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第三篇1杨(10章)-091016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r24
)
结合: V1 q1 /r12
V2 q2 /r22
结果:
V1 V2
q1 q2
wenku.baidu.com
r22 r12
4 μLQ πr22
r22(
1 r2
1 r1
)σ cos θ
4 μQ πr12
r12(
1 r2
1
r1
)σ cos θ
讨论几种情况:
(1) PC = 0,=90, cos=0 ,虽然有界面,但不存
又因为总流量Q:Q 则:
q1
q2
8L
(
P1
r14
P2r24 )
q1
4LQ
r24
( 1 r2
1 )
r1
cos
/
4L 1 ( r14
1 r24
)
q2
4LQ
r14
1 (
r2
1 r1
)
cos
/
4L 1 ( r14
一、相(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1、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定义:岩石让与其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100%饱和的单相流体
在线性流条件下通过的能力。
QL K绝 AP
例一:L=3cm,A=2cm2 ,=1mPa.s的盐水100% 饱和, P=0.2MPa,Q=0.5 cm3/s.
则该岩样的K绝为:
1.6 105cm3
/s
进一步计算表明:
当Q<QO 时,PC为动力,P<<Pc,故小孔道中速度大,油水界面先 达到出口端,而大孔道中留下残余油,以油滴形式存在。
当Q>QO时, 驱替压差P起主要作用, P>>Pc,故大孔道中速度 大,油水界面先达出口端,小孔道中留下残余油,形成液阻效应,
C、用端点渗透率,即在残余油饱和度Sor 下, 测得的水相渗透率Kw,记为Kw0 ; 在束缚水饱 和度Swi下,测得的油相渗透率Ko,记为Ko0 。
(2)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该曲线分为三个区域)
A区:称为单相(纯油) 流动区。
曲线特征为:Sw < Swi , 1-Swi < So < 1; Krw=0 , Kro 很高且 接近1,稍有下降。
P1
8q1L r14
,
Pc1
2
cos1
r1
;
P2
8q2L r24
, Pc2
2
cos2
r2
.
因为各毛管相互连通,大小孔道在A、B两点处的 压力相同所以各孔道内的压力平衡关系为:
大孔道: PA PB Pc1 P1
小孔道: PA PB Pc2 P2
8o(L X )
因为液流连续流动,所以在界面上,VW =VO :
dX r 2 (P1 P1' ) r 2 (P2' P2 ) r 2 (P1 P1' P2' P2 )
dt 8
又因为:
w
X
8o (L X ) 8(w o ) X 8oL
dX r2 (P1 P1' P2' P2 )
r1 r2
V2
当r1 = 10 r2 时,则:v1 = 100 v2 ,q1 = 104q2
所以:在多孔岩石中,渗流主要在大孔道中。 所测岩石的K实际是平均值。大孔道对渗透率的 贡献大。
三、互不连通的毛细管孔道中的两相液流
同时考虑粘滞力和毛管力。 原油粘度为µo,水粘度为µw, 水为湿相,油为非湿相。 X—油水界面在t 时移动的距离。
AP
0.225(m2 )
(2)当So=30%时,油的有效渗透率Ko为:
Ko
Qoo L
AP
101
0.045(m2 )
Ko + Kw =0.27 ( µm2 ) < K绝=0.375 ( µm2 )
结论:多相共渗时,Ki< K绝( i =o,g,w ),即:多相共
渗时,同一岩石中的各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 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曲线特征为: Swi < Sw < 1- Sor ,随着Sw 的增大,Krw 增加和 Kro下降。 地下情况:油水同时流动,相互作用,相互干扰,阻力效应最 明显,Kro + Krw出现最低值。 (i)当Sw 较小时,水容易被油流冲断,失去连续性,容易产生 液阻效应,使Kro急剧下降。
