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在一个月之内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大学四年级那一年里,我前前后后做了八份家教。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最简洁的方法,给学生讲明白最本质的道理。

依我看,以中学数学和物理的深度和广度,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内学完。

我自己曾经就是这么做的。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每当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同学,都会被觉得我在故意炫耀自己,其实不然。

我一直相信这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性,只是不能在自己以外的人身上实践。

这一年里,我连续不断的做家教,就是希望用家教的形式,用家教的孩子做试验,把我的方法和观念推广出去。

其实最开始并不成功的。

有的学生家长,总是希望我能搞到几套〞葵花宝典〞般的题目,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认为我让孩子超前学习是一种〞不会走就会跑〞的方式,也有的家长认为我说一个月能够学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跳大神〞。

我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育人,尽管我一度把费用压低到少于20元每小时(的物价啊!),但是家长们还是以各种形式婉拒了我。

直到后来,那一家人的出现。

这是一个在的某重点中学读高一的女生,成绩不靠前,很讨厌数学和物理。

家教换过多个,不见起色。

(我希望如果学生本人看到这段话不会记恨我,我讲的都是你曾经的真实情况) 大约四个月之后,她最喜欢的科目变得是物理,其次是数学,已经能够在高一下学期解决一局部<天利38套>高考模拟题。

她的爸爸妈妈为了感谢我,每次都要给我塞很多的钱,都被我拒绝,我只收分内的局部-- 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试验成功更喜悦的呢?
如果时间充裕,我会补充一些图来说明,无奈时间有限。

如果编辑读到,请相信我的话和经历,以与我希望为中国的根底教育尽一份力的信念。

我想先谈谈观念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看懂解答和会做题是两个层次,可以说,这两者有天壤之别。

数学和物理本身都是非常锻炼思维的学科,并且是非常注重Fundamental Principle(根本原理)的科学,如果只把它们变成了解题训练,那非常可惜。

因此,所以的题目,都不要看答案。

有的人不喜欢做,只喜欢看懂,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一定要独立的,不借参照的解出来,才算真的理解。

从看题到做题,这是一个很难的习惯改变。

在我看来,看题目是一种偷懒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看似搞定了一本书或者习题册,心理上有了一些成就感,或者安慰,却照着真正解题还差很远,只有能真正掌握,才会理解这种差距有多大。

解题首先请消除畏难心理: 题目不是科学上的开放问题,而是面向学生的,所以一定有解(极少数出错的题目除外);所有的背景知识,名词都是学过的,所以更不必害怕。

所有的题目都有条件,如果觉得自己不会做,那么就回忆已经做过的题目和学过的知识,“由这些条件能得到什么题目中没有明说的东西?〞也就是获得求解题目的〞中间量〞;另一方面,也要仔细品味一下提问,想想看这个提问是否和已经熟悉的东西等价。

有不少的学生,看到题还没有几分钟,可能也就几秒钟,算了几下,就觉得做不下去,说〞不会做〞,然后翻看答案,恍然大悟。

这其实大可不必(要最终杜绝)。

知识都是现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此岸的,和对岸的答案,搭上一架架用等式连成的桥。

考试中涉与的知识,对于已经快要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限的- 差不多每个学生都知道某个定理,某个公式- 而真正让学生们拉开差距的,并非知识,而是这种〞搭桥〞的
能力。

高中教育最终面向高考,就不应该过晚做模拟题,因为大的题目才能更多的训练〞搭桥〞能力;既然解模拟题是一种能力,而非知识的罗列,就要与早开始。

因此要很早就开始做模拟题。

虽然一套题涵盖了所有知识,但是各个题目却还是相对独立的: 有一道大题主要考三角函数,有一道大题主要考解析几何,云云。

所以在学过一块知识之后,就去做模拟题。

这里不主X用那种已经分类的模拟题,而是像<天利38套>那样整套的题目,自己分类之后,试着解答。

因为分类的题目更侧重〞知识〞,而高考题目更侧重搭桥能力。

解题当然要以知识为依托。

这就要依靠自己的自学能力,进展知识的超前学习。

这时就有人反对了,如果我连上课都跟不上,谈何超前学习? 其实不然。

试想,作为一个高中生,你没有再学全等三角形,没有学平面几何,那么拿到初中的题目,你还会像初中刚刚学到的时候那样畏惧吗? 即使不会解,是不是很有信心的,翻翻初中课本,刷刷两下就能解出来呢?
高中不再学平面几何,回头再看初中的平面几何也不觉得难,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脑对于认知有一个慢热过程。

