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目录
摘要 (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 (3)
(一)核心价值观 (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概述 (7)
(一)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加快提炼和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 (8)
(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中逐步加紧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 (8)
(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研究中渐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研究 (9)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点梳理 (1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源研究 (1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 (1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研究 (12)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难点解析 (1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性把握 (1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阐发 (15)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生成 (15)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级性建构 (16)
五、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趋势 (16)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升国民素质 (17)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推动“中国梦”追求 (17)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18)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对文化全球化 (18)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破解主要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加快提炼和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逐步加紧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在教育和传播的过程中渐进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培育与践行互推、探索与传播互进的鲜明特点。

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需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探源、认同、凝练、培育践行和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性、主体性、时代性和层级性,从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等方面的互动中把握其研究趋向。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政治生态中,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在发展历程的梳理、理论渊源的挖掘,还是在本质内涵的探究、基本范式的明确,或是在社会功能的定位和时代建构的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总体框架已较为明朗,总体线索已较为清晰,基本脉络已较为明显,研究路向已较为明确。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命题以来,促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契机,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境界,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地位功能、本质特征和培育践行等方面,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新高潮。

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点,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难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趋向,对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对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
(一)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在诸种价值观的对比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指的是由多种核心价值观建构起来的价值认同思路的观点。

核心价值观是由多种核心价值观组合成的共同体。

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相辅相成。

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

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等层面的相互联系和包容,即可构成社会核心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是根木,具有内在的规定性;核心价值观是综合,容纳了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总体属性。

确立和规范社会核心价值观,必然内在地要求深入凝练和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予育形成的,离不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对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核心价值观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主导内容,在“仁、义、礼、智、信”中,“仁”又居于统帅地位。

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正是这样一种以“仁”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与展开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以皇权政治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会政治关系基础之上的,因而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又具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和狭溢性,我们只能批判地吸收而绝不能简卑地复制。

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为基本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承认与尊重。

由此形成了保护隐私、尊重人权、倡导平等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生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倾向。

因此,我们既要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成分,又要划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限,防止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取向对我们的影响。

所有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使得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行、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生存和发展。

原有社会的解体常常以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灭亡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常常以一种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巩固与发展为依托。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确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持。

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处于引导、统治地位的
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力地限制非主导、非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促进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稳定发展。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决定国家的兴衰治乱,决定社会的进退成败。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主导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弘扬代表本阶级长远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社会价值体系的地位和功能的发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处于最主导地位的那些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指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所构成的客观系列内容的总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核心价值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集中表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标准,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体现着“应当如此”的价值追求,表现了价值性与科学性、规范性与规律性、人民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对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仅就一个国家整体的核心价值观来说,也可以分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集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等不同层次。

每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集体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
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其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集体层面。

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幌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最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位一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

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屯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阐述。

所有这_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芙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它体现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发展要求;“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我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

上述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概述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运动;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

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我国学界逐渐认识到作为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征程中发挥着导向性、规范性和驱动力的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注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价值追求的基础上,逐步由单纯的理论化阐释向全面的系统化建构和深入的大众化渗透方向推进,逐步由被动的应对性解读向主动的科学性阐释和积极的主体性践行方向演进,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培育与践行互推、探索与传播互进的鲜明特点。

(一)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加快提炼和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
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问题的研究,历经了观念转型、实践探索、经验归纳和学理论证的过程,在由被动反思价值迷茫、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转向主动探求主流价值、核心价值和价值构建问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本质特征、核心理念、功能作用、理论渊源、认同现状和培育践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虽然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蔚然成风,但是作为被全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还没有能够最终形成,这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无疑具有不利影响。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新概括,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

但“三个倡导”的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未定论的表述方式,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是在价值观层面基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凝练,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往前推进。

基于对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基本认识,学界通过调研,论述了“提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作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五大理论问题之一加以强调,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

在广泛考察学界提炼、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遵循“三个倡导”既定方向引导和规范的过程中,在符合哲学思维和逻辑推演的形式要求下,进一步论证和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深入和深化已成为共识。

(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中逐步加紧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
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从一元与多元、主流与大众、核心与流行、主导与消解等角度着重论述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思潮蔓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带来的挑战与冲击,深入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和矛盾集聚性爆发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诘问和质疑,具体探讨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支撑、群众基础、舆论阵地、承载机制和应对路径等问题。

然而核心价值观问题在其本质上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一个至少涵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规导、道德伦理规范体系重建三大层次,具有社会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之整合诉求的理论建设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又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是要增强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现实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用来武装群众,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问题进行解读,指出了大众化与生活化、通俗化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认真梳理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这些成果,为我们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研究中渐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研究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充分发挥其既定功能和效用,与其能否广泛传播和获得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问题,从不同主体(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人民群众等)、不同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传播、主流文化宣传等)出发,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传播渠道、传播体系、传播方法等问题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广度、贯彻力度、认同程度和传播效度。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话语,它更是一项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重大的现实课题。

如果只是将学术研究的视野局限于理论框架的绘制、价值观念的推广、思想体系的认同,则未免显得过于狭隘。

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理论来源于现实,面对全球化时代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种种价值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必须给出有力的回应。

同时,理论更要超越于现实,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应该以马克思关于价值分析的方法论为指导,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线索,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凝练内容、概括主题、归纳特
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终实现由此岸世界向彼岸世界的跨越。

总而言之,学界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凝练、建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点、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难点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趋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吸引力和实践推动力、辐射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点梳理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热潮,并在考据生成演进、探究基本含义、归纳本质特征、思索核心理念、定位功能作用、追溯理论渊源、分析认同现状、应对现实问题、论证培育践行等方面取得了基本共识和重要进展。

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需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点,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深化内涵、优化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源研究
任何思想观念都需要特定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历程也充分凸显了实践需要和理论发展的双向维度。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离不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思考,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运动开展、制度创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同样也离不开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合理内核的吸收借鉴和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基是社会主义五百年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