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热药——青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虚热药——青蒿
性味归经
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青蒿一药,主要功用为清暑、退虚热。
它与柴胡都能用治疟疾、往来寒热等症;但各有特点,柴胡擅长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伤阴之虑;青蒿则清暑、泄热,化湿而不伤阴,故常用于阴虚发热等症,然无升提清阳的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不宜久煎;鲜品加倍,可绞汁服。
用于截疟,可用至60g。
注意
脾胃虚弱、滑肠者忌服。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
鲜用或秋季花盛开时釆割,除去老茎,阴干。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
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
气香特异,味微苦。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长0.5~1.5cm。
茎呈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切面黄白色,髓白色。
叶片多皱缩或破
碎,暗绿色或棕绿色,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
花黄色,气香特异,味微苦。
复方
①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②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
水煎服。
(《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
③治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
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
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
(《圣惠方》青蒿圆)
④治劳瘦:青蒿(细锉)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
(《鸡峰普济方》青蒿煎)
⑤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
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
(《圣济总录》青蒿丸)
⑥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补缺肘后方》)
⑦治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
(《纲目》青蒿酒)
⑧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
为末。
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少阳疟疾,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偏于热重者:青
蒿三钱,知母二钱,桑叶二钱,鳖甲五钱,丹皮二钱,花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
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⑩治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分。
同豆豉捣作饼,日干。
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
(《圣济总录》蒿豉丹)
⑾治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
水煎服。
(《圣济总录》)
⑿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
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
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⒀治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
(《永类钤方》)
⒁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
(《卫生易简方》)⒂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
(《圣惠方》)⒃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
(《济急仙方》)
文献摘录
1.《临床中药学》
【应用】
①虚热证
本品辛香透散,苦寒清热,有清虚热、退骨蒸之功,为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盜汗等症的常用品,多与滋阴降火之品配伍,如《证治准绳》清骨散,以之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同用。
本品还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并有凉血之功,故亦适用于病后期,余热未清,邪伏阴分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不退等,常与养阴透热之品配伍,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以之与鳖甲、生地黄、牡丹皮等同用。
②暑热外感
本品辛香而散,苦寒清热,可解暑热。
治暑天外感,发热烦渴,头痛头昏,常与辛凉解表药和清解暑热药配伍,如《时病论》清凉涤暑汤,以之与连翘、西瓜翠衣、滑石等同用。
③疟疾寒热
本品又入肝胆经,截疟之功良好,并善解热而缓解疟疾发作时的寒战壮热,故为治疟疾寒热的要药。
临证时,可用大量鲜青蒿绞汁服用;或与草果、柴胡等药同用。
因本品芳香透散,长于清解肝胆之热邪,故亦用于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气机不利,寒热如疟,胸痞作呕之证,可配伍清热祛湿、降逆止呕之品,如《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以之与黄芩、滑石、半夏等同用。
2.《玉揪药解》
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经。
清肝退热,泄湿除蒸,治骨蒸热劳,平疥癞瘙痒,恶疮久痢,去男子蒜发,止金创血流,医一切湿热之证。
淋汁合和石灰,消诸瘀肉。
3.《药笼小品》
二月生苗,得春气最早,故入肝胆血分。
治骨蒸虚热,久疟盗汗,清暑辟秽。
青蒿性虽苦寒,然芬香醒脾,血虚有热者最宜。
4.《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
主骨蒸劳热,虚烦盗汗,明目杀虫。
童便浸七宿,晒干用按∶青蒿苦入心,故泻丙丁以理诸疾。