当知识已经在脑子里过了很多遍,大脑有了一定的熟悉,在这个根底上进展理解会轻松得多。

所以如果超前学习,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对于自己就是一个复习。

一个不好理解的知识点,可能有的同学一旦被卡住,整节课甚至整个学期都跟不上,但是如果作为复习,就轻车熟路。

有些高三学生,当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发现原来的知识不过如此,而高考成绩却还不理想,就是因为前两年学知识,后一年才学搭桥解题带来的弊病。

以上只说了超前学习的必要性。

那么为了能够解题,如何超前学习呢? 首先要确保自己真正理解,不能囫囵吞枣。

不真正理解的知识,是会忘记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会像铭刻一样难忘。

也有的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发现前两年的知识点全忘光了,还得从头学起,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学三角函数的时候,出现了单位圆,让人不知所措。

如果只是背诵象限的口诀,对于简单的题目可以应付,但是变形出现时,就有难以招架了。

书不在多,理科和文科那种需要〞博览群书〞不同,把一本好书读透即可。

因此,教材加上一本好的参考书就足够超前学习。

在学习的时候,通常是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模式。

把定义看懂,知道是在描述怎样的一个过程,看似高深就变得平淡无奇。

例题永远都是最好的习题。

因为能够被选为例题,一定是因为有代表性,因此答案详细。

所以为了检测自己是否理解概念,就捂住答案,把例题当作习题来做。

对于解不出来的题目,不要一下子看完答案,而要在答案帮助自己知道是哪一步卡住了的时候,再捂上答案自己写下去。

只有两类题目能够真正帮助自己的进步,否如此再做更多的已经会的题目也没有效果: 一类是不会的题目,一类是做错的题目。

不会的题目,也要试试看,好搞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被卡住了;做错的题目,当然要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

不能以〞马虎〞来糊弄过去。

所有这样的题目都要在未来的某一时间重新全部做一遍,往往让人惊讶的是: 总是还会不停的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看懂定义就解例题的方法,就能帮助人理解根本概念,如此自学下去。

另一个方面,
就是不要认为知识太多,使得它们在头脑中混乱不成体系。

比如立体几何,有些同学遇到就头大。

这样想: 立体几何的求证,无非是求异面直线的夹角,求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证明垂直或者平行等等,无外乎5种;而立体几何的题目的大概外形,不外乎平行六面体,立方体(太特殊了,故不算到平行六面体里),还有常见的是三棱锥,不外乎这三种。

因此纵使再千变万化,根据乘法原理,能够出的模式也不过5*3=15种,一个模式,比如〞求正方体里的一个特殊对称点(顶点,面心,等等)到一条特殊直线距离〞; 38套模拟题里,套套都有立体几何,这样算起来,每个模式还能做两遍多呢! 如果能够在头脑中建立整体的感觉,就不会觉得内容很多,却凌乱不堪了。

至于物理的体系,就更简单了。

大题目简单分为两类,电与非电。

在〞非电〞类的题目中,也只有两类: 一类是平面上的滑块,和一个小板车,他们之间有摩擦,外加弹簧的相互作用;另一类就是垂直面上的小物体,落在垂直的弹簧上,与弹簧的外表碰撞。

只要清楚,牛顿第二定律,就是一个研究对象(小球,小块)受的外力的矢量和,等于ma;再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等效;这是运动定律,外加守恒律,内容就全面了。

一定要清楚这些所有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的微积分可以帮助理解)。

解析几何依然需要清楚定义以帮助理解。

比如二次曲线的两个定义,以与焦点、准线的意义。

解析几何的诞生和开展与光学是密不可分的。

焦点,顾名思义,就是能让物品烤焦的点。

假设有一束平行光正如射一个抛物面,再假设这个抛物面是按照光的反射定律像镜子一样反射光,那么所有的反射光都集中到焦点上。

太阳灶就是这个原理。

对于椭圆也有类似的定义: 假设从一个焦点向各处发射光,经过椭圆外表反射,那么所有反射光就会会聚到另一个焦点上。

再有准线,顾名思义就是做基准用的线。

现在假设我们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我们怎么做出一个椭圆来呢? 这就要借助准线了。

