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空气细菌监测方法比较及结果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环境空气细菌监测方法比较及结果分析
中文摘要
目的:空气是医院内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医院内环境尤其是手术室及患者集中地区的空气净化程度和医院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对医院空气进行常规监测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所在。

但是传统的空气细菌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细菌培养,耗时2~3天,结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用于检测空气中的生物性粒子和非生物性粒子。

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应用该技术生产的荧光粒子计数器可以对细菌制备的气溶胶进行检测,本课题采用荧光粒子计数器法、Andersen采样器法和自然沉降法三种方法对医院不同环境空气进行同时采样,比较这三种方法在空气细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不同环境采样的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1)分别选取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抽血室、ICU病房、层流手术室等地点分别进行采样。

(2)使用荧光粒子计数器动态监测空气中的生物粒子,空气中的细菌分别由撞击法(Andersen采样器)和自然沉降法得到。

(3)采用SPSS17.0软件计算生物粒子数和细菌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计算Andersen采样器采集的细菌经24h和48h培养计数菌落数之间的差异。

结果:(1)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ICU病房、手术室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Andersen 采样器)两者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889、0.775、0.766。

(2)采血室、ICU病房、手术室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自然沉降法)两者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736、0.753。

(3)抽血室内细菌数、生物粒子数与患者人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4、0.776。

(4)采血室内,非就诊时间空气中的细菌数≤500 cfu/m3,其他时间均超过该数值。

(5)Andersen采样器采集的细菌经24h和48h培养后,细菌菌落总数之间有显著差异。

(6)微生物实验室室内和室外的细菌分布不同,室内最多的细菌主要是微球菌,室外以真菌居多;采血室、ICU病房、手术室内也是微球菌最多。

(7)紫外线消毒前后,细菌数相应减少,细菌总数之间有显著差异。

(8)手术室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的变化随着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活动有关。

结论:(1)荧光粒子计数器可以通过监测空气中生物粒子数,推测其细菌数,有望实现空气细菌的动态监测。

(2)抽血室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都随采集时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在人员流动的医院环境应该考虑动态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手术过程中的医疗活动、术后清洁都会造成细菌数量的增加,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和人员走动,从而降低手术室内空气细菌含量。

(4)Andersen采样器采集空气细菌,细菌培养时间以选择48h为佳。

关键词:生物粒子数;细菌数;空气细菌监测;荧光粒子计数器;Andersen采样器
Monitoring methods of airborne bacteria in hospital environ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results
Abstract
Objective Airborne transmission is the main approach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s the air purification of hospit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operating theatres and patients concentrated area. Routine monitoring of hospital air is the ke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But it’s quite necessary to do a bacteria culture if using traditional airborne bacterial detection method, which will take 2-3 days and delay in results.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s first used to detect airborne biological particles and non-biological particles in the mid of 1990s. At early stage of this study, it’s found that the bioaerosol can be detected by the Fluorescent particle counter produced by this technology. Fluorescent particle counter, Andersen Sampler and natural 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ct airborne bacteria which was sampled under various hospital environment.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hree method can be compared in this project. Methods (1)The air sampling was done under various hospital environment such as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ICU,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located in Hefei. (2)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was dynamically monitored by the Fluorescent particle counter,while the number of airborne bacteria was detected by the Andersen Sampler and by natural precipitation method.
(3)SPSS17.0 softwar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between 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and airborne bacteria. It was also used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bacteria colonies after 24hr and 48hr cultivation from Andersen sampled bacteria.
Result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and the number of airborne bacteria(the Andersen Sampler) in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ICU and an operating room, an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were 0.865, 0.889, 0.775, 0.766, respectively. (2)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and the number of airborne bacteria in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ICU and an operating room, an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were 0.723, 0.736, 0.753, respectively. (3)In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bacteria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s 0.864, while the correlation is 0.776 between 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4) In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the number of airborne bacteria was below 500cfu/m3 in non-treatment time and increased in other condition. (5)After 24hr and 48hr cultivation of the Andersen sampled bacteria, the number of bacteria coloni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6)The distribution of indoor bacteria and outdoor bacteria is different at microbiological laboratory. The micrococcus accounts the largest number of bacteria in indoor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ICU, operating room. However, the fungi has the maximum number in the outdoor. (7)After ultraviolet disinfection, the number of bacteria decreased,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8)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and bacteria i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process in operating room.
Conclusions(1) 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detected by Fluorescent particle counter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airborne bacteria, hopefully,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airborne bacteria can be achieved. (2)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and bacteria varies with the amount of patients in the blood collecting room. Therefore, it’s suggested to do dynamic disinfection to reduce the pathogen transmission. (3)Activities in operation and cleaning after operation will result in increasing number of bacteria. Unnecessary operations and staff movement should be minimized to reduce the bacteria in operation room. (4)The optimal culture time of bacteria collected by Andersen sampler was 48h.
Key words:The number of biological particles; Bacterial count; The monitoring of airborne bacteria; Fluorescent particle counter; Andersen sampler
正文:
医院环境空气细菌监测方法比较及结果分析
1. 前言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定义为患者在入院时即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同时还包括在医院获得而出院后才发病的感染。

