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小组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

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有成效地组

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在四环导学模式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

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克服了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上学生能集组织能力、责任心、学习好于一体的孩子太少,可以说基本没有,因为这种组织能力与爱表现自己的人太少,使得小组无法均衡。组长们也总是忘记自己的职责,老师提醒了才做,不提

醒不做,非常被动。

(二)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

(三)在小组中有的个人总是为小组争光加分,有的个人总是为组扣分,这样经常扣分的人也麻木了,倒是组里觉得很冤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实行组分和个人分,可是一扣个人在组中那些人就想只扣他的分又不扣我的分与我无关。有的学生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是一幅事不关已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如何能让他融入团队?真正难以估计学生的思维。

(四)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优秀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五)有些小组课堂上显得非常沉闷,有的组存在普遍不爱表现自己的现象。

(六)在课堂活动中,涉及到小组间竞争的环节,往往会导致学生间相互争执,拖延了时间,并且在评价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有时会对别的同学的情绪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确确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只有我们用心去探索总结,才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篇二:小组活动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

对于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学生而言,开小组是必备的专业技能,我曾经也认为自己具备这样的技能,但是上过许老师的课之后,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远远不够。以前作为小组活动参与者觉得开展小组活动很简单,身临其境的时候才知道并非易事,从活动主题的选择到组员招募再到活动开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顺利开展“男女对对碰”小组,我们也是费尽了心思。

一、服务方案反思

1.理论

在活动前期,主要目标就是要设计服务方案,我主要负责方案中的理论部分,在本科阶段不知道理论的重要性,而且学习起来也是很吃力,对理论的掌握不到位,要想写好这部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在“男女对对碰”小组中,除了一般的社会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可以作为理论支撑,还涉及到社会性别。由于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到使用的时候就断片,因此只能是临时抱佛脚,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只有把这些理论理解透之后,才知道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2.组员招募

经过小组商议决定开展一个关于提升大学生异性交往能力的小组,不过组员招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经过几次三番的讨论,考虑到研究生时间紧,我们最终确定为本科生,因此在本科生中进行需求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经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本科生有提升与异性交往能力的需求。

组员招募让我有很大的压力,我在学校参加的活动较少,圈子也比较窄,经过线上的宣传也没有起到效果,“男女对对碰”具有倾向性,同学们一看这个主题名称就想到相亲会,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这样的小组会感到害羞,因此在线上咨询的同学甚少。后来我们就摆台、贴宣传单、刷楼,通过一对一的耐心介绍,他们对小组主题才有了正确的理解。在宣传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寝室只要有一个人报名参加,其他的室友也跟着就参加,这种现象一方面让我感到欣喜,这是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又这让我很担心,如果一个宿舍挑选几个出来参加,其他几个同学会不会失落?要是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我们的活动而中途退组,同寝室的人会不会也就跟着不来了呢?最后因为时间关系,有几个同学没能参加,这也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3.小组契约的订立

在第一节活动中,我们考虑到订立小组契约的方式有点老旧,因此把这个环节改成了“小组形象设计”,在这个环节中组员可以充分表达对小组的愿望和想法,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小组凝聚力。这个环节比传统的“小组契约”有一点新意,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没有明确地订立小组规则导致组员责任意识不清,有时出现较为随意的行为。只要是小组就应该有

它的原则,所有人都应该去遵守,一旦有人打破规则就要及时处理。

4.动与静的结合

由于第一节活动太过安静,因此把第二节的活动换成了动的游戏,我们希望通过热烈的游戏可以活跃氛围,加强组员之间的互动,增强小组凝聚力。我们的想法是好的,效果也是很明显,但是组员反应游戏耗费的体力较大,整场玩下来太累了。因此,在开展第三节活动的时候,我们综合了第一、二节,动静结合,在不耗费过多体力的情况下组员玩得也很高兴。

二、小组组员性质反思

1.小组组员的多样性

小组组员的构成要考虑到学院、专业、年级、性别差异,同时还要结合小组目标以及他们的期望来筛选组员,因此,组员构成既要有相似性又要有差异性。

2.小组组员的稳定性

本小组是一个封闭式小组,因此要求组员具有稳定性,但是这是一个较大的困难,对于他们而言,课堂上的学习、社团的活动、社交活动都比参加我们的小组活动重要,在没有这些活动的前提下才能来参与我们的活动。作为一个课外小组,没有硬性要求,因此只有组员对活动足够感兴趣才能坚持到最后,如果活动不够吸引组员,很可能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电话就让组员中途退出小组活动。在本小组中就有个别组员因各种各样的情况中途退场,这无疑打击了我们工作员的自信心。

三、小组中的角色反思

1.主要带领者

第一、二节由我主带,我有很长时间没带过小组,再加上我本身性格比较安静,所以还是会紧张。在辅带全力配合之下,两节活动都顺利开展。从第一节来看,活动氛围稍微有点安静,但是组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对新颖的活动方式充满了好奇。对于我本人而言,环节之间的过渡缓冲做得不是很到位,跟组员的互动也不够。

2.辅助带领者

作为辅带就是要协助主要带领者开展好活动,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有时候要协助主带演示活动,准备道具;活动中出现冷场的时候要救场,当主带出现疏漏的情况也要及时提醒;同时,辅带还要会察言观色提醒主带关注组内被疏忽的组员,从而让主带做到尊重、倾听每一位组员。

3.观察者

作为一个观察者,不仅要观察组员在小组中的表现,还要观察带领者的一言一行是否合适。在前几节活动的时候,组员相互之间不熟悉,私下不会交流,在第三节组员就慢慢熟悉,一到四、五节的时候,组员表现活跃,组员之间私下的互动就多起来了,相对于一、二节而言,第四、第五节的场面控制比较困难。

四、小组活动效果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