自学的时候,就要抛开花花绿绿的图画,抓住本质;至少要知道某个知识块有哪些定义,哪些定理。

题目就是它们的应用了。

遇到不懂的地方,首先要理清自己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会问问题是因为自己也陈述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当弄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懂的时候,离弄懂也就不远了。

自学了知识,就可以解模拟题了。

解题要极慢,极精。

高考模拟题的填空和选择大多是概念性的,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是考察概念理解的好题目。

自己做的时候,当然不要满足于选对ABCD,或者给出答数,而是要给出完整的正确过程。

读完题就发挥大脑的分拣功能,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要用自己的理性来分析,头脑里就会过电影一样显示出题目描述的数学情景或者物理过程,而不要机械的把题目按照解法分类。

所有做对的题目,一定要知道自己是怎么对的,而不是哪一步忽悠带过的。

做错的题目,更要知道如何出的错。

当对照答案发现错之后,不要看答案的过程,而是重新根据自己的演算重新做一遍。

最后做完之后,把错因如〞错把A当作B〞记在题目旁边。

无论对错的题目,都要自己总结出它的考察点是什么,也把它记在题目旁。

这样下去,就会逐渐的了解各个定义描述的场景,也更好的知道了各个定理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就可以知道出题的思路,发现解题不再复杂。

对于大的解答题,在高考复习开始前的强调是比拟少的。

如前所述,仍要早开始做大题目。

虽然在学习知识的学期里的作业与考试题目,对于高考大题来说,可能只是其中的一步,这使得开始解大题目变得痛苦万分。

但是要知道,任何题目都有切入点,那种称为“题眼〞的东西。

得不到最终答案,不要慌忙,而是看看还能够有什么中间量隐含其中没有得到,静
心暗想。

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解一道选择或者填空题可能需要10分钟,半个小时甚至更多。

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就要找到答案中那个拦路虎,在清楚了这个障碍之后,继续独立完成。

题目是可以永远出不尽的,而原理只有几个。

解题目的过程就是把原理应用到一个场景的过程。

场景在不停变幻,如果你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苦苦寻遍天下题目,并奢望考试时有类似的题目,再加上稳定的发挥心态,就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如果能忘掉教材的版次,忘掉考试大纲,与一系列的冗余信息,而还能够得心应手的解题的话,那么你该自信,因为获得了真知。

这还有一位前辈写给高三党的信!
尊敬的高三战士:
此刻,这封意外进入你眼帘里信显得有些奇怪;在你已经被各种卷子模拟考试压得喘不过来的时候,网上冒出了一封要花你额外的时间去读的、毫无来由的信。

半个小时之后,希望你能获得一些轻松感。

我想表达的东西简单却很重要。

迄今为止,高三已经过去一半。

有一件事情最要紧,就是心情或说心态。

你可能极度渴望好成绩,向家长,教师,同学来证明自己,或者处于过度的重压和焦虑,再或倍感孤单,想哭来释放。

在这个情形下,你可能觉得,如果没有实打实的成绩,一切心态问题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漂亮话。

每年的试题考纲都在不断的变化。

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用一种平静的,还微微喜悦的心情,去面对这一切。

用微笑,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你肯定觉得我tm在扯淡。

其实我也挺讨厌自己说教,尤其在你高三的时候,已有诸多不易。

我也不喜欢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可以如此这般学习,却小气的不肯替你解哪怕一道题目。

我只是想告诉你,为什么心态最重要。

原因不复杂。

一个人在重压之下,只能进展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但是无法进展思考。

高考题是专门研究高考的大学教授们出的,而非中学教师。

教授们努力的在仅有的知识上变把戏,使得知识量不超纲,但是需要一些推理和思考。

也正是如此,每年高考,不论怎么充分准备,总会有新题——那些看起来有点怪怪的,没太见过的东西。

换句话讲,中学的课堂知识和最终的解题检验脱钩。

如果用机械劳动代替思考,结果不会太好;如果心里紧X,就会抑制大脑的思维和创造,从而影响解题和思考。

心态问题很重要。

打个比方,有的人会讲,我难题都会,但是却马虎,怎么办。

其实潜台词无外乎是“我还是比拟聪明的〞。

这就是典型的心态问题,认为不会做才错的题才是错误,而粗心大意错的题没有那么重要。

这无可厚非,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蠢,但是却会不经意间害了自己:
首先,高考阅卷不会分别对待不会做才做错的,或者粗心才错的题目,所以自己对于它们分别对待,是一种自欺欺人。

