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李志飚-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的工程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预应力技术五十年暨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2006年

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的工程应用

李志飚1金烈胜2陈劲1

(1.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2. 杭州六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7)

提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在浙江工商大学行政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探讨了结构整体分析与构件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文中提出的对策和得到的结论对类似工程结构设计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分析

1 工程概况和结构平面布置

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行政办公楼工程,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抗震设防重要性类别为丙类,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采用独立承台桩基础,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根据使用功能和建筑效果要求,在六层平面标高19.450处16~18×A~D轴范围竖向构件不连续,需设置转换构件将上部框架柱传递的内力转换到16和18轴中部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柱,从而在该区域形成一通透空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图1、图2分别为六层和七层结构平面布置简图,六层楼面以下16~18轴间仅保留图1中16和18轴中部的钢筋混凝土柱。通过沿B轴、C轴布置弧型转换梁实现17×B轴和17×C轴框架柱的转换,传力较明确。16~18×A和D轴的框架柱的转换可采用两种方案,方案一在16、17和18轴布置悬挑梁,16和18轴处悬挑梁悬挑长度短且悬挑梁直接传力至六层楼面下在16和18轴中部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柱,而17轴处悬挑梁悬挑长度较长且传力不直接,悬挑梁先传力至沿B轴、C轴布置的弧型转换梁,再通过弧型转换梁传力至六层楼面下在16和18轴中部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柱;方案二是通过在六层、七层楼层结构形成横向空腹桁架实现16~18×A和D轴框架柱的转换,横向桁架的布置将影响六层平面的使用且构造较为复杂。经初步计算和比较,确定采用第一方案,即在16、17和18轴布置悬挑梁以实现16~18×A和D轴框架柱的转换。

2 转换构件的特点及其设计简介

李志飚,男,1969.6生,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

中国预应力技术五十年暨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2006年

2.1 本工程转换构件设计有以下一些特点

(1)转换构件位置高,跨度大。本工程转换构件设置在六层楼面,自重大,下部空旷,

对转换构件施工的临时支撑模板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沿B轴、C轴布置的弧型转换梁跨度分别达到18.84米和17.82米。

图1 六层结构平面布置(局部)

图2 七层结构平面布置(局部)

(2) 转换构件受力大。转换构件需要承担六层平面荷载及六层以上楼层(7~12层和屋面)通过16~18×A和D轴、17×B和C轴框架柱传递的内力。柱网尺寸大,柱轴力设计值大。为确保设计与施工相符,设计对临时支撑的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

(3)部分转换构件为悬挑构件,且悬挑端作用力大。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悬挑端的变形和悬挑构件根部的裂缝,确保构件安全、正常使用。

中国预应力技术五十年暨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 2006年

(4)转换构件受力复杂。17轴处悬挑梁先传力至沿B 轴、C 轴布置的弧型转换梁,再通过弧型转换梁传力至六层楼面下在16和18轴中部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柱。设计中还应考虑17×A 轴和17×D 轴柱的柱脚内力不等对弧型转换梁受力的不利影响。

(5)为有效控制转换构件的变形,根据结构的重要性,采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根据上部结构施工的特点,结合预应力筋的布置,根据现有的工程经验,为减少预应力张拉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并方便施工,预应力筋应分批张拉,并进行必要的测试。

2.2 转换构件设计概况

悬挑梁转换构件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按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进行设计[2]。基于本工程弧型转换梁主要在中部受集中力且集中力相当大的受力特点、预应力筋数量和布置方式,预应力筋的等效荷载仅能部分平衡外部作用,因而构件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按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进行设计,设计中严格控制裂缝的宽度。

六层结构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40。预应力筋采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规格24.15s φ,强度等级MPa f ptk 1860=,非预应力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级。锚具采用夹片式群锚体系,规格为OVM ,并与预应力索根数匹配。钢绞线的设计张拉控制应力ptk con f 7.0=σ,两端张拉,一次超张拉0-105%con σ。为减少预应力筋的孔道摩擦损失,孔道留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波纹管。根据工程经验结合本工程预应力筋布置和施工工艺,预应力筋总的预应力损失值按30%con σ考虑。张拉后孔道采用真空辅助灌浆工艺进行灌浆,水泥浆强度等级M35。

预应力筋张拉时,转换梁混凝土的实际强度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的90%,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应对称进行。考虑到上部结构分层施工,荷载分层逐步施加的特点,为方便施工并减少预应力张拉对上部结构的影响,预应力筋分两批张拉,第一批预应力筋张拉在九层楼面施工完成,且15-19轴八层楼面梁、板混凝土强度达到90%设计强度后进行;第二批预应力筋张拉在屋面施工完成,且15-19轴屋面梁、板混凝土强度达到70%设计强度后进行,每批预应力筋张拉时先张拉悬挑梁的预应力筋,再张拉弧型转换梁的预应力筋。在所有预应力转换梁处设置竖向支承构件,并严格控制竖向支承构件的压缩变形与地基的变形之和不大于4mm 。

3 构件设计与结构整体分析

3.1 作用在转换构件上框架柱的柱脚反力

准确计算第六层框架柱的柱脚反力是进行转换构件设计与计算的前提,也是确保结构安全的重要保证。考虑到实际施工过程中在转换层底部设置了可靠的竖向临时支承构件且这些临时支承构件在全部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才拆除,同时施加预应力后计算得到的构件竖向变形很小,因此以六层结构平面为基础平面(不考虑六层结构的变形)用SATWE 进行上部结构的计算,得到框架柱的柱脚反力用于转换构件内力计算及设计。应当注意到采用未考虑预应力等效荷载时结构整体分析(12层结构)得到的六层处框架柱的柱脚反力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