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1845年,爱尔兰因马铃薯发生晚疫病,造成100万人饥饿死亡和大量的移民(总人口800万人)。
1943年,孟加拉国因水稻发生胡麻斑病,饿死人口超过200万人。
1970年,美国玉米发生水斑病,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
1950年,我国水麦发生条锈病,损失水麦约120亿斤。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植物病害不防不行,非防不可。
二、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1、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2、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创汇。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造成中毒。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第一节症状诊断法
1、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由于病原种类、植物发病部位及时期不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变色: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叶绿素受抑制或被破坏,失去正常的
绿色。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
(3)腐烂:植物的幼嫩和多汁组织受到病原物的分解。
(4)萎蔫:植物的茎或根部维管束受到病原物侵害,影响了水分的吸收和
运输。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发生增生性或抑制性病变,失去正常的生长。
2、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
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菌核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
3、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
植物病原细菌导致的症状常常是组织坏死和萎蔫,少数能引起肿瘤、细菌造成的病斑,常在病斑的周围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在病斑上有时出现胶粘状物(菌脓),这是诊断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4、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
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两种
(1)花叶类型:典型症状是深绿与浅绿相交错、主要有黄斑、黄条斑、枯斑、枯条斑,这类病毒主要分布于薄壁细胞中,由病毒汁液通过机械磨擦而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蚜虫。
(2)黄化类型:典型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等、病毒主要存在于韧皮部中,通过嫁接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
5、线虫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
线虫病的症状特点主要有两种:
(1)营养不良:生长缓慢,衰弱,矮小等。
(2)局部畸形:扭曲,干腐,虫瘿,须根丛生。
第二节病原诊断法
利用显微镜,制作切片,进行病原物形态观察。
(1)病原真菌的形态特点
真菌的营养体为丝状体,菌丝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能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菌丝在特殊的条件下会产生各种变态,如菌核、吸器、厚垣孢子等。
(2)病原细菌的形态特点
细菌的形态为单细胞,杆状,很小,绝大部分细菌带鞭毛、在油镜下观察。
(3)病原病毒的形态特点
病毒颗粒的外形主要有球状和杆状,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4)病原线虫的形态特点
线虫的形态一般为圆筒形,体形细长,两头尖,呈线状、少数雌虫为梨形或肾形。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发生
一、侵入条件
湿度:湿度是影响侵入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病原物是否侵入。
温度:温度是影响侵入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病原物侵入的快慢。
光照:稻粒黑粉菌在有光条件下侵入最好。
营养物质:叶片外渗物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二、侵入方式: 伤口:真菌、细菌、病毒(微伤口)
自然孔口:真菌、细菌
直接:真菌、线虫、寄生性植物。
三、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主动传播:有鞭毛的病菌孢子的游动、线虫的蠕动、孢子弹射。
被动传播:依靠外界动力而进行的传播。
有: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和其它生物传播、人为传播。
四、越冬场所: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种子精选和种子消毒
田间寄主植物:清除杂草和选用抗病品种
病株残体:处理病残体,深翻,秸秆还田
土壤:轮作,土壤消毒
粪肥:粪肥腐熟
昆虫:消灭害虫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影响病害流行的条件
1、寄主植物
(1)感病性: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先决条件。
(2)栽培面积:面积群体越大,流行范围也越大。
(3)分布:分布越广。
2、病原物:是病害流行的又一基本条件
(1)致病力:变异频繁,容易造成流行。
(2)数量:数量多。
(3)传播:传播快。
3、环境条件:温湿度
4、栽培和耕作制度:过分密植、偏施氮肥、旱涝等,病害易流行、