(ii)当Sw较大时,油容易被水流冲断,失去连续性,容易产生 油滴或油珠,从而造成液阻效应,使Kro下降。 (iii)当Sw适中时,油水沿各自的一套渠道流动。
使驱油能量降低,导致采收率降低。
归纳:当用一相流体驱替另一相流体时,必须 找到一个合理的压P差,或速度或流量。若 注入速度太快了,大孔道的油先流出,小孔 道的油不能流出,从而被残留在地下。
五、单根变断面毛管的两相流动
毛管半径r在不断变化,毛管断面呈渐扩.渐缩的 情况,毛管力PC 在瞬变,如果所施加的压差较大, 则界面向前跃进,说明了流体并非均匀地流过多孔介 质,而是以瞬息变化的阶跃或 跳跃形式流过。这是 微观渗流机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十章 孔隙介质中多相渗流特性 与相对渗透率曲线
第一节 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渗流特性 一、水驱油的非活塞性
W
O
W W+O O
活塞式水驱油
非活塞式水驱油
导致非活塞式驱油的原因:
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即r不同,润湿性不同 ),驱油动力和产生的阻 力不同;
油水粘度之差(µO -µW) 引起油水流速不同,导致油水界面参差不齐; 从而在纯水流动区和纯油流动区之间存在一个油水混合流动区。
总结: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都具有如下的一般特征:(A)任何 一相流体要流动时,其饱和度必须大于一个最小饱和度。即: Sw>Swi ,So > Sor, Sg > Sgr
(3)四个特征点:束缚水饱和度Swi,残余油饱和度Sor,残余 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Krw,两条曲线的交点(等渗点)。
K绝
QL
AP
101
0.5 1 3 2 0.2
101
0.375(m2
)
例二: 如果 =3mPa.S 的油100%饱和岩心,P= =0.167 cm3/s , K绝为:
0.2MPa, Q
K QL 101 0.167 3 3 101 0.375(m2 )
在毛管力,V1>V2当大孔道水淹时,小孔道还会剩下油柱, 形成较长时间的油水同流。
(2)总的注入量Q很小时,视 P, PC的大小而定。 若 PC起主要作用,则小毛管内的流体流速快,大毛管内 的流体流速慢。
(3)当两界面同时达到出口端,即V1=V2时,为理想的驱 油情况。解得并联孔道的总流量为Qo:
Krw KW / K 0.225 / 0.375 0.6(OR : 60%) Kro Ko / K 0.045 / 0.375 0.12(OR : 12%)
结论:尽管Sw+So=100% ,但 Kro+Krw =72% <100 %。 即:多相共渗时, 同一岩石中,各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之和总 是小于1或小于100%。
二、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定义:相对渗透率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称为相对渗透率曲线。
(1)典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为 X型交叉的两条曲线。
纵坐标为两相各自的相对渗透
率Kri(Kro,Krw );
横坐标为Sw 从0 1 增加,So 从10 减小。
Kri = Ki / K分母K:
A、用气测的岩石绝对渗透率K∞。 B、用100% 饱和地层水的岩石渗透率。
A(P12 P22 )
例三:用油水同时流过此岩心,测得盐水的饱和度为
Sw=70%,和油的饱和度为So=30%时,盐水的流量为 0.30 cm3/s ,而油的流量为 0.02cm3/S, 此时油、水
的相渗透率为多少?