5.《滇南本草》
味苦,性寒。
入脾胃,去湿热,治痰火嘈杂,消痰;上清头目痰火眩晕,头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
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少年气盛者吃之,有进饮食之功,令人善饿。
痰气盛者,宽中下气,倒饱,心嘈,体虚者忌之。
青蒿,形似蒿。
开黄花,生子如粟米大。
气味苦,性寒。
无毒。
主治疥癞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妇人血腹内满,及冷热久痢。
秋冬用子,春夏用苗。
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毛发令黑不老。
亦治疟疾,止金疮痛。
6.《得配本草》
伏硫黄。
苦、微辛,微寒。
入手少阴、足少阳、厥阴经血分。
其气芬香,与胃独宜。
治妇人血气腹满,退阴火伏留。
捣敷金疮。
得豆豉,治赤白痢。
配桂心,治寒热疟。
配赤柽柳,祛时行邪热。
佐鳖甲,治温疟。
(但热不寒为温疟。
)佐人参,治虚汗。
入滋补药,治骨蒸虚劳。
(和童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治骨蒸,取子童便制。
治痢去湿热,用叶,或捣汁更妙。
7.《本经逢原》
青蒿亦有二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
一种盛于夏秋,微黄如地肤子,专司甲乙之令,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
故茎紫者为良,其治骨蒸劳热,有杀虫之功,而不伤伐骨节中阳和之气者,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此与角蒿之性大都相类;又能明目,善清在上之虚热。
烧灰淋汁,和锻石点治恶疮息肉瘢。
苏恭生捣敷金疮。
《经验方》和桂心治寒疟,但性偏苦寒,脾虚虚寒泄泻者勿服。
8.《本草易读》
童尿浸,晒干用。
雷曰∶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则仰,到腰则俯。
使子无使叶,使根无使茎。
四件皆同使,翻然成痼疾。
苦,寒,无毒。
退骨节之蒸热,除风毒之热黄,疗缠绵之痢疟,平顽恶之疮疥。
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
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其叶微似茵陈,而背面俱青,秋月麻子,中有细子。
9.《本草新编》
青蒿,味苦,气寒,无毒。
入胃、肝、心、肾四经。
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泻暑热之火,愈风瘙痒,止虚烦盗汗,开胃,安心痛,明目辟邪,养脾气,此药最佳。
盖青蒿泻火热,又不耗伤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
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无往不宜也。
但必须多用。
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
夫人身最嫌火盛,泻火之药动必伤阴,欲其泻火不损阴者,原无多味,乌可置青蒿于无用之地耶。
人身不离阴阳,火盛则阴不生,阳不长,阴阳既不生长,势必阴阳不交而身病矣。
倘不平其火,而徒补其阳,则火盛而阳益旺;不平其火,徒补其阴,则水燥而阴愈衰。
故无论补阴补阳,总以平火为先务。
然火又宜养,而不宜平。
火过旺,则阴阳不生;过衰,则阴阳又不长。
必寓补于平之中,而后阳得之安,阴得之而泰也。
青蒿平火而又补水,此阴阳所以两宜之也。
10.《本草求真》
青蒿(专入肝肾三焦)。
性禀芬芳。
味甘微辛。
气寒无毒。
阴中有阳。
降中有升。
能入肝肾三焦血分。
以疗阴火伏留骨节。
故凡骨蒸劳热。
及风毒热黄。
久疟久痢。
瘙痒恶疮。
鬼气尸疰等症。
当须服此。
(时珍曰。
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
采蒿悬门庭。
可辟邪。
冬至元日。
各服三钱亦良。
则青蒿之治鬼疰。
盖亦有所伏也。
)以其苦有泄热杀蛊之能。
阴有退热除蒸之用。
辛有升发舒脾之功。
而又于胃中气不犯。
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
其形有类山茵陈。
又能清上虚热。
以治目疾。
且烧灰淋汁。
点治恶疮息肉餍瘢。
生捣可敷金疮。
止血止痛。
但性偏寒不温。
虽曰于胃不犯。
亦止就其血虚有热。
服之得宜而言。
若使脾胃素虚。
及见泄泻。
则于此终属有忌矣。
童便浸叶用。
熬膏良。
使子勿使叶。
使根勿使茎。
11.《本草害利》
〔害〕苦寒之药,多与胃家不利。
凡产后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勿用。
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归地同用。
雷公曰∶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子叶根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
〔利〕苦寒入肝胆肾,治三焦,清暑,治骨蒸劳瘦,骨间伏热,杀鬼疰传尸。
苦寒之药,多与胃家不和。
惟青蒿芬芳袭脾,宜于血虚有热之人,取其不犯中和之气耳。
〔修治〕四五月采茎叶,八九月采子,蒿梗功用相同,晒干入药,或熬膏,或蒸露。
12.《本草撮要》
味苦寒.入手足少阳厥阴经.功专清热.得地骨皮治骨蒸劳热.蓐劳虚热.最稳且效.得鳖甲治温疟.
13.《本草崇原》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青蒿春生苗叶,色青根白,气味苦寒,盖受金水之精,而得春生之气。
主治疥瘙痂痒恶疮者,气味苦寒,苦杀虫而寒清热也。
又曰∶杀虱者,言不但治疥瘙,而且杀虱也。
又曰∶治留热在骨节间者,主不但治痂痒恶疮,且治留热在骨节间也。
禀金水之精,得春生之气,故明目。
14.《本草便读》
得春初少阳之气.味苦而香.行肝胆血分之经.气升且散.辛能解表.营中郁热叶相宜.寒可除蒸.尸疰疳痨子可使.(青蒿禀春生之气.其气香.其味苦.其性寒.故能疏发肝胆血分热邪.由表而出.其子功用性味皆相似.但无解表之能.而有润降之用.至于治骨蒸尸疰虫疳等证.大抵亦皆由血分郁热所致耳.青蒿苦多辛少.虽寒不伤脾胃.以有芳香之气.故入肝胆血分.搜风逐热.邪去则血不郁.故又能治血中瘀郁也.)
15.《本草备要》
苦寒。
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肝胆)血分。
治骨蒸劳热(童便捣汁,取汁熬膏),蓐劳虚热(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
惟青蒿芳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疥恶疮,鬼气尸疰(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
冬至元旦,各服一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补中明目。
童便浸叶用,熬膏亦良。
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摘录《中国药典》,仅供参考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