总之,大面积种植品种单一的感病寄主、大量的致病力强易于传播的病原物、适合发病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病害就流行,缺少一方面,病害就不会流行或轻度流行、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防治
一、概念:处理好植物病害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病害少发生、轻发生,把病害所造成的危害性降低到最小限度。
我国于1975年制定了指导我国病害防治的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保方针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地合理运用其它防治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目的。
二、在病害防治中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防治对象:不仅限于防治现有的病害,更要注意预防新病害的发生,
要抓住主要病害,兼防次要病害。
2、防治关键:找出病害发生最薄弱的环节,抓住最有利时机,采用最
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3、防治计划:制订防治计划,要考虑多病兼治,病虫草兼治。
4、防治原则: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三兼顾。
第一节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通过国家制定法律,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害在国家间或地区间传播蔓延,以保护农业生产。
一、任务:
1、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农作物及其产品由国外输入或由国内输出。
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不让
它们传播到还没有发生的地区。
3、当危险性病害已被传入新区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肃清。
二、对象:
1、危险性病害。
2、局部地区发生的。
3、人为传播的。
三、垦区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小麦腥黑穗病水稻白叶枯病
小麦粒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病
毒麦玉米干腐病
野燕麦马铃薯癌肿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马铃薯环腐病
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
水稻细菌褐斑病甘薯黑斑病
第二节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尤其对下列病害更显出了它的突出优点:
1、气流传播容易大面积流行的病害。
2、土传病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
3、发病时期正值雨季,喷药困难的病害。
一、利用抗病品种时应注意的问题
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同一个抗病品种,人为地为病害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容易造成病害流行,使抗病品种淘汰、
二、利用抗病品种的方法
1、抗病品种合理化布局
将抗病性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造成作物群体在遗传上的多样性,将对病害的流行起到缓冲作用。
2、品种轮换
只要充分掌握病原物的变异情况,再加上种子工作能够跟上,及时更换抗病品种,可以完全克服抗病品种抗性不稳定、不持久的弱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利用多抗性品种
把多种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品种中去,构成多抗性品种,作到多病兼治。
4、选择适合该品种习性的地区种植,千万不能越区和随意种植。
第三节农业防治
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创造有利于农作物,不利于病原物的条件,把病害所造成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限度。
一、耕作与防病的关系
免耕法不利于防病,长期连作加重病害的发生、合理轮作减轻病害发生。
轮作时的注意事项
1、轮作作物选择:必须选择寄主范围以外的作物轮作。
2、轮作年限: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确定。
3、采用其它措施缩短轮作年限。
二、播期与防病的关系
播期不适宜,会诱发病害发生。
三、水肥管理与防病的关系
磷钾肥有减轻病害的作用,氮肥有加重病害的作用、旱涝加重病害发生。
四、其它措施与防病的关系
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深耕灭茬,粪肥腐熟,种子安全运输贮藏、
第四节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来防治植物病害。
方法:1、机械筛选:用于清除与种子混杂在一起的病原物、分为:风选、
筛选、水选。
2、温度处理:消灭侵入种子内部的病原物、应严格掌握温度和处
理时间。
近年来,火焰喷射器,电磁波,超声波等,开始用于病害中。
第五节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植物病害。
5406、增产菌、公主岭霉素。
生物防治的优点:
1、对人畜安全,不产生残毒。
2、不污染环境。
3、病原物不会产生抗药性。
缺点:1、防治病害种类单一,不如农药广谱。
2、防效慢。
3、活的拮抗微生物受环境影响大,不易存活,培养繁殖难。
4、成本高。
第六节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
农药:用以防治植物病害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菌剂和杀线虫剂。
杀菌剂:对病原真菌和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化学药剂、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
杀线虫剂:对线虫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化学药剂、只起保护作用、多数有熏蒸作用。
如:二溴氯丙烷,呋喃丹。
