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
马铃薯的病虫害比较多,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马铃薯的病害主要包括疫病、疮痂病、青枯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为马铃薯高产提供保障。
本文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
1、马铃薯疫病
此病主要为害马铃薯植株的叶片和块茎,植株下部的老叶最易受到病菌侵染。
当田间湿度超过70%,或遇到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易导致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气温为26-28℃,叶片上出现结露、沾有水滴时,病菌分生孢子在40分钟左右就会萌发,从植株叶片上的气孔或表皮侵入为害。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时,易导致发病率提高。
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并脱落,大片植株变为枯黄。
块茎染病后,会在表面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略凹陷的病斑,斑的边缘清晰,皮下为浅褐色干腐,犹如海绵状。
近年来,此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比较大。
防治措施:每亩用75%代森锰锌100克,或50%异菌脲60毫升加70%丙森锌150克,兑入30千克清水混匀后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现蕾后间隔10天再喷施2次。
块茎开始膨大后,每亩用氟吡菌胺75毫升,间隔10天连喷3次,可收到良好效果。
2、马铃薯疮痂病
为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一种病害,尤其对马铃薯的品质影响很大。
发病后,块茎表面会产生一些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大斑。
病情发展到后期,斑纹的中间会出现凹陷或凸起,呈现出疮痂状,但病斑只存在于表皮,块茎内部不受影响。
防治措施:要选择无病种薯栽培,播种前将种薯放入40%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浸种消毒。
也可以用种衣剂进行包衣拌种,包衣剂可选择福美双加萎锈灵。
结薯初期每亩用40%春雷·噻唑锌40毫升,兑入30千克清水,混匀后喷洒防治。
3、马铃薯青枯病
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在贮藏马铃薯的窖里越冬,病原菌以灌溉水或雨水为载体进行传播,从植株茎基部及根系的伤口处侵入植株或块茎,并迅速繁殖使维束管发生堵塞,使水分无法正常输送,导致植株发生青枯萎蔫。
病原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37℃,温度稍低或稍高时仍可发育,土壤偏酸性易引起严重发病。
田间土壤水分过大,雨后气温升高时,易导致此病高发。
防治措施:选择栽培抗病性强的品种。
对土壤实行4年以上的合理轮作,前茬作物以禾本科或十字花科作物为宜。
药剂防治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兑水后进行喷施,发病严重的地块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2-3次即可。
4、蚜虫
早春随着气温升高蚜虫也开始活动,春季为马铃薯的幼苗期,蚜虫对马铃薯的嫩芽危害严重,干旱天气蚜虫为害更加严重。
蚜虫会聚集于植株的嫩叶和嫩芽处,吸食汁液,啃食叶肉,受害植株叶片变成黄色并卷缩。
防治不力会造成植株营养不良,长势变差,植株矮小,影响花芽的形成与块茎的发育,对产量影响很大。
另外,蚜虫还通过迁飞而传播病毒病。
防治措施:吡虫啉是常用于蚜虫防治的药剂,但由于蚜虫繁殖速度快,对此种药剂产生了抗性,因此防治效果不理想。
建议选用烯啶虫胺加吡蚜酮,或氟啶虫胺腈兑水后喷施防治,起效快、持续性好,防治效果显著。
5、蛴螬
蛴螬以幼虫取食马铃薯的地下部分,当严重发生时会导致块茎表面凹陷,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幼虫和成虫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当10厘米处的地温达到5℃时出土至地表上活动,地温达到13-18℃时是其为害的高峰期,超过23℃时又深入土层中,在秋季土温适宜时再移到土壤上层活动。
蛴螬一年或二年繁殖一代,潮湿的土壤最适宜其活动,在连续阴雨天气和春秋季节,一般在土壤上层或表面活动,夏季在气温凉爽时到土壤表层活动。
防治措施:播种前用种衣剂对种薯进行包衣拌种,可有效防治蛴螬危害。
种衣剂应选用含有吡虫啉、噻虫嗪等成分的药剂,使药效持续时间延长,确保杀虫效果。
另外,要慎重使用毒死蜱、辛硫磷等药剂,因为以上药剂功效持续时间短,无法保持长久效果。
在用药剂防治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利用灯光诱杀,或制作生物药饵捕杀。
6、金针虫
金针虫是食性较杂的害虫,成虫白天躲在田边的杂草及土块下面,夜晚开始活动,主要啃食马铃薯植株的嫩叶,导致植株死亡。
而幼虫会在土壤中活动,咬食块茎,造成块茎腐烂,导致马铃薯严重缺苗断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降低。
防治措施:一般采取对土壤杀毒处理的方式防治此类地下害虫。
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颗粒剂,在翻地时将其撒入土壤中。
同时,还要对种薯用种衣剂进行包衣,以保证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种衣剂可选用含有吡虫啉、噻虫胺成分的,其防治效果显著。
7、蝼蛄
蝼蛄主要在地下咬食播下的种薯,并取食马铃薯植株的嫩茎和根,将根部咬断。
在地表层活动时,会形成隧道,使幼苗的根与土壤脱离接触,使幼苗无法吸收养分和水分,发生枯萎死亡,严重时会造成马铃薯缺苗断垄。
防治措施:可以利用灯光对害虫进行诱杀,将高光灯悬挂在田间地头,白天关闭,夜晚打开,有良好的杀虫效果。
另外,在播种前用种衣剂对种薯进行包衣,用毒死蜱、辛硫磷对土壤进行消毒,均可
以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总而言之,马铃薯病虫害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较大,防治时应多管齐下,多种措施相结合,以确保防治取得良好效果,为马铃薯优质高产创造健康的生产环境。
(作者单位:161621黑龙江省克山农场)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夏红新
9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