根据来源不同,可将医院感染分为两类: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于病人自身的免疫机能低下所造成的感染,而外源性感染是由外环境中的侵袭菌引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它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给病人:如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微生物气溶胶传播)、媒介物传播或带菌节肢动物传播[1]。

空气微生物传播作为医院感染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种[2],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空气中含有很多的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吸入这些微生物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3],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4];更有研究表明[5-7],降低手术室的空气细菌数能有效的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所在。

目前,空气细菌数量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自然沉降法和机器采样法,其中,自然沉降法是在1881年由德国细菌学家Koch建立,其原理[8]是:利用空气微生物粒子的重力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所处区域的空气中微生物颗粒沉降到带有培养介质平皿内的一种采样方法,该方法用于静止状态下的空气采样。

而对于空气中的浮游菌则是采用机器采样的方法进行,采样的仪器主要包括惯性撞击式采样器和离心撞击式采样器,仪器采样的原理基本相同,但采样介质不同,都是借助于采样器的外力作用,以每分钟恒定的气流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微生物粒子收集到带有培养介质的平皿内,然后计数细菌菌落数量,通过公式计算出空气中微生物的粒子浓度(cfu/m3)。

自然沉降法和机器采样法的共同特点是先采集空气中的细菌,然后再对采集的细菌进行培养,但是细菌培养时间至少需要48小时,结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对空气细菌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不能对医院感染的
危险性进行及时预警,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性不强;且检测结果易受环境温度、湿度、气流和微生物气溶胶颗粒大小的影响,差异较大[9];工作程序复杂,耗材量较大。

因此需要发展一种实时、连续的空气细菌检测方法,达到实时在线监测医院空气细菌的含量,对细菌异常波动进行及时预警。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提出可以用于细菌检测[10-11],其原理是:所有活的细菌体内含有生荧团,如核黄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I )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辅酶Ⅱ),他们在细菌新陈代谢中起到传递电子和氢的作用,是细菌活性的指示物质,具有特别的激发荧光和发射荧光光谱,以细菌的NAD(P)H和核黄素作为本征荧光可以对细菌进行检测。

目前运用荧光光谱技术制备的机器对于医院环境的实时监测还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采用该技术制备的荧光粒子计数器与固体撞击式采样器(Andersen采样器)及自然沉降法对医院不同环境空气同时进行采样,比较三种方法监测空气细菌的价值,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2.材料与方法
2.1主要仪器和实验材料:
荧光粒子计数器:生物气溶胶粒子双波段荧光识别仪,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谱学研究室研制
Andersen采样器:PSW型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常州普森电子仪器厂生产
ZDP-A2120型全自动恒温培养箱:上海智成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EC-315型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日本TOMY SEIKO公司
HH-B11.420-BS-II型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沪粤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OLYMPUS CX21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
血平板:法国梅里埃公司
帆船牌载玻片:江苏飞舟玻塑有限公司
革兰氏染液:法国bioMerieux公司
2.2 实验仪器构造及原理
2.2.1 荧光粒子计数器:它包括气溶胶粒子实时进样系统,光学测量系统及相应的软硬件控制部分组成。

该仪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是:(1)通过特殊设计的实时进样系统,将空气中0.65µm~20µm的气溶胶粒子以单个顺序排队的方式实时引进测量区。

(2)使用紫外激光脉冲对进入测量区的粒子进行荧光激发,探测表征生物活性物质(NADH、核黄素)的荧光,可以被激发产生荧光的粒子即为生物粒子,以此对单位时间内进入测量区的生物粒子进行计数。

2.2.2 Andersen采样器:该仪器包括六级撞击器、主机(流量计)、定时器、三角架、圆盘组成。

撞击器是由六级带有喷孔的铝合金圆盘组成,圆盘下方盛有采样介质的平皿,用三个弹簧钩把六级圆盘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每个圆盘上环形排列400个尺寸精确的喷孔。