保护剂: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前,用来处理植物,使其免受侵染的药剂、这类药剂不被植物吸收,只能起预防和保护作用、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等。
治疗剂:在病原物侵入寄主前或侵入后不久,用来处理植物,不仅能起保护作用,还能起治疗作用、这类药剂可以被植物吸收,并且可以在植物体内传导,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一、杀菌剂的种类:
1、无机杀菌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氟硅酸钠。
2、有机杀菌剂:
(1)有机S:代森类、福美类、敌锈钠、克菌丹等。
(2)有机As:退菌特等。
(3)有机Cl:五氯硝基苯等。
(4)有机P:异稻瘟净、稻瘟净等。
(5)其它类: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萎锈灵等。
(6)抗菌素类: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
二、化学防治的方法
1、种子处理:用药剂处理种子,消灭种子内外的病原物,保护幼苗免受
病原物的侵染、方法有:拌种、浸种、闷种。
2、土壤施药:将药剂施在土里,消灭土壤中的病原物,保护幼苗免受病
原物的侵染、施用方法:穴施、沟施。
3、植株喷药:在植物表面喷洒农药,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的侵染、方法
有:喷粉、喷雾。
三、植株喷药时的注意事项
1、药剂的使用浓度:浓度过高会造成药害和浪费,浓度过低则无效、通
常用800-1000倍,100克/亩或100ml/亩,拌种用0.4%左右。
2、喷药时间和次数:喷药时间过早会造成浪费,过迟则加大损失、应根
据病害发生规律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喷药次数主要根据药剂残
效期决定、一般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
3、喷药质量:雾滴细,喷得周到,选择早晚无风天喷药,喷后12小时
内下雨应补喷,喷雾器压力要充足、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
4、药害问题
(1)不同药剂易造成药害的程度不同、水溶性越强的药剂容易发生药害、
如:硫酸铜。
(2)不同作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豆类对石硫合剂敏感。
(3)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反应不同、苗期和孕穗开花阶段容易
产生药害。
(4)气候条件对药害产生有关、高温、日照强烈、多雾、高湿都容易引
起药害。
5、安全使用:有些农药对人畜有毒害作用,要专人负责,专人保管,注
意安全。
四、药剂的混合使用
优点:1、扩大杀菌谱和防治范围。
2、提高防治效果。
3、避免病原物产生抗药性。
4、降低防治成本。
注意事项:1、混合后易分解失效的两种药剂不能混用,如碱性农药和
酸性农药。
2、混合后产生化学反应能引起药害的农药不能混用。
3、混合后产生乳剂破坏现象或产生大量沉淀的农药不能混
用。
五、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1、优点:(1)防治范围广,可以作到多病兼治。
(2)见效快,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病害。
(3)不受地区季节限制。
(4)方法简便易行,省工省时,成本较低。
2、缺点:(1)对环境影响大,易造成环境污染。
(2)病原物易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效。
(3)易造成人畜中毒。
第四章主要作物病害
1、小麦根腐病
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
幼苗芽鞘及地下茎变褐,重者出土即枯死。
叶片病斑初为暗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天气潮湿时病部生有黑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病斑大而不规则,淡褐色。
病穗颖壳基部产生水渍状褐斑,后期生有黑色霉状物.病粒胚部变黑,称为黑胚粒,有的在种子上产生褐色棱形小斑。
病原小麦根腐病菌[ Bipolaris sorokinian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为害小麦外,还能侵染大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种子内部和病株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表面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土壤内和种子上的病菌侵染幼苗;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和当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成株叶和穗,导致叶和穗发病,环境适合一年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小麦根腐病的发生发展与寄主抗病性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很大。
地力瘠薄缺肥,整地质量不好,或土壤过湿过干,均能促进幼苗发病;种子带病率高和感病程度严重,小麦连作,田间菌源多,幼苗被害重。
小麦抽穗扬花期以后,抗病力下降,所以小麦扬花期到蜡熟期叶部最易感病,此期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病害发生的更加严重。
防治
(l)农业技术防治:小麦地不连作,土地要整平耙碎,播种不宜过深,施足种肥,注意墒情,可减轻幼苗受害。
麦收后及时翻地,促进麦秸腐烂,减少田间越冬菌源。
(2)种植抗病品种:当前尚没有高抗根腐病的品种,克79—369较为耐病,大发生年份减产幅度小。
(3)种子处理:精选种子,淘汰重病粒。
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5%萎福合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控制幼苗被害,提高保苗率。
(4)药剂防治:在小麦扬花期喷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或75%萎福(萎锈灵十福美双)合剂,或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喷25%敌力脱乳油,每亩35—40毫升兑水喷雾。
适期喷