其次,那些成绩最好的,就是把难题也做对了,把该对的都做对。

能够转变这个心态,把粗心也当作一种智力不足,或者干脆不要把考试当成智力的竞争,而是正视并且尊重这些让自己丢分的题目,才能保证自己不再陷入这个自我安慰的怪圈。

防止粗心,就是在心理上要重视起来。

落实到笔头的时候,就是时刻知道自己在算什么,一
项一项的算对,上面的步骤的每一项,一项一项“落〞下来,不多、不漏、符号不错。

犯下“轻视马虎〞这个心态错误的人,自我感觉不错,最终却往往并未达到预期;他们总是把马虎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真正当回事,所以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如果说不重视马虎=拒绝进步的话,心理忧愁焦虑的坏处更明显:它让人退步,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高三越往后,压力越大,最后一个月,几近奔溃,会做出很多你高三开始的时候想也不敢想的事来。

在过去的1,2年里,借着《如何在一个月内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我也和不少高中生有过交流。

有的人成绩特别好,但是到最后却网吧包夜整整一周,有的班级直接开始用晚自习看球赛,有的同学极度渴望爱情,有的人极度抓狂,熬夜早起,流鼻血,经常状态不佳。

这当然很正常。

如果我们跑到华山练了12年剑,有一天师傅说,你丫出去跟XXX比武,比不赢就得死,我们肯定很紧X。

然而,高考不太是这回事。

高考之后才是真的开始人生。

在那之前,连自己想学什么,想读什么书,或者交个伴侣的权利都没有,谈何人生呢?
每年有将近1000万人陪自己;年复一年又有1000万人度过了这个坎儿。

学校做广播体操,假设1米间隔。

去跑个100米吧,感受100米有多远,100米见方X围下内装1万人。

想想看,这么多黑压压的一片,人数虽然多,个个都痛苦,都孤独。

既然高考是中国青年人的成年之洗礼,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就不妨勇敢一些吧。

怎么勇敢起来呢?
平日里做模拟题的时候,心情要真心的紧X——好似考试一样。

这样的话,真正试题到来的时候才不会紧X。

比如消防演习,如果平日的消防演习认真做,当真对待,那么真正有火警的时候,就会从容不迫,清醒的回顾一系列的流程,仔细找毛巾,找灭火器,回想逃生路线;然而如果平日只是对付草草走过场,那么大火降临,只好慌不择路的逃生,而往往丧命——新闻里登的火灾丧命的人里,因慌忙失去机会的永远占大多数。

想获得临场的紧X感也不难。

一是掐时间,绝不延长;二是解题中间不看任何答案,完整的把卷子解完。

不能觉得差不多会了只是欠缺一小步,就看偷偷瞄答案。

看答案可能会让自我模拟的分数高于实际值,产生错误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此外就是跑步。

很多人喜欢以球类或者散步代替跑步,这不解决问题。

运动不能保证人的寿命,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运动保证的是人每天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

研究明确,跑步的益处无法替代,它可以加快细胞自噬作用,因而延缓衰老,也可以提高心肺的机能。

当遇到疾病的时候心肺功能根本就决定了人到底能能恢复成什么样;遇到意外的时候,心肺功能就决定了人到底能不能挺过来。

因此,跑步在美国非常流行。

去过美国的人都有感受,满大街都有人在跑步,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即使一个印度大妈和一个帅小伙一起跑,也再正常不过。

此外,很多人为了高强度的工作,都坚持跑步。

有据可查的,比尔盖茨,奥巴马,施一公,尹希等。

在这些人眼里,睡觉可以让人恢复体力,跑步同样也可以。

直观上,跑步完会越来越累,然而习惯运动之后,跑步是一种积极的休息,让人神清气爽,对于当天的睡眠也很有改善,失眠的学生就更要跑步。

以我自身经历来看,在过去的3周时间里,我绕城市和跑步机跑了超过100公里。

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强度、长时间;实际上,我在大学比高三要忙碌,大学毕业后强度比大学还要大。