当含有微生物粒子的空气进入采样口后,气流速度逐级增高,不同大小的微生物粒子按空气动力学特性分别撞击在相应的采样介质表面上。

该仪器模拟人类呼吸道的解剖结构和空气动力学生理特性,第1、2级类似人的上呼吸道捕获的粒子,第3~6级类似人的下呼吸道捕获的粒子,采集的微生物颗粒范围是0.65µm~20µm。

2.3实验方法:
2.3.1 采样地点分别选取安徽省立医院四个地点进行采样,包括: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科采血室、ICU病房和万级洁净手术室。

微生物实验室采样包括室内和室外,其中室外空气采样时用洗衣机出水软管(直径40mm,长度120cm)伸出窗外,再输送到仪器的进样口进行采样;实验室内经紫外线消毒前后分别进行采样;采血室人员较多,采样的同时记录每个采样时间点采血室的人员数量;ICU病房大厅只有工作人员进出,记录其人数;采样的手术室有三台连续的手术进行,仪器采样的同时记录手术室的详细信息,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具体的医疗操作、医务人员的活动情况及清洁手术室的时间等。

同时考虑到自然沉降法主要是靠空气细菌粒子的重力沉降在培养基上(被动),易受微小气流和风速的影响,因此不同采样地点都选取远离门窗和中央空调的位置作为采样点,Andersen采样器与荧光粒子计数器采样口处于同一高度自然沉降的平皿置于荧光粒子计数器的平面上,离地面高度均为1.1m。

2.3.2 荧光粒子计数器监测:仪器紫光激光电流设置1.46A,能量约2.8uj,PMT高压为550V,该仪器采样流量为1.0 L/min,记录生物粒子的数量,以pt/m3(生物粒子数/立方米)表示。

2.3.3撞击法采样细菌培养:采样器流量控制在28.3L/min,每隔半小时采样一次,采样时间5分钟,采样后的平皿置于35℃温箱内培养48小时。

计算方法:空气细菌总数(cfu/m3 )= N*1000/(Q*T),其中N为平皿菌落数, Q为流量(L/ min),T 为采样时间(min)。

2.3.4 自然沉降法:自然沉降平皿置于荧光粒子计数器的上盖,每次放置三块平皿,沉降时间为30分钟,沉降后的平皿置于35℃温箱内培养48小时。

计算方法:取三块平皿计数细菌的平均值,用奥母良基公式计算每立方米的含菌量,细菌总数(cfu/m3)=5000*N/(A*T),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

2.3.5 不同细菌涂片、镜检、分类
(1)取培养48h的待检培养皿,经肉眼观察后,挑取形态不同菌落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用碘液冲洗,并覆盖约1分钟,水洗。

(4)脱色:将载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乙醇脱水,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20~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用复红液复染2分钟,水洗。

(6)镜检干燥后,显微镜油镜观察。

(7)结果判读:
微球菌:微球菌经培养后,形成略小于葡萄球菌的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黄色、橙色或橘红色菌落;镜检结果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较葡萄球菌稍大。

呈单个、成对或四联、八叠状排列,罕见运动。

阳性球菌:圆形菌落,光滑、边缘整齐、湿润、不透明、奶油样、瓷白、淡黄;镜检结果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呈单个、成对、四联排列。

阳性杆菌:形态从圆到不规则,边缘完整或波状、锯齿状、菌落中等大小、呈湿润光滑或粘液样;镜检结果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散在排列,有的阳性杆菌有芽孢生长。

阴性杆菌:菌落灰白色、湿润、光滑;镜检结果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

真菌:菌落光滑、奶酪样、有的呈棉花状、绒毛状等,一般分为酵母型菌落、类酵母型菌落和丝状型菌落;镜检结果为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革兰染色阳性,着色不均,丝状真菌一般有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长短不一。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计算生物粒子数和细菌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生物粒子数、细菌数与人员数量的相关系数;计算Andersen采样器采集细菌经24h和48h培养后菌落数之间的差异。

2.5质量控制
2.5.1 采样条件荧光粒子计数器和Andersen采样器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采样高度(采样口离地面均为1.1m);进行采样。