药防治,可控制叶部病情扩展,提高千粒重。
2、小麦叶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
叶片上的病斑初期为卵圆形淡绿色小斑,扩大后呈不规则的黄色大斑,上面散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
病原小麦叶枯病菌(Septoria tritic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黑麦。
侵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植株底部叶片先发病,逐渐扩及全株叶片。
发病条件连作麦田发病重,气候潮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 (1)轮作:与大豆等非寄主作物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2)药剂防治:重病年或发病重的地块,在小麦扬花期喷25%敌力脱乳油,每亩35—40毫升兑水喷雾。
3、小麦散黑穗病
症状病穗初期外包一层灰色薄膜,抽穗后薄膜很快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菌的冬孢子),到后期病穗仅留下带有少量黑粉的穗轴。
病原小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tritici)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侵染循环病穗散出的冬孢子,随风散落到正在开花的花器上,发芽长出芽管,侵入到胚内,并以休眠菌丝体在胚内潜伏越冬。
第二年播种后,带菌种子胚内的菌丝体当种子发芽时,恢复活动并随幼苗生长点在植株体内生长发育,在小麦穗分化期菌丝进入花器内,花器随遭破坏并形成冬孢子堆,抽穗后病穗破裂,散出冬孢子。
还可由健康子房壁侵入,造成种子带菌。
发病条件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气候对此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微风利于孢子传播,暴风雨可将病菌孢子淋落到土壤中,不利于孢子传播,第二年种子带菌率低。
小麦抽穗扬花期气候潮湿并多雾露,有利于孢子萌发侵染,种子带菌率高,来年发病重。
防治
(l)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种子严格消毒,抽穗期及时拔除病穗并烧毁、种子田与生产田的距离不得少于500米。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或25%百坦(羟锈宁)粉剂拌种。
如兼治苗期根腐病时,宜用75%萎福合剂,或用多福合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一份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一份混拌均匀)拌种,多福合剂的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0.3%。
4、小麦赤霉病
症状病害为害小麦幼苗、麦穗和种子。
被害幼苗地下茎变褐,重者幼芽掐死。
病穗初期仅少数小穗被害,严重时全穗枯死。
被害小穗颖壳基部变褐,并生粉红色霉层,后期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病粒皱缩,干瘪,苍白色或紫红色。
病原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其无性阶段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rum],除侵染小麦外,尚可侵染大麦、玉米、燕麦、黑麦以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引致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还有燕麦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
侵染循环玉米赤霉病菌腐生能力较强,能在病残体及多种杂草上腐生、初次侵染来源是病残体和带菌种子。
带菌种子和土壤内的病菌引致幼苗发病,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引致穗部发病;病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在小麦抽穗到开花期两旬降雨量大于80毫米,雨日多于15天,相对湿度高于80%,日照时数少,常导致穗部病害大流行。
小麦连作田间菌源多,病害发生相对加重。
防治
(1)推广抗病品种辽春4号、克79—369较耐病,病区可推广种植。
(2)减少因间越冬菌源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将病残体埋入地下,促其尽快腐烂,减少田间越冬菌源量。
(3)药剂防治在小麦齐穗期到开花期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商品药量100克,兑水喷雾;用8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更好,每亩80克。
(4)加强硒场管理,防止霉种小麦入场后及时翻晒,雨天要在固定棚内倒堆出风,降低麦堆温湿度,并作好防雨工作。
(5)防止霉垛人工收割小麦时,要做到不顶雨割、不顶雨码垛,麦捆内不夹青草;麦垛要苫盖好,严防漏雨,发现麦垛漏雨,晴天及时倒垛晾晒。
5、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
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大而少,最初呈青褐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成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长纺锤形的大条斑。
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很大范围,并延及叶鞘,叶片多早期枯死。
后期病斑上长出一层黑霉,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大斑病多是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蔓延,严重的病叶很
快枯死。
病原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icic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其有性阶段虽己发现,但不常见。
