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2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1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带给营养。
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
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
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资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
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
如此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
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忙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
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资料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
《天津条约》资料能够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
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
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
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
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另外,中日《马关条约》资料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透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
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搞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
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能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
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2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
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
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样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
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
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
”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
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潜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资料和好处,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
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
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
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
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
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样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
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方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
透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十分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
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
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
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
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
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
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
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
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
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
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
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带给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
透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
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
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礼貌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
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礼貌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礼貌与农业礼貌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潜力。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
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用心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3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爱好历史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
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历史教材本来就繁琐枯燥,再加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很多学生“谈史色变”。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想必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对此,我结合自身实践、摸索、思考构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虽然作为一门考试升学的科目,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明白自我是谁了。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学科,资料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等各个方面。
历史的学习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构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重要。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不能够不知《春秋》”;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
古人说得更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在认识社会、决定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到历史很重要,学习历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好处,它能够帮忙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社会好处,唤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
1、针对教材的枯燥无味,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搜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尽量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历史故事中灌输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传递人文精神,树立起民族气节和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师讲的简单,学生们学的简单,何乐而不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体,制作优秀课件、剪辑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试听感受,渲染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很大。
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用心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往往一堂课的重点部分透过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提问就能解决。
而这一到两个提问往往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把自我精心设计的这一到两个提问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悟出提问的技巧。
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
过程,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用心因素,把两者的用心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心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潜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
”所以历史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
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能够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
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潜力。
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
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提高了学史兴趣,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学生在撰写“抗美援朝利弊谈”中,还走访老人,进行访谈,增进了对社会、民生的了解。
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不一样的教学模式都能够尝试一下。
四、老师要建构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爱屋及乌”。
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务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心灵之灯。
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自我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忙、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历史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潜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4
伴随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
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必须成效。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方,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我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
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用心,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
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选取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弱化知识点的强硬输灌,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潜力,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
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费超多的时光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
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
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
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必须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
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
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得愉快。
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
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思考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十分好。
透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十分重要的资料,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资料,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就应值得关注的。
可见透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必须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
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决定的。
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必须程度上会让你持续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我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自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
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能够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能够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必须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忙自我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构成一套能准确决定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我教的简单愉快、学生学的简单愉快的好教师。
四、注重专业素养,是上好历史课的支撑点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我。
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
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
所以务必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5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向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
从教学结构来看,此刻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构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此刻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从教学资料上来看,历史课的资料是讲述人类历史。
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