2.5.2 采样器的流量校正Andersen采样器和荧光粒子计数器的流量分别为28.3L/min和1L/min,采样前校正流量。

2.5.3 Andersen采样器的清洗用中性洗涤剂温水清洗,用超声波洗更好,可除去孔
的堵塞物,采样前检查喷孔通畅,六级撞击器用75 % 酒精擦拭消毒。

2.5.4 荧光粒子计数器仪器开始工作之前需要预热,经二十分钟预热即可以开始粒子光学特征测量;预热充分前严防打开紫外激光器。

防止纸屑、液体等直接进入采样进气口;防止有强腐蚀性气体吸入采样进气口;防止在过高、过低的温度环境中工作。

3结果
3.1荧光粒子计数器和Andersen采样器、自然沉降之间相关性比较
3.1.1 荧光粒子计数器和Andersen采样器比较
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ICU病房、手术室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两者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5(见图1),0.889(见图2),0.775(见图3),0.766(见图4)。

图1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趋势图(r=0.865)
图2采血室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趋势图(r=o.889)
图3 ICU病房大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趋势图(r=o.775)
图4手术室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趋势图(r=0.766)
3.1.2 荧光粒子计数器和自然沉降法比较
采血室、ICU病房、手术室采用了自然沉降的方法,生物粒子数与沉降细菌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23、0.736、0.753。

图5采血室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趋势图(r=0.723)
图6ICU病房大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趋势图(r=0.736)
图7手术室大厅生物粒子数与细菌数趋势图(r=0.753)
3.2影响生物粒子数和细菌数变化的因素
3.2.1 表1所示,在采血室内不同的采样时间点,空气中的生物粒子数含量与细菌数含量及采样时间点人员数量。

早上8:30左右、抽血室内人员数量多时,空气中的细菌数达到高峰。

表中所示工作时间内(6:30~12:00;14:00~17:30)空气中的细菌数均超过500 cfu/m3,而在休息时间(12:30~13:30;18:00~19:00),空气中的细菌数小于500 cfu/m3。

表1 抽血室内不同时间点采样结果
监测时间荧光粒子计数器(Pt/m3) Andersen采样器(cfu/m3) 患者数量(个)
6:30 26000 551 0
7:00 34800 812 0
7:30 59800 2127 60
8:00 94200 4304 150
8:30 133800 5067 155
9:00 125400 4792 140
9:30 123000 3633 160
10:00 143000 4848 130
10:30 167600 4707 110
11:00 165000 3527 130
11:30 90600 3901 50
12:00 82000 940 0
12:30 50000 304 0
13:00 41200 254 0
13:30 33400 134 0
14:00 44800 799 50
14:30 46000 1138 75
15:00 62400 1795 130
15:30 72000 1873 85
16:00 76400 1845 60
16:30 64200 940 40
17:00 75400 2261 30
17:30 56000 700 0
18:00 46000 360 0
18:30 47000 219 0
19:00 52200 410 0
3.2.2 患者数量对细菌数、生物粒子数的影响
细菌数、生物粒子数与患者人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4、0.776(见图8),细菌数和生物粒子数随采血室内人员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图8细菌数,生物粒子数与患者数量趋势图
3.2.3 手术室内医疗活动对生物粒子数和细菌数的影响
表2所示手术过程中的详细信息,Andersen采样器和荧光粒子计数器的实验结果,图表中灰色部分为Andersen采样器和荧光粒子计数器共同采样时间所得结果,其他时间段为荧光粒子计数器单独工作时计数的生物粒子数,整个实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静止期:没有任何医疗活动,包括S1(7:01-8:00)和S2(13:31-17:30)2)手术期:指从切开皮肤到缝合皮肤的时间,包括O1(9:25-9:57),O2(10:50-11:20)和O3(12:28-12:57)3)准备阶段:指医务人员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清洗时间,包
括P1(8:01-9:24),P2(9:58-10:49),P3(11:21-12:27),P4(12:57-13:30)。