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组织中,或以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越冬病菌直接侵染叶片,引致初次侵染;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导致病害大发生。
发病条件大斑病发病的适温较低,所以在春玉米区大斑病的发生为害程度重、在玉米抽穗期以后,气温高,多雨,大气相对湿度高,病害重。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植株抗病性有关,还与施肥水平有关。
植株年龄愈大愈不抗病,田间缺肥特别是氮肥不足,抗病力下降。
因此,大斑病多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脱肥地块发生尤重。
防治根据大斑病的发生条件,防治策略上应以消灭菌源和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l)轮作:与小麦、大豆轮作。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处理田间越冬菌源,秋收后翻地灭茬,茎杆不要散放田间;施足底肥,及时追施氮肥,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3)种植抗病品种选择较抗病的单交种,尽早淘汰高感品种。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40%克瘟散乳油每亩100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兑水喷雾,每7天喷一次。
6、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丝黑穗病的主要特征是雌、雄穗成为黑粉包(乌米)。
病株节间缩短,较健株低矮,分蘖增多,以自交系最为明显。
病株果穗短,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大黑粉包,后期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包内夹杂大量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有的果穗因受病菌刺激,颖片过度生长而呈细长的管状,丛生,绿色,果穗基部膨大。
病株雄穗有的和果穗一样,整个雄穗变为黑粉包;有的则是小穗变为黑粉包,而雄穗穗形未变。
病原玉米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侵染循环病菌以冬孢子越冬,散落在田间的黑粉包和落于地面上的冬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
种子也可带菌,带菌种子也是病害初次来源之一,但较为次要。
无病区常由种子带菌而造成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侵染的病害,土壤中和种子上的冬孢子萌发侵染幼苗;而后菌丝进入幼苗生长点,并随植株生长在植物体内系统蔓延,在穗分化期菌丝进入穗原基,破坏雌、雄穗。
形成大量冬孢子,使穗变
形而成为黑粉包,内含大量冬孢子。
发病条件病菌自幼苗侵入,故土壤环境对病害发生有较大影响,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还直接与品种抗病性、越冬菌源量有关。
品种不抗病,玉米连作,田间菌源多,播种到出苗期土壤温度偏低,土壤干旱,影响幼苗出土,病害发生重。
防治
(l)轮作与非寄主植物三年以上轮作。
(2)•种植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力差异明显,选择抗病品种,可有效控制丝黑穗病危害。
(3)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或25%羟锈宁粉剂拌种,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4)适期播种根据土壤温度回升情况决定播种期,不宜过早;播后镇压保墒,加速幼苗出土速度。
(5)处理菌源在黑粉包未破裂前及时割除病株,田外烧毁。
7、大豆根腐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苗期,幼苗茎基部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扩大后呈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病斑呈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根部病斑初期亦呈点状,扩大后为红褐色或黑褐色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重病株的主根和须根腐烂,造成秃根、病株地上部生育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而色淡,严重时干枯而死、在成株期,病株根部产生褐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病患部不生须根;地上部较健株瘦小,结荚少。
病原引致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真菌有多种、有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还有鞭毛菌亚门的腐霉菌[Pythium spp.]等、以上三个真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侵害大豆外,还能侵染多种作物与杂草。
侵染循环上述三个病原真菌均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内越冬,并可在土壤中腐生,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环境适宜,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幼苗,引致幼苗根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人、畜或农机具的携带传播。
发病条件大豆根腐病是土传病害,发病与土壤环境关系密切,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所以大豆过早播种或土壤过于潮湿的低洼地,发病重。
播种过深,土质粘重,大豆连作,可加重发病。
地下害虫,如潜根蝇为害的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染。
豆田施用氟乐灵等除草剂后植株抗病力下降,均有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防治
(l)•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