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作者:支慧
来源:《商情》2014年第33期
当前,中国经济在经历长期粗放型增长之后遭遇发展困境。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情变化和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看,转变增长方式势在必行,需要在资源、融资等方面进行路径选择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创新
一、研究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7%~8%甚至两位数的高位上,被称为“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等,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片面追求速度等弊病也广遭诟病,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更是引发了世人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和深度反思。

尽管结论因人而异、中所纷纭,但是,一个基本的理性的共识是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能耗、环保、效率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国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理论模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
一般而言,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

其中,要素驱动阶段主要是劳动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起推动作用,在此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投资驱动阶段,大规模的投资对经济发展起主要拉动作用,在此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技术创新,在此阶段,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财富驱动阶段强调细化后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此阶段,为人的个性发展和生活享受提供条件的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是主导产业。

上述诸阶段对应的核心词分别是资源、资本、知识和自由,在不同的阶段其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过程诸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往往划分为两种:一是侧重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注重提高效率、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增长方式并不能截然分开,往往在不同时期、产业部门的并存,只是主导地位会动态变化。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性演变体现出来。

综上,迄今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规律性演变,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8世纪晚期前溯的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指向,主导产业是农
业。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的机器工业和资本联姻时期,主导产业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1870-1970年的技术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1970年以后,经济信息化时代,主导产业是信息通讯业。

三、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转换面临的现实困难
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虽也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给基于经济增长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考虑的经济增长方式路径转换带来诸多困难,面临投资、分配和消费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力就业平衡问题,资源有效利用上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抉择的结合问题,转换政府职能和创新科技体制的衔接问题,政府职能的转换与企业改革的有机结合问题,都是当前需要正视的问题。

其中主要表现在内需不旺和能耗两方面: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不高。

一般认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但我国目前消费需求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致使经济增长结构存在严重畸形,后患无穷。

二是能耗高,环保代价高。

四、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原则、目标选择和实现措施
从理论上讲,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的选择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在放眼全球的同时立足于我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与时俱进,既重视技术创新利用,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创新。

在新兴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资本驱动已经不能解决包括生态内涵的效率增长问题,为此,中国经济的目标选择应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

鉴于上述考虑,就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转换实现措施,试建议如下:首先是需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结构,协调好东中西部发展;调整城乡村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内外需求结构,扩大内需占比。

其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这就要求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促使经济从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再次,在肯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必须勇于攻坚,积极创造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环境,积极推动体制创新。

体制在规范化社会利益的同时也有固化社会利益关系的弊病,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客观上也会阻碍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运行中屡屡出现并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的投资过度、低水平重复建设、高速低效等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设计滞后造成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应用程度的升级,体制因素越来越制约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体制创新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

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有关部门需要注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主动进行体制创新,打造效率主导型的投融资机制,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不是被动应对。

此外,还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通过改革开放的倒逼效应推动国内改革。

总之,在飞速变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就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把生产要素、技术和社会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入手,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
[2]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