跑步是支撑我能够一周7天连续工作,每天早起晚睡的唯一灵丹妙药。

时间不是瓶颈而是借口。

如果实在没有,很可能是自己忽略了不经意间浪费的时间。

每天抽出20分钟,就可以很慢的跑上3000米。

跑着跑着,烦恼啊,忧愁啊,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据说21天就可以形成一个习惯,所以可以试试看,到底能不能坚持21天。

如果你肯相信跑步的坚持和理想的坚持有必然的正相关,是怎么也不会放弃的。

除了1拒绝马虎,2平日模拟就严阵以待,3坚持跑步外,减轻压力还有个方法。

你可以试
试看跳出自己看自己。

成绩好的,成绩差的,终究被时间所抹平。

学习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

我们借助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把学习本身当作终极目标。

很多年之后,当我们膝下有儿女,甚至有人喊我们爷爷奶奶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美好和回忆,但是考试肯定不在列。

曾经我觉得上一所重点中学,人生就很光荣;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后来我以为上一所好大学,人生就妥了,然而事实发现仍旧不是如此。

再后来,我去一所最好的大学,但是没有敢再觉得“妥了〞。

关键不在于我到底做过多少蠢事,或者取得过多少成绩。

而在于从今天起,我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样的事。

凭借着这份心情,我希望你没有那么痛苦。

1000万人陪着你一起寂寞的时候,你就不再寂寞了。

你的另一半也许没在你邻桌,而在另一批1000万人里等你,要和你受一样的煎熬和历练之后,才和你相遇。

如果有一份平静的心情,和内心坚实的毅力,你肯定会成功。

说起来,如果你有这份心,考后我倒也有一些建议:
1, 不要撕书撕卷子来发泄。

如果不能给下一届提供帮助,静静的卖掉就好。

能选择不去撕书需要的心志要比撕书强大得多。

2,不要在暑假里开始新的感情。

一开学就全都变了,既然1年都忍耐了,就再多忍耐俩月。

3,如果你学理科,并且想好了继续学一些东西,我写过一篇《高考后的理科生可以在暑假学些什么》。

看回复就知道,所有过来人根本都赞同,所有高中生都反对。

如果你跳出自己看自己,想象一下有一天你会变成过来人。

4,高考的最后1个月,最后的1星期,最后的一天,仍旧按部就班的准备。

而不去发疯浮躁。

甚至不必去倒计时,只是让每一天是最饱满的一天。

如果你觉得这些临考和考后的事宜,你都有勇气试着去做,而不是坚决的考后要放纵疯玩烧书打炮的话,我敢说,你已经不知不觉的把高考从唯一的终极目的,降级到了人生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就像有一天结婚,当家长一样的必然。

这个时候,你就借助了将来的自己的力量,来帮助现在的自己战胜高考;回忆里,高考不再痛苦,只是充实的每一天,每一分钟。

谢谢信任。

可能我帮助不大。

最近在百度,有不少人留言讨论,我不太知道回复,如不当,请谅解。

我已花过多时间在百度。

但当我看到有人迫切需要答案,还有一个高中生说我可能会改变他一生。

我就飞快打字回复,难免降低质量。

一个教授一般同时做两件事情:
1〕做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的研究,用以申请经费,养活自己和学生。

2〕做一些深刻的,拿不到经费的项目,来满足自己真正的兴趣。

一个好的教授能够在这两者之间做平衡。

在你身上,也许经济就是那个1〕应用,理论数学是2〕。

也要做好平衡。

即使天赋再好的人,也不能轻易的全身心扑入2〕去。

说你感兴趣,是觉得计量经济的模型不严格,没有证明吗?分清兴趣和事业。

比如你喜欢弹琴,但是要成为钢琴专业〔别谈钢琴师,钢琴家〕,就得付出很多努力。

也许你只是因为钢琴优美声音才喜欢,但是走上事业之后,就不是这么回事——即使专业的感受到美,也要付出大量心血。

所以,你愿意为纯数学付出大量心血和时间吗?现在即使数学专业,也极少数有人做纯数学,相比之下,计算数学就很应用,也很多了。

所以自学永远都是个好事情,但是不要冒进,一条道走到黑。

至于你现在的具体状况,可以想想看往后你想做什么?比如大学毕业后。

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