表2 手术过程信息记录,Andersen采样器和荧光粒子计数器的实验结果
时间记录信息细菌数(cfu/m3)生物粒子数(Pt/m3)
6:30 调试设备,准备试验- - 7:00 Andersen采样器和荧光粒子计数器第一次采样158 1600 7:30 开启手术室空调,仪器工作147 1498 8:00 医务人员进入手术室,仪器工作299 5600 8:10 医务人员准备当天所有的手术- 6300 8:30 第一台手术术前准备,仪器工作314 1700 9:00 第一例病人进入手术室,尾椎囊肿手术,仪器工作349 9600 9:10 铺单,消毒,麻醉- 9000 9:25 皮肤切开,手术开始- 16000 9:30 手术过程中,仪器工作336 8400 9:57 皮肤缝合,第一台手术结束- 14000 10:00 第二台手术术前准备,仪器工作376 10800 10:20 第二例病人进入手术室,静脉曲张手术- 10000 10:30 铺单,消毒,麻醉,仪器工作367 10600 10:50 皮肤切开,第二台手术开始- 15000 11:00 手术过程中,仪器工作192 3800 11:20 皮肤缝合,第二台手术结束- 3000 11:30 第三台手术术前准备,仪器工作585 18400 12:00 第三例病人进入手术室,静脉曲张手术,仪器工作456 14000 12:14 铺单,消毒,麻醉- 13000 12:28 皮肤切开,第三台手术开始,仪器工作- 2600 12:30 手术过程中,仪器工作332 2600 12:57 皮肤缝合,第三台手术结束
13:00 术后清洁,仪器工作349 9900 13:18 处理医疗废物及消毒所有仪器- 10500 13:30 非手术阶段,仪器工作297 1800 13:45 所有手术结束- 2400 14:00 无手术,仪器工作218 1400 14:30 无手术,仪器工作131 8400 15:00 无手术,仪器工作105 800 15:30 无手术,仪器工作96 1000
16:00 无手术,仪器工作419 2400 16:30 无手术,仪器工作131 600 17:00 无手术,仪器工作87 1400 17:30 无手术,仪器工作131 1400 18:00 医务人员接班,仪器最后一次工作288 6000
3.2.4 表3所示,手术中(operation)、准备期(preparation)和静止期(static perod)三个时间段的总细菌数和总生物粒子数都有显著差异(p<0.001),准备期时间内细菌数最高为377 cfu/m3,最低为162 cfu/m3。

静止期的生物粒子数为2109 pt/m3,而在手术过程中上升为8030 pt/m3,准备期的生物粒子数最高(11705 pt/m3)。

表3手术过程中的特定时间段生物粒子数和细菌数的平均值
手术室情况时期时间细菌数
(N)
总细菌数
(N)*
生物粒子数
(N)
总生物粒子数
(N)§
手术中Operation 1 (O1)9:25-9:57 336 (1) 287(3) 13800 (33) 8030 (93) Operation 2 (O2) 10:50-11:20 192 (1) 5219 (31)
Operation 3 (O3)12:28-12:57332 (1)4857 (29)
准备期Preparation 1 (P1)8:01-9:24321 (3)377 (9) 9084 (84) 11705 (237) Preparation 2 (P2)9:58-10:49372 (2)11546 (52)
Preparation 3 (P3)11:21-12:27520 (2)15439 (71)
Preparation 4 (P4)12:57-13:30323 (2)11051 (30)
静止期
Static period 1 (S1)7:01-8:00153 (2)162 (10) 1820 (60) 2109 (300)
Static period 2 (S2)13:31-17:30165 (8)2357 (240) N,样本数
*,三个时间段的细菌总数有显著差异(P值< 0.001)
§,三个时间段生物粒子总数有显著差异(P值< 0.001)
3.2.5 图9所示,从9:00 到13:30每分钟的生物粒子数变化,术前准备期间的数量明
显高于手术过程中的数量。

手术期间,与第一台手术相比,第二、三台手术过程中的生物粒子数明显要低很多,第一台手术过程中的生物粒子数浓度偏高且呈不稳定状态。

第一台手术中有电刀的使用,此时的生物粒子数偏高。

图9 实时测量的生物粒子数(三台手术准备时间及手术时间)
3.2.6 紫外线消毒对生物粒子数和细菌数的影响
选取微生物实验室A和B,分别在紫外线消毒前后进行采样,采样时间分为:实验室A(消毒前12:00~12:20;消毒后13:30~13:50);实验室B(消毒前15:00~16:30;消毒后17:00~18:00);结果显示消毒后细菌数相应减少,经统计分析,微生物实验室A和B消毒前后细菌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微生物实验室A和B中消毒前后采样数值
不同采样点
细菌数(cfu/m3)
紫外线消毒前紫外线消毒后
微生物实验室A340.67±57.06 90.33±29.67 *
微生物实验室B546.67±84.08 285.67±22.19 §
*,t=6.741,p<0.05. §,t=5.198,p<0.05.
3.3空气细菌经不同培养时间计数结果的比较
表4所示,在不同的采样地点,经Andersen采样器采集细菌后,平皿经24h和48h培养计数的细菌数值,经t检验计算,P值均<0.05,24h与48h细菌菌落总数有显著差
zkq 20151125
异。

