率教不敢贸然进去,走到中前所就停下了。

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郊外。

赵率教才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

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城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

赵率教所召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

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赵率教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月强子。

孙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率教了。

赵率教领兵一万五千人驻收前屯卫。

朝廷提拔赵率教当了都督佥事,加衔总兵。

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后金军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

率教带兵抗击,斩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

捷报送上后,天启帝朱由校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

不久评定功绩时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勤王救京难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没。

四、袁崇焕单骑阅边、星夜奔前屯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单骑阅边” 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

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当时关外地都被哈剌慎诸部所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驻守于关内。

没多久,哈剌慎诸部归顺,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军驻扎中前所,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

之后王在晋又命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袁崇焕当即于夜间出发,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之间,四更天入城后,将士们都夸赞袁崇焕有胆量。

在史料上说:袁崇焕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之间,四更天入城,在当时是个大胆的行为,说明由于战争绥中地区(最起码山海关到绥中一段)已成野兽出没的荒寂之地。

五、“松锦之战”前卫、绥中惨遭屠城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二月十八日锦州城陷,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王廷臣(前屯卫总兵)、曹变蛟以及副总兵江翥、姚勋、朱文德等,加上有守城官校及兵卒万余人,全部就地处死。

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镇守的宁远。

崇德八年(1643年),阿济格(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封和硕英亲王),同济尔哈朗攻打宁远,遇到袁崇焕的顽强抵抗。

明军吴三桂塘报称:十月初八,奴贼六万精兵,携带大炮拥来攻击宁远,吴三桂率马步战兵出西门作战。

明军将大炮列在阵内藏好,清军不知,待清军蜂拥直前接近明军时,明军突然发炮,将清军纷纷
打落下马“不可数计”。

清军在吃了大亏之后亦用炮反击,但被明军城上城下炮火压制。

清军“始惊魂”只得“拉尸踉跄望老营奔回,嚎哭一夜”。

次日清军撤军。

在宁远没占到便宜,清军绕道去袭扰绥中、前卫、前所三城。

《清实录》清世祖卷之二记载:
崇德八年癸未九月壬寅。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统领大军。

载红衣炮及诸火器征明宁远濒行诸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固山额真梅勒章京以上俱诣堂子吹螺掌号。

行三跪九叩头礼。

树八纛复向天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呜炮三大军西发。

癸亥往征宁远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自军中奏报九月二十三日、大军抵中后所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填平壕堑。

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

至二十五日城颓。

敌不能支。

遂奔溃。

我军随拔其城。

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员及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余人获驼、马、牛、羊、金银等物无算。

又分兵往略前屯卫、中前所等处。

俘四百余人。

兼获驼马、牛羊、枪炮等物。

○庚午。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自军中奏报。

九月二十八日、大兵自宁远卫进发。

次日、抵前屯卫。

周视战垒。

立营栅。

是夕、运挨牌云梯、红衣炮于城西自亥刻发炮攻之。

十月初一日午刻拔其城斩明总兵李赋明、袁尚仁、及副将参将等三十余员兵四千余级。

俘获二千余人。

驼马火炮等物无算。

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布善率将士至中前所。

明总兵黄色、闻前屯卫陷弃城而遁。

官兵追袭黄色败走。

遂拔中前所俘获千余人。

并驼马火器诸物。

史料说明,绥中、前卫两城惨遭屠城:
绥中,阴历九月二十四日傍晚,清军在城北填平壕堑。

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九月二十五日,大炮把城墙轰塌,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员及马步兵4500人,俘4000余人。

在前卫,阴历九月二十九日,立营栅。

当晚运来挨牌、云梯、红
衣炮于城西自亥刻(晚九点)发炮攻之,十月初一日午(中午十一点)刻拔其城。

攻打了两天两夜,城破。

总兵李赋明、袁尚仁、及副将参将等30余官员和士兵4000余人,惨遭屠杀。

被俘4000人。

中前所,总兵黄色听说前屯卫陷弃城而逃。

官兵追袭黄色败走。

遂拔中前所俘获1000余人。

经此一战,绥中的前屯卫、中后所、中前所三城官兵除前所黄色逃跑,大都奋不顾身,顽强抵抗,以身殉国,三城自此败落,至乾隆年间,前屯卫仍“居民亦绝少”。

顺治九年(1652年),朝鲜谢恩行副使、右参赞申濡的《燕行录》中,记录前屯卫的英勇事迹:
朝鲜麟坪大君《次子由前屯怀古》:
此地无噍类,当时仗节谁?偷生女子是,避死男儿为。

日暮孤魂泣,天寒远客悲。

可怜忠义士,猿鹤竟何之。

顺治十三年,他再过前屯卫时,见到城东有石碑,记载了游击将军杨维死节之事,“城是杨游击三军死节处。

残夷太酷。

盖闻伊时,孤城事去,守将战死,戎伍末卒并效忠贞,无一降者。

以故清人大肆屠戮,人无噍类。

将卒忠义无愧于田横矣。

城基今已无矣”。

此杨维死节碑,当是明时所立,杨维事迹不可考,朝鲜使臣以杨维来比后人感伤。

前屯、中后所之战异常激烈,大明军奋死抵抗,清军虽胜,但已没有了松锦之战的兴奋和轻松:
松锦之战,三次“八门击鼓”:
三月初十日第一次击鼓,是为松山陷落的消息传到沈阳;
四月十三日第二次击鼓,以得塔山,八门齐动;
四月二十五日第三次击鼓,以杏山守将乞降,再次欢庆。

尽显胜利者的得意之情。

据《沈阳日记》记载:癸未年(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八王阿济格及右真王济尔哈朗等攻陷中后所等四城,二十五日还沈。

“两王之军,或四五,或六七,或八九,各自做伴而归。

而人马饥疲,
悄悄无兴,亦无人畜财货输运之物。

……则此与前日击鼓时夸张之说,大不相同”。

朝鲜译官前往探问的结果是:“则中后所、前屯卫两城,将陷之际,城中公私家舍,一齐放火,勿论男女,各自烧死,资粮器械,亦皆烧尽。

……沙河卫段,收入于宁远卫中,中前所段,收入于山海关,举皆空城清野之故。

欲进欲留,军无见粮,且孔、耿两将,以前锋伤损其军兵,有倍于清人,以此速还,以为修养进取之计。


明清争战过程中,多次出现守边明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城偕亡的情形,说明边关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对得起大明三百年的酬养与恩惠!国破家亡之际,这种反抗侵略的决然牺牲具有牵动全局的战略意义!后世之人,只知道“承德、承畴皆背主”,只知道吴三桂开关引清,却不知道关外曾经有中后所、前屯卫的英雄们也曾前赴后继为国捐躯,为大明朝失败者的抗争抹上了一片鲜亮壮丽的色彩!
在抵抗异族的入侵过程中,我绥中人大义凛然,尽忠赴死,这是绥中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