解:(1)当Sw=70%时,盐水的有效渗透率Kw 为:
KW
QW W L 101
(2)如果 µW <µO ,则随着时间t增加,油水界面移动 的距离X增大,速度V增大,水驱油越来越快; 毛管半径r越大,速度V越大,说明大孔道和小孔 道的油水界面位置不同。
即:不同渗透率K带的地层中会出现微观和宏观上 的指进现象,或粘性指进现象。
因此,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必然导致生产井油水同 产时间较长;
由此可知:
珠泡半径 r 接近孔道半径 r0 时,混合 物的流速大幅度下降,加之孔隙表面存在 异常粘度的吸附层,使得油滴或气泡充满 和堵塞孔道的现象十分严重。
第二节 两相渗流的相对渗透率
静态综合特性——润湿性和毛管力 动态综合特性——相渗透率;它描述了在多相流体流动时,各相
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干扰和影响的大小。
dt 8(w o ) X 8oL
P2' P1' Pc
分离变量,积分,整理后解得:
V
r2 (P1 P2 Pc )
8
( o L)2
(o
w
)
r2t 4
( P1
P2
Pc
)
2 o LLt
L2t (o
w )
由此公式可知:
(1)V与P,Pc,1,2,(2-1)L,Lt 有关。
二、互不连通的毛细管孔道,单相液流 ——只考虑粘滞力。
1、单根毛管,单相液流(开发初期,只产纯油, Pc =0) 单相液体在毛管中的流动公式(泊稷叶公式):
q r 4P 8L
或者流动速度为:
V q r2P
A 8L
2、如两根毛管半径分别为r1,r2 ;且r1>r2 ,则:
2
V1
六、毛管孔道中的混合液流
p1
2r
L
满管液流时:
V0
r02 P 8L
2r0 p2
环流气泡存在时,周围液体的流速:
VL
(r04 r 4 )P 8Lr02
VL
1
r ( r0
)4
V0
环流与单相液流时的速度之比:
....r / r0 : 0.9 0.99 0.999 对比: VL /V0 : 0.35 0.04 0.004
QO
cos (r12 r22 )r1r2 4L(r1 r2 )
例如:当r1=210-4cm, r2=110-4cm,=1mpas, =0,=30mN/m时,当V1=V2时,计算 并联孔道的总流量QO:
QO
cos (r12 r22 )r1r2 4L(r1 r2 )
AP
2 0.2
结论:
绝对渗透率是岩石固有的性质,与通过岩石的流体性质无关。
2、相(有效)渗透率
相渗透率:指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时,其中某一相 流体在岩石中的通过能力大小,称为该相流体的 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KO
QOO L AP
,
KW
QW W L , AP
Kg
2Q0 P0 g L
C区:称为纯水流动区。 曲线特征为:1-Sor < Sw < 1, Kro = 0, Krw ≠0但变化急剧。
地下情况:油失去连续性成为孤立油滴,分布于湿相水中,滞 留于孔隙内。
原因:油滴在水流中会产生液阻效应,对水流造成很大的阻力。 当So从0 15%时,使得 Krw急剧下降,从100% 60%。
Lt —t=0 时油水界面移动的距离。
t=0
t
p1
水 1
p1 p2 油 2
p2
Lt x L
t=0
t
p1
水 1
p1 p2 油 2
p2
Lt x L
油水界面两边
油相流速为VO : 水相流速为VW :
Vw
dX dt
r2 (P1 P1' )
8w X
Vo
dX dt
r2 (P2' P2 )
地下情况:水不流动,水占据孔隙边角处及颗粒表面,对油流 动影响很小,Kro 下降很小。油则处于大的易流动的流通网络中。
原因:若岩石亲水,则水以水膜的形式覆盖于岩石颗粒表面及 滞留在极小孔隙中,没有足够大的压差是不能流动的,油占据主 要的流通通道,因此Kro受水的影响很小。
B区:称为油水同流区(共渗区)。
对高K与低K层,则高K层的水驱油V越来越快,高 K层会发生水窜现象。由于水沿高K层突破的结果, 可能在岔道口封闭小孔道中的油,形成死油区。
四、不等径并联孔道的两相流
假设:µo= µw= µ; L1=L2 = L; 毛管亲水;大毛管的半径为r1, 流量为q1;小毛管半径为r2 ,流 量为q2。
水在大小孔道中驱油时的粘滞力和毛管力为:
原因:多相共渗时,共用同一渠道的各相流体相互干扰,
不尽要克服粘滞阻力,还要克服毛管力Pc ,附着力和
由于液阻现象增加的附加阻力。对某一相而言,其它 相的存在实际降低了该相的流动空间。
3、相对渗透率 定义:多相共渗时,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的绝对渗透
率之比。 通式:Kro = Ko/K;Krg = Kg / K;Krw = Kw/K 由例三可知:油、水的相对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