表4 不同培养时间空气细菌的计数结果(cfu/m3)
不同培养时间的菌落浓度(cfu/m3)
不同采样地点
24h48h
微生物实验室417.11±154.12618.00±199.73 *
采血室379.5±7.65 2009.27±1722.27 §
ICU病房大厅492.85±232.47 799.08±326.36 °
*,t=-2.389,p<0.05. §,t=4.825,p<0.05. °,t=-3.897,p<0.05.
3.4 不同地点空气细菌分布的比较
3.4.1如表5所示,不同的采样点Andersen采样器采集的各级菌落数不同,Andersen 采样器捕获粒子的范围:第一级>7.0µm,第二级4.7µm-7.0µm,第三级3.3µm-4.7µm,第四级2.1µm-3.3µm,第五级1.1µm-2.1µm,第六级0.65µm-1.1µm。

微生物实验室细菌集中在第5级;抽血室内第2级-第5级细菌所占比例大致相同,以第4级最多,
zkq 20151125
而ICU病房大厅的细菌则集中在第5级(见图10)。

表5微生物实验室Andersen采样器各级菌落数占总数百分比
Andersen采样器各级菌落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均值
1级2级3级4级5级6级
微生物8.3 12.6 13 23.2 35.6 7.2
采血室13.95 21.01 20.31 23.06 19.51 2.16
ICU 8.3 15.2 14.7 18 37 6.6
图10三个地点Andersen采样器各级菌落数所占比例
3.4.2 图11所示,微生物实验室室内和室外空气中细菌不同,室内微球菌最多,主要分布在第五级,其次是阳性球菌、阳性杆菌,真菌和阴性杆菌相对比较少;而室外空气中则主要是真菌居多,阳性杆菌次之。

图13和图14分别是在采血大厅和ICU病房采集的不同细菌,微球菌所占比例最大,阳性球菌次之,由图13可看出ICU内真菌数量明显比其他地点的数量少。

zkq 20151125
zkq 20151125
图11 微生物实验室室内和室外Andersen采样器不同细菌所占比例
图13 采血大厅Andersen 采样器不同细菌所占比例
图14 ICU 病房Andersen 采样器不同细菌所占比例
zkq 20151125
4. 讨论
4.1 医院空气细菌监测方法学比较
空气是多种微生物传播的媒介,空气细菌传播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12],可引起住院时间延长、医药费用增加[13],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在目前所知的40多种主要传染病中,约有14种疾病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14]。

医院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及伤口脓液,这些物质在干燥后成为菌尘,借助人员走动、空气流通、物品传递等形式污染空气。

空气传播在呼吸道传播疾病[4]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15-16]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的免疫机能、手术室环境卫生及操作技术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7],空气中的细菌污染水平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密切相关。

因此,常规监测医院空气细菌(尤其是手术室的环境)污染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空气细菌计数是评价医院细菌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自然沉降法、机器采样法。

其中自然沉降法是测定空气微生物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只能大致反应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但是该方法容易受环境气流和微生
zkq 20151125
物气溶胶大小的影响,采样量不准确;而且,自然沉降法的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所处区域的空气中微生物颗粒因重力作用而自然沉降到带有培养介质平皿内,沉降的微生物粒子的直径一般>8µm,短时间内很难采集到直径<8µm的微粒,特别是对呼吸道感染有重要意义的<5µm的微粒。

这种<5µm的微粒沉降的速度慢,漂浮于空气中。

自然沉降法很难采集到悬浮的细菌,通常用于静止状态下的空气细菌采样,而空气感染更多的是由悬浮于空气中的细菌所致。

对于空气中的浮游菌,则是借助固体撞击式采样器等特殊仪器进行采样[18],它是一种主动采样的方法,不受环境气流影响, 采样量准确。

固体撞击式采样器以Andersen采样器应用最为广泛,该仪器利用抽气泵抽气的原理,以每分钟恒定的气流量,将空气中的微生物粒子抽吸入装置形成高速气流,气流射向采集面,气体沿采集面拐弯而去,而颗粒依照惯性直线前进后撞击在采样面上,并粘附其上面,从而被捕获。

Andersen 采样器采集的粒谱范围在0.65µm~20µm,具有捕获率高,微生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但无论是沉降法还是撞击法空气采样都需要对采集的平皿进行48小时培养,费时费力,不能对空气中细菌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医疗操作、人员走动、仪器运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